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轉合如何寫

2021-03-01 醉月詩苑

1.起句有什麼好方法啊?

起者,發端也 。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起句有「興起的」,也有「賦起的」,興起一般是用景物興起。目的在於渲染氛圍,這樣的發起方式一般適合於先景後情的。就是我們律詩基礎階段的寫法。而賦起 一般適用於敘事類 或抒情感懷類 。這類發起方式 的章法多是情景交融 或者先情後景。當然還有用啥典故來起的,不過如果你對典故了解不多的話 還是不要隨意使用了,免得貽笑大方。律詩和記敘文有相通之處。記敘文的六要素裡最前面的兩個就是時間、地點吧。同樣的 律詩的時間,地點一般也放在起句。很少見到把時間地點放在起句以外的句子的。比如: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多病所須唯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


也就是說時間、地點一般都是放在起句了。別話說了那麼多了,慢半拍的半途又冒出個時間、地點來。交代時間的時候有個小竅門。如果可以用景物或者物事來間接點出時間就好啦。不要直接說出時間 用季節性的東東來交代。啥問題都有題目,律詩也是啊 。記得起句一定要點明主題,別題目往東,起句來個背道而馳,跑十萬八千裡去了。如果是興起類的發起方式 選取的景物要適合主題。不是任何一個東東都適合做興起的物的。再有 起句不能起的太滿  氣勢太大,因為如果起句就山呼海嘯、排山倒海,那承句就更難承,這個意思就是說起的時候要開門見山,直達主題,不要鋪陳太多,以免承句接連困難.即使勉強承上了,轉句還是一樣沒辦法處理.總之就是:起要起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起句的前後分句之間 銜接性一定要做好。最好形成一個互補。

比如:王維·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互補關係】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野人送朱櫻。杜甫

西蜀櫻桃也自紅,野人相贈滿筠籠。【前後相連】
數回細寫愁仍破,萬顆勻圓訝許同。
憶昨賜沾門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宮。
金盤玉箸無消息,此日嘗新任轉蓬。

(起句妙在「也自紅」三字,言櫻桃自紅,我豈不知,前所知,只在宮中爾。2句野人相贈,用一滿字,豈以野人為鄙乎。如此2句承1,而為34蓄勢,數回細寫,萬顆勻圓也。)

還有一點:如果上章寫景物得,景物不能寫的太滿,要給承句留下空間 。各自有各自的功能,別搶了承句的風頭,會討人厭的。


2.轉句有時把人就卡在哪了

轉句處在上下章的過渡位置,轉要轉的風生水起,跌宕起伏。但絕不是升華感情之用,轉的時候卡住的原因有二:
1).謀篇 就是構思沒構思好,匆匆起筆,承勉強承上了,到轉句不知道該往哪兒去了。
2).承句的結尾處沒有考慮到要為轉句打好鋪墊,沒有想著要怎麼才能很自然的過渡好轉句。
承句的後分句處最好留一到三個字為轉句打基礎。別只顧著承,寫承句後分句的時候就要為轉句考慮了。就像寶寶沒生前就要準備好該準備的東東,別等孩子落地了才哇哇哇的急。不是寫一句就寫一句的 這就是謀篇的功夫。起承轉合是律詩的基礎骨架。他們四個的位置是同等重要的,離了哪個都不行。記得老師給我們舉過一個例子:美女 何以為美女?不是靠一個鼻子美就是美女的。要是鼻子很美 ,可是香蠟唇,那還是美女麼?所以美 一定是一個整體的美。起承轉合一樣的道理。

3.起承轉合未必一定是對應首頷頸尾四聯吧

是的,也有到了尾聯才轉的,但是那樣的畢竟是少數。

 

省吾齋主人 舉例(2首)

如:王維的《送張道士歸山》:
  先生何處去,(起)王屋訪茅君。(承)
  別婦留丹訣,驅雞入白雲。(引事)
  人間若剩住,天上復離群。(議論)
  當作遼城鶴,(轉)仙歌使爾聞。(合)
  
又如杜甫的《李監宅》:
  尚覺王孫貴,(起)豪家意頗濃。(承)
  屏開金孔雀,褥隱繡芙蓉。(勾勒)
  且食雙魚美,誰看異味重。(點染)
  門闌多喜色,(轉)女婿近乘龍。(合)

34句 是不是可以看成豪家的承接
你所標註的勾勒 點染也寫作方式或者說是方法 也可以說是技巧。但是律詩自古而來為何叫律詩,律詩的基本骨架是起承轉合 我想不論怎麼變都不會變到哪兒去的。我覺得齋主舉例的這首,恰恰是最典型的起承轉合結構。你看 第五句 在34句豪家的承接上 進入情語。轉句後分句還在前分句上的基礎上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這是在讀12.34句的時候怎麼也想不到的吧?轉的夠不夠利落 ,有沒有還在12聯的基礎上拖地帶水咧?

 

以上紫色部分為爭議的地方

 

崔顥 行經華陰
 

岧嶢太華俯鹹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雲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關險,驛路西連漢畤平。
借問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地學長生。(這首詩  就是到了合句才轉)

4.興起比收  我還是忒疑惑

比興是中國詩歌中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宋代朱熹比較準確地說明了「比、興」作為表現手法的基本特徵,他認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通俗地講,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有的詩是個別地方採用比,而有的則是整個形象都是比,就像後代的詠物詩;「興」就是起興,是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有的「興」兼有發端與比喻的雙重作用,所以後來「比興」二字常聯用,專用以指詩有寄託之意。

5.八句寫景的詩,五六句應怎樣寫?

比如:《五律  無題》
鹽城逢二月,春色遍長堤。(一句交代時間、地點 二句春色 總寫景物)
戲蝶聞香逐,垂楊傍水棲。(34句的蝶 楊 承接春色)
流波無可待,孤燕莫相啼。(56句從上章的大好春色,轉到傷春的情懷)

自此心成冢,東風一任西。(轉句後分句就是第六句 和合句前分句就是第七句緊密銜接,合句升華感情。東風 扣回起句的二月,環環相扣,承句前後分句句意螺旋式上升,垂楊猶可傍水 ,而燕呢 只能孤,孤的不是燕 ,燕就是人 是不?)

(承句的最後留1-3個字 好為轉句做準備,轉句的前1-3個字和承句最後留的1-3個字 努力銜接起來。這樣在成功轉的同時 就不會斷了。而且這樣做的好處是 ,當你沒詞時 不至於卡的一個字憋不出)

如果你是按照景+情的寫法來的話 第五句開始就要進入情了,不能還在景上打轉,轉有一個原則就是在不斷裂的基礎上做到乾脆利落、不拖泥帶水。這是景+情 情+景 或者情景交融所通用的,無一例外。(王國維說過一切景境皆情境,景就是情,你悲時你選的景物也是悲的。就是萬物皆著我之色彩,我們所說的景和情並不是嚴密不可分割的,本就是統一的 ,怎麼分割呢?所以千萬不要把這裡說的景和情對立起來,這麼做的唯一目的就是 讓大家能儘快的上手律詩,景+情只是初級階段的要求)

敬請關注醉月詩苑ylpzzysy,投稿郵箱1451057278@qq.com

相關焦點

  • 怎樣寫好古詩詞:淺談詩詞的「起承轉合」
    淺議詩詞的「起承轉合」所謂起承轉合就是一首詩詞怎樣開始,怎樣發展,如何變化和如何結尾。這種方法是說在布局上應該有邏輯思維,把整首詩詞的框架安排好。這是一個重要的萬萬不可忽視的創作章法。起句要生動、突兀。
  • 寫律詩為何離不開「起承轉合」?
    我們在總結格律詩規則的時候,除了形式上的平仄遞進,平聲押韻和對仗等技巧規則,在寫法上一般都要求「起承轉合」。但是我們要知道,「起承轉合」的行文方法並不局限在格律詩中,甚至不局限於詩作之中。我們靜下心來細細想,小說、散文、記敘文、紀實文、議論文,有哪一種文體的行文方法跳出了「起承轉合」?
  • 談談詩的「起承轉合」
    比如在格律詩中,最典型的例子是李紳的《憫農》——      這是一首五言古絕,全詩四句,每一句都依次分別為「起承轉合」的一個層次。「鋤禾日當午」,寫農夫在田裡勞作的辛苦,是全詩的「起」;「汗滴禾下土」,寫農夫勞作的辛苦程度,是對起句的繼續表述,所以是「承」。
  • 陪你寫作文:記敘文要寫好起承轉合
    這一點,和古詩文的「起承轉合」道理一致,圍繞一個詩歌題目,起承轉合。然而,古代詩歌,四句八句,相對簡潔緊湊,起承轉合會比較明顯,寫作時候這份轉合意識也會比較強烈,判斷四者統一與否也相對直觀。記敘文寫作,800多字,孩子們在寫作過程中幹擾因素會比較多,在起承轉合的變化統一上,常常會顧此失彼。    這裡,拿一個孩子的一篇作文,作為例子,跟大家分享探究。
  • 起承轉合寫作文第一課學習記實
    起承轉合寫作文第一課學習記實初學作文時,老師會用頭、身、腳,開頭,中間、結尾這樣的作文結構教我們作文入門。當我們到了高年級時,又應該怎麼學作文?怎麼掌握作文結構,布局寫作線索?巧用結構妙寫文精品班學習記實,幫助精品班同學複習與回顧。
  • 詩詞大會上董卿講的起承轉合啥意思,怎樣讀懂詩歌中的起承轉合?
    那麼,起承轉合啥意思呢?起承轉合一般是指藝術創作中的一種結構技巧。下面,筆者從起承轉合的出處、起承轉合的意思及起承轉合在作品中的運用等三個方面,結合律詩、絕句等具體作品,對起承轉合進行簡要分析,為朋友們賞詩提供參考。
  • 詞的起承轉合
    詩詞的起承轉合,在格律詩中經常見到,而且也常常在鑑賞中談及。但是對詞來說,好像就很少說這個話題了。起承轉合是詩文寫作結構章法方面的術語。「起」是起因,文章的開頭;「承」是事件的過程;「轉」是結果是轉折;「合」是對該事件的議論,是結尾。後面人們又將起承轉合運用到文章裡了,可以說起承轉合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寫作手法。
  • 中國畫中的「起承轉合」
    「起承轉合」是一個漢語成語,其來源於元代範德璣的《詩格》:「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起承轉合」同時又是藝術創作常用的結構技巧,古人寫作時所使用的行文方法,也是我們所泛指文章寫作的手法。同時也是中國繪畫的行筆技巧和墨韻的分發手法。
  • 詳解格律詩詞的起承轉合
    舉例如杜甫的《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湯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了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摩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6.比興起:興起是由心中所懷之感想,引出題目之本意。
  • 起承轉合
    我們一般寫作文,也應該做到這樣的起承轉合    古人作詩,講究章法、結構的嚴謹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轉合(律詩是以「聯」、絕句和詞是以「句」、古體詩是以「偶句」為起承轉合的常式單位的)。「凡作詩詞,要當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
  • 起承轉合,卡點寫作並不難
    也就是說,寫小說也要在情節上變化,表現在結構上就是起承轉合,給讀者的感覺就是有著強烈的節奏感。劇情節奏是掐住讀者脈搏的關鍵點。以前談過語言節奏,這次我們就來談談劇情節奏的問題吧。寫一本小說,你肯定有一個規劃。這個規劃就是如何卡準劇情點——從哪裡寫起、在哪裡鋪墊、哪裡會爆發或轉折,如何結尾——嗯,不錯,你就是在卡節奏點。
  • 起承轉合的技巧探究
    自西漢以來,詩(包括宋朝定型的律詩),都遵守這四個字起承轉合這種結構形式,從《詩經》中,就有這個要求。先秦時期,起承轉合這種形式,就已初步發展,由詩經繼承而來。特點是:循序漸進 ,或由小到大,或由內而外。發展到唐朝,就有了由大到小,由外而內這樣反方向的寫作手法。大家注意:這是手法但萬變不離其中特別是承句,這種寫法更明顯。
  • 一次打架的起承轉合
    只要起承轉合玩得好,所有的作文全部能高分。2我們家混世魔王和別的小朋友打了一架。哭哭啼啼自不必說,關鍵是講不清楚事情的前因後果。3上面是玩笑,當時我就意識到這是一個聯繫起承轉合的好機會。然後我開始和魔王討論事情的具體經過。我家魔王一開始是和他們玩過家家,忽然a過來和魔王說咱們打架玩吧。
  • 《國國起承轉合》
    中國繪畫中起承轉合是開合呼應的基本運用,是國畫構成的步驟和方式。他是構圖的總體構成方式,也是S型律動的具體運用。起承轉合又稱之為起承轉結,原為舊體詩的章法結構術語。潘天壽非常精闢生動地說明了起承轉合的關係和要求。起承轉合最貴為得勢。勢就是章法構成的整體趨勢,以及大的構成方式和層次變化所形成的總體的視覺感受。自然界中的事物是存在相互聯繫的,而運動則是物質的固有屬性。
  • 詩詞從0入門⑨:詩的結構布局與意境,起承轉合、對仗、鍊字
    詩詞入門⑨:詩的結構布局與意境,起承轉合、對仗、鍊字前節回顧:前面的9個章節,咱們已經將寫詩的方法和規則都講解過了,包括基礎篇的押韻、平仄、四聲,以及提高篇的格律、寫詩誤區、拗救學會了這幾個章節的內容,可以說,寫出的作品就可以算作格律詩了,但是一首詩寫得好不好、棒不棒,還有一些其它的技巧——布局與意境,這些格律之外的技巧,我們統一放在這篇文章中來講解。具體分三部分:起承轉合、對仗、鍊字。
  • 閒談詞的起承轉合
    三、長調的起承轉合太複雜了,前人對此並未涉及到。 詞的起承轉合的常用方式起常用的方式有:1、以景起,這種最為常見;2、以情起,開門見山,直抒胸臆;3、以事起,先敘事,再就事生發議論;4、以問起,先提出問題,直接抓住讀者,讓讀者一起進行思索,然後再作回答.
  • 不是七言八句都叫七律:跟杜甫學「起承轉合」
    既然謂之「新」,就不說押古韻了,以現代漢語拼音為準;也不說平仄了,畢竟是寫詩不是寫歌詞,自己讀著抑揚頓挫就行了。但是,七律的基本章法還是應該講究的吧?不能寫個七言八句就叫七律。七言律詩公認杜甫寫得最好,《紅樓夢》中,林黛玉教香菱寫詩,也推薦她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
  • 中學生高分作文秘訣之「起承轉合」
    文章的起承轉合是作文的必須要務,它可以幫助寫作者,更好地駕馭寫作的內容,更多地展開豐富的細節,讓寫作者更省力地減少寫作過程中的紛亂,以集中的筆墨,曲折的故事,獲得讀者的青睞。比如我們寫《上學路上》:早上爸爸送我去上學,我嚷著晚了,爸爸笑嘻嘻地說不晚!(這是起,寫作者前一天晚上就已經勸父親準備好,他還偏說沒事。接下來怎麼「承」呢,既然是寫路上,那當然就寫風景啦。)
  • 從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學"起承轉合"的結構
    採用「起承轉合」式的議論結構,完全符合上述考場作文的種種特殊要求。請看2015年的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  且以作品論英雄  ①自孔孟以來,我們的閱讀模式、欣賞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論世」,我們大多認定「文如其人」,這是有道理的,但並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論人品,且以作品論英雄。
  • 如何寫好作文:起承轉合,四段十句?(句式+範文)
    英語中常見的"起承轉合"的表達方式有:起①Nowadays,there is growing concern over the issue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