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的三個時代及其啟示

2020-12-08 文庫網精選

摘 要:  美國教育體系的發展概括為三個階段:學徒制時代、普遍教育時代、終身學習時代。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技術在美國教育體系變更中起到重要作用,教育體系由古老的學徒制過渡到工業化的普遍教育,工業革命是美國普遍教育的直接促成因素,由普遍教育過渡到終身學習時代,以計算機為代表的新興信息技術的發明對社會造成深刻的變革,影響到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學習和思維方式。此文對其發展體系的概述和特徵進行比較,給予我國教育的發展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  美國教育;學徒制;普遍教育;終身學習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3.022  1 美國教育的三個時代內容概述  1.1 學徒制時代  學徒制是最古老的職業教育形式。據研究,美國學徒制大約是1619年由英國傳入,其誕生具有英國式的烙印。美國早期是英國殖民地,大多數移民來自英國,移民多數是農夫,約佔90%。移民接受的教育以師傅帶徒弟的形式進行,學習生活所需要的技能,父母為子女的教育承擔責任,師傅常常是子女的父母或親屬,跟隨他們學習實用技能,比如學習閱讀、計數或如何種莊稼,做衣服,生產貨物,接生或雕刻等等。他們通過觀察、模仿和有指導的實踐而學習。  1.2 普遍教育時代  在美國,普遍學校教育的出現,據研究被認為是由以下系列事件原因促成:(1)印刷機的發明;(2)宗教改革;(3)美國革命;(4)工業革命,前三者是普遍學校教育大力推廣的主導因素,工業革命是直接促成因素。  (1)印刷機的發明。  印刷機的發明帶來了知識和文化的廣泛發展和傳播。歷經數千年的文化傳播方式發生了天翻覆地的改變,以口頭文化為主的傳播方式變為以印刷文字為主的傳播方式。書籍的產量顯著增加以及付梓的書籍種類增多。更加容易得到和更加豐富的讀物促進了人們思想的發展,促進新思想的結合和多元化思想的轉換。在沃爾特.翁戈(Walter Ong)經典著作《口頭表達、讀寫素養》一書中表達,只有當有了書面記錄之後,「學習」才變得可能。書籍將人們的思想和觀點記錄下來,更加容易接受人們的評判和挑戰。正是由於有了書的出現,學校教育的核心素養讀寫、歷史、數學和科學書籍產品,才得以大量施行,普遍學校教育才能得到發展。  (2)宗教改革。  有學者認為,印刷的發明帶來了宗教改革。印刷的發明讓《聖經》大量發行印刷,並翻譯成其它文字,讓眾多的基督教教徒普遍易得。印刷術的發明,《聖經》才在德語和英語中廣泛可得。宗教改革運動有兩個有影響力的人物,馬丁.路德和加爾文,他們都一致宣稱《聖經》應該是由教徒自己解讀,對《聖經》的解釋不應該只是掌握在教士手中。新教徒對閱讀提倡成了個人獲取知識對傳統權威的挑戰的早期運動之一。  路德的學說,在理論上為教育提供了新的理念和要求,即人人需要接受教育,人人有教育的平等權利和義務。加爾文進一步闡釋了路德的教育思想。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一起,標誌著知識狀態變化的分水嶺,即需要新的教育機構來承擔教會之外的人的教育學習知識問題。  16世紀初期,宗教改革運動就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新教教派創建了一些新型教育機構。反對宗教改革、維護天主教的耶穌教會也創辦了學校,為擴大受教育範圍和建立近代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礎。  (3)美國革命。  1775年3月22日,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在英國議會談論美國革命時這樣說道:「英屬北美殖民地人追求自由精神的強烈程度也許大於地球上任何其他地方的民族。」據其分析原因除了殖民地人英國自由血統和殖民地實行民選議會制度以外,殖民地人從英國帶去的反叛精神是其主要原因。其指出「宗教力量,在北美殖民地不但沒有消耗殆盡,而且是其後美國革命的中堅力量。」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和伯克一致認同,英國殖民者對北美殖民地宗教事務的幹預,是激發之後走上革命道路的原因之一。  在教育領域,新的統治者必將制定相應的政策以服務於統治,制定了一條對普遍教育的推廣很有作用但頗有爭議的條文,提出美國除農奴以外每一位男性都有被選舉權。他們認為,領導者所需要的是公民在社會秩序中找到他們的位置,合眾國所培養的國民是在政治中選擇合適的方向,激勵他們選擇公眾利益而不是個人利益。  在教育的權利歸屬問題上,學徒制時代父母主要承擔孩子的教育問題,儘管在宗教改革運動中,殖民地美國麻薩諸塞州通過法律指令強調父母親為子女的教育擔負責任,宣稱每一個孩童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但不提供教師和學校,教師是父母或私人家庭教師,每一個家庭都要承擔子女的宗教和道德養成的責任,否則就要受到懲罰。它在一定意義上使教育變得具有強制性。  在1647年頒布的《麻薩諸塞州法案》中規定,擁有50個孩童的小鎮必須為孩童僱請教師,擁有100個孩童的城鎮必須建立文法學校。該法案,勾勒出了普遍教育一個完整教育體系。  (4)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將許多移民帶入這個國家,帶動了城市人口急劇擴張,引發美國歷史最大的移民潮。印刷術和福音主義運動促進了知識和文化的傳播,但工業革命是使普遍教育變成現實的直接因素。移民帶動了城市的發展和城市兒童教育的問題,僅僅在1847年一年,波士頓的人口數就在114000人的基礎上又增加了37000名愛爾蘭移民。面對急劇增多的人口問題,是讓孩子走進工廠或者走上街頭搗亂或進學校讀書,教育者提出需要給新移民一種通用的語言和對美國民主的理解。  霍瑞思·曼(Horace Mann)被稱為美國公共教育之父,他很關注孩童在工業革命中的命運,他所提倡的人人都應該是接受成功的教育。他是美國麻薩諸塞州第一任教育委員會秘書,在他任職期間,推行免費、義務、不受性別歧視教育,在麻薩諸塞州建立了50所公共中學,還創辦了培育教師的師範學校,麻薩諸塞州是第一個在美國推廣義務教育的州,麻薩諸塞州成為美國義務教育的領導者,為實現普遍教育的推行功不可沒。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美國的民眾開始意識到教育發生應該在學校,學校應該是孩童學習的地方。同時,城市民眾也希望國家能夠解決青少年犯罪和童工問題。這意味教育的責任開始從家庭轉移到國家。  1.3 終身學習時代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的教育方式在校外出現變成普遍,更多的學習是發生在校外而不是校內。在美國,在家教育、社區中心、工作場所的學習、遠程教育、學習中心、基於計算機的學習軟體、網吧、遠程教育、成人教育等,新興的學習方式讓過去學習等同於學校的概念變得岌岌可危。新興的學習方式讓學習發生的時空發生了改變,讓學習對象發生改變,不僅僅是學生要學習,成人也需要學習,知識的獲得和知識的過時變的幾乎同步,因此學習變成了終身的追求。  美國在1976年通過了《蒙代爾法》也即終身學習法,通過法律的形式保障公民終身接受學習的理念,公民在學校期間的學習已經不能夠滿足工作職場生活的需求。該法案不僅僅是從理念層次,還具有可操作行,把該法案放在高等教育部分實施,並非空洞的泛泛而提。  2 美國教育的三個時代特徵  (1)教育責任的轉變。由家長到國家再到家庭和個人。學徒制時代教育子女的主要責任是父母,家長決定孩童的學習內容,學習很具有隨意性,很多都是子承父業。學徒制時代的很多成才者都是靠自學成才。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移民們開始意識到學習美國價值和美國信仰,應該是國家的責任,改革者也覺得移民家長不能正確教給孩子們美國價值觀。霍瑞思·曼(Horace Mann)等人認為,應該要求所有的孩子上學,學習美國價值觀和英語。現在在家教育運動試圖重新從國家手中收回教育的責任。在當前的終身教育時代,教育的責任重新從國家回到家長和個人。對於幼小的孩童家長有選擇教育內容和承擔教育的責任,在家教育在美國現在非常流行。對於高中畢業及成人後個人有選擇接受教育的權利,為個人的成長負責。  (2)教育期望的轉變。由社會複製到全員成功再到個人選擇。在工業革命以前,父母都是期望子女跟隨他們的腳步,從事他們的職業,社會狀態很穩定,流動性很小。在工業革命之後,特別是在霍瑞思·曼(Horace Mann)等人的推動下,人人接受教育,學習美國價值觀,讓每一個移民來自不同國家的子女實現美國夢,利用社會的流動性讓每一個人進步。近來,遠程教育、特許學校和虛擬選修課程、在家教育、學習中心和技術證書在內容的選擇上,學習者不願意接受教育者的期望,家長或個人選擇自己感興趣或對自己發展有益的方向。  (3)教育內容的轉變。由實用到學科知識再到學會如何學習。學徒制時代學習的內容是為了謀生需要,學習實用的技能,即使是知識文化的學習也僅是為了計數簡單的閱讀。普遍教育時代的學習內容開始分學科門類,更加注重培養工業時代所需的工人和美國公民。隨著知識爆炸的到來,學校的教育不可能教給人們所有的內容,如何學習和如何找到有價值的資源成為教育的首要目標。  (4)教學方法的轉變。由學徒制到教學主義再到互動。學徒制的主要學習方法是觀察、模仿和指導實踐。學徒制的學習效率很高,反饋及時,可以傳授隱性知識,但不利於大範圍的傳播。普遍教育時代可以進行大規模的教學,受眾面廣,最主要的教學方法是講授法,但缺點的是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終身學習時代的教學法開始向互動發展,特別是計算機網際網路環境的應用,能夠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提供及時的反饋,但不足之處是計算機環境的使用容易使學習者脫離與他人的交流。  (5)評價方式的轉變。由觀察到測驗再到嵌入式評價。學徒制時代評價的主要方式是觀察,師傅通過觀察學徒的學習過程及成果來判斷是否掌握。可以說是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做個很好的結合。學徒制評價師傅可以很容易的知道自己的學徒能做什麼及不能做什麼。普遍教育時代採用的主要評價方式是考試,標準化考試成功的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分離,教師通過考試的方式檢測學生學習的程度,決定是否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及將學生分成不同的班級和對學生進行排名,排名給學困生帶來了困惑。終身學習時代的評價像學徒制時的評價一樣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重新交織在一起,尤其是計算機系統支持的評價,計算機可以持續性的給學習者提示和建議反饋,以減少錯誤的發生,可以使學習者獲得的成就感。  3 美國教育的三個時代對我國的啟示  3.1 加快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  透過美國教育的三個時代體系的變更,給我們最大啟示是技術在教育變革中的影響與作用。印刷機的發明改變了知識的傳播方式,計算機與網際網路的發明,影響到社會的諸多方面,改變了教育從內容到形式的變革。以信息化為推介,數字文化的出現不亞於當時印刷機的發明,學習方式發生了改變,工業時代的學習方式具有統一化、教師主導和教師控制,知識時代的學習方式具有個性化、交互和用戶控制。學習的概念界定變得模糊,在過去學習等同於學校,今天的學習是無處不在的學習。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智慧校園、智慧教育、智慧教室在教育教學中普遍應用。技術能夠提供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機會獲取教育資源,如世界頂尖大學及機構建立的Udacity、Coursera以及edX都紛紛上馬的公開課,任何人都可以免費註冊學習,我國的高校及機構也紛紛建立起了慕課,如中國大學MOOC、清華在線學堂與慕課網。在新的世紀,立於世界格局競爭中處於領先地位,必須重視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  3.2 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需要,實施個性化教育  教育應該著眼於未來。美國教育體系的變更到終身教育的立法,體現社會發展對各種不同層次、各種類型人才培養需求的變化。教育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同時也體現了從個人到社會化人轉變的進程中對教育的需求,教育要時刻滿足人民的需要,同我國所提倡的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和成長,鼓勵各級教育機構辦學主體從內容到形式,採取多樣化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和創新教育教學方法,為兒童發展提供各種平臺,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方式,融入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實施個性化教育。  3.3 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促進全民素質發展  終身教育的理念已成為國際共識,2010年我國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亦把「構建體系完備的終身教育體系……促進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的目標提升到了教育改革與發展戰略的高度。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個人在學校期間的學習已經不能滿足職業需要,同時作為人生自身發展的追求和人的價值與精神的追求,需要不斷學習提升自我。作為國家層面,提高促進全民素質發展,都需要建立完備的終身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彭躍剛,石偉平.美國現代學徒制的歷史演變、運行機制及經驗啟示——以註冊學徒制為例[J].外國教育研究,2017,(04).  [2]阿蘭·柯林斯,理察·哈爾弗森.技術時代重新思考教育——數字革命與美國的學校教育[M].陳家剛,程佳銘,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  [3]羅了.重審被忽視的發明——印刷機[J].中國圖書評論,2011,(03).  [4]陳家剛,張靜然.認知學徒制、技術與第二次教育革命——美國西北大學Allan Collins教授訪談[J].中國電化教育,2009,(04).  [5]李立國.宗教改革與西方教育現代化的起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06).  [6]張煒.大學理念的演變與回歸[J].中國高教研究,2015,(05).  [7]王恩銘.宗教與美國革命[J].史學集刊,2012,(05).

本文來源網絡整理,不代表本站觀點。分享本文章目的在於學習,如有侵權,請郵件告知刪除,本站將在收到刪除告知信息的情況下,24小時內刪除,並給予道歉,謝謝支持!

文庫網

www.wenkunet.com

相關焦點

  • 美國《國家性教育標準》及其啟示(上)
    本文分為上下兩篇,本篇將為大家介紹美國《國家性教育標準》的頒布背景和主要內容;在下篇中,我會分析美國《國家性教育標準》的主要特點、及其對我國性教育的啟示。標準是教育過程的重要部分,但其並不提供如何教授某一主題的具體方法。此外,標準一般也不會解決學生的特殊需要。由於美國實行的是在國家領導下的各州決策和實施具體教育的教育體制,所以,《國家性教育標準》的制定,為美國全國各地區開展性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依據。下面,我會帶領大家了解美國《國家性教育標準》的頒布背景和主要內容。
  • 比爾·蓋茨童話的三個啟示
    這其實是個美麗的錯誤,在比爾·蓋茨32年後終於拿到哈佛大學頒發的學位證書後,他表達的是無奈的後悔之情——「我珍惜我的大學時代,而且在許多方面,我後悔離開學校。」而他也曾在《洛杉磯時報》上發表評論,批評美國的高中教育制度,對「大約三分之一的美國高中生畢業後能進入大學」表示擔憂。
  • 美國大學新生教育模式的經驗與啟示
    關鍵詞:美國大學;新生教育模式;大學101項目;啟示新生教育在美國大學被稱為「新生適應教育」或「新生定向輔導」,目的是使新生儘快適應大學校園環境,迎接新挑戰,更好地實現角色轉換,從而在大學的學習生活中獲得最大限度的成功。
  • 個體身心發展規律及其教育啟示
    2.教育啟示:既然人的身心發展經歷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任務特點不同,因此,在教學時,針對不同的發展階段要採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也就是要做到不能一刀切或者一鍋煮。3.常考例子:幼兒園小學化和小學成人化。幼兒園小學化是說幼兒園和小學學的東西一樣;小學成人化是說小學和成人世界接受的東西是一樣的。
  • 美國醫學人文教育的發展及啟示
    美國西北大學芬堡醫學院向所有年級學生開設醫學人文學與生命倫理學課程,一二年級為醫學人文學討論會專題,三年級見習為倫理學個案討論會,四年級為一些選修課。內、外、婦產科住院醫生也上課,且每年提供一個進修生名額[38]。美國醫學人文教育在畢業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養及繼續教育階段延續,甚至拓展至醫生整個職業生涯[39]。
  • 美國學前教育發展水平較高的歷史分析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美國學前教育發展水平較高的歷史分析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美國是世界上學前教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其學前教育機構類型多種多樣.這其中的奧秘是什麼呢
  • 美國標準職業分類的新發展及其啟示
    作者簡介:陳慧梅(1996- ),同濟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碩士,研究方向:職教教師教育;謝莉花(1983- ),同濟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職教教師教育、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為了使標準職業分類更好地服務於現代社會,美國管理和預算辦公室在2018年對《標準職業分類》(2010版)進行了修訂。美國對《標準職業分類》一共修訂了四次,形成了穩定的修訂周期,充分體現了標準性和民主性。2018版《標準職業分類》的結構共有四個層級,並且每個職業都有一個六位數的編碼,其修訂過程遵循了十條分類原則和六條編碼指南。
  • 美國農業企業化及其經營特點和啟示
    早在20世紀初,如美國學者Carlton按不同區域把美國農場分為8個類型,並分析每種類型的地理分布情況及其經營特色;Adams研究了美國農場規模的變動情況,以及大型農場的發展對農業資源集中的影響;Holman梳理了美國農業領域大型企業的發展情況,他認為超過11 000英畝的大型公司型農場的出現,不僅改變了農業的所有權結構,同時也改變了農業的生產技術;Gregor
  • 十大動機理論及其對教學設計的啟示
    成就動機論對教學設計的啟示有三個方面:首先,根據學生不同的成就動機進行教學設計。千人千面,不同的學生其學習風格是不同的, 具體到微觀層面的成就動機也是因人而異的。我們的課程改革也強調「成功是成功之母」,應讓學生「由成功走向成功」。所以,我們要了解學生成就動機的特點,根據其不同的結構、傾向、水平的差異,進行教學設計,實施教學。
  • 人工智慧對技能需求的影響及其啟示
    原標題:人工智慧對技能需求的影響及其對教育供給的啟示作者簡介:袁玉芝,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科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北京100101;杜育紅,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2]總之,人工智慧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導致大部分職業及其需要的技能發生根本性的轉變,這種轉變將成為教育變革的源動力。人工智慧的發展對教育的技能供給即人才培養產生哪些影響值得深入探討。因此,本文將在借鑑國外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特點,著重分析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對我國勞動力市場技能需求變化的影響,以及這種變化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 美國少數民族青少年語言教育的新取向對語言測試的啟示
    美國少數民族青少年語言教育的新取向對語言測試的啟示 彭康洲 (重慶師範大學 外國語學院, 重慶 401331) 摘 要:針對少數民族青少年的語言教育,美國開發了英語能力標準、測評及教師職業學習體系
  • 「從做中學」在教育改革中的貫通意義及其啟示
    美國教育改革進程中經驗學習和實踐本位教師教育的興起以及教育學者走進校園的普遍選擇,正在逐步實現「從做中學」推動教育改革的貫通意義。「從做中學」在教育改革中的貫通意義,啟示我國要在學校教育中提供足夠的親身經驗,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彰顯教師教育的實踐導向,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突破學術研究的書齋壁壘,改變教育學者的工作方式。
  • IEP在美國中小學特殊教育中的發展、應用及其啟示
    一、美國中小學特殊教育中IEP的具體內容   美國普通中小學校有很多的特殊需要兒童,他們也正在接受IEP的教育和訓練。個別化教育方案(IEP)是一個非常複雜而且龐大的工程,它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也非常全面,關於IEP的具體內容,IDEA是有明確規定的。
  • 三字經原文及其啟示(四)
    >三字經原文及其啟示(四)2012-06-24 15:52:37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馬牛羊雞犬豕 此六畜 人所飼 啟示: 人類真不愧萬物之靈,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把有些野生的動物,通過馴服和人工餵養成為人類的工具和食品。
  • 美國教育質量評估監測行動策略及其啟示——根據伊利諾州學校...
    摘要 根據聯邦教育部和地方法規要求,美國伊利諾州從2002年開始建立學校報告卡制度,在學校報告卡網站向社會公開所有公立K-12年級學校和教育機構以及學區教育質量相關數據。
  • 牛津大學教育理念及其啟示
    牛津大學在先進和獨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在保持大學精神、文化和氣質相對穩定的同時,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革,接受了各個歷史時期時代潮流的衝刷和洗禮,其成功的經驗對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有著有益的啟示。
  • 學者觀點 ∣ 尹悅:韓國手語政策、手語教育的發展及其啟示
    欄目導語《語言政策與語言教育》是由中國外語戰略研究中心主辦、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學術刊物,該刊緊密圍繞語言政策與語言教育領域的核心議題,匯聚國內外專家學者前沿研究成果,旨在促進國內語言政策、語言教育規劃以及微觀語言教育研究的發展。
  • 簡述四種學習理論及其啟示
    行為主義、認知主義、人本主義、建構主義四種學習理論及其啟示如下:行為主義學習是個體某些條件限制下產生的反應;個體習得的行為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側重於學習的外部行為研究,對陳述性知識和技能方面的學習有指導意義。教師要觀察學生行為變化,及時強化;支持了程序式教學設計。
  • 多元智能教育:論多元智能觀的評價理論及其啟示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多元智能教育:論多元智能觀的評價理論及其啟示   一 加德納(H.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提出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它不僅對當代美國的教育教學改革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 《美國工廠》對中國的啟示
    在我看來,《美國工廠》及其引發的解讀和聯想缺少了一個重要的維度——縱向維度,換句話說,缺少歷史感。它著重表現中國工廠與美國工廠、中國工人與美國工人、中國企業高管與美國企業高管的差異,但是它沒有解釋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的那家通用汽車工廠是如何走向末路的,也沒有分析福耀玻璃是如何從福清這個小地方走向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