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起承轉合就是一首詩詞怎樣開始,怎樣發展,如何變化和如何結尾。這種方法曾經作為「八股」批判過,但實際上任何事情都有這樣一個過程。詩詞創作也不例外,雖然不是說每一首詩詞都要死搬硬套,而是說在布局上應該有邏輯思維,把整首詩詞的框架安排好。這是一個重要的萬萬不可忽視的創作章法。
起句要生動、突兀。能統領全篇,緊扣主題有吸引力,能打動讀者。起句的方法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等,但以興起最為常見。絕句第一句,律詩首聯為起句。
承句是前文的繼續。一般地說詩的第一層意思在這裡完成。絕句第二句,律詩頷聯為承句。或承意或承景,要與上句(聯)相銜接,不可松泛。同時又為下句作好鋪墊。
轉句就是變化,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要有跌蕩、起伏,以免平鋪直敘。如果起、承句是寫景,轉句便開始抒情或議論。或者前面是抒情,轉句就轉向寫景或議論。要為結束主題作好準備。絕句第三句,律詩頸聯為轉句。
合句也叫結句最當要緊。絕句的第四句,律詩的尾聯為合句,它是全詩的概括和總結。在意境上要起到升華的作用。但不能把話說完,要留有餘味,語盡而意無窮。從整體上看,律詩的起承轉合沒有絕句那樣明顯。有人認為律的首聯和尾聯,已經有了起承轉合的意思,中間頷聯和頸聯兩個對仗句,主要是起文彩修飾作用。甚至把中間四句抽掉,也是一首完整的絕句。當然這不是絕對的。但在安排律詩布局時,應該注意:
全詩必須一氣呵成,八句要有連貫性,不能有句無篇,頷聯和預聯是全詩藝術精華之所在,力求工整,形象;唐人把寫景、寫事寫人叫作「實」,把議論、抒情叫作虛」,要處理好實虛關係。
我們可以從毛主席《十六字令》第一首中,領略到毛主席是怎樣運用起承轉合的。「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以「山」開頭,「開門見山」,突兀而新鮮。跟著的是「快馬加鞭未下鞍」(承),跳蕩著緊迫的節奏,傳導了高昂的情緒,精練地寫出了「我」及戰友們的行動。「驚回首」(轉)的
描述之後,詞人抒發了「離天三尺三」(合)的讚嘆,通過誇張手法表現山勢之高,巧妙地借用了民謠的句子入詞,既通俗,又形象。短短十六個字,氣勢磅礴,情味遠雋,何等雄豪?詞把「我」和紅軍不怕千難萬險,揚鞭躍馬的革命情懷,凝練地展現於紙上。再如金昌緒的《春怨》,是一首第一個字就「打」響的詩。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作者落筆就「打」,把女主人公那種委婉維妙的情思象啟開了門的水,一瀉千裡,定了全詩的主旨和基調。這一打」,藝術地慨括了此時此境所產生的複雜心理活動,非要把那個饒舌的討厭的黃鶯「打」走不可,不然好「夢」難成,怎到「遼西"?
全詩只有二十個字,從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寫了事物的起承轉合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