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同體促教師專業發展

2020-12-12 中國教育新聞網

教師共同體是指包括大中小學教師、教育理論研究者和教育行政人員等藉助網絡、會議、訪學等手段,通過反思、對話、交流、協作等,自願組合形成的教師組織。它有別於以往備課組、教研組等傳統教師組織形式,更偏重於教師的自願組合,涵蓋成員更廣泛、規模更大、更富有活力。

2010年,中南民族大學教師共同體依託學校國家級教師教育中心,秉承「行動、反思、協同、創生」的工作理念,發揮學術性和服務性雙重屬性,為教師專業發展助力。學校按照教育部相關政策精神,重新調整原有組織機構和相關職能,緊緊圍繞教學培訓、教學研究、教學諮詢、教學評價、教學資源平臺建設以及輻射和引領區域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建設等6大職能,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教師共同體組建以來,每月開展兩次「教學午餐會」,建立共同體博客、QQ群,使面對面交流與網絡研討互為補充,使「學習、研究、合作」成為共同體成員的工作方式。教師共同體的形成,建立在「共同」的理念上。教師秉承教書育人的理念,應把教師職業當作一生的事業去追求,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提升自我。在共同理念的基礎上,教師們自覺組合,在一個教學專業平臺上共同進步。

學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就是這樣一個平臺,它有自己的一套行為舉措,有一對一解答困惑的教學諮詢、每月兩次的教學午餐會、更新的課程模塊、沙龍教學、一系列學術交流活動以及新進教師的入職培訓等。

所謂「教學午餐會」,就是利用教師中午時間,每期圍繞一個主題展開研究討論,無行政領導參加,或者大家都以教師的身份參與,有相應的主講人和主持人。迄今為止,「教學午餐會」已成功舉辦49期,每次參與教師三四十人以上,初步統計已經服務了1700多名教師。如第44期午餐會,圍繞「如何寫好研究論文」為主題,特邀華中師範大學國家數位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餘新國擔任主持,全校近50名教師參與活動。餘新國教授簡述了自己對如何寫好一篇科技論文的見解。他認為「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並分享了自己做研究工作的經歷,給教師提供學術論文方面的幫助。又如第48期「如何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採取隨堂聽課、課後訪談等形式,走進教師課堂,對他們專業課程的教學實施過程進行觀摩聽課,對以上課程模塊化設計與實施情況進行深入了解。這些活動,不僅為大家提供了交互聽課、互相觀摩、互相學習和分享經驗的機會和「平臺」,也能夠幫助教師將零散、感性的教學實踐經驗進行歸納、提煉,上升到理論層面,這對他們後續有關教學研究很有幫助,為學校師生提供教學能力提升的平臺。

「教學諮詢」是教師共同體的另一重要活動載體。學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成立教學諮詢委員會,由來自校內外的17個不同單位的21名專家組成,主要工作是為學校提供意見和建議,對教師教育教學工作進行研究、諮詢、指導、評估與服務,研討各學科專業教學領域的理論與實踐,組織開展本科教學領域理論與實踐研究的項目申報,審議、推薦有關教學改革方案和成果。實行一對一解答困惑,這樣有利於指導與推動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工作,宣傳推廣優秀教學成果,更好地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學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以10門專業課程為載體,實施「本科課程模塊化教學改革方案」。每門課程設置前沿導讀、專題、實訓三部分。前沿導讀,即闡明專業課程在學科領域中的地位及發展動態;專題研討,即反思傳統課程實施取向,探討專題式課程資源的呈現以及相應的融合多種教學方式的教學模式;項目實訓,即探討項目主題的選擇、項目展開的過程。這樣的形式,改變了以知識點講授、以單一的教材為依託的傳統課程組成方式,實現「以專業能力提升需求」「以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為目標」,促進學生更好地將專業知識與實際活動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和能力,同時也有利於鼓勵、引導教師與自身專業相結合,寓研於教,積極主動開展教學改革研究。

同時,學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通過「沙龍教學」的方法,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合作,每期從11所民族院校選出25名學員進行培訓,至今已經舉辦4期沙龍教學。語言是一種重要的溝通交流工具,雙語教學培訓從師資力量、培訓方式與教學內容上推動了學校國際化進程,並且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積極探求雙語教學示範課程建設與嘗試,推動雙語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中心將對參訓學員進行跟蹤與關注,提供相關服務,可持續推動雙語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

在此基礎上,學校教師教學中心重視學術交流,通過開展年度教學改革專題研究項目報告會、集中結項等活動,鼓勵教師積極做課題研究,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讓教師將教學與教研結合起來,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一起相互交流借鑑,對自己的教學理論進行研究。這樣可以更好地促進教師從「教書匠」向學者型的轉化。教師只有成為學者型的教師,才能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和素質教育的發展。

為幫助新進教師快速適應學校的教育教學要求,中心每年都會開設新入職教師教學技能培訓班,圍繞角色定位、課堂組織、課堂管理、教學設計、課程設計、師生互動等專題展開,採用集中授課、分組討論溝通交流的模式進行;開設雙語教學班,鼓勵教師將培訓收穫應用於教學之中,不斷推動雙語教學發展。這一系列入職培訓,可以幫助新進教師快速融入課堂教學活動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課堂質量。

此外,中心還倡導「在線學習」,整合校內資源,構建中南民族大學教學資源庫。目前,1門國家級、21門省級、71門校級共93門精品課程全部入庫上線;還有1門國家級和7門校級以上視頻課程正在逐步入庫,即將全部上線。根據規劃,計劃3年內建設近40門精品視頻公開課,並全部上網供全校師生免費使用。學校建立了中南民族大學網上教學平臺,開設精品課程網,鼓勵自主開發創作,選取師生創作的優秀電子作品和教案課件,發布在網絡上供其他同學觀摩學習。挖掘名師資源,構建名師系列精品講座,充分發揮教學名師的示範引領作用。

總之,學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給廣大教師提供了這樣一個自我評估、自我完善和提升的平臺,通過教師共同體這一有效的組織運行方式,讓每位教師都得到了發展:促進他們研與教的協同、傳道與授業的協同、師與生的協同、教與育的協同以及多元文化的協同等。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組織運行方式,學校構建了一整套「入職-實踐-提升-評估-學習-提升」的新模式,讓教師在實踐學習中成長和進步。

(作者單位均系中南民族大學)

《中國教師報》2018年03月14日第13版 

相關焦點

  • 名師網絡工作室:促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有「妙招」
    鄉村教師是農村教育發展的基石,促進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對推動城鄉教育均衡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教師在專業發展過程中面臨許多障礙。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困境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第一個困境在於缺乏名師的專業指導,導致榜樣缺失。
  • 構建教師專業成長的學習共同體
    在他看來,名師工作室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共同體,其核心任務是引領、帶動青年教師成長,這是名師工作室的頭等大事。「名師工作室的大量湧現,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回應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教育需求的具體呈現。」
  • 專業學習共同體,學生的福音,教師的機遇
    專業學習共同體必備的文化建立專業學習共同體不是要在同行之間避免衝突,而是要包容衝突。在剛剛建立學習共同體時,衝突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要建立一種專業學習共同體的文化,來使合作能夠真正有效的進行下去。建立專業共同體要經歷4個階段:形成、風暴、規範和實行。只有在風暴過去之後才能夠逐步形成規範,才能夠在規範的指導之下發展到合作的實行階段。
  • 找準教師專業發展的著力點
    老教師專業發展與教育信息化建設明顯脫節,新入職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呆板,青壯年教師專業成長規劃缺乏個性……這些問題制約著學校的發展。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我通過「師德+師能」齊抓共管,提升了教師的政治素養和專業技能,實現了學校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 幼兒園發展共同體--教師技能大賽
    (試行)》精神,加強共同體幼兒教師的基本功,提高其專業能力,促進保教質量。榆林市第四幼兒園在7月9日至7月10日舉行了「幼兒園發展共同體--教師技能大賽」,本次比賽項目有:半日活動設計、環境創設、兒童行為觀察與評價,看圖創編,舞蹈和彈唱。此次大賽本著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通過抽籤的方式決定選手比賽順序,參賽教師精心準備、積極參與。
  • ...樣本」——記臨海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一三五」教師專業發展模式
    鼓勵教師參與競賽,實現「以賽促學、以賽促教」,完善教師專業技能、教學能力競賽的激勵和保障機制。針對入校5—10年的優秀教師,制定「準名師」培養計劃。強化人才培養上的「高精尖」屬性,拓寬教師的專業學習和研究視野。以「課題導航、主題推進、案例展示、專家引領、同伴互助、雙網研修」為總體思路,建立健全專業研修機制。
  • 以心靈發展促專業發展
    整合性教育戲劇是指教育性戲劇和療愈性戲劇的有機整合體,用於促進人的自我整合發展的一套理論和方法;是以立德樹人為出發點和最終目的,以戲劇元素、方法和過程為載體,以參與體驗式學習為路徑的全人教育。
  • 構建大學英語教師實踐共同體
    實踐共同體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路徑,對拓展教師的實踐性知識、提升教師實踐智慧和打造教師合作文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構建以反思、合作和發展為願景的學習型實踐共同體  實踐共同體打開了教師情境認知與學習理論的新視角,為新時期大學英語教師個體學習和專業發展提供了新視野,為此,打造學習型實踐共同體,可以更好地引導大學英語教師的職業發展和教育能力提升。
  • 洪澤外國語實驗學校舉行「青年教師發展共同體」粉筆字考核活動
    為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和綜合業務水平,更好地服務於教育教學,6月5日,洪澤外國語實驗學校舉行了「青年教師發展共同體」粉筆字考核活動。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研訓處提前準備了4份書寫材料,隨機選派一名教師代表抽籤決定考核內容。
  • 課題引領 促園長工作室共同體發展——鄭州市實驗幼兒園園長工作室...
    針對園長工作室開展的課題「教育情境下的幼兒發展性評價」做進一步研討  鄭州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鄭州市實驗幼兒園園長工作室自組建以來開展了豐富的活動,形成學習共同體,同學習、共進步。幼兒園能因地制宜,創設出了適合幼兒年齡特點、滿足孩子們發展需求的活動區,遊戲活動中,每一個孩子臉上都洋溢著愉悅、快樂,充分體現了孩子們在學習與發展中的主體性地位。之後,結合幼兒園宣傳片,霍園長為大家介紹了幼兒園的發展情況,使大家對這所富有濃鬱地方特色的幼兒園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登封嵩陽實驗幼兒園始建於1994年,於2013年通過河南省級示範幼兒園評估驗收。
  • 樂學課堂展風採 主題研修促成長 —豐原學校成功舉辦南塘小學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英語學科主題研修活動
    樂學課堂展風採 主題研修促成長—豐原學校成功舉辦南塘小學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英語學科主題研修活動
  • 翻轉學習: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新方式
    由此,教師可以在培訓前有充分的時間學習,培訓過程集中解決學習上遇到的問題,而且使學訓的效果在實踐研究中得以體現和鞏固。在推進教師翻轉學習的實踐過程中,可以依託項目學習、學習資源開發、專家角色改變、學習方式整合和學本評估等五大組織策略進一步提升學習效果,並促進教師的有效專業發展。
  • 推動未來學校教師專業發展——「數智時代教師專業發展」校長研討會舉行
    、北京十一學校案例分析、聚焦學生核心素養、學校治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等維度展開深入淺出的指引分享,他指出,管理既是科學,也是藝術,教師專業發展需要學校治理,學校治理需要完善制度基礎上的多元參與、協商共治。
  • 南山區劉偉偉名班主任工作室 構建「成長服務專業幸福」成長共同體
    工作室以成就學習型、專業化班主任為目標,通過讀寫促行、專家引領、同伴互助、主題研討、合作攻研等方式,致力構建「成長、服務、專業、幸福」班主任專業成長共同體。成長:閱讀探道寫作促行閱讀和寫作是教師成長和發展的催化劑。
  • 「雙高計劃」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邏輯及推進策略
    在「雙高計劃」建設背景下,基於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價值取向、邏輯基點和專業發展能力要素等,提出推進高職院校教師的專業發展,應加強教師專業發展的制度建設,建立教師專業發展的協同模式,構建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聚焦教師專業發展的四大核心能力等,多視角全方位推動。
  • 完善教師培養機制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完善教師培養機制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01.10 星期五     教師專業成長過程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過程,在課程改革的浪潮中,「育人」和「育己」同樣重要
  • 山大基礎教育集團——利津教育發展共同體項目暑期青年教師培訓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宸 東營報導8月19日—22日,山大基礎教育集團—利津教育發展共同體項目暑期青年教師培訓於鳳凰實驗學校如期舉行。利津縣中小學分管校長、骨幹教師及青年教師參加培訓。本期培訓緊緊圍繞師德建設與職業基本規範、集團課程建設及教師專業發展成長路徑、課堂常規及備課、學校德育理念及班級管理四個方面進行。
  • 構建基於信任的專業學習共同體
    區教研員作為一支專業的教研力量,向上對接市級教研員,向下對接本區教師,在提升區域課程實施質量中發揮重要作用。在教育變革的今天,教研員要成為一名教育專家,就要先成為高效的思考者和終身學習者。然而,僅憑教研員個人努力,在專業發展的道路上可能會走得緩慢而曲折,而「專業學習共同體」則可以為每一位教研員提供再學習、再成長的機會。
  • 繪藝術教師專業發展藍圖!楊浦區少年宮迎接「區教師專業發展學校...
    繪藝術教師專業發展藍圖!首先,藝術分管吳蘊副主任就少年宮的教師專業發展工作進行了匯報,詳細介紹了少年宮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理念、專業發展策略、方式方法及成效。評審專家結合各項年檢指標進行了資料查閱,分別對少年宮的中層、骨幹教師、青年教師進行了訪談。
  • 做八桂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支持者
    創建了高師院校、優質中小學、市縣教研部門、退休教師團隊、鄉村學校「五聯動」的實踐共同體,多路徑實現優質資源陪伴、混合研修支持,常態指導伴隨,對鄉村教師開展持續性、常態化、系統性的專業支持和引領。一是由優質中小學校的優秀教師提供示範性資源;二是由高校學科教學專家研讀學科課程標準,制定課堂質量要求,線上線下指導鄉村教師提升教學能力;三是發揮優秀退休教師力量,深入鄉村學校開展現場診斷;四是藉助市縣教研團隊骨幹,指導鄉村學校校本研修,支持鄉村教師專業發展。這個實踐共同體的協同運行機制,為鄉村教師提供了持續性、常態化、系統性的專業支持和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