嗩吶是廣大民眾喜愛的管弦樂器之一,在贛南地區的民家中,擁有深厚的基礎。尋常百姓,他們吹奏嗩吶來舉辦婚喪、搬遷、慶豐收、升學等的事情。遇上迎神賽會一類的大型活動,人們也邀請嗩吶樂隊來壯大氣氛。但是,在贛南一帶,最具特色的嗩吶文化,當屬於都嗩吶。
據相關史籍記載,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魏晉時代,於都民間便有「鼓手舉於道路,往來人家,更闌不歇」的說法。而在縣城西南的禾豐、靖石一帶則又稱嗩吶為「鼓手」,這種文化也被稱為「吹鼓手音樂」。演奏樂器,以扁鼓和嗩吶為主,以鑼、錢等打擊樂器為輔,民間俗稱「吹打」。在當地的嗩吶手中,流傳著四句順口溜:「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裡邊有。婚喪嫁娶沒有我,冒聲冒息蠻難過。」
可是,於都嗩吶又有著怎樣的發展史呢?
西晉末年,由於西晉統治者內部爭權奪勢,讓周邊的少數民族得勢,釀成了「五胡亂華」的慘劇。北方的漢人不得不離開沃野千裡的中原大地,他們「衣冠南下」,輾轉千裡,最終在間、贛、粵三省交界的十萬大山中落腳紮根。他們自稱為「客家人」,並為這裡的土著人民帶來了中原先進的農耕文明,促進了文化的交融,創造出燦爛的客家文化。其中,於都嗩吶則是這無數文化中,一支最為光彩璀璨的文化。
1996年的春節,北京勞動人民在文化宮前舉行了中華青年民間鑼鼓播臺大賽,於都嗩吶也派了代表到北京參賽。賽場上,當五十多名身穿淡黃色、橘紅色的豔麗服裝的哎吶手,用美妙的嗩吶音樂陶醉了在場的每一個人。總政歌舞團的編導張繼,他迫不及待地對著話筒大聲地喊道:「請於都嗩吶的代表上臺。」於都嗩吶的總教練譚冬長呆滯了很久,直到主席臺上再三催促,譚冬長才有些木訥地走上領獎臺。當張繼的手與譚冬長的手緊緊握在一起的時候,臺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以及雜亂無章的喝彩聲。從此,客家人的於都嗩吶文化,走向了全中國。
於都客家嗩吶吸收了贛南地區固有的「採茶戲」等音樂元素,講究「鼓板分明,粗細結合,高昂悠揚,音樂協調」。噴吶是客家人八種音樂中最主要的樂器,也是客家人最注重傳承的一種傳統樂器。於都嗩吶有齊奏、對吹、吹打等多種表演方式,吹打時間能長能短,可坐可行,十分的靈活。噴吶手們還根據自己表演時總結出來的經驗,編成了很多的嗩吶曲牌。經過調查,傳統的曲牌有近三百多個。嗩吶曲調一般可分為喜調和悲調,喜調富有輕快、活潑的情調歡快的曲調,有《將軍下馬》、《百鳳朝陽》等。悲調則深沉、低吟,令人聽了忍不住地垂下眼淚。於都嗩吶的吹奏手法分為「做吹」和「對吹」。「做吹」現有曲調代表是《十堂花》、《揚州調》等;「對吹」則有《公婆吹》、《斑鳩調》等情致細膩、曲調悠揚的民間小調。嗩吶的吹奏方式也是大有講究,不同的場面吹奏不同的曲調。不過,嗩吶雖然曲牌種類繁多,但是吹奏時卻不能出現半點的差錯,否則就是砸自己的招牌。
嗩吶一般來說,分為木管、銅管、鋁管與錫管等種類,其中錫管與鋁管在於都地區應用最廣。而於都嗩吶又將嗩吶細分為大、中、小、「辣子」四種,大嗩吶粗獷,一般在大場面用,體現出氣派;小嗩吶則處處體現著歡快、含蓄、優雅,就像是一個含情脈脈的少女,盡顯東方的含蓄美。中嗩吶則曲調高亢、激昂,像是血氣方剛的小夥子,勁勢十足。「辣子」則因為音高、發音尖細、吹奏費力,所以只能做點綴、伴奏之用。
於都嗩吶種類多、曲牌複雜,善於吸收各種樂器的藝術養分,不斷地完善和提高。如今,在於都地區,共有嗩吶樂隊八百多個,嗩吶手兩千多人,可謂是鄉鄉有噴吶隊,村村有嗩吶手,1993年江西省文化廳授予于都縣「嗩吶藝術之鄉」的稱號。2008年6月11日於都嗩吶「公婆吹」入選國家「非遺」名錄。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