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來自閱讀寫作編輯部 作者:任玉娥。】
作文原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①當代正經歷複雜而深刻的變革,風險挑戰與之相隨,危和機總是同生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要危中尋機,化危為機。
②疫情期間,在線辦公、雲端上課、線上消費等「宅經濟「迅速崛起,智能製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等新興產業展現出強大成長潛力,這些都是危中有機的現實寫照。
③老字號餐館主動「觸網」,增設外賣窗口,打通線上線下;農業部門推出網上訂購、網上培訓、網上貸款等春耕備耕新方式……雖然疫情給經濟發展帶來嚴峻考驗,但及時反應、應對有方,有助於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④俗話說:「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疫情結束後,面向未來,也要善於化危為機,更要善於創造和把握髮展的新機遇。
上述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請結合材料內容,以某校高三學生的身份給校報「時事論壇」欄目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作文題目解讀
此次作文看似給校報「時事論壇」欄目撰稿,實則是對多材料評論型作文。
原材料由四句材料構成,當求同補異。第一句和第四句是議論句,整合後可提煉出論點——既要善化危為機,也善創造把握新機遇,即辯證思考危與機之間的關係,並要有前瞻意識;第二句和第三句是事例句,豐富「危中有機」和「應對有方」的時代內涵,為寫作開闊思路並為寫作提供一定的或類型的事例。
任務
1.身份,高三學生身份;對象,校報「時事論壇」欄目讀者(其實就是本校師生)。文章應適當體現,或開頭或結尾,沒有固定格式,根據內容和結構確定。
2.文體,從三句話可看出是對多材料的評論。①「上述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②給校報「時事論壇」欄目寫一篇文章③「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
本題從議論類材料提煉觀點。
3.主旨,既要善化危為機,也善創造把握新機遇,即辯證思考危與機之間的關係,並要有前瞻意識。
4.對材料要有運用,有思考,或展現對問題的認識深度,或提出具體可行的措施與辦法……
參考立意
1.化「危」為「機」,是一種生存之道;
2.危機變轉機,眼光和智慧是王道;
3.善於化「危」為「機」,方能揚帆遠航;
4.危中尋機天地寬。
學生考場誤區和瓶頸
1.讀材料粗枝大葉,把危機等同於機遇或挑戰,歸根到底是對材料的關鍵詞概括不當;
2.析材料泛泛而談,打不開思路,也沒有深度解析,就事論事停留在列舉材料上,歸根到底是缺素材,對重要的時事評論關注不夠;
3.分析論證的語言無力度無美感;
對策
1.把作文當各種壓縮語段題訓練;
2.把主題素材過一過,把兩會精神捋一捋;
3.借鑑好文章的分析能力,課本、範文、雜誌都可是範本;
作文素材一則
面對疫情,企業如何化危為機、轉型發展?
國資大講壇(徐飛)
2020-03-11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全社會幾近停擺,各行業仿佛被按下了暫停鍵。疫情對經濟、金融、行業、產業造成重大衝擊,企業經營普遍困難,中小企業的情況尤其堪憂,部分甚至面臨過生死存亡的坎。企業如何「活著」過冬?未來發展如何規劃、轉型?
第一,什麼是危機?扛得過去是「機」,扛不過去就是「危」。扛過去、熬過去、挺過去、撐過去就有機會,就像非洲大草原的動植物,挺過旱季、迎來雨季,就能從奄奄一息到勃勃生機。有句成語叫「剩者為王」,意思是在災難、危機或慘烈競爭中剩(活)下來的才是強者和王者,死掉就永無可能再現競技場,更不用說勝出了。活著很重要,只要活著一切皆有可能,活著就有柳暗花明、峰迴路轉、東山再起的機會。「但凡那些殺不死、打不垮、消不滅的,必將把你變得更強大」(尼採名言)。庚子年初這場突發洶湧的疫情對中小企業的衝擊巨大,對很多企業而言,如果說昨天是為利潤而拼,今天則是為生死而戰。企業一定要想方設法「活著」度過這個艱難時期。
第二,危機不僅是危險,也是契機,正所謂「危中有機」。很多人徑直把「危機」和「危險」劃等號,只看到危機消極的一面,不自覺地將危機視為負面、糟糕甚至詛咒的東西,面對危險的境地、危險的時刻、危險的關頭,人們常常感到恐慌、焦慮、無助和沮喪,卻沒看到危機其實也有機會的一面。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告誡人們凡事都有兩面性,任何情形總能找到正面積極的價值。
危機扮演了一個「洗牌者」和「攪局者」的角色,把現有的既定的格局摧毀了、顛覆了、解構了,原有的初始條件、邊界條件、約束條件、優勢劣勢均被打亂甚或推倒重來,以前有的,危機後可能歸零而蕩然無存;以前沒有的,卻可能不期而遇、不請自來。
危機之「機」體現在哪些方面?主要談五點:
1. 危機加速顛覆了現行的遊戲規則。傳統和現行的遊戲規則是「力量型」:大吃小,強吃弱;今後的主導規則變成「速度型」:快吃慢,先吃後;即由大魚吃小魚,變為快魚吃慢魚,未來比拼和較量的是敏捷,要做到即便是大象也要能舞蹈。
2. 危機改寫輕重資產的優劣。大企業家大業大、組織龐大、資產厚重、業務廣泛、人員眾多,但是,所有這些業已形成和積澱下來的廣義(重)資產,在變革、轉型和升級時很可能成為包袱,小企業反而可以輕裝上陣。
3. 危機倒逼線上業務興旺。在線上業務和數字經濟方面,中小企業和以前很難撼動其地位的大企業基本處於同一起跑線上,這對中小企業何其有幸!
4. 危機興盛了新業態。出於安全和健康考量,疫情危機使消費者害怕外出購物,但生活用品具有「剛需+高頻」特徵,不能外出購物只好網上購物。危機卻替我們在幾乎沒有任何投入的情形下迅速培育了市場,轉變升級了消費者的習慣。
5. 危機「開路」,「助力」解決變革或平時難以解決的問題。對企業內部而言,危機之「機」還體現在,常態下發動變革推動轉型阻力巨大,想解決本該解決的問題也缺乏動力。危機降臨沒有退路,借力危機開路,自我革命,革故鼎新,置之死地而後生,實現鳳凰涅磐。
危機之「機」還有很多,恕不一一贅述。風險管理理論學者——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著有享譽世界的五部曲:《隨機漫步的傻瓜》、《黑天鵝》、《智慧與魔咒》、《反脆弱》和《非對稱風險》。在《反脆弱》中塔勒布提出一個十分有見地的觀點:脆弱的反面,不是堅強、堅韌或強固,而是 反脆弱,即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借勢而變,完成顛覆性變革,創造新未來。諸位要善於從危機中挖掘、提煉隱藏其中的機遇,並敏銳把握這些稍縱即逝的機遇。
(節選)
考場下水文
認清危機處 峰迴路轉時
任玉娥
變革潮聲陣陣,疫情暗流悄悄。長雲暗雪山,危機四起;碧波拍銀浪,應對有方。反應敏捷者,改變思維,化危為機;把握機遇者,降低損失,峰迴路轉。
變革風起雲湧,危機從來共生。若勇克危,速戰險,生機便若拂柳春風十裡新;若適應慢,改變緩,機遇似塞上秋風一片寒。猝遇瓦特蒸汽機,不欲改變、不願轉型的手工業勞動者,瞬間被機器生產擠垮;圖生存、思改良的手工廠主,一夜成了工業革命的贏家。代代有變革,處處藏危機,生存工具逐漸網絡化,書寫工具日益手機化。對習慣的改變,手足無措者,轉瞬被淘汰;迅速適應者,網店談外賣;迅速改變者,崛起且有派。網訂購,網辦公,雙十一,雙十二,活了經濟,創了收入,把握了時機,掌握了命運。在中國,一天網絡零售成交額3000億,快遞小哥們發貨發到腳軟,直播阿姨們收錢收到手軟,變並喜悅著,忙並快樂著。這危機讓人觸目驚心,這速度使人瞠目結舌,這收穫令人眉飛色舞。變革面前有無未來,全看思維和適應的速度。
疫情蔓延迅速,危機卻可轉機。因正視「危」,不懼「危」,果斷決策,宅家蝸居,於是百姓絕處逢生;因審「危」時,度「危」勢,從「需」突破,與「危」較量,企業適應時事,轉機發展。正如線上辦公,雲端上課,有針對性揚優勢、補短板,堅定信心,疫情「危機」終轉攻堅「戰機」,「宅經濟」風口起飛;亦如智能製造,無人配送,用數位化固根基、促轉型,挑戰風險,新型逆境升轉新興機遇,新產業潛力爆發。認清「危」中之需、找準發展之「機」,讓本已山重水複的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避了害,趨了利,解了燃眉急,保了老字號,逐步柳暗花明。生活必需品變主流消費品,線上線下融合服務形式,生鮮食材成剛需中剛需。以變革把握機遇,既滿足「不出門」「無接觸」的需求,又迎來線上生鮮平臺的暴漲局面。疫情期間能否發展,只拼轉機與轉新的智慧。
「咬定」危機不放,定能扶搖直上。毋庸置疑,庚子疫情對中國而言是黑天鵝事件,出人意料;對全球來說是灰犀牛危機,殺傷力巨大。為抑制黑犀牛重創,習近平提出,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李克強表示,留住青山,贏得未來;兩會明確,要站高地,看遠方,保民生,興地攤經濟。中國政策條條顯「人民至上」,大幅減稅降費,發行特別國債,實施支持湖北發展一攬子政策,增加居民醫保人均補助標準,培訓職業技能3500萬人次以上……可見,疫情不可懼,國策作檄文,危機可把控,落實已九分。我們相信,國家是騎在灰犀牛背上的人,因勢利導,化危為機,使市場流動正常化;我們堅信,國家是乘「危」而起的大鵬,全力以赴,化險為夷,打好戰略主動仗,扶搖直上。
已歷一番寒徹骨,必得梅花撲鼻香。作為高三學生,我堅信國家能把疫情造成的損失補回來!少年辛苦終身事,不向光陰惰寸功。作為高三學子,我們都是危機當事人,化危為機,創造機遇,不僅要把疫情耽誤的時間搶回來,而且要藉機直上九萬裡!
考場優秀文
在危機中尋機遇
郭子彧
暗箭齊發,若非勇敢把握茫茫機遇,何來今日不息生機?
桃花影落,若無長劍斬盡層層迷霧,何來今日萬裡神州?
在歷史的浩瀚長河中,危與機相隨,求與變永生,尤在當代複雜而深刻的變革中,我們更應該在變革中求穩進,在危機中尋機遇。
在危機中求機遇,應防範未然,充分準備。俗話說:「機會總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昔日,東坡先生任惠州太守時,曾料雨災民匱,於是未雨綢繆,預先掏廩稍之供,購大量糧食,及天大雨,東坡立即散糧遺民,百姓得以度過此劫。如今,我們正值高三,恰遇疫情,危機與機遇共存,而我們能做的只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在高考中展示自我!當今,在危機四伏的國際社會中,中國何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是超前的戰略目光,所以有一帶一路的經濟共同體;是十足的充分準備,所以才有災難來臨時不慌不忙的中國身影。有了充分的準備,才能在危機中尋機遇。
在危機中尋機遇,要及時反應,應對有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給經濟發展帶來了嚴峻的考驗,使無數企業和部門主動應對,及時反應。有一種積極、叫「觸網」,老字號餐館主動觸網,增設外賣窗口;有一種有方叫「網上」,農業部門推出網上訂購,網上培訓,網上貸款等春耕備耕的新方式;有一種及時叫「雲端」,雲端上課使學習被耽誤的孩子們重啟課堂。無數的現實寫照證明了在危機到來時,及時反應,應對有方,把握機遇,方能化危為機。
在危機中尋機遇,要善於創造,善於變革。近些年來,智能創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等新興產業蒸蒸日上,靠的正是其強大的創新能力和生命力。居民的消費水平不斷提高,促使產業結構升級。升級,就意味著研發和創造。華為若不是憑藉其強大的創造力,怎會在危機四伏的形勢中巋然不動?又怎會在美國的強權主義下,5G技術仍煥發不息的生命力?善於創造,善於變革,從而善於把握機遇,從而善於在危機中勃勃生長。
古人云: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只有在準備充分的條件下,應對有方,善於創造,才能在危機中尋機遇,從而化危為機!
化危機為機遇,憑創新謀發展
楊美菱
看時代變革加劇,危機與機遇共存;思九州疫情危難,創新定能突破危機。作為一名高三生,在如此複雜的時代,我認為:只有化危機為機遇,憑創新謀發展,未來才會充滿曙光。
當今時代變革加劇,唯有化危機為機遇才能將生命之花開得炫目耀眼。多年前搜狐、新浪、騰訊三足鼎立,於碰撞中共同前進,然搜狐固步自封,不願創新,最後漸漸沉寂。競爭的危機沒有使搜狐抓住機遇,時代的磨難卻給華為重生的時機。被超級大國拒之門外,封鎖供應鏈似乎完全扼住她的咽喉;可華為卻於逆境中涅槃重生,靠的便是在危機中尋求機遇的本領。
如今疫情泛濫中國,唯有用創新謀發展才能讓行業之果結得飽滿香甜。誰說工作必須在公司?一臺電腦一個人,無論在家中尋多小的一個角落,在線辦公難不倒每一個真正想發展的人!誰說學習必須在教室?一部手機幾個軟體,只要心懷夢想,疫情豈能阻擋我向上的心?誰說封閉居家我們的生活會出現困難?這空蕩無人的街頭正好給了智能機器展神通的機會!疫情的發展,似乎給本就沉穩低調的「老字號」打擊?萬萬不是。這場危機就是機遇,線上老字號火了!老字號的創新讓其生命力得以延續。疫情仍在全球範圍泛濫,唯有創新發展才可克服難關。
目前疫情退出國內,但唯有創造機遇才能讓未來之樹茁壯繁茂。「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由於疫情,高考推遲一個月。在我看來,這既是危機,更是機遇。危機在於多一天便多一分風險,多承擔一天的心理負擔;機遇在於多一日的心理負擔便多一分動力,多一天便多一日更加精進的鑽研。這便要求我們能正視機遇和危機,利用時機,抓住機遇,努力精進,以創新與努力,借七月炙熱的東風,騰躍而上,成為鯤鵬之屬。
危機創機遇,機遇需創新。唯有正視危機,尋求機遇,憑創新謀求發展,於陰霾中尋找曙光,我們才可守得雲開見月明。
化危為機 揚帆前行
張浩天
疫情肆虐,聲勢浩蕩。危機重重,何以抗災?風險挑戰相隨,危難機遇共存。唯危中尋機為第一支柱,唯化危為機為揚帆前行。
利用危機,學會前行。作為一名高三學生,疫情之難無疑為我、為我們全校高三學生一巨大挑戰。而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們應做的不是抱怨天命,不是低頭放縱,而更應做到危中尋機,在災難面前求前行。青梅枯萎,竹馬老去,我們高三學子的燈塔從來都是親愛的祖國你。
利用危機,創造生機。在科技共色的當下,疫情的來襲,如上膛的子彈,如鵬起的大風。在封閉不能出門的日子裡,待在家中,科技的力量得以彰顯。於是有了在線辦公、網上授課等美麗的風景線。在危機中,沒有沉淪,而是在為危機中創造生機,在危機中求生機,在困難時想主意。很多人沒有在疫情的困難中倒下,而是在困難中發揮潛能,揚帆前行。
利用危機,守住生機。許多老字號、農業村在疫情之下,也紛紛做出了行動。化危為機,守住了生機。沒有因災難而倒下,反倒因災難而重生。老字號首次「觸網」為傳承而生新機。農業村網上訂購為生財而得生機。英國作家王爾德說過;「困難只因更美好的明天而煥發生機。」站在困難的肩上。經濟、促發展、降損失、得收益、守生機、戰危機。這是困難當下經濟收益所利用疫情所發揮的潛能,助他們揚帆前行。
利用危機,發展生機。疫情給我們的收穫不僅僅是危中尋機,更多的是讓我們學會如何在未來發展的道路上,步步前行。他是一陣風,吹來了厄運,但也吹來了新的思考。面向未來,也要善於化為危機,創造和發展新的機遇。試想我們高三學子,更應從中獲益。危難困難面前不應手足無措,而應抓住危難中的機遇,步步前行。學會從危中尋機,學會從危中求贏。而對高考這一人生的大關卡,奮力前行。
水滴滴淸更清,山樹樹綠更綠。化危為機揚帆前行,與風險與挑戰為動力,讓生機在這些危機的陪襯下更加閃耀。
危·機
王羽新
古人言,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世界遭遇了庚子年危的挑戰,遭遇了庚子年機的創造。面對危,我們可從中尋機,化危為機,也可在危中下沉,迷失自我。面對危,我們應該有見山開路、遇水搭橋的骨氣;更有不破危機終不休的勇氣。
首先,今天的我們面臨複雜的挑戰。危體現在疫情期間。疫情像一面篩子,他無情的在我們這一批人中大浪淘沙;當疫情過去,我們會發現自律的人變得更加優秀,也會發現有的人早已在盲目浮躁的世界裡迷失,早已狗苟蠅營。疫情像一面鏡子,看似整個世界這麼多年都攜手共進,可是在疫情這面透視鏡下,政府管制無能,醫療機構無法負擔,民眾愛自由,經濟一潭死水。個人,國家,世界,都已危機四伏。
其次,危機總共存,克服了危即是機。馬雲曾經說過:「昨天很痛苦,今天也很痛苦,但明天會很光明,可大多數人都死在了今天晚上。」當那個暗夜永不止息,也要為自己點亮一盞燈,有了一束光,便會照亮整個世界。最危險的地方,他漏洞越多,突破點越多,也就是機越多。在疫情中,許多人找到了孤獨而專注這劑良藥,他們朝乾夕惕,焚膏繼晷,才能創造普希金的波爾金諾之秋,才能像牛頓一樣站上科學的萬神廟之巔。才能用實驗室的白光分七彩,照亮未來百年的科學之路。許多人在疫情中找到機會,老字號觸網,為營業額創下新高;全民直播,促進農產品的銷售。近來,地攤經濟重出江湖,源頭活水汩汩而來。疫情降息,眾人進入後抗疫時代,危中處處有機。作為學生,我們應抓好六月,衝刺理想;作為公民,我們應勇於走新路子。
最後,機會總會給有準備有計劃的人。大數據時代,每個人都有站在時代風口浪尖上思考人生的機會。危機危機,在最暗的夜裡才能看見最亮的希望。在危機進行之前有所預測,在危機進行中相信自己,找準機會,危機過去後,做好工作,面對正常的生活。
風從海上吹來的時候,他看不見航海者的心情,只能看見高高聳立的帆。當「危」這片烏雲來襲時,我們應握好自己的機,迎接挑戰,建立新高。所以,張起你的帆,等風來。
(來源:閱讀寫作編輯部 作者:任玉娥。本號尊重原創,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