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多元社會和全球化時代的價值觀教育及其評價

2021-02-23 華東師大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Children’s Rights and Diversity in Schools: Discussing the Challenges of Framing and Measuring Attitudes and Values

兒童權利和教育中的文化多樣性:

態度價值觀測評的困難和挑戰

▲  Audrey H. Osler 教授

( 奧黛麗·奧斯勒) 

英國利茲大學公民教育中心創始主任、教授,同時任教於挪威東南大學,從事公民教育領域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三十餘年。她的研究多關注教育公平的政策和課程,特別是多元文化、全球公民教育和兒童權利議題。她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歐洲委員會、歐洲理事會等多家國際組織擔任諮詢專家。

通過近期開發的一項態度測評工具, Osler教授將分享和討論態度價值觀的測評議題。借鑑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框架標準,此項在挪威開發的工具主要測評學生和教師對學生權利和多樣性的認知和態度。藉由這項工具,研究者們可以跨國比較和分析對待兒童權利的態度和經驗。在此次工作坊討論中,Osler教授將分析該工具的優勢和局限性,並就其概念模型及可推廣性進行討論。

5月30號上午  9:00-11:30

華東師範大學文科大樓1606研討室

崔允漷    華東師大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研究員

高德勝    華東師大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研究員

沈曉敏    華東師大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研究員

王   濤    華東師大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多元智能教育:論多元智能觀的評價理論及其啟示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多元智能教育:論多元智能觀的評價理論及其啟示   一 加德納(H.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提出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它不僅對當代美國的教育教學改革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 我國將構建政府、學校、社會等多元參與的教育評價體系
    《總體方案》提出,要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總體方案》強調,要構建政府、學校、社會等多元參與的評價體系,建立健全教育督導部門統一負責的教育評估監測機制,發揮專業機構和社會組織作用。
  • 多元智能之父加德納:真、善、美還是藝術教育的目的嗎?
    就算你對於他的名字和學術領域不熟悉,你也一定得益於他對於多元智能和素質教育的歷史性貢獻。可以說,現代社會對於多樣人才的追求、中國素質教育的發展,得益於加德納教授的啟發。藝術教育與真假是非的價值觀培養就像人類的智能是多元的那樣,加德納也意識到,真、善、美、或任何價值觀的定義也是多元的。由此,加德納教授所探究的問題,始終圍繞著如何引導青少年兒童在多元社會中,認識真偽、善惡、美醜、正邪這一目標。
  • 英語教育價值觀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應該建立導向正確的學科教育價值觀並不斷完善它。學科教育價值觀會對教學動機有導向作用,只有那些經過價值判斷被認為是可取的學科教育價值觀,才能轉換為行為的動機,並以此為目標引導英語教師的教學行為。
  • 多元教育評價助力創新人才培養
    所以,當創新人才的定義發生演化時,教育評價也必須從對單一智力和學業成績的評價,發展到對核心素養的多元評價。因此,培養我國的創新人才,迫切需要在新時代背景下,根據立德樹人的標準,重新定義創新人才的內涵與外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從而制定相應的多元的創新人才選拔和評價體系。
  • 如何發展地看待多元文化和多元文化教育
    人類文化和語言的多樣性、文化間的自然交往是由來已久的。而多元文化則是現代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權利對峙、衝突和妥協的一種主張。沒有世界各個地區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就沒有「多元文化」的概念,民族、文化和地區間的這種交往起因於科技帶來的通訊、交通、殖民、戰爭、貿易、移民等。無論如何,全球以村落般的形態呈現在幾乎每一個人的眼前時,多元文化就是一個基本的社會事實,尤其在網際網路時代。
  • 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價值觀教育的三個統一
    「形勢與政策」課中,知識傳授的主要內容包括:與社會主義建設中重大現實問題相聯繫的國內時事知識,與國際形勢、國際關係等相聯繫的國際時事知識,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發展與世界關係的相關知識,其他與形勢政策相關的政治知識、經濟知識、社會知識、文化知識等。與其他課程相比,「形勢與政策」課知識體系靈活性強、實效性高,需要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黨和國家決策部署的變化以及大學生思維視野的開闊而進行適時調整和補充。
  • 專訪俞立中:全球化受阻,國際化教育還有價值嗎?
    在前兩個層面上,目前各國都摩擦不斷,因此第三個層面,即教育和文化的交流,在今天這個時代背景下顯得越來越重要。如果人和人之間不交流,教育和文化上沒有溝通,最後的結果就是把世界隔裂開來,形成敵對和衝突。第一課講的是怎麼和陌生人打交道,之後還有關於家庭、社會結構、政治體系、法律制度等話題。針對同一主題,老師會選擇不同時代的經典作品,讓學生討論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的偉人對於同一個問題的看法有何不同和相同之處?為何會產生這種差異?
  • 廣東高校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知識教育
    高校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知識教育,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重要講話精神、推動中央31號文件落地見效的重要舉措。作為改革開放最前沿,廣東毗鄰港澳的獨特區位條件和多元文化背景,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提出了挑戰、又提供了機遇。
  • 顧明遠:對教育本質和教育價值觀的再認識
    2020年4月22日下午,明遠教育書院名譽院長、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先生在杭州師範大學教育學院舉辦的第一期「太炎教育雲端講堂」上做了題為「對教育本質和教育價值觀的再認識」的學術報告。提高生命質量就是個體通過教育提高生存能力,從而生活得有尊嚴和幸福;提升生命價值即指個體通過教育提高思想品德和才能,從而為社會和人類做出有價值的貢獻。顧先生提出,為了深化對教育本質的研究,有必要對教育的價值觀進行探討。
  • 李曉| 拋棄經濟全球化幻想 警惕全球化的「去中國化」
    同時,由於經濟全球化時代國家間競爭的本質是制度競爭,其核心是促進效率、公平和創新的競爭,因而必須提升國家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因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在全球權力體系當中的地位及其影響力。在此過程中,全球經濟體系的運行規則及其基礎雖然沒有發生重大變化,但行為主體發生了明顯改變,跨國公司和跨國資本擁有了更多的在全球範圍內的選擇權力。尤其是它們打破了國家對生產體系的壟斷,把所有參與進來的國家重構成為一個全球性的生產網絡,並深刻地影響著這些國家、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進程。
  • 全球化時代拉美的社會問題與公民社會
    因為在社會領域,只有政府,而不是市場,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才能解決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 第二,一定要發展教育,而且要大力地發展教育。國際上的許多研究人員,通過詳細的深入的研究,發現教育的重要性,對於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是非常大的。只有發展教育,才能消滅貧困,才能改善收入分配。比如說,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他只能幹一些收入報酬很低的工作。
  • 伊頓雙語幼兒園多元文化教育 培養中國孩子全球化競爭力
    全球經濟一體化浪潮過後,多元文化成為新的社會發展趨勢,引進來和走出去使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在全球信息化的社會背景下,各國或致力於推行多元文化的教育指導理念,或進行多元文化教育課程地開發,都無不例外地將多元文化教育提上日程。在中國,也相繼湧現出一大批幼兒國際教育機構,將幼兒教育與世界文化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 餘秀蘭|父母社會背景、教育價值觀及其教育期望
    [15]王琪瑛:《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對初中生父母教育期望的影響和機制分析》,《當代教育與文化》2019年第4期。[16]Pierre Bourdieu and Jean-Claude Passeron.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 教育評價中的價值演進及反思
    在這個過程中,那種強勢、單一價值主導下的評價已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爭議和質疑;可以說,教育評價的歷史是對單一價值反抗的歷史,也是在價值困境中逐漸突圍的歷史。關鍵詞:教育評價;價值單一;價值多元 教育評價的內容、方法、指標體系等不是恆定的,它們隨著當時的社會價值觀的轉變而轉變。
  • 一周文化講座│一帶一路VS逆全球化:世界秩序的「新周期」
    這是女工們個人故事的口述史,在訪談者、言說者的對話與低語間,顯影而出的,是某種細密綿延的歷史刻痕,也是時代轉身時分的陡崖,更是掙扎在底層的新女工,渴望觸摸並爭取社會天際線的基本籲求。此次,我們特邀請張慧瑜、範雨素與作者呂途進行對談,在對話中傾聽女工與女人的故事,她們的苦與樂、愛與痛、欲與求,她們的背負、付出與夢想。
  • 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缺失和塑造
    【關鍵詞】大學生 價值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識碼】A大學是我國現代化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基地,大學生價值觀是影響其個人行為以及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多元、複雜的社會轉型時期,面對各類不良社會思潮的侵蝕,大學生優秀價值觀缺失的現象凸顯。
  • 美國教育的三個時代及其啟示
    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技術在美國教育體系變更中起到重要作用,教育體系由古老的學徒制過渡到工業化的普遍教育,工業革命是美國普遍教育的直接促成因素,由普遍教育過渡到終身學習時代,以計算機為代表的新興信息技術的發明對社會造成深刻的變革,影響到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學習和思維方式。此文對其發展體系的概述和特徵進行比較,給予我國教育的發展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 擴大社會供給,推動多元主體舉辦老年大學
    中國老年大學的發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時代傳承,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老齡工作、老年教育領域的直接表達,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重要體現,不僅有利於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實挑戰,也將在國際社會進一步彰顯中國的制度優勢。二是重視老年大學發展的人文性,滿足全民終身學習需要。家家都有老,人人皆會老。
  • 【新視野】社會環境變化:青少年教育的新課題
    時代在變,社會在變,客觀事物也在變。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離不開共時共存的社會環境,開放多元的社會環境,無疑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課題和新挑戰。面對青少年成長其中的社會環境的深刻變化,我們應保持清醒,研究新問題,探索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