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繪畫中起承轉合是開合呼應的基本運用,是國畫構成的步驟和方式。他是構圖的總體構成方式,也是S型律動的具體運用。
起承轉合又稱之為起承轉結,原為舊體詩的章法結構術語。在詩文中「起」是開始,開端;「承」是承接開始並加以申述;「轉」是轉折,是製造矛盾,增加變化,往往是畫面上最為重要的部分,變化既然多了,物象擺置也就豐富起來了,同時又要與起先對應,相呼應;「合」是結束,作為章法構成的結束,要與起相呼應,才能使構成在章法上融為一體。中國畫構圖藝術的起轉合為實體呈現,而承則可虛可實,要視具體而定。潘天壽先生說:「起好比開門見山,突見崢嶸;承如草蛇灰線,不即不離;轉如洪波萬傾,必有高源;合則風回氣聚,淵深含蓄。」潘天壽非常精闢生動地說明了起承轉合的關係和要求。
起承轉合最貴為得勢。勢就是章法構成的整體趨勢,以及大的構成方式和層次變化所形成的總體的視覺感受。自然界中的事物是存在相互聯繫的,而運動則是物質的固有屬性。繪畫藝術要真正達到妙得自然,巧奪天工的藝術境界,利用靜置的物象組合表現出運動形態,是其最基本的著眼點。
勢,即是在畫副中以主體創造精神營造的運動傾向。這正如清代沈宗騫所說的:「總之統乎氣以呈現其活動之趣者,是即所謂勢也。」
勢作為表現畫面形象運動的具體化,有開、聚合、斂張之別,也有險絕、雄壯、磅礴、飛揚、盤曲之分,而起承轉合的合理布置,則使勢具有了可欣賞性。早在東晉時期,顧凱之就早已提出了「若以臨見妙裁,尋其置陳布勢,是達畫之變也。」顧凱之《論畫》但後世多以經營的要點。而顧凱之則點名了對物象加以巧妙的剪裁之後,布置與陳列的關鍵在於「布勢」。布勢與取勢對於構圖的節奏變化與整體拓展都有具體重要的意義,布置得勢,方可「達畫之變」,而且也是構成勢的可觀賞性的基礎。
明代找左在《論畫》中說:「畫山水畫大幅務必以得勢為主,山得勢,雖然縈紆高下,氣脈仍然是貫穿。林木得勢,雖參差向背不同,而各自條暢。石頭得勢,雖然奇怪而不失理,即使平常也不為庸。山坡得勢,雖然交錯而自不繁亂。」故而清代笪光在《畫筌》中說:「得勢則是隨意經營,一隅皆是;失勢則盡心收拾,滿目都非。勢之推捥,在於機微;勢之凝集,在於相度。」
起承轉合作為造勢的形式基礎,利用物象布置的秩序感,創造了勢的基本形態。首先是形勢。形勢是形象與間架結構之間的勢,它是物象的具體布置—— ——即是起承轉合的具體安排所產生的結果,所謂「置陳布勢」即是指此。形勢即是取自物象,又必須「意匠慘澹經營」。既可以來自偶生之靈感,又可以來自體悟自然之「頓悟」。它主客互為表裡,是畫家理解自然、體悟自然、把握自然,駕馭自然又熟知構成藝術規律、苦心經營的結晶,而形勢構成具體化則形成趨勢。
趨勢之趨,是形勢的動態呈現。是形勢貫穿,是勢的大趨勢,若沒有趨和總體導向,勢也無節奏與韻律。趨勢的總體趨向構成了氣勢。它是畫面之勢的整體呈現,起承轉合的得勢是形成氣勢的基礎。起承轉合造的勢受構成形式的制約,不同畫家所創造的勢真是物律與心律的天人合一,才創造出了中國畫構圖藝術的千形萬勢,從而使中國畫的「置陳布勢」有了萬千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