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共同體是指包括大中小學教師、教育理論研究者和教育行政人員等藉助網絡、會議、訪學等手段,通過反思、對話、交流、協作等,自願組合形成的教師組織。它有別於以往備課組、教研組等傳統教師組織形式,更偏重於教師的自願組合,涵蓋成員更廣泛、規模更大、更富有活力。
2010年,中南民族大學教師共同體依託學校國家級教師教育中心,秉承「行動、反思、協同、創生」的工作理念,發揮學術性和服務性雙重屬性,為教師專業發展助力。學校按照教育部相關政策精神,重新調整原有組織機構和相關職能,緊緊圍繞教學培訓、教學研究、教學諮詢、教學評價、教學資源平臺建設以及輻射和引領區域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建設等6大職能,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教師共同體組建以來,每月開展兩次「教學午餐會」,建立共同體博客、QQ群,使面對面交流與網絡研討互為補充,使「學習、研究、合作」成為共同體成員的工作方式。教師共同體的形成,建立在「共同」的理念上。教師秉承教書育人的理念,應把教師職業當作一生的事業去追求,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提升自我。在共同理念的基礎上,教師們自覺組合,在一個教學專業平臺上共同進步。
學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就是這樣一個平臺,它有自己的一套行為舉措,有一對一解答困惑的教學諮詢、每月兩次的教學午餐會、更新的課程模塊、沙龍教學、一系列學術交流活動以及新進教師的入職培訓等。
所謂「教學午餐會」,就是利用教師中午時間,每期圍繞一個主題展開研究討論,無行政領導參加,或者大家都以教師的身份參與,有相應的主講人和主持人。迄今為止,「教學午餐會」已成功舉辦49期,每次參與教師三四十人以上,初步統計已經服務了1700多名教師。如第44期午餐會,圍繞「如何寫好研究論文」為主題,特邀華中師範大學國家數位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餘新國擔任主持,全校近50名教師參與活動。餘新國教授簡述了自己對如何寫好一篇科技論文的見解。他認為「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並分享了自己做研究工作的經歷,給教師提供學術論文方面的幫助。又如第48期「如何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採取隨堂聽課、課後訪談等形式,走進教師課堂,對他們專業課程的教學實施過程進行觀摩聽課,對以上課程模塊化設計與實施情況進行深入了解。這些活動,不僅為大家提供了交互聽課、互相觀摩、互相學習和分享經驗的機會和「平臺」,也能夠幫助教師將零散、感性的教學實踐經驗進行歸納、提煉,上升到理論層面,這對他們後續有關教學研究很有幫助,為學校師生提供教學能力提升的平臺。
「教學諮詢」是教師共同體的另一重要活動載體。學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成立教學諮詢委員會,由來自校內外的17個不同單位的21名專家組成,主要工作是為學校提供意見和建議,對教師教育教學工作進行研究、諮詢、指導、評估與服務,研討各學科專業教學領域的理論與實踐,組織開展本科教學領域理論與實踐研究的項目申報,審議、推薦有關教學改革方案和成果。實行一對一解答困惑,這樣有利於指導與推動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工作,宣傳推廣優秀教學成果,更好地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學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以10門專業課程為載體,實施「本科課程模塊化教學改革方案」。每門課程設置前沿導讀、專題、實訓三部分。前沿導讀,即闡明專業課程在學科領域中的地位及發展動態;專題研討,即反思傳統課程實施取向,探討專題式課程資源的呈現以及相應的融合多種教學方式的教學模式;項目實訓,即探討項目主題的選擇、項目展開的過程。這樣的形式,改變了以知識點講授、以單一的教材為依託的傳統課程組成方式,實現「以專業能力提升需求」「以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為目標」,促進學生更好地將專業知識與實際活動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和能力,同時也有利於鼓勵、引導教師與自身專業相結合,寓研於教,積極主動開展教學改革研究。
同時,學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通過「沙龍教學」的方法,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合作,每期從11所民族院校選出25名學員進行培訓,至今已經舉辦4期沙龍教學。語言是一種重要的溝通交流工具,雙語教學培訓從師資力量、培訓方式與教學內容上推動了學校國際化進程,並且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積極探求雙語教學示範課程建設與嘗試,推動雙語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中心將對參訓學員進行跟蹤與關注,提供相關服務,可持續推動雙語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
在此基礎上,學校教師教學中心重視學術交流,通過開展年度教學改革專題研究項目報告會、集中結項等活動,鼓勵教師積極做課題研究,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讓教師將教學與教研結合起來,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一起相互交流借鑑,對自己的教學理論進行研究。這樣可以更好地促進教師從「教書匠」向學者型的轉化。教師只有成為學者型的教師,才能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和素質教育的發展。
為幫助新進教師快速適應學校的教育教學要求,中心每年都會開設新入職教師教學技能培訓班,圍繞角色定位、課堂組織、課堂管理、教學設計、課程設計、師生互動等專題展開,採用集中授課、分組討論溝通交流的模式進行;開設雙語教學班,鼓勵教師將培訓收穫應用於教學之中,不斷推動雙語教學發展。這一系列入職培訓,可以幫助新進教師快速融入課堂教學活動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課堂質量。
此外,中心還倡導「在線學習」,整合校內資源,構建中南民族大學教學資源庫。目前,1門國家級、21門省級、71門校級共93門精品課程全部入庫上線;還有1門國家級和7門校級以上視頻課程正在逐步入庫,即將全部上線。根據規劃,計劃3年內建設近40門精品視頻公開課,並全部上網供全校師生免費使用。學校建立了中南民族大學網上教學平臺,開設精品課程網,鼓勵自主開發創作,選取師生創作的優秀電子作品和教案課件,發布在網絡上供其他同學觀摩學習。挖掘名師資源,構建名師系列精品講座,充分發揮教學名師的示範引領作用。
總之,學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給廣大教師提供了這樣一個自我評估、自我完善和提升的平臺,通過教師共同體這一有效的組織運行方式,讓每位教師都得到了發展:促進他們研與教的協同、傳道與授業的協同、師與生的協同、教與育的協同以及多元文化的協同等。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組織運行方式,學校構建了一整套「入職-實踐-提升-評估-學習-提升」的新模式,讓教師在實踐學習中成長和進步。
(作者單位均系中南民族大學)
《中國教師報》2018年03月14日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