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論用詞妥帖,論起句和起承轉合

2020-12-17 藍天白雲張翠英

大家好,我是張翠英,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古文論用詞妥帖,論起句、結 句和起承轉合。

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篇曾論及摹聲、摹狀詞的運用:「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皆嘈逐黃鳥之聲,嗽嗽學鴻雁之響。雖復思往千載,將何易奪戶楊鎮很推重劉姆的觀點,稱讚說:「信哉其言!試以『灼灼』舍桃而移之他花,『依依,去楊柳而著之別樹,則不通矣。」他很重視詞語運用的妥帖、準確。因而對當時詩壇上亂用詞語、文理不通的現象痛加斥責:

近日詩流,試舉其一二。不日「鶯啼」,而乃日「鶯呼」。不日「猿嘯」,而日「彼映」。蛇未嘗吟,而雲「蛇吟」,蚤未曾嘶,而日「贊嘶」,厭「桃葉」而改雲「桃葉抑抑」,挑葉可言「抑抑」乎?厭「鴻雁嗽傲」而強雲「鴻雁嘈嘈」,鴻雁可言「嘴嘈」乎?「油然」者,作雲之貌,未聞淚可官「油然」。「薦」者,祭之名,「士無田則薦」是也,未聞送人省親,而曰『好薦北堂親」也。夜郎在貴州,而今送人官廣西恆用之,孟諸在齊東,而送人之荊楚襲用之。……本不用兵,而日「戎馬豺虎」本不年邁,而日「白髮衰遲」。未有興亡之感,而日「壘鹿姑蘇」。寄雲南官府,而日「百粵伏波」。試問之,曰:「不如此,不似杜。」是可笑也。……又有以騷人墨客而合之日「騷墨」,以汗牛充棟而合之曰「汗充」,皆文理不通,足以發後世一笑。(《升庵詩話》卷十一)

上面所列有動詞、形容詞、迭音詞的亂用,有胡亂縮簡詞語,等等,確是張冠李戴,牛頭不對馬嘴,用詞不當,文理不通。楊氏的批評,可謂切中要害。

楊慎主張詩人用字應準確妥帖,一絲不苟。他以謝玄暉、岑參詩為例:

謝玄暉《鼓吹曲》:「凝茄具高蓋,亞鼓送華轉。」李善注:「徐引聲謂之凝,小擊鼓謂之疊。」岑參。凱歌,:「鳴茄擂鼓擁回軍,」急引聲謂之鳴,疾擊鼓謂之擂。凝茄登鼓,吉行之文儀也,鳴茄擂鼓,師行之武備也。詩人之用字不苟如此,觀者不可草草。(《升庵詩》話卷十三)

「凝」與「鳴」,「益」與「擂」詞義有細微之別,謝玄暉的「凝編益鼓」與岑參的「鳴茄擂鼓,」不僅用詞妥貼,而且完全符合題旨表達的需要,受到了楊鎮的推崇。

謝榛重視詩的起首結尾應具有好的修辭效果,因而提出:「凡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結 句當如撞鐘,清音有餘。」這是要求起句要響,以吸引讀者關注,結 句要意味深長,易引起讀者深思、回味。謝氏評論鄭谷《淮上別友》詩的結句「君向瀟湘我向秦」說:「此結如爆竹而無餘音。」他便將此句換作起句,做成一首詩:「君向瀟湘我向秦,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長笛離亨外,落日空江不見春。」謝氏還指出:「律詩無好結尾,謂之虎頭鼠尾。即當擺脫常格,夏出不測之語。若天馬行空,渾然無跡。張祜《金山寺》之作,則有此失也。」

李東陽《麓堂詩話》論及律詩的起承轉合,並主張不要拘泥於死法,強調要有「自然之妙」:「律詩起承轉合,不為無法,但不可泥,泥於法而為之,則撐柱對待,四方八角,無圓活生動之意。」這是正確之見。

王世貞《藝苑危言》論述了古樂府、七言歌行、五言律、七言律、絕句、賦等詩體的作 法。他很重視篇法、句法、字法。如他論「七言律」說:「七言律不難中二聯,難在發端及結 句耳。……篇法有起有束,有放有斂,有喚有應,大抵一開則一間,一揚則一抑,一象則一意,無偏用者。句法有直下者,有倒插者。」如論、五言絕句,他主張篇法要「圓緊」。他以「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一詩為例,認為此詩「不惟語意高妙而已,其篇法圓緊,中間增一字不得,著一意不得。起結極斬絕,然中自舒緩,無餘法而有餘味。」。他還強調詩句前後要注意照應。如對王少伯「吳姬緩舞留君醉,隨意青楓白露寒」詩,王世貞稱讚說:「『緩』字與『隨意』照應,是句眼,甚佳。」

相關焦點

  • 談談詩的「起承轉合」
    後來許多文人對此作出詳細的解釋和發揮,基本上都是圍繞寫詩怎樣開始、怎樣發展、怎樣變化、怎樣結尾來展開的,形成了一套寫詩作法。    應該說,在提出「起承轉合」這一概念之前的千百年間,不論是文還是詩,人們在寫作中基本上還是不自覺地遵守了這一規律的,所以也可以這麼說,「起承轉合」是歷代文人的共同體驗和經驗總結。尤其對于格律詩,「起承轉合」十分明顯,並且形成了人們的共同認識。
  • 詩詞大會上董卿講的起承轉合啥意思,怎樣讀懂詩歌中的起承轉合?
    那麼,起承轉合啥意思呢?起承轉合一般是指藝術創作中的一種結構技巧。下面,筆者從起承轉合的出處、起承轉合的意思及起承轉合在作品中的運用等三個方面,結合律詩、絕句等具體作品,對起承轉合進行簡要分析,為朋友們賞詩提供參考。
  • 詞的起承轉合
    詩詞的起承轉合,在格律詩中經常見到,而且也常常在鑑賞中談及。但是對詞來說,好像就很少說這個話題了。起承轉合是詩文寫作結構章法方面的術語。「起」是起因,文章的開頭;「承」是事件的過程;「轉」是結果是轉折;「合」是對該事件的議論,是結尾。後面人們又將起承轉合運用到文章裡了,可以說起承轉合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寫作手法。
  • 中國畫中的「起承轉合」
    「起承轉合」是一個漢語成語,其來源於元代範德璣的《詩格》:「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起承轉合」同時又是藝術創作常用的結構技巧,古人寫作時所使用的行文方法,也是我們所泛指文章寫作的手法。同時也是中國繪畫的行筆技巧和墨韻的分發手法。
  • 寫律詩為何離不開「起承轉合」?
    我們在總結格律詩規則的時候,除了形式上的平仄遞進,平聲押韻和對仗等技巧規則,在寫法上一般都要求「起承轉合」。但是我們要知道,「起承轉合」的行文方法並不局限在格律詩中,甚至不局限於詩作之中。我們靜下心來細細想,小說、散文、記敘文、紀實文、議論文,有哪一種文體的行文方法跳出了「起承轉合」?
  • 閒談詞的起承轉合
    三、長調的起承轉合太複雜了,前人對此並未涉及到。 承在詞中作承接、或展開起句之用,以此來鋪排事情的過程。承在詞中最無常法,表現的形式很多,多以時空、邏輯關係為線索,叫做順,反之為逆,統稱為順逆。多重時空交錯的結構,叫「錯綜」。就順來說,可以有:1、先昔後今;2、從內到外;3、由景及情;4、前因後果。
  • 《國國起承轉合》
    中國繪畫中起承轉合是開合呼應的基本運用,是國畫構成的步驟和方式。他是構圖的總體構成方式,也是S型律動的具體運用。起承轉合又稱之為起承轉結,原為舊體詩的章法結構術語。潘天壽非常精闢生動地說明了起承轉合的關係和要求。起承轉合最貴為得勢。勢就是章法構成的整體趨勢,以及大的構成方式和層次變化所形成的總體的視覺感受。自然界中的事物是存在相互聯繫的,而運動則是物質的固有屬性。
  • 「起承轉合」的管理方面的拓展思考
    從這個邏輯上來說那我們中國古代人也有自己的管理思維,同時也不乏一些智者去總結和完善,是否有類似的思維呢?近期我注意到了以前我們所說的「起承轉合」的說法,這是在古代律師創造的時候的創作規則,細細一品這裡的邏輯關係其實也蘊含著管理的思維。
  • 一次打架的起承轉合
    所以,世界上並不缺少我這種傻缺,缺少的是彩虹和萬有引力?起承轉合就是語文的彩虹和萬有引力。只要起承轉合玩得好,所有的作文全部能高分。3上面是玩笑,當時我就意識到這是一個聯繫起承轉合的好機會。然後我開始和魔王討論事情的具體經過。我家魔王一開始是和他們玩過家家,忽然a過來和魔王說咱們打架玩吧。
  • 遼寧黑山縣發展黨員巧用「起承轉合」法
    遼寧黑山縣巧用「起承轉合」法,做好新形勢下的發展黨員工作,不斷改善和優化黨員隊伍結構,努力提高黨員隊伍的整體素質。 起在把關,嚴控源頭。注重發展年輕黨員,優先發展致富能人、退伍軍人、知識青年、一線生產者,增加婦女發展對象比例,並嚴格控制黨政機關和年齡大、文化低的發展對象比例。同時,注重在黨員分布盲區發展黨員。截止目前,全縣大專以上學歷黨員2400名,佔比9.82%,黨員隊伍年齡、文化層次、性別等結構不斷優化。 合在管理,注重實效。
  • 起承轉合如何寫
    起句有「興起的」,也有「賦起的」,興起一般是用景物興起。目的在於渲染氛圍,這樣的發起方式一般適合於先景後情的。就是我們律詩基礎階段的寫法。而賦起 一般適用於敘事類 或抒情感懷類 。這類發起方式 的章法多是情景交融 或者先情後景。當然還有用啥典故來起的,不過如果你對典故了解不多的話 還是不要隨意使用了,免得貽笑大方。律詩和記敘文有相通之處。記敘文的六要素裡最前面的兩個就是時間、地點吧。
  • 起承轉合的技巧探究
    律詩八句,其實應該每句都和題目有關聯也就是說,不可一句離題!或字面上,或情緒上、意境上。唐詩宋詩等等歷代的詩,為什麼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起承轉合」這個基礎。古代,在蒙學的時期,這四個字,就是學生所必須掌握的內容是需要長久不斷的學習。按照這個規律,作品不僅具有連貫性,並且能夠增強可讀性、記憶性。
  • 起承轉合
    我們一般寫作文,也應該做到這樣的起承轉合    古人作詩,講究章法、結構的嚴謹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轉合(律詩是以「聯」、絕句和詞是以「句」、古體詩是以「偶句」為起承轉合的常式單位的)。「凡作詩詞,要當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
  • 詳解格律詩詞的起承轉合
    而是用鴉暗寓秋涼季節的冷清和蕭瑟。3.陪起:是先借他種事物,以引出本題來。韓翃之【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臘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題目為「寒食」,起句不說寒食,卻寫「春城飛花」。不但寫出春天的萬紫千紅,也確切地表現出寒食的暮春景象,由眼前之景況,而引出題目來,就是陪起。4.反起。
  • 2018國考申論技巧:申論高分作文方法之起承轉合
    下面,中公教育專家就為各位考生介紹一種相對簡單,但邏輯性相對較強的文章類型——起承轉合。一、何為起承轉合式起承轉合式的文章不同於常規型五段三分式,常規型文章的分論點多呈現並列或遞進關係,但「起承轉合式」文章的分論點往往呈現「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形式,且在文章的分析部分,一般應呈現出層次感,由淺入深進行分析。
  • 怎樣寫好古詩詞:淺談詩詞的「起承轉合」
    淺議詩詞的「起承轉合」所謂起承轉合就是一首詩詞怎樣開始,怎樣發展,如何變化和如何結尾。這種方法是說在布局上應該有邏輯思維,把整首詩詞的框架安排好。這是一個重要的萬萬不可忽視的創作章法。起句要生動、突兀。
  • 十分鐘讓你明白什麼是「起承轉合」
    如今已經很多人越來越喜歡古詩詞,進而用古詩詞來創作,但其實古詩詞的創作,也是有很多足跡可尋的,並不能雜亂無章,整首詩要有一個完整的結構。就像小說,它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大致結構。詩詞也有自己一定的基本結構。那就是起、承、轉、合。
  • 起承轉合寫作文第一課學習記實
    起承轉合寫作文第一課學習記實初學作文時,老師會用頭、身、腳,開頭,中間、結尾這樣的作文結構教我們作文入門。當我們到了高年級時,又應該怎麼學作文?怎麼掌握作文結構,布局寫作線索?巧用結構妙寫文精品班學習記實,幫助精品班同學複習與回顧。
  • 中學生高分作文秘訣之「起承轉合」
    文章的起承轉合是作文的必須要務,它可以幫助寫作者,更好地駕馭寫作的內容,更多地展開豐富的細節,讓寫作者更省力地減少寫作過程中的紛亂,以集中的筆墨,曲折的故事,獲得讀者的青睞。(這是承,用路途上優美的景物,抒寫父子倆愉快的心情與幸福感。不僅可以體現父子倆人親密感,而且也為下文反目鬧僵,做好了充分的鋪墊。)但事情似乎註定要好事多磨,正當我們高興著前行的時候,突然車子壞了,下來一看,是車子鏈斷了!這壞的,可不是個地方!這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可怎麼辦呢?得了,只好走吧。
  • 陪你寫作文:記敘文要寫好起承轉合
    這一點,和古詩文的「起承轉合」道理一致,圍繞一個詩歌題目,起承轉合。然而,古代詩歌,四句八句,相對簡潔緊湊,起承轉合會比較明顯,寫作時候這份轉合意識也會比較強烈,判斷四者統一與否也相對直觀。記敘文寫作,800多字,孩子們在寫作過程中幹擾因素會比較多,在起承轉合的變化統一上,常常會顧此失彼。    這裡,拿一個孩子的一篇作文,作為例子,跟大家分享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