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古詩詞創作的「起承轉合」

2021-12-21 芒碭文學

所謂起承轉合就是一首詩詞怎樣開始,怎樣發展,如何變化和如何結尾。這種方法曾經作為「八股」批判過,但實際上任何事情都有這樣一個過程。詩詞創作也不例外,雖然不是說每一首詩詞都要死搬硬套,而是說在布局上應該有邏輯思維,把整首詩詞的框架安排好。這是一個重要的萬萬不可忽視的創作章法。

起句要生動、突兀。能統領全篇,緊扣主題有吸引力,能打動讀者。起句的方法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等,但以興起最為常見。絕句第一句,律詩首聯為起句。

承句是前文的繼續。一般地說詩的第一層意思在這裡完成。絕句第二句,律詩頷聯為承句。或承意或承景,要與上句(聯)相銜接,不可松泛。同時又為下句作好鋪墊。

轉句就是變化,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要有跌蕩、起伏,以免平鋪直敘。如果起、承句是寫景,轉句便開始抒情或議論。或者前面是抒情,轉句就轉向寫景或議論。要為結束主題作好準備。絕句第三句,律詩頸聯為轉句。

合句也叫結句最當要緊。絕句的第四句,律詩的尾聯為合句,它是全詩的概括和總結。在意境上要起到升華的作用。但不能把話說完,要留有餘味,語盡而意無窮。從整體上看,律詩的起承轉合沒有絕句那樣明顯。有人認為律的首聯和尾聯,已經有了起承轉合的意思,中間頷聯和頸聯兩個對仗句,主要是起文彩修飾作用。甚至把中間四句抽掉,也是一首完整的絕句。當然這不是絕對的。但在安排律詩布局時,應該注意:

全詩必須一氣呵成,八句要有連貫性,不能有句無篇,頷聯和預聯是全詩藝術精華之所在,力求工整,形象;唐人把寫景、寫事寫人叫作「實」,把議論、抒情叫作虛」,要處理好實虛關係。

我們可以從毛主席《十六字令》第一首中,領略到毛主席是怎樣運用起承轉合的。「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以「山」開頭,「開門見山」,突兀而新鮮。跟著的是「快馬加鞭未下鞍」(承),跳蕩著緊迫的節奏,傳導了高昂的情緒,精練地寫出了「我」及戰友們的行動。「驚回首」(轉)的

描述之後,詞人抒發了「離天三尺三」(合)的讚嘆,通過誇張手法表現山勢之高,巧妙地借用了民謠的句子入詞,既通俗,又形象。短短十六個字,氣勢磅礴,情味遠雋,何等雄豪?詞把「我」和紅軍不怕千難萬險,揚鞭躍馬的革命情懷,凝練地展現於紙上。

再如金昌緒的《春怨》,是一首第一個字就「打」響的詩。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作者落筆就「打」,把女主人公那種委婉維妙的情思象啟開了門的水,一瀉千裡,定了全詩的主旨和基調。這一打」,藝術地慨括了此時此境所產生的複雜心理活動,非要把那個饒舌的討厭的黃鶯「打」走不可,不然好「夢」難成,怎到「遼西"?

全詩只有二十個字,從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寫了事物的起承轉合的全過程。

相關焦點

  • 律詩創作並不難!十分鐘讓你明白什麼是「起承轉合」
    如今已經很多人越來越喜歡古詩詞,進而用古詩詞來創作,但其實古詩詞的創作,也是有很多足跡可尋的,並不能雜亂無章,整首詩要有一個完整的結構。就像小說,它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大致結構。詩詞也有自己一定的基本結構。那就是起、承、轉、合。
  • 怎樣寫好古詩詞:淺談詩詞的「起承轉合」
    淺議詩詞的「起承轉合」所謂起承轉合就是一首詩詞怎樣開始,怎樣發展,如何變化和如何結尾。這種方法是說在布局上應該有邏輯思維,把整首詩詞的框架安排好。這是一個重要的萬萬不可忽視的創作章法。起句要生動、突兀。
  • 談談詩的「起承轉合」
    談談詩的「起承轉合」文/李儀   我在書會從來沒有講過「起承轉合」的問題,這次我們談詩,有人提到「起承轉合」,那麼我們就來談一談。    應該說,在提出「起承轉合」這一概念之前的千百年間,不論是文還是詩,人們在寫作中基本上還是不自覺地遵守了這一規律的,所以也可以這麼說,「起承轉合」是歷代文人的共同體驗和經驗總結。尤其對于格律詩,「起承轉合」十分明顯,並且形成了人們的共同認識。
  • 詩詞大會上董卿講的起承轉合啥意思,怎樣讀懂詩歌中的起承轉合?
    那麼,起承轉合啥意思呢?起承轉合一般是指藝術創作中的一種結構技巧。下面,筆者從起承轉合的出處、起承轉合的意思及起承轉合在作品中的運用等三個方面,結合律詩、絕句等具體作品,對起承轉合進行簡要分析,為朋友們賞詩提供參考。
  • 寫律詩為何離不開「起承轉合」?
    起承轉合,藝術創作常用的結構技巧之一,舊時作文慣用的行文方法,後來逐漸泛指文章的寫作手法。格律詩是嚴格遵守平仄格律的中國古詩的形式。我們在總結格律詩規則的時候,除了形式上的平仄遞進,平聲押韻和對仗等技巧規則,在寫法上一般都要求「起承轉合」。但是我們要知道,「起承轉合」的行文方法並不局限在格律詩中,甚至不局限於詩作之中。我們靜下心來細細想,小說、散文、記敘文、紀實文、議論文,有哪一種文體的行文方法跳出了「起承轉合」?
  • 不是七言八句都叫七律:跟杜甫學「起承轉合」
    現代人除非專業、或古詩詞發燒友,誰會專門下功夫研究音韻格律。只要自己寫得高興,能夠直抒胸臆、自娛自樂就行了。就像有的網友所說,文字而已,不必較真。但是,律詩最起碼的規矩還是要遵守的,不然叫什麼七律詩?按下平仄、對仗不表,其實我也不懂。一起學習一下律詩的「起承轉合」。
  • 「起承轉合」的管理方面的拓展思考
    近期我注意到了以前我們所說的「起承轉合」的說法,這是在古代律師創造的時候的創作規則,細細一品這裡的邏輯關係其實也蘊含著管理的思維。     起承轉合的來歷「起承轉合」是藝術創作常用的結構技巧之一,舊時作文慣用的行文方法,後來逐漸泛指文章的寫作手法。
  • 中國畫中的「起承轉合」
    「起承轉合」是一個漢語成語,其來源於元代範德璣的《詩格》:「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起承轉合」同時又是藝術創作常用的結構技巧,古人寫作時所使用的行文方法,也是我們所泛指文章寫作的手法。同時也是中國繪畫的行筆技巧和墨韻的分發手法。
  • 詞的起承轉合
    詩詞的起承轉合,在格律詩中經常見到,而且也常常在鑑賞中談及。但是對詞來說,好像就很少說這個話題了。起承轉合是詩文寫作結構章法方面的術語。「起」是起因,文章的開頭;「承」是事件的過程;「轉」是結果是轉折;「合」是對該事件的議論,是結尾。後面人們又將起承轉合運用到文章裡了,可以說起承轉合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寫作手法。
  • 淺談的方文山歌詞創作
    淺談的方文山歌詞創作一般普通的聽眾說到華語填詞人,首先會想到的兩個人是林夕和方文山,甚至知道方文山的比林夕還多。
  • 陸良縣上賽小學楊紅泉:古詩詞弘揚,著力點不止於記誦,包括創作
    目前來看,社會上對古詩詞的弘揚,著力點主要在於記誦。古詩詞文化的普及固然應包括記誦乃至創作,但僅停留在這些「技」的層面實則並非真正的普及雖然我們的社會既不需要「有腳書櫃」,也不期望人人都成為詩人。活動開始前,楊紅泉作家對活動致辭道:古詩詞的弘揚,著力點不止在於記誦,應包括創作!古詩詞及其傳承有其自身的特性,作為「有意味的形式」,詩詞所承載的是人的情感,讓詩詞創作進校園,不僅豐富師生文化生活,活躍校園文化氣氛,推進校園文化建設,還能培養孩子對古詩詞文化的熱愛!
  • 淺談書法創作的心理認知
    淺談書法創作的心理認知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蔣 蓓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常被看成是凝固的音樂與躍動的舞蹈。書法創作也常被稱之為揮毫潑墨。書法創作是在尋找傳統文化與自我認知之間情緒上的契合。讓傳統成為自我認識、自我存在肯定的對應。寫字與書法的不同,在於寫字別人認得即可。而書法無論是在視覺上,還是在內容上使人有著一種欣賞、一份仰慕、進而渴求學習的心理過程。究其原因,除了書法自身所具備筆法、墨法、字法、章法等等的藝術語言特徵之外,還在於書寫出的字所具有的感染力、滲透力和生命力。
  • 詩詞創作 學習寫古詩詞需要經歷怎樣的步驟
    我看到的這個問題是:自己寫古詩詞需要經歷怎樣的步驟?古詩詞,其實是指古人的詩詞作品,我們寫的當然不是「古詩詞」。但是這樣提問也不會產生太大的歧義。相對於新詩而言,古詩詞一般被稱之為「舊體詩」,題主的意思是要想學習舊體詩的創作,需要經歷怎樣的步驟?民國初期的文人,如魯迅、聞一多、胡適等人,他們自小還是接受舊式教育,詩詞創作是必學課程。
  • 詭神詩話:古詩詞創作,該遵守格律嗎?古今聲律有無變化?
    今日看到有人通過自媒體平臺提問:「有人主張嚴格遵守古詩詞格律,但現在音律與古代差別很大,您怎麼看?」對於這個問題說的「音律」,應不會是樂律、樂曲,而是指文字聲韻的規律,也就是「聲律」,那麼,古今聲律有何變化?古詩詞格律該遵守嗎?
  • 「雲帆視點」高朝先:淺談宋詩散文化特徵 對當代詩詞創作的影響與...
    雲帆視點高朝先淺談宋詩散文化特徵 對當代詩詞創作的影響與現實意義詩的形式是多樣的,風格是多採的。正是因為我國傳統詩歌的多種形式和豐富多採的藝術風格,一代影響一代,不斷推陳出新,才創造出璀璨無比的中華民族詩歌文化。
  • 淺談對自媒體的認識,創作的堅持,科技的繁榮與進步
    今天看了一位作家朋友寫的關於許多朋友從事網絡創作不能堅持而選擇放棄,許多朋友對創作也感到迷茫。從朋友文字間自己所感,所理解,所認識而發表一點淺談。我對這位作家朋友的評價是,外表溫柔美麗,內心熱血男兒。其實自媒體網絡創作兼職也罷,全職也好,又或者是個人,組織,團隊運營也好。最終目的都是通過平臺進行行業思想的傳達與交流。而實現自己價值的同時,也為網絡科技,行業發展建設,做一份推動與參面鏡。間接性的也提高了人們生活的豐富多彩,集娛樂,知識,情感,行業走向,科技創新等合為一體。
  • 《國國起承轉合》
    中國繪畫中起承轉合是開合呼應的基本運用,是國畫構成的步驟和方式。他是構圖的總體構成方式,也是S型律動的具體運用。起承轉合又稱之為起承轉結,原為舊體詩的章法結構術語。潘天壽非常精闢生動地說明了起承轉合的關係和要求。起承轉合最貴為得勢。勢就是章法構成的整體趨勢,以及大的構成方式和層次變化所形成的總體的視覺感受。自然界中的事物是存在相互聯繫的,而運動則是物質的固有屬性。
  • 起承轉合的技巧探究
    自西漢以來,詩(包括宋朝定型的律詩),都遵守這四個字起承轉合這種結構形式,從《詩經》中,就有這個要求。先秦時期,起承轉合這種形式,就已初步發展,由詩經繼承而來。特點是:循序漸進 ,或由小到大,或由內而外。發展到唐朝,就有了由大到小,由外而內這樣反方向的寫作手法。大家注意:這是手法但萬變不離其中特別是承句,這種寫法更明顯。
  • 閒談詞的起承轉合
    三、長調的起承轉合太複雜了,前人對此並未涉及到。 詞的起承轉合的常用方式起常用的方式有:1、以景起,這種最為常見;2、以情起,開門見山,直抒胸臆;3、以事起,先敘事,再就事生發議論;4、以問起,先提出問題,直接抓住讀者,讓讀者一起進行思索,然後再作回答.
  • 從幾米的漫畫《星空》淺談創作這門功課
    從幾米的漫畫《星空》淺談創作這門功課創作的瓶頸時間,一直是我解決困境的良藥。答案線索,往往都藏在生活的細節中。我只好等待、沉澱,讓自己慢慢來。─幾米。─幾米創作不需要那麼多廢話道理,只要日日踏實創作,自然就會找到最動人的答案,眼前就會浮現一條幽靜絕美的小路,沿途開滿了香氣四溢的花朵,遠方會有溫暖的光…… ─幾米幾米認為想畫一本書的發想時期最為愉快,自由自在地幻想,到了實作的完稿階段就很痛苦,就像工人做工,唯有埋頭苦幹,扎紮實實地工作才有辦法完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