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帝都認可的衝鋒鎗,暴露槍機的蘇式設計,俄羅斯PP-2000衝鋒鎗

2020-12-18 武器大講堂

專為城市作戰而研發

自從蘇聯解體之後,繼承者俄羅斯認為現代化的作戰會越來越趨向於城市作戰和一些消滅恐怖主義的任務,因此對於複雜的城市作戰環境就需要一種輕巧方便、火力密集的單兵作戰武器,所以在本世紀初期俄羅斯開始新型軍用衝鋒鎗設計選型計劃,這個計劃叫做「巴克薩聶茨」計劃,當時參與競標的科夫羅夫斯克機械廠、伊熱夫斯克機械廠、圖拉儀器設計局和中央精密機械研究所的方案中,圖拉儀器設計局的一款獨特衝鋒鎗的設計讓很多人印象深刻,本期武器大講堂就和大家分析這一款獨特的衝鋒鎗-PP-2000式9毫米衝鋒鎗。

暴露槍機的蘇式設計

PP-2000式9毫米衝鋒鎗從名稱就可以看得出來是新世紀的新型衝鋒鎗,這款衝鋒鎗綜合了衝鋒手槍和單兵自衛武器的特點,整體的設計非常緊湊簡單,能以極小的體積重量和極少的部件就可以達到強大的火力輸出,堪稱是一款非常實用的個人防衛和近身距離作戰兩用武器。

此槍的首次展出是在2004年的莫斯科國際軍備展上,由俄羅斯圖拉的著名儀器設計局研發,其實其早在2001年申請這款武器的外觀專利的時候,就已經陸續在俄羅斯相關部門公開專利信息。

其外部的設計非常小巧精妙,基本主體由四個部分組成,分別是可摺疊的槍託結構、彈匣、上槍機和下槍機。

槍身主機匣部件採用高強度塑料做成,機匣分成上機匣和下機匣,上下兩部分可以快速的拆開,整體的部件非常少,因此對於後期的維護保養非常方便。

上部分的結構包括槍管、機械瞄具、帶導軌的上機蓋和拉機柄,其中槍管使用的是1根,4條右旋膛線標準膛線纏距為1:9的槍管,槍口位置突出護木裝有消焰器,也可以換成專屬的消聲器使用。

在槍口的上方是一個準星,準星配合槍後部的固定缺口式照門進行機械瞄準,當然也可以通過上機蓋上的導軌,安裝光學瞄準鏡進行瞄準,例如雷射瞄準鏡和紅點全息瞄準鏡等等。不過當在導軌上安裝光學瞄準機構之後,就會擋住照門,因此這個時候就僅僅只能使用這些瞄準機構進行瞄準了。

在上槍機部分還有一個於槍管上方的拉機柄,槍機的結構設計屬於包絡式槍機,設計師把前部分暴露在機匣外,然後通過槍機連杆往後拉進行上膛。

這種方式能大大的降低全槍的橫向尺寸,這種設計跟PP90M1衝鋒鎗很像,當上膛的時候只需要直接按住向後推就可以,而前部又屬於比較小的圓柱體,所以你能想像到射手的手是得多麼硬才願意這麼上膛,再加上在後續佩戴上手套之後操作就更加不方便了。

因此在後來,設計師在槍機連杆的前方增加了一個鉸接手柄,當需要拉動的時候可以扳起向左或者向右旋轉,然後拉動連杆進行上膛的操作,而鬆開手之後,這個鉸接手柄就會在內置彈簧的作用下回位到與槍管平行的位置,通過這種方式讓操作起來非常不便的PP-2000變得更加方便操作。

其實這種槍機外露的方式不僅僅能減少整槍的橫向尺寸,還可以讓槍機和槍管的一部分直接暴露在外面,對於整槍的散熱是非常有利的,當時在試驗中曾連續射擊240發子彈,樣槍都沒有出現過熱的現象。

下部分的機匣是、握把和板機護圈整合成一個整體的部件,這些部件都是採用工程塑料製成,塑料部件的一直以來都是蘇式一些獨特輕武器的家常。

早期我們介紹的TKB-022突擊步槍的時候就介紹過,這種材料相對於金屬而言,既能讓整槍的重量不那麼重,還能擁有極佳的耐腐蝕性和低導熱性,對於俄羅斯寒冷的環境氣候而言更加具有優勢。

握把為充當彈匣插座的握把,前部扳機護圈從握把一直延伸到最前方,然後加粗扳機護圈前方形成一個小握把,從而方便射手使用雙手握持操控武器,並且前部的小握把下放配備有連結機構,可以安裝配備戰術手電等設備。

塊慢機則位於握把的左上方,有半自動、全自動兩種模式,塊慢機中間有個缺口,可以通過這個缺口查看顯示的紅點確定槍機屬於什麼狀態。

槍機使用的是傳統的反衝作用閉鎖式槍機,內部使用擊錘式擊發機構,形狀為U型擊錘,設計的非常大,據悉是為了延長發射機構運動時間,通過擊錘擊發機構可以實現最大800發/分鐘的理論射速。

在發射俄羅斯9×19毫米7N31高壓子彈時,槍口彈頭初速度為600米/秒,有效射程可以達到200米,而發射標準的9×19毫米魯格彈時,有效射程僅100米。

俄羅斯9×19毫米7N31高壓子彈是由圖拉儀器設計局開發的一種穿甲能力非常出色的子彈,這種子彈的鋼芯頭部被鈍平並半裸在被甲外面。

當擊中硬目標後鋼芯會與被甲分離,單獨穿過目標,並且這種子彈的彈頭質量僅僅4.2g,比標準8g重的9×19毫米魯格彈的彈頭來說會有更大的槍口初速度,因此高初速與特殊彈頭結構的結合使該彈成為9×19毫米手槍彈中的穿甲之王。

這種子彈用在PP2000衝鋒鎗上,可以在90米的射距上穿3mm厚的鋼板,再加上連發射擊時能確保射擊密集度和有效性,因此可以在作戰的時候既能在90米射程內擊穿有硬裝甲防護的防彈背心,也可有效打擊車內的目標。

供彈方式採用20、44發可拆卸式彈匣供彈,也可以使用60發以上的手槍彈鼓供彈。

並且在槍機的尾部,還有一個彈匣插口,備用的彈匣可以插在裡面當做槍託來使用,這種方式還是非常具有創意的。

在發射的過程中,可以直接把彈匣拆卸下來插入使用,不過這個時候就變成了沒有槍託的設計了,算是一個缺陷!

雖然創意很好,但是彈匣的長度略低,對於抵肩射擊來說這個功能有點雞肋,所以在後來換成了一個可以向右側面摺疊的鐵質槍託,用來抵肩射擊使用。

PP2000衝鋒鎗在槍託摺疊情況下僅長340毫米、槍託伸展後整槍長555毫米、重僅僅1.4kg,再加上高達800發每分鐘的射速,因此非常適合於隱蔽攜帶。

便捷性不亞於手槍,威力卻是衝鋒鎗的水平,在推出之後被俄羅斯的警察和內務部等多個執法機關裝備。

在國際上的吉爾吉斯斯坦也成為第一個購買這款槍小殺傷力大的PP-2000衝鋒鎗的國家,並裝備於軍隊中的精銳部隊。

在後續廠商還給PP-2000衝鋒鎗加上了不可摺疊的槍託,帶有前臂和皮卡汀尼導軌的槍管,並命名為OTs-1269mm半自動民用卡賓槍,作為民用版本向民間市場推出,售價目前不詳。

總的來說,民用版的顏值相對於原版提升了不少,但是便攜性和威力上還是原版的性能更佳出色,如果有機會你是否會考慮呢?

相關焦點

  • 衝鋒鎗的困局,SIG MPX衝鋒鎗靠精度的救贖之路
    當時市面上一水模塊化步槍一臉戲謔的表示:你個衝鋒鎗怎麼模塊,不管是換槍管還是換口徑,衝鋒鎗常見的自由槍機和復進簧都得換。MPX的答案是:對不起,我是短行程活塞到期+旋轉槍機閉鎖。
  • 野牛衝鋒鎗!神槍界的老大哥,不愧是來自戰鬥民族的火力壓制!
    1993年,伊茲瑪什公司的兩位工程師——AK設計者的卡拉什尼科夫的兒子維克多·卡拉斯尼柯夫(Victor Kalashnikov)和SVD設計者的兒子阿列克賽·德拉貢諾夫(Alexey Dragunov),共同設計出一種新穎的衝鋒鎗,名為野牛(俄文為БИЗОН,與英文單詞Bison同義,中文譯為野牛)。俄羅斯兩大槍械設計巨頭的兒子聯袂出擊,堪稱槍壇佳話。
  • 世界上7把最著名的衝鋒鎗,每一把都堪稱經典之作
    德國MP5衝鋒鎗。MP5衝鋒鎗的性能優越,特別是特別是它的半自動、全自動射擊精度相當高,這是因為MP5衝鋒鎗採用了與G3步槍一樣的半自由槍機和滾柱閉鎖方式。由於該系列衝鋒鎗獲多國的軍隊、保安部隊、警隊選擇作為制式槍械使用,因此具有極高的知名度。2.以色列烏茲衝鋒槍。
  • 採用模塊化設計思想的SIG MPX衝鋒鎗
    它在2013年1月位於美國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舉辦的SHOT Show(美國著名槍展)上首度展出,該衝鋒鎗具有多個可提供軍隊和執法機關使用的擊發調變式配置,以及民用合法型的半自動民用型卡賓槍及沒有槍託的手槍版本。很顯然地,這種新型的衝鋒鎗的設計目的是作為與美國市場上著名的HK MP5衝鋒鎗的競爭對手,但它也具有很強的出口潛力,特別是如果價格更合適了將更具有競爭力的層面。
  • 補充生產:伊薩卡M3A1衝鋒鎗
    首先以湯姆遜M1928衝鋒鎗為基礎進行簡化改進,設計出了可大批量生產的M1衝鋒鎗,後來又對M1衝鋒鎗進行進一步簡化,設計出M1A1衝鋒鎗。只是美軍雖然對湯姆遜系列衝鋒鎗反覆進行簡化改進,但由於湯姆遜系列衝鋒鎗很多部件都是通過複雜的切削加工製成,耗時耗力,因此在提高生產性能方面並未能取得顯著效果。為此,美軍在改進簡化湯姆遜系列衝鋒鎗的同時,也積極尋求其他衝鋒鎗的設計來取代湯姆遜M1928衝鋒鎗。
  • 二戰奇怪現象:蘇聯士兵喜歡德國衝鋒鎗,德國士兵喜歡蘇聯衝鋒鎗!
    左邊的士兵擁有標準的7 62x54mm莫辛納甘91/30手動步槍,這樣的步槍士兵一分鐘只能發射15發子彈,而他右邊的戰友,裝備了以其47發彈匣而聞名DP機槍,可以達到每分鐘150發子彈的速度,是主要的小隊支援武器,短程火力是兩支pps -41衝鋒鎗,他們每隔幾秒鐘就對目標發射幾十發子彈,兩者都使用71發的彈鼓(右邊的人正在裝彈),PPS-41衝鋒鎗經常給蘇聯步兵提供比德國小分隊重要的火力優勢
  • 戰場上的「短腿虎」,十大性能最好的衝鋒鎗排行榜
    彈匣的容量有零有整,看起來有些奇怪,但兩個彈匣加起來剛好是俄軍衝鋒鎗彈藥基數的一半(俄軍衝鋒鎗的彈藥基數定為128發),此槍某些性能指標還遠超出比利時FN公司的P90和德國的MP7。更令俄羅斯人驕傲的是,PP2000是在9×19毫米彈藥的平臺上,實現甚至超過了國外藉助小口徑彈藥技術達到的技術指標。
  • 二戰中,美軍為何大量裝備M3衝鋒鎗,而淘汰了湯姆遜衝鋒鎗?
    由於製造工藝和材料的原因,湯姆遜衝鋒鎗的空槍重量就有近5公斤,再加上一個100發的彈鼓,全槍十分沉重,不便攜帶。除重量外,彈鼓裡的子彈還會在運動時發出響聲,在戰場上容易暴露位置。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湯姆遜衝鋒鎗彈鼓複雜的裝填方式。湯姆遜衝鋒鎗如果想要安裝或更換彈鼓,都需要特製的工具。另外彈鼓內置的彈簧,也需要專用的工具將彈簧加強到足夠的張力才能正常使用。所以,該槍結構複雜,成本又高。
  • 打破傳統布局,為什麼烏茲衝鋒槍那麼緊湊?
    尼日士兵手持烏茲衝鋒槍在一般的衝鋒鎗設計中,槍機位於槍管彈膛的後部進行往復運動。這種方式易於設計,且製造起來也很方便。傳統衝鋒鎗在二戰中達到了巔峰,各國都廣泛裝備全長80cm以上的「全尺寸」衝鋒鎗。其尺寸往往能和卡賓槍相比擬。二戰後,人們對衝鋒鎗提出了尺寸更小、更緊湊的要求。因為這樣它們才能更好地裝備二線部隊、警察以及特種部隊。
  • 左手伏特加,右手波波沙:蘇聯PPS-43衝鋒鎗成型之路及多國仿製型
    1938年,捷格加廖夫在PPD34衝鋒鎗基礎上加以小改進,設計成功了PPD34/38衝鋒鎗。但不論PPD34衝鋒鎗還是PPD34/38衝鋒鎗均質量較大,設計複雜,不便於生產,因此這兩種衝鋒鎗的產量都非常低,並沒有大規模裝備蘇聯正規部隊使用。 鑑於上述原因,在二戰爆發之前的一段時間,蘇聯的很多輕武器設計師都致力於為正規部隊設計一款適合大規模生產和裝備的衝鋒鎗。
  • 二戰德國「兇器」之MP35衝鋒鎗:設計獨特,黨衛軍曾大量裝備
    二戰時衝鋒鎗型號之多,哪怕最資深的軍迷也搞不清楚。絕大多數人只知道幾種,比如提起德國肯定都知道M40衝鋒鎗,實際上德國裝備使用過很多種衝鋒鎗,比如MP18/28、MP32、MP34、MP3008以及我們今天要說的這種MP35衝鋒鎗。
  • 瓦爾特使用的是什麼衝鋒鎗?
    MP40衝鋒鎗,及其原型槍MP38衝鋒鎗,是不同於傳統槍械製造觀念具有現代衝鋒鎗特點的方便批量生產而設計的第一種衝鋒鎗。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隊使用最廣泛、性能最優良的衝鋒鎗。它曾經被稱為「施邁瑟衝鋒鎗」,其實與德國槍械設計師胡戈·施邁瑟並無聯繫,他並沒有參與該槍的設計。上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大部分作戰,主要以陣地戰和碉堡作戰為主。
  • 用皮帶當握把 射速驚人的MAC10衝鋒鎗
    當然如果你到現在也還不知我所說的槍為何物的話,也不要著急,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現實中的這把槍——MAC10衝鋒鎗。MAC10衝鋒鎗MAC10衝鋒鎗又叫英格拉姆10型衝鋒鎗,是由美國人戈登·B·英格拉姆在1964年開始設計的,設計完成後由美國軍用武器裝備公司在1969年開始生產。
  • 衝鋒鎗版的撕布機,二戰德國科恩茲衝鋒鎗,射速太快難以駕馭
    二戰後期,德國開始生產一系列簡易武器,用來武裝人民衝鋒隊這些缺乏訓練的部隊,在眾多的設計競標中,科恩滋衝鋒鎗算是比較特別的一款,而且因為一些歷史原因,它在戰後很久才為外界所熟知。
  • 細數射擊遊戲中的十大著名衝鋒鎗:MP5經典
    很多人可能會誤以為MP7是MP5的升級版,其實兩者無論是設計原理還是設計初衷都是截然不同的。第二,設計時考慮到使用者的習慣及特殊情況,左右手均可使用P90,即使被擊中持槍手臂,也可以用另外一隻手臂使用P90。第三,維修方便,P90獨特的設計使得它的拆卸工作非常方便,熟悉該槍的使用者完全可以在15秒內分解這把衝鋒鎗。而遊戲中的P90雖然「爛」(不知為何遊戲中的P90相對難上手),但卻是無人不知的,無論是新手升級贈送,還是遊戲商城,相信很多人都見過這把槍。
  • 二戰義大利最後的水管衝鋒鎗,保險機構腦迴路清奇的TZ45
    當然在這個期間,義大利社會共和國還是自己造了點東西的,比如今天要說的TZ45衝鋒鎗。TZ45的名字是槍械的設計師Tonon和Zorzoli的首字母,45則是45年正式定型(實際上意呆利差不多造出來只是送給盟軍繳獲)。從這把衝鋒鎗的結構上來說,並沒什麼特別亮眼的地方,只能說融合當時市面上不少衝鋒鎗的設計亮點。
  • 這支抗戰劇裡頻頻出現的衝鋒鎗,根本就沒來過抗戰戰場
    ,動不動就看到豬腳舉著M3衝鋒鎗嗷嗷叫地掃射,還誇張地上下抖動,偏偏拋殼窗蓋子都沒打開……哎不說了不說了,這場面想想都尷尬。除了喬治·海德,還有一位費雷德克·辛普森(Frederick Sampson)也參與了設計,他也是通用公司的設計師。M3衝鋒鎗的研製背景是美軍參加二戰後,對衝鋒鎗的需求量大增,雖然採購了湯姆森M1928A1衝鋒鎗和簡化的M1、M1A1衝鋒鎗,但湯姆森衝鋒鎗生產工藝複雜,成本太高,作為一種僅在近距離噴射手槍彈頭的自動武器實在是不划算。
  • 國產最新型QCW05式微聲衝鋒鎗性能結構詳解
    有關媒體已對國產5.8mm微聲衝鋒鎗進行了粗略報導。讓關注我國輕武器發展的各界人士為之振奮,但限於報導紀律及其他原因.有關這支微聲衝鋒鎗的圖文介紹都是定型前的樣槍。因而廣大讀者並未見到它的「廬山真面目」。如今。該槍已正式定型為QCW05式5.8mm微聲衝鋒鎗,本刊第一時間派出記者對其進行了一番深入解剖。並拍攝了一組圖片,我們驚喜地發現,定型後的產品不僅完善了性能。
  • 二戰前最好的衝鋒鎗:德國「移花接木」下的傑作,斯太爾S1-100
    另外,在條約生效後的三個月內,除指定的工廠外,所有其它設計、製造武器的場所必須關閉。它許多地方,與另一位槍械設計師雨果·施邁瑟(Hugo Schmeisser)之前設計的MP.18 / I(也就是MP18的原型槍)類似。很快,MP.19的原型槍,就被製造了出來。正當萊茵金屬公司準備對其進行測試時,《凡爾賽和約》的籤訂,讓德國在許多武器方面的設計、製造都受到了限制。這其中,也包括作為單兵武器的衝鋒鎗。
  • 為啥在俄羅斯衝鋒鎗、手榴彈都能買到,唯獨沒有手槍?
    他們持有槍械的目的主要是個人防禦,但是平常多數都是用來狩獵或者打靶之用。除了美國之外,俄羅斯公民也是可以自由持有槍械的,但是管理非常嚴格,需要嚴格遵守槍枝管理條例。而且不是什麼槍械都可以持有。去過俄羅斯旅遊的朋友,可能在逛槍械店的時候,就會發現裡面掛滿了各種各樣的衝鋒鎗、突擊步槍、狙擊步槍、霰彈槍等等各類槍械,連殺傷面積廣泛、打擊威力大的手榴彈都有,但是唯獨沒看見過一把手槍。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俄羅斯槍械管理規定,除軍隊和執行部門外,俄羅斯公民不允許持有手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