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師是高校教育教學的主力軍,擔負著培養合格大學生的神聖使命。隨著一批中老年教師退休或即將退休,一批青年教師加入到高校的教書育人的行列中來。青年教師年輕有活力,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並且他們普遍學歷高,科研能力強。但近年來,這批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發展則顯得參差不齊,比較令人擔憂。
小編多年來在本地為幾所高校新入職的青年教師做崗前培訓,每年都會接觸到幾百名新進教師,有的教師兩三年的時間,教學能力就有很大的提升;有的十年了,還是原地踏步。究其原因,要麼是態度有問題,是教師對自己在教學方面上沒有什麼追求;要麼是能力有限,沒有弄明白自己該從哪些方面尋求自我成長。態度問題比較複雜,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這裡僅就教師成長路徑的三個環節發表一下個人見解。
第一,讀書貴在得法。讀書是教師必備的素養,但教師讀書一定要得法,要做到「實」、「深」、「活」三個字。首先,教師的專業知識首先要做到一個「實」字(實在)。教師應該全面系統地鑽研掌握本專業知識,做到踏踏實實,扎紮實實。一個稱職的教師對自己所教的專業知識要有一個通盤的了解,對教材應「吃」透、鑽透,並能根據不同教育對象的智力發展水平,把準教材的難易點,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行教育學;
其次,教師的專業知識要做到一個「深」字(深度)。教師常常喜歡用「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應有一桶水」,來比喻教師專業知識深度的重要性。教師在專業知識方面確實應該比學生高出幾籌,深入幾分。不僅要「深進去」知其然,而且也能「跳」得出來知其所以然。只有「高」出學生,才能帶領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起到嚮導作用;只有「深」於學生,才能把握科學知識的內在體系和必然規律,教給學生掌握各種知識技能的方法;
最後,教師的專業知識還要做到一個「活」字(靈活,創新)。我們首先應該懂得,靠強記硬背、生吞活剝得來的知識是死知識,它充其量只能算是儲存在記憶中的材料。只有那些真正理解、消化了的指示,才能成為教師自己的知識,轉化為智能為教學服務。教師要使專業知識「活」起來,還必須向學生學習、向社會學習,讓自己的知識得到源源不斷的「活水」;
第二,實踐貴在廣泛。教師要想迅速成長,成為受學生歡迎的老師,受同行認可的同事,就必須進行多種多樣的課堂教學實踐。首先,要進行基本功的實踐活動,要能夠獨自把基礎教學環節完整地走一遍,比如,備課、聽課、撰寫教案、命題、上課、課後反饋等基本教學環節,每一個環節,教師都要積極地投入,認真地推敲,反覆向人請教切磋,一點點地體驗,在實踐中感悟提高。其次,投入到集體活動中去,逐步鍛鍊和提升自我。教師除了要獨自完成完整的教學環節外,還要參加一些集體的教學實踐活動,比如,校內的日常教研活動,積極參加校內外的公開課的講授,努力承擔校內外的一些教研項目的基礎研究工作……再次,教師還要通過積極參加校內外的各種層次的教學競賽,來讓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經驗和課堂管理水平都迅速得到提升;
第三,反思貴在堅持。教師的工作是日復一日地循環往復地工作,教師的提高也是漸進的,所以,教師要想使自己能長期不斷地進步,就必須做一個有心人,每次課後都要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盤點」,反思自己的得失,並且要做記錄。比如,有的老師剛上講臺時,教學的吸引力有限,學生的抬頭率不高,他每次都把自己課堂上的抬頭率做了記錄,幾年以後,抬頭率上升了,他就知道自己的教學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朱永新老師曾經建議,教師要每日反思,還要做反思記錄。這種反思不是一日兩日,而是數十年地堅持。教師反思一些什麼呢?反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得與失,反思教學細節是否成功,敢於否定自己的錯誤,敢於面對自己的失敗,並從失敗和錯誤中,尋找改進的突破口,從而才找得到那個讓自己「破繭而出」的迅速成長的路徑。
我們的新教師如果在教學初期,就開始通過讀書+實踐+反思這個路徑來提升自我,就一定能迅速脫穎而出,成長為一位深受學生歡迎的好老師。
小編以上見解,您同意嗎?您有什麼更好的建議,敬請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