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秀蘭|父母社會背景、教育價值觀及其教育期望

2021-02-21 教育社會學沙龍

[1]W.H. Sewell and V.P. Shah, 「Parents』 Education and Children’s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and Achievement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33, no.2, 1968, pp.191-209.

[2]R. Bozick , K. Alexander, D. Entwisle, S. Dauber and K. Kerr, 「Framing the Future: Revisiting the Place of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in Status Attainment」, Social Forces, vol.88, no.5, 2010, pp.2027-2052.

[3]Christina Kwai Choi Lee and Sussie C. Morrish, 「Cultural Values and Higher Education Choices: Chinese Families」, Australasian Marketing Journal, vol.20, no.1, 2012, pp.59-64.

[4]李濤、鄔志輝:《別讓新「讀書無用論」撕裂鄉土中國》,《中國青年報》2015年8月3日。

[5]謝愛磊:《「讀書無用」還是「讀書無望」——對農村底層居民教育觀念的再認識》,《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7年第3期。

[6]W.H. Sewell and V.P. Shah, 「Parents』 Education and Children’s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and Achievement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33, no.2, 1968, pp.191-209.

[7]K. Goyette and Yu Xie,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of Asian American Youths: Determinants and Ethnic Differenc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vol.72, no.1, 1999, pp.22-36.

[8]鍾宇平、陸根書:《社會資本因素對個體高等教育需求的影響》,《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9]Chris M. Kirk, Rhonda K. Lewis-Moss, Corinne Nilsen and Deltha Q.Colvin, 「The Role of Parent Expectations on Adolescent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Educational Studies, vol.37, no.1, 2011, pp.89-99.

[10]P. Koshy, Alfred Michael Dockery and Richard Seymour, 「Parental Expectations for Young People’s Particip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 Australia」,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vol.44, no.2, 2019, pp.302–317.

[11]Tobias Roth and Zerrin Salikutluk, 「Attitudes and Expectations: Do Attitudes towards Education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Networks and Parental Expectation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vol.33, no.5, 2012, pp.701–722.

[12]劉保中、張月雲、李建新:《社會經濟地位、文化觀念與家庭教育期望》,《青年研究》2014年第6期。

[13]Edward M. Sosu, 「Predicting Maternal Aspirations for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The Role of Parental and Child Characterist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vol.67, 2014, pp.67-79.

[14]P. Koshy, Alfred Michael Dockery and Richard Seymour, 「Parental Expectations for Young People’s Particip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 Australia」,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vol.44, no.2, 2019, pp.302–317.

[15]王琪瑛:《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對初中生父母教育期望的影響和機制分析》,《當代教育與文化》2019年第4期。

[16]Pierre Bourdieu and Jean-Claude Passeron.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London and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 1977, pp155-162.

[17]劉保中、張月雲、李建新:《社會經濟地位、文化觀念與家庭教育期望》,《青年研究》2014年第6期。

[18]Y. Kim, M. Sherraden and M. Clancy, 「Do Mothers'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Differ by Race and Ethnicity, or Socioeconomic Statu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vol. 33(SI), 2013, pp.82-94.

[19]Chris M. Kirk, Rhonda K. Lewis-Moss , Corinne Nilsen and Deltha Q.Colvin, 「The Role of Parent Expectations on Adolescent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Educational Studies, vol.37, no.1, 2011, pp.89-99.

[20]王一濤、錢晨、平燕:《發達地區農村家庭高等教育支付能力及需求意願研究——基於浙江省的調查》,《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21]楊春華:《教育期望中的社會階層差異:父母的社會地位和子女教育期望的關係》,《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22]王甫勤、時怡雯:《家庭背景、教育期望與大學教育獲得——基於上海市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社會》2014年第1期。

[23]Tobias Roth and Zerrin Salikutluk, 「Attitudes and Expectations: Do Attitudes towards Education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Networks and Parental Expectation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vol.33, no.5, 2012, pp.701–722.

[24]李穎暉、王奕軒:《父母教育期望的戶籍分層: 農村父母的教育期望劣勢及其影響因素分析》,《蘭州學刊》2019年第10期。

[25]謝愛磊:《「讀書無用」還是「讀書無望」——對農村底層居民教育觀念的再認識》,《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7年第3期。

[26]K.R. Wentzel, 「Parents' Aspirations for Children's Educational Attainments: Relations to Parental Beliefs and Social Address Variables」,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vol.44, no.1, 1998, pp.20-37.

[27]Margaret Frye, 「Bright Futures in Malawi’s New Dawn: Educational Aspiration as Assertions of Identit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117, no.6, 2012, pp.1565-1624.

[28]P. Koshy, Alfred Michael Dockery and Richard Seymour, 「Parental Expectations for Young People’s Particip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 Australia」,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vol.44, no.2, 2019, pp.302–317.

[29]龐維國、徐曉波、林立甲、任友群:《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與中學生學業成績的關係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第2期。

[30]童馨樂、潘妍、楊向陽:《寒門為何難出貴子?——基於教育觀視角的解釋》,《中國經濟問題》2019年第4期。

[31]K.R. Wentzel, 「Parents' Aspirations for Children's Educational Attainments: Relations to Parental Beliefs and Social Address Variables」,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vol.44, no.1, 1998, pp.20-37.

[32]Harold W. Stevenson and James W. Stigler, The learning gap: Why Our Schools are Failing and What We Can Learn from Japanese and Chinese Education. New York: Summit Books. 1992.

[33]王玥、杜芳雨:《農村女孩與非女孩家庭對子女期望差異研究——以遼寧省為例》,《南方人口》2016年第5期。

[34]陳旭峰:《農民地位代際流動何以可能?——農民市民化水平對子女教育期望影響的實證研究》,《人口與發展》2013年第6期。

[35]Andrew Miles, 「The (Re)genesis of Values: Examining the Importance of Values for Ac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80, no.4, 2015, pp.680-704.

[36]A. Krajnc, M. Disman, and R. Agger, 「The Measurement of Educational Values of Adults: A Cross-national Approach」, Adult Education Research Conference, Chicago, Illinois, April 6-9, 1972, pp.1-26.

[37]L.S.L. Lai, W. M. To, Jane W. Y. Lung and T. M. Lai, 「The Perceived Value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Voice of Chinese Students」. Higher Education, vol.63, no.3, 2012, pp.271-287.

[38]Tobias Roth and Zerrin Salikutluk, 「Attitudes and Expectations: Do Attitudes towards Education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Networks and Parental Expectation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vol.33, no.5, 2012, pp.701–722.

[39]Nicole M. Deterding, 「Instrumental and Expressive Education: College Planning in the Face of Poverty」,Sociology of Education, vol.88, no.4, 2015, pp.284–301.

[40]劉保中、張月雲、李建新:《社會經濟地位、文化觀念與家庭教育期望》,《青年研究》2014年第6期。

[41]林建:《高中生個人高等教育需求研究—重慶市楊家坪中學調查分析》,碩士學位論文,西南大學2007年4月。

[42]A. J. Fuligni,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Adolescents from Immigrant Families: 「The Role of Family Background, Attitudes, and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vol.68, no.2, 1997, pp.351-363.

[43]A.J. Fuligni, , W. X. Zhang, 「Attitudes toward Family Obligat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Contemporary Urban and Rural China」, Child Development, vol.75, no.1, 2004, pp.180-192.

[44]趙力燕、李董平、徐小燕等:《教育價值觀和逆境信念在家庭經濟壓力與初中生學業成就之間的作用》,《心理發展與教育》2016年第4期。

[45]L.S.L. Lai, W. M. To, Jane W. Y. Lung and T. M. Lai, 「The Perceived Value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Voice of Chinese Students」. Higher Education, vol.63, no.3, 2012, pp.271-287.

[46]Tobias Roth and Zerrin Salikutluk, 「Attitudes and Expectations: Do Attitudes towards Education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Networks and Parental Expectation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vol.33, no.5, 2012, pp.701–722.

[47]陸根書:《高中生高等教育需求影響因素分析》,《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年第3期。

[48]Tobias Roth and Zerrin Salikutluk, 「Attitudes and Expectations: Do Attitudes towards Education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Networks and Parental Expectation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vol.33, no.5, 2012, pp.701–722.

[49]Pierre Bourdieu and Jean-Claude Passeron.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London and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 1977, pp.155-162.

[50]David Swartz, Culture and Power: The Sociology of Pierre Bourdieu.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7, pp.101-114.

[51]Richard Breen and John H. Goldthorpe. 「Explaining Educational Differentials: Towards a Formal Rational Action Theory」, Rationality and Society, vol.9, no.3, 1997, pp.275-305.

[52]Stephen Vaisey, 「Socrates, Skinner, and Aristotle: Three Ways of Thinking about Culture in Action」, Sociological Forum, vol.23, no.3, 2008, pp.603-613.

[53]Margaret Frye, 「Bright Futures in Malawi’s New Dawn: Educational Aspiration as Assertions of Identity」, Th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117, no.6, 2012, pp.1565-1624.

[54]Harold W. Stevenson and James W. Stigler, The learning gap: Why Our Schools are Failing and What We Can Learn from Japanese and Chinese Education. New York: Summit Books. 1992.

[55]K. Goyette and Yu Xie,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of Asian American Youths: Determinants and Ethnic Differenc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vol.72, no.1, 1999, pp.22-36.

[56]Lingxin Hao and Melissa Bonstead-Bruns. 「Parent-Child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Immigrant and Native Student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vol.71, no.3, 1998, pp.175-198.

[57]Airan Liu and Yu Xie. 「Why do Asian Americans Academically Outperform Whites?——The Cultural Explanation Revisite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vol.58, 2016, pp.210-226.

[58]Nicole M. Deterding, 「Instrumental and Expressive Education: College Planning in the Face of Poverty」,Sociology of Education, vol.88, no.4, 2015, pp.284–301.

相關焦點

  • 餘秀蘭:教育已成為中國社會階層的隱秘再生產途徑
    孩子的教育問題集中反映了中產階級的焦慮情緒。中產階級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繼續接力,向更高的社會經濟地位躍遷,為此他們不惜重金,讓孩子去上各種輔導班,學習各種才藝和禮儀,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他們就會轉而擁抱階層固化,希望孩子至少可以繼承自己的中產階級身份,為此他們不惜擱置自己的價值觀,他們會堅定地反對異地高考,將招收農民工子女的學校貶稱為「菜場小學」,避之不及。
  • 「底層文化資本」是否可行——關於學校教育中的文化資本與社會流動的幾個理論問題的探討
    社會底層人群的文化資本匱乏是導致來自這樣的社會背景的學生在學校教育體系中處於不利處境的重要原因。如餘秀蘭比較了來自城鄉不同背景的學生,指出「早期教育和鄉土環境的文化欠缺,使得農村孩子在掌握教育制度所要求的語言和文化方面,處於文化上的弱勢;教育內容乃至考試內容的城市偏向,更加重了這種文化弱勢,並增加了其學習與考試的難度;而教育政策上的『城市優先』使原本落後的農村在經濟、教育條件上更加遠遠落後於城市。
  • 【2017200·教育人類學】熊和妮丨底層式「望子成龍」——勞動階層父母教育期望的內容與特點
    [2] P.867-879布勞-鄧肯的地位獲得模型認為教育在代際流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威斯康星模型則進一步發展了地位獲得模型,以教育期望作為中介變量來解釋家庭背景與教育獲得的關係,認為教育期望與教育獲得之間具有積極的正向聯繫。自此,教育期望被視為解釋教育獲得的最有效的預測變量,[3] P.175-195成為教育研究的重要內容。
  • 通識教育的實質是價值觀教育
    《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為美國中學、哈佛學院和社會中的通識教育提出了相應的方案和建議,其實質是價值觀教育,所謂的「思辨與表達」是推行美國價值觀的手段和方式。
  • 英語教育價值觀
    引言:「教育價值觀是一所學校的生命和靈魂。」「建立正確向好的英語教育價值觀是英語教師的使命,也是校長的使命。」
  • 核心價值觀「跟進式」引領社會思潮的實踐路徑
    原標題:核心價值觀「跟進式」引領社會思潮的實踐路徑   「跟進式」引領是一種參照經濟領域商業活動理論和組織行為學「跟進」的方式和相關原理,為社會大眾的科學獲知、精神成長、信仰培育、三觀養成提供人本服務的引領教育模式。
  • 大部分教育失敗的孩子,都是毀於父母的不當期望
    關於父母期對孩子期望值的問題,我已經寫過好幾篇了,而今天我又想寫一篇。之所以屢次以它為主題來創作,是因為隨著我對教育研究的加深,我越來越覺得父母的期望值才是教育孩子的關鍵,是一切教育問題的起源。能否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就在於父母能否設定恰當的期望值。因為說白了,父母的一切教育行為都是在期望值的指導下進行的,有什麼樣的期望值,就會有什麼樣的行為表現。
  • 預告│多元社會和全球化時代的價值觀教育及其評價
    Children’s Rights and Diversity in Schools: Discussing the Challenges of Framing and Measuring Attitudes and Values兒童權利和教育中的文化多樣性:態度價值觀測評的困難和挑戰▲  Audrey H.
  • 顧明遠:對教育本質和教育價值觀的再認識
    講座伊始,顧明遠先生首先基於「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實現了觀念的轉變、事業的發展、制度的創新和科研的繁榮。顧先生指出,在這個大時代、大背景下,總結過去、展望未來,思考教育本質和教育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 孩子價值觀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中國大多數父母突出的家庭教育問題,是自身所持有的功利主義教育觀。即在家庭教育中容易出現單純以追求考試成績和分數等應試教育為指向的功利化傾向,忽略了對孩子成長更為重要的價值觀教育、品格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情商教育、習慣養成教育、人際關係教育、利他教育和幸福教育。在這些眾多的家庭教育內容中,孩子價值觀的教育是重中之重。
  • 蒙氏教育的影響及其社會地位
    其社會評價如何?我們今天就來一一探討。 01 蒙氏教育的社會評價 蒙氏教育法,全名蒙臺梭利教育法,它由義大利幼兒教育學家蒙臺梭利創建。作為深受歡迎的少兒啟蒙教育法,它是建立在人類的成長自然法則的基礎上,以全新的思想建立了適應兒童自主學習、完美成長的教學體系。
  • (港澳臺)林鄭月娥:香港學校應力推包括國民教育在內的價值觀教育
    她指出,「修例風波」揭示部分青年守法意識薄弱,欠缺互相包容尊重的價值觀。學校應著力推行價值觀教育,包括加強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 林鄭月娥說,她的教育願景是要培養青年成為有素質的新一代,對社會有承擔,具有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要成為社會負責任的一員,學生須有守法意識,能尊重不同意見,適應群體生活。
  • 教育部長王乙康:培養孩子們的價值觀才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
    在新加坡面積有限的國土上,似乎擁有最精英的孩子和最強的教育體系。 「因材施教」的教育制度 在新加坡的教育理念中,有一條是「因材施教」,主要表現就是新加坡盛行了半個世紀的嚴格分流制度。
  • 「融入」教育教學各環節,激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價值觀是理想信念轉化的「開關」和傳導體,二者「串聯」同心、「並聯」同向,方可相輔相成,而這個同心同向的「聯接」便是共建共享。一方面,共建共享貫穿於樹立理想信念和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全過程;另一方面,理想信念和核心價值觀的同一性在共建共享理念支配及其目標導向行為下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全體人民勠力同心、不懈奮鬥。
  • 因人制宜,深入持久地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革命自有後來人」,要決不辜負前輩的期望。僅近5年來,報告團成員深入學校、社區,共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報告7300多場、聆聽者計416500多人。區關工委「五老」報告團2012年6月榮獲「上海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2013年6月榮獲「上海市理論宣傳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15年11月,上海市委召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經驗交流會,區關工委在會上介紹了經驗。
  • 教育時評:社會階層和中國教育
    中產階級的孩子,也許是學業壓力最大的一個群體,這源於他們父母內心深處巨大的不安全感:畢竟,與社會上層相比,他們的孩子輸不起。(熊易寒:中國中產階級的三副面孔,《文化縱橫》2016年8月)  這些現象都帶給人們極大的困惑:教育還能改變命運嗎?底層的上升通道關閉了嗎?教育與社會流動究竟是怎樣的關係?  現在人為什麼討厭所謂的「二代」?
  • 我國獨生子女社會背景下城市中學生體育精神教育研究
    根據2003年的《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報告》,初、高中教育是當前和未來時期決定我國人力資源的關鍵,並且初高中階段是世界觀、價值觀形成和品德發展的重要階段,因此,要提高我國人力資源質量和競爭力,必須重視中學階段的教育,特別是對有關精神方面素質的培養和教育。
  • 城鄉差距背景下農村父母對孩子的期望
    那麼為什麼農村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走出去農村呢?     在農村,傳統觀念一直比較濃厚,但這並不代表人們都很古板。     在農村,從農民的角度來說,有些老輩人留下來的傳統依然要遵守,後人有傳承的義務。所以,在很多農村人的觀念裡,孩子千萬不能走自己的這條路,所以他們將所有的依靠都寄望於孩子,很多農村的孩子從小就深受父母的教誨,灌輸很多要好好學習的思想。(我所了解的很多農村家長不會有效和孩子溝通和引導,以後有必要時會出關於和孩子溝通的專版專題)我在今年暑假期間帶了一個多月的補習班,教了二三十個學生。
  • 父母期望對兒童哮喘的影響
    一項新研究結果表明,與其他患兒相比,如果父母對哮喘患兒的正常功能有很高的期望值「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父母的期望和看法是影響孩子哮喘控制程度以及藥物使用有效性的關鍵性因素,」該項研究的資深作者Tracy Lieu博士說道。哮喘是兒童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也是兒童住院的最常見原因。有色民族和少數民族以及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家庭哮喘控制不良的風險有所增加。
  • 人文薦書 |《微時代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
    本書以微時代作為研究背景,結合微時代髙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現狀考察分析,從「微媒體」整合運用、「微文化」創新發展、「微課程」模式創新、「微話語權」構建、「微媒介素養」提升、「微陣地監管」等方面研究微時代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提出增強微時代髙校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方式方法。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工作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