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中的「起承轉合」

2020-12-25 直擊書畫

「起承轉合」是一個漢語成語,其來源於元代範德璣的《詩格》:「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起承轉合」同時又是藝術創作常用的結構技巧,古人寫作時所使用的行文方法,也是我們所泛指文章寫作的手法。同時也是中國繪畫的行筆技巧和墨韻的分發手法。

杜豔作品

中國畫的韻律產生全在於行筆,畫面的剛柔起伏,墨色的自然韻律無不是行筆而生。行筆是大於技術層次的「精神形態」,細講就是「精神形態」的具象體現。中國畫又稱寫意畫,寫意實則行筆,就是畫家執筆在宣紙上的行走,行走中把自己的思想通過物像呈現。

陳雲鵬作品

「起承轉合」就是行筆的技術概括。「起」在文章中是「比興的手法」而在中國畫中是第一筆的落筆之處,是行筆時要掌握的力道和要行筆是設定的節奏。中國畫的意境深遠性,畫面的劇情起伏,就如一首繞梁三日的歌,要有著無比美妙的旋律以及歌詞。而產生這等因素「起」很重要。

肖大平作品

「承」在文章中的是「起」的延續,從而使得文字情感和敘述上使之飽滿。要有意為之地去尋找既能承接「起」,又能啟下的元素。主要的是從「起」勢中的「他物」入手,尋找與之相關又與商品的特性相關的元素。在中國畫中的作用是與之相同的。同時還包含了畫家對紙的認識與研究。也是畫家在學習繪畫時的基本技能的體現。

房全友作品

「轉」在文章中的作用是,從意義上開始轉入它式,其基礎是跟「承」有情緒邏輯上或事實邏輯方面的關係。而在中國繪畫中,卻是運筆的能力,是行筆時控制筆的一種「意境」,具象地說就是節奏。這需要對筆的掌控度要達到爐火純青。可以說是眼隨筆走,筆隨意行。這裡面也延續了「承」,因為筆帶墨色的行走是建立在對紙的認識上的,所以「承」所包含的對紙的認識是至關重要的,不然「轉」這一步就是虛設。

韋智傑作品

「合」在文章中是,將比興階段所運用的載體(他物)與轉折時所用本體,作情緒、邏輯、意義上的揭示和升華。這一點中國畫也是和其吻合的。「合」也是一幅作品的完結,也就是完整畫面的呈現,是「起」「承」「轉」所產生的結果。也就是中國畫「寫意」的「意」的完現。

李佩錦作品

「起承轉合」中「起」「承」「轉」都是講述的「寫」的重要性,也是 「意」生之前需要達到的繪畫素養高度的具象字面意思。「合」是「意生」之源,也是點睛之筆,更是畫面的意境以及完整性的概括。

相關焦點

  • 《國國起承轉合》
    中國繪畫中起承轉合是開合呼應的基本運用,是國畫構成的步驟和方式。他是構圖的總體構成方式,也是S型律動的具體運用。起承轉合又稱之為起承轉結,原為舊體詩的章法結構術語。在詩文中「起」是開始,開端;「承」是承接開始並加以申述;「轉」是轉折,是製造矛盾,增加變化,往往是畫面上最為重要的部分,變化既然多了,物象擺置也就豐富起來了,同時又要與起先對應,相呼應;「合」是結束,作為章法構成的結束,要與起相呼應,才能使構成在章法上融為一體。中國畫構圖藝術的起轉合為實體呈現,而承則可虛可實,要視具體而定。
  • 起承轉合,國畫中一個重要知識點你了解嗎?
    本文章由獨孤飛雪書畫研究院畫家愣嚴山人所作,欲以畢生精力為繼承並弘揚中國畫而努力奮鬥,貢獻所學,為中華文化藝術做點貢獻。起承轉合,本屬於文章的範疇,後來我國畫家們使得繪畫與文學緊密相連,使文以載道,與繪畫相輔相成,起承轉合作為國畫開合的表現形式,不知道作畫的,實質上寫文章的對他了解嗎?起承轉合尤其對於詩詞的創作尤為重要。
  • 詩詞大會上董卿講的起承轉合啥意思,怎樣讀懂詩歌中的起承轉合?
    那麼,起承轉合啥意思呢?起承轉合一般是指藝術創作中的一種結構技巧。下面,筆者從起承轉合的出處、起承轉合的意思及起承轉合在作品中的運用等三個方面,結合律詩、絕句等具體作品,對起承轉合進行簡要分析,為朋友們賞詩提供參考。
  • 談談詩的「起承轉合」
    作為結構術語,「起承轉合」這一說法是在元代出現的,有意思的是,作為結構謀篇的一種規律性方法,最初提出來並不是針對文章寫法,而是針對詩,特別是針對格律詩。    元代範德機最早提出這一說法,他在《詩法》中說:「作詩有四法:起要率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
  • 詞的起承轉合
    詩詞的起承轉合,在格律詩中經常見到,而且也常常在鑑賞中談及。但是對詞來說,好像就很少說這個話題了。起承轉合是詩文寫作結構章法方面的術語。「起」是起因,文章的開頭;「承」是事件的過程;「轉」是結果是轉折;「合」是對該事件的議論,是結尾。後面人們又將起承轉合運用到文章裡了,可以說起承轉合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寫作手法。
  • 對色彩在中國畫中的理解
    陝西國畫院 白霜亮 中國畫以用墨為主有其哲學的淵源,除了道家追求樸素的思想外,它更注重的是對擺脫客觀物象的形色,並能超然於其外的追求。西漢劉安在《淮南子·卷十四·詮言訓》中也曾說到:「輕天下者,身不累於物,故能處之。」意思為做事依賴於客觀存在,但不拘泥於客觀物象,並能超然於其外。
  • 中國畫中觀察方法的運用
    客觀的觀察方法是一種標準的觀察方法,在繪畫表現中具體體現在由整體到局部的運用規律上。如果一個畫家企圖相對準確地表現客觀事物,那麼他對物象的客觀認知過程中,必須從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回到整體,以完成對客觀物象相對完整的視覺探求。這種方法運用的關鍵,在於觀察中由整體著眼,在整體的制約之下對整體與局部的關係作出比較,通過比較來確立視覺對象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之間的關係。
  • 寫律詩為何離不開「起承轉合」?
    我們在總結格律詩規則的時候,除了形式上的平仄遞進,平聲押韻和對仗等技巧規則,在寫法上一般都要求「起承轉合」。但是我們要知道,「起承轉合」的行文方法並不局限在格律詩中,甚至不局限於詩作之中。我們靜下心來細細想,小說、散文、記敘文、紀實文、議論文,有哪一種文體的行文方法跳出了「起承轉合」?
  • 閒談詞的起承轉合
    三、長調的起承轉合太複雜了,前人對此並未涉及到。 詞的起承轉合的常用方式起常用的方式有:1、以景起,這種最為常見;2、以情起,開門見山,直抒胸臆;3、以事起,先敘事,再就事生發議論;4、以問起,先提出問題,直接抓住讀者,讓讀者一起進行思索,然後再作回答.
  • 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的皴法14種
    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的皴法: 1.折帶皴 又稱「側縱」。中國畫山水畫技法中皴法的一種,是一種表現方折山石的皴法。元代倪瓚融合各家皴法以寫太湖山石創用之。
  • 「起承轉合」的管理方面的拓展思考
    近期我注意到了以前我們所說的「起承轉合」的說法,這是在古代律師創造的時候的創作規則,細細一品這裡的邏輯關係其實也蘊含著管理的思維。     起承轉合的來歷「起承轉合」是藝術創作常用的結構技巧之一,舊時作文慣用的行文方法,後來逐漸泛指文章的寫作手法。
  • 美術研究|傳統筆墨在中國畫中現代的表現方式
    [內容摘要]本論文首先介紹了傳統筆墨在中國畫中的發展歷史,進一步分析了其在現代社會的表現方式,最後總結了傳統筆墨在中國畫中現代的創新與傳承。,但是,這就是最早期的筆墨作為一種藝術語言在中國畫中的具體表現。
  • 一次打架的起承轉合
    只要起承轉合玩得好,所有的作文全部能高分。2我們家混世魔王和別的小朋友打了一架。哭哭啼啼自不必說,關鍵是講不清楚事情的前因後果。3上面是玩笑,當時我就意識到這是一個聯繫起承轉合的好機會。然後我開始和魔王討論事情的具體經過。我家魔王一開始是和他們玩過家家,忽然a過來和魔王說咱們打架玩吧。
  • 中國畫形式美中的S律動,畫家必看!
    這種形式美的構圖形式,在近現代畫家當中使用是比較廣泛的,有著它一套比較成熟的理論體系,這也不代表古人就不使用,我們古人當中也有使用這種構圖形式的,這種S型律動它既是中國畫構成藝術動態的呈現,又包含著樸素的辯證觀念,對其最為典型的體現就是我們古典哲學中人們所說的太極圖了。太極圖也稱之為「太極陰陽圖」。
  • 畫中禪意——淺析中國畫中的禪宗美學思想
    二 禪宗美學出現在中國畫中的起源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大批人物畫家在繪製人物畫的同時,也創作了大量的寺廟壁畫及佛教題材的人物畫,雖然此時的畫家以人物畫為主,但在人物畫中已出現了山水畫的雛形。山水畫開始獨立。同時產生了有關山水創作.審美鑑賞等原則性理論。
  • 怎樣寫好古詩詞:淺談詩詞的「起承轉合」
    淺議詩詞的「起承轉合」所謂起承轉合就是一首詩詞怎樣開始,怎樣發展,如何變化和如何結尾。這種方法是說在布局上應該有邏輯思維,把整首詩詞的框架安排好。這是一個重要的萬萬不可忽視的創作章法。起句要生動、突兀。
  • 起承轉合如何寫
    (起句妙在「也自紅」三字,言櫻桃自紅,我豈不知,前所知,只在宮中爾。2句野人相贈,用一滿字,豈以野人為鄙乎。如此2句承1,而為34蓄勢,數回細寫,萬顆勻圓也。)還有一點:如果上章寫景物得,景物不能寫的太滿,要給承句留下空間 。各自有各自的功能,別搶了承句的風頭,會討人厭的。
  • 詳解格律詩詞的起承轉合
    而一個作品中,並不一定就是一種章法。詩詞的謀篇布局技巧很多,最基本,最常見,最實用的一種方法就是:起承轉合。「起」,即開頭,開始。「承」即承接上句繼續表述。「轉」即轉折,遞進,指表述內容的引申或變化。「合」即整合,要上承總合全篇。章法是有規律的,但是也是相對的,不是固定不變的特定模式。
  • 起承轉合
    我們一般寫作文,也應該做到這樣的起承轉合    古人作詩,講究章法、結構的嚴謹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轉合(律詩是以「聯」、絕句和詞是以「句」、古體詩是以「偶句」為起承轉合的常式單位的)。「凡作詩詞,要當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
  • 起承轉合的技巧探究
    自西漢以來,詩(包括宋朝定型的律詩),都遵守這四個字起承轉合這種結構形式,從《詩經》中,就有這個要求。先秦時期,起承轉合這種形式,就已初步發展,由詩經繼承而來。特點是:循序漸進 ,或由小到大,或由內而外。發展到唐朝,就有了由大到小,由外而內這樣反方向的寫作手法。大家注意:這是手法但萬變不離其中特別是承句,這種寫法更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