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美國教育體系的發展概括為三個階段:學徒制時代、普遍教育時代、終身學習時代。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技術在美國教育體系變更中起到重要作用,教育體系由古老的學徒制過渡到工業化的普遍教育,工業革命是美國普遍教育的直接促成因素,由普遍教育過渡到終身學習時代,以計算機為代表的新興信息技術的發明對社會造成深刻的變革,影響到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學習和思維方式。此文對其發展體系的概述和特徵進行比較,給予我國教育的發展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 美國教育;學徒制;普遍教育;終身學習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3.022 1 美國教育的三個時代內容概述 1.1 學徒制時代 學徒制是最古老的職業教育形式。據研究,美國學徒制大約是1619年由英國傳入,其誕生具有英國式的烙印。美國早期是英國殖民地,大多數移民來自英國,移民多數是農夫,約佔90%。移民接受的教育以師傅帶徒弟的形式進行,學習生活所需要的技能,父母為子女的教育承擔責任,師傅常常是子女的父母或親屬,跟隨他們學習實用技能,比如學習閱讀、計數或如何種莊稼,做衣服,生產貨物,接生或雕刻等等。他們通過觀察、模仿和有指導的實踐而學習。 1.2 普遍教育時代 在美國,普遍學校教育的出現,據研究被認為是由以下系列事件原因促成:(1)印刷機的發明;(2)宗教改革;(3)美國革命;(4)工業革命,前三者是普遍學校教育大力推廣的主導因素,工業革命是直接促成因素。 (1)印刷機的發明。 印刷機的發明帶來了知識和文化的廣泛發展和傳播。歷經數千年的文化傳播方式發生了天翻覆地的改變,以口頭文化為主的傳播方式變為以印刷文字為主的傳播方式。書籍的產量顯著增加以及付梓的書籍種類增多。更加容易得到和更加豐富的讀物促進了人們思想的發展,促進新思想的結合和多元化思想的轉換。在沃爾特.翁戈(Walter Ong)經典著作《口頭表達、讀寫素養》一書中表達,只有當有了書面記錄之後,「學習」才變得可能。書籍將人們的思想和觀點記錄下來,更加容易接受人們的評判和挑戰。正是由於有了書的出現,學校教育的核心素養讀寫、歷史、數學和科學書籍產品,才得以大量施行,普遍學校教育才能得到發展。 (2)宗教改革。 有學者認為,印刷的發明帶來了宗教改革。印刷的發明讓《聖經》大量發行印刷,並翻譯成其它文字,讓眾多的基督教教徒普遍易得。印刷術的發明,《聖經》才在德語和英語中廣泛可得。宗教改革運動有兩個有影響力的人物,馬丁.路德和加爾文,他們都一致宣稱《聖經》應該是由教徒自己解讀,對《聖經》的解釋不應該只是掌握在教士手中。新教徒對閱讀提倡成了個人獲取知識對傳統權威的挑戰的早期運動之一。 路德的學說,在理論上為教育提供了新的理念和要求,即人人需要接受教育,人人有教育的平等權利和義務。加爾文進一步闡釋了路德的教育思想。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一起,標誌著知識狀態變化的分水嶺,即需要新的教育機構來承擔教會之外的人的教育學習知識問題。 16世紀初期,宗教改革運動就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新教教派創建了一些新型教育機構。反對宗教改革、維護天主教的耶穌教會也創辦了學校,為擴大受教育範圍和建立近代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礎。 (3)美國革命。 1775年3月22日,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在英國議會談論美國革命時這樣說道:「英屬北美殖民地人追求自由精神的強烈程度也許大於地球上任何其他地方的民族。」據其分析原因除了殖民地人英國自由血統和殖民地實行民選議會制度以外,殖民地人從英國帶去的反叛精神是其主要原因。其指出「宗教力量,在北美殖民地不但沒有消耗殆盡,而且是其後美國革命的中堅力量。」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和伯克一致認同,英國殖民者對北美殖民地宗教事務的幹預,是激發之後走上革命道路的原因之一。 在教育領域,新的統治者必將制定相應的政策以服務於統治,制定了一條對普遍教育的推廣很有作用但頗有爭議的條文,提出美國除農奴以外每一位男性都有被選舉權。他們認為,領導者所需要的是公民在社會秩序中找到他們的位置,合眾國所培養的國民是在政治中選擇合適的方向,激勵他們選擇公眾利益而不是個人利益。 在教育的權利歸屬問題上,學徒制時代父母主要承擔孩子的教育問題,儘管在宗教改革運動中,殖民地美國麻薩諸塞州通過法律指令強調父母親為子女的教育擔負責任,宣稱每一個孩童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但不提供教師和學校,教師是父母或私人家庭教師,每一個家庭都要承擔子女的宗教和道德養成的責任,否則就要受到懲罰。它在一定意義上使教育變得具有強制性。 在1647年頒布的《麻薩諸塞州法案》中規定,擁有50個孩童的小鎮必須為孩童僱請教師,擁有100個孩童的城鎮必須建立文法學校。該法案,勾勒出了普遍教育一個完整教育體系。 (4)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將許多移民帶入這個國家,帶動了城市人口急劇擴張,引發美國歷史最大的移民潮。印刷術和福音主義運動促進了知識和文化的傳播,但工業革命是使普遍教育變成現實的直接因素。移民帶動了城市的發展和城市兒童教育的問題,僅僅在1847年一年,波士頓的人口數就在114000人的基礎上又增加了37000名愛爾蘭移民。面對急劇增多的人口問題,是讓孩子走進工廠或者走上街頭搗亂或進學校讀書,教育者提出需要給新移民一種通用的語言和對美國民主的理解。 霍瑞思·曼(Horace Mann)被稱為美國公共教育之父,他很關注孩童在工業革命中的命運,他所提倡的人人都應該是接受成功的教育。他是美國麻薩諸塞州第一任教育委員會秘書,在他任職期間,推行免費、義務、不受性別歧視教育,在麻薩諸塞州建立了50所公共中學,還創辦了培育教師的師範學校,麻薩諸塞州是第一個在美國推廣義務教育的州,麻薩諸塞州成為美國義務教育的領導者,為實現普遍教育的推行功不可沒。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美國的民眾開始意識到教育發生應該在學校,學校應該是孩童學習的地方。同時,城市民眾也希望國家能夠解決青少年犯罪和童工問題。這意味教育的責任開始從家庭轉移到國家。 1.3 終身學習時代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的教育方式在校外出現變成普遍,更多的學習是發生在校外而不是校內。在美國,在家教育、社區中心、工作場所的學習、遠程教育、學習中心、基於計算機的學習軟體、網吧、遠程教育、成人教育等,新興的學習方式讓過去學習等同於學校的概念變得岌岌可危。新興的學習方式讓學習發生的時空發生了改變,讓學習對象發生改變,不僅僅是學生要學習,成人也需要學習,知識的獲得和知識的過時變的幾乎同步,因此學習變成了終身的追求。 美國在1976年通過了《蒙代爾法》也即終身學習法,通過法律的形式保障公民終身接受學習的理念,公民在學校期間的學習已經不能夠滿足工作職場生活的需求。該法案不僅僅是從理念層次,還具有可操作行,把該法案放在高等教育部分實施,並非空洞的泛泛而提。 2 美國教育的三個時代特徵 (1)教育責任的轉變。由家長到國家再到家庭和個人。學徒制時代教育子女的主要責任是父母,家長決定孩童的學習內容,學習很具有隨意性,很多都是子承父業。學徒制時代的很多成才者都是靠自學成才。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移民們開始意識到學習美國價值和美國信仰,應該是國家的責任,改革者也覺得移民家長不能正確教給孩子們美國價值觀。霍瑞思·曼(Horace Mann)等人認為,應該要求所有的孩子上學,學習美國價值觀和英語。現在在家教育運動試圖重新從國家手中收回教育的責任。在當前的終身教育時代,教育的責任重新從國家回到家長和個人。對於幼小的孩童家長有選擇教育內容和承擔教育的責任,在家教育在美國現在非常流行。對於高中畢業及成人後個人有選擇接受教育的權利,為個人的成長負責。 (2)教育期望的轉變。由社會複製到全員成功再到個人選擇。在工業革命以前,父母都是期望子女跟隨他們的腳步,從事他們的職業,社會狀態很穩定,流動性很小。在工業革命之後,特別是在霍瑞思·曼(Horace Mann)等人的推動下,人人接受教育,學習美國價值觀,讓每一個移民來自不同國家的子女實現美國夢,利用社會的流動性讓每一個人進步。近來,遠程教育、特許學校和虛擬選修課程、在家教育、學習中心和技術證書在內容的選擇上,學習者不願意接受教育者的期望,家長或個人選擇自己感興趣或對自己發展有益的方向。 (3)教育內容的轉變。由實用到學科知識再到學會如何學習。學徒制時代學習的內容是為了謀生需要,學習實用的技能,即使是知識文化的學習也僅是為了計數簡單的閱讀。普遍教育時代的學習內容開始分學科門類,更加注重培養工業時代所需的工人和美國公民。隨著知識爆炸的到來,學校的教育不可能教給人們所有的內容,如何學習和如何找到有價值的資源成為教育的首要目標。 (4)教學方法的轉變。由學徒制到教學主義再到互動。學徒制的主要學習方法是觀察、模仿和指導實踐。學徒制的學習效率很高,反饋及時,可以傳授隱性知識,但不利於大範圍的傳播。普遍教育時代可以進行大規模的教學,受眾面廣,最主要的教學方法是講授法,但缺點的是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終身學習時代的教學法開始向互動發展,特別是計算機網際網路環境的應用,能夠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提供及時的反饋,但不足之處是計算機環境的使用容易使學習者脫離與他人的交流。 (5)評價方式的轉變。由觀察到測驗再到嵌入式評價。學徒制時代評價的主要方式是觀察,師傅通過觀察學徒的學習過程及成果來判斷是否掌握。可以說是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做個很好的結合。學徒制評價師傅可以很容易的知道自己的學徒能做什麼及不能做什麼。普遍教育時代採用的主要評價方式是考試,標準化考試成功的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分離,教師通過考試的方式檢測學生學習的程度,決定是否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及將學生分成不同的班級和對學生進行排名,排名給學困生帶來了困惑。終身學習時代的評價像學徒制時的評價一樣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重新交織在一起,尤其是計算機系統支持的評價,計算機可以持續性的給學習者提示和建議反饋,以減少錯誤的發生,可以使學習者獲得的成就感。 3 美國教育的三個時代對我國的啟示 3.1 加快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 透過美國教育的三個時代體系的變更,給我們最大啟示是技術在教育變革中的影響與作用。印刷機的發明改變了知識的傳播方式,計算機與網際網路的發明,影響到社會的諸多方面,改變了教育從內容到形式的變革。以信息化為推介,數字文化的出現不亞於當時印刷機的發明,學習方式發生了改變,工業時代的學習方式具有統一化、教師主導和教師控制,知識時代的學習方式具有個性化、交互和用戶控制。學習的概念界定變得模糊,在過去學習等同於學校,今天的學習是無處不在的學習。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智慧校園、智慧教育、智慧教室在教育教學中普遍應用。技術能夠提供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機會獲取教育資源,如世界頂尖大學及機構建立的Udacity、Coursera以及edX都紛紛上馬的公開課,任何人都可以免費註冊學習,我國的高校及機構也紛紛建立起了慕課,如中國大學MOOC、清華在線學堂與慕課網。在新的世紀,立於世界格局競爭中處於領先地位,必須重視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 3.2 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需要,實施個性化教育 教育應該著眼於未來。美國教育體系的變更到終身教育的立法,體現社會發展對各種不同層次、各種類型人才培養需求的變化。教育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同時也體現了從個人到社會化人轉變的進程中對教育的需求,教育要時刻滿足人民的需要,同我國所提倡的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和成長,鼓勵各級教育機構辦學主體從內容到形式,採取多樣化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和創新教育教學方法,為兒童發展提供各種平臺,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方式,融入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實施個性化教育。 3.3 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促進全民素質發展 終身教育的理念已成為國際共識,2010年我國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亦把「構建體系完備的終身教育體系……促進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的目標提升到了教育改革與發展戰略的高度。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個人在學校期間的學習已經不能滿足職業需要,同時作為人生自身發展的追求和人的價值與精神的追求,需要不斷學習提升自我。作為國家層面,提高促進全民素質發展,都需要建立完備的終身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彭躍剛,石偉平.美國現代學徒制的歷史演變、運行機制及經驗啟示——以註冊學徒制為例[J].外國教育研究,2017,(04). [2]阿蘭·柯林斯,理察·哈爾弗森.技術時代重新思考教育——數字革命與美國的學校教育[M].陳家剛,程佳銘,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 [3]羅了.重審被忽視的發明——印刷機[J].中國圖書評論,2011,(03). [4]陳家剛,張靜然.認知學徒制、技術與第二次教育革命——美國西北大學Allan Collins教授訪談[J].中國電化教育,2009,(04). [5]李立國.宗教改革與西方教育現代化的起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06). [6]張煒.大學理念的演變與回歸[J].中國高教研究,2015,(05). [7]王恩銘.宗教與美國革命[J].史學集刊,2012,(05).
本文來源網絡整理,不代表本站觀點。分享本文章目的在於學習,如有侵權,請郵件告知刪除,本站將在收到刪除告知信息的情況下,24小時內刪除,並給予道歉,謝謝支持!
文庫網
www.wenku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