寫律詩為何離不開「起承轉合」?

2020-12-17 梧桐樹邊羽

起承轉合,藝術創作常用的結構技巧之一,舊時作文慣用的行文方法,後來逐漸泛指文章的寫作手法。

格律詩是嚴格遵守平仄格律的中國古詩的形式。我們在總結格律詩規則的時候,除了形式上的平仄遞進,平聲押韻和對仗等技巧規則,在寫法上一般都要求「起承轉合」。

但是我們要知道,「起承轉合」的行文方法並不局限在格律詩中,甚至不局限於詩作之中。

我們靜下心來細細想,小說、散文、記敘文、紀實文、議論文,有哪一種文體的行文方法跳出了「起承轉合」?便是現在流行的講段子,是不是也要起句,續寫,轉折,收尾?

便是講相聲,也得講個:「我昨兒個——」、「想當年——」說起個由頭,再兩人互相砸掛,然後抖出個包袱,讓聽眾哈哈大笑。不過相聲的每一個包袱,都暗藏了起承轉合,他將大量的情節發展和意外集中起來,達到讓觀眾笑起來的效果。

咱們再想遠點,跳出文藝作品的範疇,世界上有哪一件事情的發生不是遵循「起承轉合」的規則?

哪怕是藝術另開一枝的音樂,是不是起手、漸強、高潮、消散?

我們浪漫的愛情,是不是相識、相知、相戀、相守?

一個人出生、成長、縱橫天下、葉落歸根,直至死亡。

一個王朝建立、強盛、頂峰、衰亡。

一個事件起因、發展、高潮、圓滿結束。

所有這一切,是不是一個個起承轉合?

用老子的話來說,這簡直就是「道」。

文學藝術作品是幹什麼的?是用來敘述世間滄桑、描寫人物百態、記錄王朝興衰的成品,不按照「起承轉合」來要怎麼辦?

詩歌只不過是更加精煉的,押韻的,有節奏感的文章,它也是要說事情,發議論,表感情的,不遵循「起承轉合」又該如何表達呢?

我們不排除有些詩人在創作的時候,會使用各種時空打亂的寫作手法來增加詩文的吸引力,但是在讀者心中,無非是最後才把所有頭緒按「起承轉合」理順,恍然大悟。

這是生而為人的局限性,也是大眾最好接受的邏輯性。所有文學作品,都有其內在的「起承轉合」,就算表現得不明顯,無非是作者增加閱讀趣味性罷了。

現在來回答:「起承轉合」在格律詩中是必要的嗎?

當然是必要的。

你只看到高超技巧的作者使用精巧的語言表達噴湧出巨大的感情能量,卻抓不住詩人隱藏在文字背後對萬事萬物羅輯的遵從,卻以為「起承轉合」是故弄玄虛。

其實這才是本末倒置。

相關焦點

  • 起承轉合如何寫
    就是我們律詩基礎階段的寫法。而賦起 一般適用於敘事類 或抒情感懷類 。這類發起方式 的章法多是情景交融 或者先情後景。當然還有用啥典故來起的,不過如果你對典故了解不多的話 還是不要隨意使用了,免得貽笑大方。律詩和記敘文有相通之處。記敘文的六要素裡最前面的兩個就是時間、地點吧。同樣的 律詩的時間,地點一般也放在起句。很少見到把時間地點放在起句以外的句子的。
  • 怎樣寫好古詩詞:淺談詩詞的「起承轉合」
    絕句第一句,律詩首聯為起句。承句是前文的繼續。一般地說詩的第一層意思在這裡完成。絕句第二句,律詩頷聯為承句。或承意或承景,要與上句(聯)相銜接,不可松泛,同時又為下句作好鋪墊。轉句就是變化,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要有跌蕩、起伏,以免平鋪直敘。如果起、承句是寫景,轉句便開始抒情或議論。或者前面是抒情,轉句就轉向寫景或議論。
  • 律詩創作並不難!十分鐘讓你明白什麼是「起承轉合」
    就以律詩為例,律詩全部都是八句,兩句為一聯,分為四聯。分別叫做首聯、頷聯、頸聯、尾聯。這四聯我們可以和「起承轉合」結合來聊。咱們先來說起承轉合的第一個部分——起。所謂起句,顧名思義,就是一首詩的起步階段,是起因。起句要做到開篇破題的作用,因為這是一首詩的第一句,往往要給整首詩做一個基礎交代,奠定一定的基調。
  • 淺談古詩詞創作的「起承轉合」
    絕句第一句,律詩首聯為起句。承句是前文的繼續。一般地說詩的第一層意思在這裡完成。絕句第二句,律詩頷聯為承句。或承意或承景,要與上句(聯)相銜接,不可松泛。同時又為下句作好鋪墊。轉句就是變化,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要有跌蕩、起伏,以免平鋪直敘。
  • 詩詞大會上董卿講的起承轉合啥意思,怎樣讀懂詩歌中的起承轉合?
    那麼,起承轉合啥意思呢?起承轉合一般是指藝術創作中的一種結構技巧。下面,筆者從起承轉合的出處、起承轉合的意思及起承轉合在作品中的運用等三個方面,結合律詩、絕句等具體作品,對起承轉合進行簡要分析,為朋友們賞詩提供參考。
  • 不是七言八句都叫七律:跟杜甫學「起承轉合」
    既然謂之「新」,就不說押古韻了,以現代漢語拼音為準;也不說平仄了,畢竟是寫詩不是寫歌詞,自己讀著抑揚頓挫就行了。但是,七律的基本章法還是應該講究的吧?不能寫個七言八句就叫七律。七言律詩公認杜甫寫得最好,《紅樓夢》中,林黛玉教香菱寫詩,也推薦她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
  • 伯剛與您一起初探律詩的寫作
    詩要講究起承轉合的,無論律絕還是律詩都是如此。起承轉合只是一個總的說法,具體應用起來還是有說道的。比如還有兩句一意的,比如以對偶開篇的形式。律詩也一樣,它的章法也可以是靈活不拘的。律詩可不一定首聯就是起,頷聯就是承,頸聯不一定是轉,同樣,尾聯也不一定就是單純的合。即使許多律詩都是這樣的,但不是全部這樣哦!
  • 起承轉合的技巧探究
    自西漢以來,詩(包括宋朝定型的律詩),都遵守這四個字起承轉合這種結構形式,從《詩經》中,就有這個要求。先秦時期,起承轉合這種形式,就已初步發展,由詩經繼承而來。特點是:循序漸進 ,或由小到大,或由內而外。發展到唐朝,就有了由大到小,由外而內這樣反方向的寫作手法。大家注意:這是手法但萬變不離其中特別是承句,這種寫法更明顯。
  • 律詩寫作九忌
    正如胡應麟所說:律詩是「綦組錦繡,相鮮以為色;宮商角徵羽,互合以成聲。」(《詩藪》)我們學習寫作律詩要掌握其基本規律,練好基本功。徐增道:「八句詩,何以名律也?一為法律之律,有一定之法,不可不遵也;一為律呂之律,有一定之音,不可不合也。」(《而庵說唐詩》)故而,寫律詩要遵守基本規則,勿違犯禁忌。一忌,立意不明,或散或庸。
  • 杜甫在律詩藝術上的創新
    如果長期局限在這樣的水平上,唐代律詩不過造就了一種精工典雅的詩體而已,其成就絕對比不上才氣縱橫的古風,也比不上意興深遠的絕句,而正是杜甫深入挖掘了律詩這種詩體無限的藝術潛力。杜甫全面開闢了律詩的境界,時事政論、身世懷抱、風土人情、文物古蹟,一概熔鑄於精嚴的格律當中,把這一詩體的價值提到了足與古詩、絕句相對峙的高度。
  • 詳解格律詩詞的起承轉合
    這首詩,首聯描寫老朋友熱情相邀,頷聯緊承首聯寫周邊的美好景色。頸聯則由寫景轉為設宴,把酒閒聊,範圍境界擴展開來。由景到人。逐漸觸及主題。這就是擴轉法。詩詞的合合的概念合,就是詩的結尾。又稱「斷句」或「落句」。在絕句的第四句,律詩的第四聯(非正常式除外)。
  • 律詩的布局與修辭手法
    ,最後學習修辭手法,律詩的形式可分為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種。 今天,我們講律詩的布局,只針對五律和七律。 五律和七律每首限定為八句,共四聯,依次稱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容量比絕句多一倍。因此,律詩的布局與絕句又不盡相同。 下面,介紹幾種主要的律詩布局法。 一、起承轉合法。 這種布局法與絕句的起承轉合法有點相似,不同的是律詩的起承轉合是以一聯為單位,而不是以一句為單位。
  • 絕句和律詩如何營造意境(不談格律)?
    而絕句和律詩則分別是四句和八句的韻文,它們和其他詩體的區別就在於是否嚴格遵守平仄格律。 既然不要談平仄格律,那麼實際上就是討論一篇韻文如何寫好,再簡化一下,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問的: 如何營造一篇文章的意境? 我們把這篇文章的意境營造好了,再做出詩歌化的文字裁剪(合格律),不就可以了?
  • 陪你寫作文:記敘文要寫好起承轉合
    這一點,和古詩文的「起承轉合」道理一致,圍繞一個詩歌題目,起承轉合。然而,古代詩歌,四句八句,相對簡潔緊湊,起承轉合會比較明顯,寫作時候這份轉合意識也會比較強烈,判斷四者統一與否也相對直觀。記敘文寫作,800多字,孩子們在寫作過程中幹擾因素會比較多,在起承轉合的變化統一上,常常會顧此失彼。    這裡,拿一個孩子的一篇作文,作為例子,跟大家分享探究。
  • 怎樣寫好詩
    平實些,往往五言中不用的有成份或者說必須被省略的成份都要寫出來,還要作為強調的對象!連語民副詞就是詩意不可或缺的部分,多採用迴環的句法!   律詩正格偏是有呆板之病,偏格未必不是正品! 對仗:講究"寧拙勿巧""寧粗勿細""寧樸勿華"如果不流於俗野,,大白話就好!    律詩自出生以來,都不是以工穩為美,只是今人的一種錯覺!
  • 律詩布局的四種方式
    現將其主要布局法歸納如下:  1、起承轉合法  律詩的布局以「聯」為單位。首聯(第一、二兩句)為起,頷聯(第三、四兩句)為承,頸聯(第五、六兩句)為轉,尾聯(第七、八兩句)為合。起聯起到點題、定基調或籠罩全篇的作用,故有的交待時間、地點、事項,有的總括全詩,有的則直接寫景抒情等。  承聯是接著起聯寫下去的,或描景,或敘事,或抒情,以加深擴充起聯的內容。
  • 起承轉合
    我們一般寫作文,也應該做到這樣的起承轉合    古人作詩,講究章法、結構的嚴謹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轉合(律詩是以「聯」、絕句和詞是以「句」、古體詩是以「偶句」為起承轉合的常式單位的)。「凡作詩詞,要當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
  • 古文論用詞妥帖,論起句和起承轉合
    大家好,我是張翠英,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古文論用詞妥帖,論起句、結 句和起承轉合。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篇曾論及摹聲、摹狀詞的運用:「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皆嘈逐黃鳥之聲,嗽嗽學鴻雁之響。謝氏還指出:「律詩無好結尾,謂之虎頭鼠尾。即當擺脫常格,夏出不測之語。若天馬行空,渾然無跡。張祜《金山寺》之作,則有此失也。」李東陽《麓堂詩話》論及律詩的起承轉合,並主張不要拘泥於死法,強調要有「自然之妙」:「律詩起承轉合,不為無法,但不可泥,泥於法而為之,則撐柱對待,四方八角,無圓活生動之意。」這是正確之見。
  • 【草堂詩說】如何寫好律詩的對仗句
    建議初學者不要學或者少學今人寫的詩,因為初學者無法辨別今人詩詞作品的優劣。今人寫詩大多浮躁,老乾詩體十有八九,其律詩的對仗句過於直白或者浮誇,欠真情流露,欠形象感,欠接地氣。    對於初學者來說,寫律詩當以正體為好。所謂正體,就是律詩的中間兩聯要做到對仗。《紅樓夢》第四十八回講到林黛玉教香菱寫詩,她說:「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
  • 律詩小忌,王維山居秋暝中間二聯寫景,為何被清朝詩家批評?
    一般來說,律詩的中二聯儘量避免都寫景或者都抒情。二、中間二聯的變化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中間的二聯需有變化。很多人談到律詩,都會說到起承轉合,在五、七律中的「轉」,一般指二聯和三聯的變化。假如一聯寫近景,一聯可以寫遠景,一聯宏大、一聯細微,或者如同王維這樣,一聯偏重於人物,一篇偏重於自然景物。三、無人之境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首詩前六句都是寫景,第一聯寫景是為了表明時令與地點,介紹了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是秋天的傍晚,雨後的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