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起句有什麼好方法啊?
起者,發端也 。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起句有「興起的」,也有「賦起的」,興起一般是用景物興起。目的在於渲染氛圍,這樣的發起方式一般適合於先景後情的。就是我們律詩基礎階段的寫法。而賦起 一般適用於敘事類 或抒情感懷類 。這類發起方式 的章法多是情景交融 或者先情後景。當然還有用啥典故來起的,不過如果你對典故了解不多的話 還是不要隨意使用了,免得貽笑大方。律詩和記敘文有相通之處。記敘文的六要素裡最前面的兩個就是時間、地點吧。同樣的 律詩的時間,地點一般也放在起句。很少見到把時間地點放在起句以外的句子的。比如: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多病所須唯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
也就是說時間、地點一般都是放在起句了。別話說了那麼多了,慢半拍的半途又冒出個時間、地點來。交代時間的時候有個小竅門。如果可以用景物或者物事來間接點出時間就好啦。不要直接說出時間 用季節性的東東來交代。啥問題都有題目,律詩也是啊 。記得起句一定要點明主題,別題目往東,起句來個背道而馳,跑十萬八千裡去了。如果是興起類的發起方式 選取的景物要適合主題。不是任何一個東東都適合做興起的物的。再有 起句不能起的太滿 氣勢太大,因為如果起句就山呼海嘯、排山倒海,那承句就更難承,這個意思就是說起的時候要開門見山,直達主題,不要鋪陳太多,以免承句接連困難.即使勉強承上了,轉句還是一樣沒辦法處理.總之就是:起要起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起句的前後分句之間 銜接性一定要做好。最好形成一個互補。
比如:王維·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互補關係】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野人送朱櫻。杜甫
西蜀櫻桃也自紅,野人相贈滿筠籠。【前後相連】
數回細寫愁仍破,萬顆勻圓訝許同。
憶昨賜沾門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宮。
金盤玉箸無消息,此日嘗新任轉蓬。
(起句妙在「也自紅」三字,言櫻桃自紅,我豈不知,前所知,只在宮中爾。2句野人相贈,用一滿字,豈以野人為鄙乎。如此2句承1,而為34蓄勢,數回細寫,萬顆勻圓也。)
還有一點:如果上章寫景物得,景物不能寫的太滿,要給承句留下空間 。各自有各自的功能,別搶了承句的風頭,會討人厭的。
2.轉句有時把人就卡在哪了
轉句處在上下章的過渡位置,轉要轉的風生水起,跌宕起伏。但絕不是升華感情之用,轉的時候卡住的原因有二:
1).謀篇 就是構思沒構思好,匆匆起筆,承勉強承上了,到轉句不知道該往哪兒去了。
2).承句的結尾處沒有考慮到要為轉句打好鋪墊,沒有想著要怎麼才能很自然的過渡好轉句。
承句的後分句處最好留一到三個字為轉句打基礎。別只顧著承,寫承句後分句的時候就要為轉句考慮了。就像寶寶沒生前就要準備好該準備的東東,別等孩子落地了才哇哇哇的急。不是寫一句就寫一句的 這就是謀篇的功夫。起承轉合是律詩的基礎骨架。他們四個的位置是同等重要的,離了哪個都不行。記得老師給我們舉過一個例子:美女 何以為美女?不是靠一個鼻子美就是美女的。要是鼻子很美 ,可是香蠟唇,那還是美女麼?所以美 一定是一個整體的美。起承轉合一樣的道理。
3.起承轉合未必一定是對應首頷頸尾四聯吧
是的,也有到了尾聯才轉的,但是那樣的畢竟是少數。
省吾齋主人 舉例(2首)
如:王維的《送張道士歸山》:
先生何處去,(起)王屋訪茅君。(承)
別婦留丹訣,驅雞入白雲。(引事)
人間若剩住,天上復離群。(議論)
當作遼城鶴,(轉)仙歌使爾聞。(合)
又如杜甫的《李監宅》:
尚覺王孫貴,(起)豪家意頗濃。(承)
屏開金孔雀,褥隱繡芙蓉。(勾勒)
且食雙魚美,誰看異味重。(點染)
門闌多喜色,(轉)女婿近乘龍。(合)
34句 是不是可以看成豪家的承接
你所標註的勾勒 點染也寫作方式或者說是方法 也可以說是技巧。但是律詩自古而來為何叫律詩,律詩的基本骨架是起承轉合 我想不論怎麼變都不會變到哪兒去的。我覺得齋主舉例的這首,恰恰是最典型的起承轉合結構。你看 第五句 在34句豪家的承接上 進入情語。轉句後分句還在前分句上的基礎上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這是在讀12.34句的時候怎麼也想不到的吧?轉的夠不夠利落 ,有沒有還在12聯的基礎上拖地帶水咧?
以上紫色部分為爭議的地方
崔顥 行經華陰
岧嶢太華俯鹹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雲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關險,驛路西連漢畤平。
借問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地學長生。(這首詩 就是到了合句才轉)
4.興起比收 我還是忒疑惑
比興是中國詩歌中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宋代朱熹比較準確地說明了「比、興」作為表現手法的基本特徵,他認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通俗地講,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有的詩是個別地方採用比,而有的則是整個形象都是比,就像後代的詠物詩;「興」就是起興,是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有的「興」兼有發端與比喻的雙重作用,所以後來「比興」二字常聯用,專用以指詩有寄託之意。
5.八句寫景的詩,五六句應怎樣寫?
比如:《五律 無題》
鹽城逢二月,春色遍長堤。(一句交代時間、地點 二句春色 總寫景物)
戲蝶聞香逐,垂楊傍水棲。(34句的蝶 楊 承接春色)
流波無可待,孤燕莫相啼。(56句從上章的大好春色,轉到傷春的情懷)
自此心成冢,東風一任西。(轉句後分句就是第六句 和合句前分句就是第七句緊密銜接,合句升華感情。東風 扣回起句的二月,環環相扣,承句前後分句句意螺旋式上升,垂楊猶可傍水 ,而燕呢 只能孤,孤的不是燕 ,燕就是人 是不?)
(承句的最後留1-3個字 好為轉句做準備,轉句的前1-3個字和承句最後留的1-3個字 努力銜接起來。這樣在成功轉的同時 就不會斷了。而且這樣做的好處是 ,當你沒詞時 不至於卡的一個字憋不出)
如果你是按照景+情的寫法來的話 第五句開始就要進入情了,不能還在景上打轉,轉有一個原則就是在不斷裂的基礎上做到乾脆利落、不拖泥帶水。這是景+情 情+景 或者情景交融所通用的,無一例外。(王國維說過一切景境皆情境,景就是情,你悲時你選的景物也是悲的。就是萬物皆著我之色彩,我們所說的景和情並不是嚴密不可分割的,本就是統一的 ,怎麼分割呢?所以千萬不要把這裡說的景和情對立起來,這麼做的唯一目的就是 讓大家能儘快的上手律詩,景+情只是初級階段的要求)
敬請關注醉月詩苑ylpzzysy,投稿郵箱14510572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