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解構到重構:視域融合中的兒童生活敘事研究

2021-02-19 質化研究

內容提要:認識理解兒童是教育兒童的前提。為合理地認識兒童、實現對兒童的深層理解和把握,兒童生活敘事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方法選擇。文章通過對胡塞爾、海德格爾以及伽達默爾等人的相關理論進行理路梳理,力圖融合「成人的視角」與「兒童的視角」,探索一種特殊的成人視角——「兒童視角」。並以一則兒童生活敘事為例,分別運用三種視角進行敘事解構與重構,探索並探討了運用兒童視角、在視域融合中進行兒童生活敘事的方法選擇和實踐可能性。

關鍵詞:成人的視角/兒童的視角/兒童視角/兒童生活敘事/敘事研究  

「面向事物本身」是胡塞爾提出的一句名言,也是現象學的一條基本原則。在胡塞爾那裡,「事物本身」指「事物」在認識主體的意向結構中的構造;到了海德格爾那裡,則將認識主體消解於「事物是其所是」的顯現中,「事物本身」指「表現自身為自身的東西」;對於伽達默爾,「事物本身」就是建立合法前見的東西,昭示了存在的歷史性。為合理地認識兒童,實現對兒童的深層理解和把握,兒童生活敘事是一重要考察路徑。開展兒童生活敘事,目的在於認識和理解「兒童本身」——兒童的內在感受和體驗。然而,兒童生活敘事如何才能保證認識主體(敘事主體)所認識到的「他者」的內在感受和體驗為真,這關涉兒童生活敘事的基本問題,也是合理地理解和把握兒童存在意義的關鍵性問題。筆者以胡塞爾、海德格爾及伽達默爾等人的相關理論為基礎,從成人的視角、兒童的視角以及兒童視角等角度對一則兒童生活敘事進行解構及重構,試圖為兒童生活敘事提供一種較為科學的視角,以合理揭示兒童的內在感受和體驗,從而達到對兒童存在意義的理解和把握,探討在視域融合中進行兒童生活敘事的方法選擇和實踐可能性。


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有著不同的視角,即「『事情本身』其實總是被我們的立場、我們的問題所制約」[1]。正如看一張桌子,「我」能從某個視角如桌子的前面看,也能從別的視角——如從桌子的後面、上面或下面等視角看該桌子。一方面,由於視角不同,同一認識主體看到的桌子不盡相同;另一方面,即使是同一視角,不同認識主體所看到的桌子也不相同。這一譬喻說明了對事物達到真理的把握的複雜性,認識理解兒童更是如此。為了揭示這種複雜性,筆者從「成人的視角」與「兒童的視角」對L兒童(筆者兒子,4歲1個月)的一則生活故事進行解構,並分析這兩種不同的敘事角度和立場。

(一)成人的視角:作為父親身份的兒童生活敘事

同前文認識理解事物的視角相符,成人的視角指受成人自身的立場、問題所制約的看待事物的角度。筆者首先從作為父親的身份角度進行敘事,敘述對L生活世界中的一則生活事件意義的理解和感受。

2014年11月25日下午幼兒園放學後,我的兒子(一小班男孩,4歲1個月)與他「最好的朋友」(兒子語,他最近總是與G在一起玩)——小二班同學、小女孩G——一起在幼兒園附近的小花園玩。不久,G媽媽由於臨時有事要處理,託我照看一下G。G媽媽走後,兩個小朋友又玩了一會兒,兒子就吵著要回家。在我的再三提醒下,兒子才開口邀請G到家裡玩。G開始不大願意,堅持要等媽媽回來。在我的勸說下,後來G與我們一起回到了家。

到了家中,我愛人正在做飯。兒子在廚房門口高興地衝愛人說:「媽媽,G今天到我們家來了!」

愛人轉過頭,說:「哦,那你陪她一起玩哈,媽媽給你們做飯。」

兒子與G玩了一會兒,G媽媽也來了。G媽媽想要勸說G和她一起回家,但G怎麼也不同意,想要和兒子一起玩。兒子聽到G媽媽要叫走G,趕忙將門抵上,不讓G走。直到G媽媽同意留下才離開門邊。

吃過晚飯後,G媽媽帶上兩位小朋友到屋子周圍玩。不久,兩位小朋友就手牽著手、高高興興地回到了家中。一進屋子,G就奔向放在牆角的裝滿玩具的盒子,雙手拿起一個毛絨玩具小海豚。兒子趕忙跑到G的身旁,抓住了G的手臂,說:「不要你玩!」G轉過頭,很疑惑地看著兒子。兒子仍然用雙手抓住G,一點兒也沒有要鬆開的意思,且呼吸也越來越急促。G雙手拿著玩具,用力想要掙脫L的手。

我內心一陣發緊,向兒子和G看了看,又向G媽媽那邊看了看。我真希望兒子能夠大方地將玩具給G玩,不至於讓我難堪。眼見兒子將G的手越抓越緊,讓G掙脫不了。

我見到了這一情境,趕忙走上前去,試圖拉開兒子的手,並勸說他把玩具給G玩,愛人也在旁邊一同「勸說」。然而,兒子還是死死拽著G的手,連我用力也不能掰開。這時,G在其媽媽的開導下,主動請求L讓她玩一下玩具。我也再次勸說兒子,但他不僅沒有鬆開手,而且越拽越緊。見G沒有將玩具放下,竟哭了起來……

見兒子哭了起來,我心裏面異常尷尬:你不分享玩具也罷,竟然還哭,讓G媽媽怎麼想呢?哎,你這孩子,竟然一點不為大人考慮,真是慚愧!

從父親身份出發,筆者更多地站在成人的立場理解兒子在相應情境中的言行。這一立場的話語邏輯是:G來到我們家,就是我們家的客人;不管是作為成人的我還是作為小孩的兒子,都是家庭的主人,就應該表現出作為主人的相應禮節。從這一邏輯出發,當兒子不願與G分享玩具時,在筆者看來就成為了「問題」,並為兒子在場境中表現出來的相應言行感到「難堪」、「尷尬」、甚至是「愧疚」。然而,在這一場境中,兒子相應言行背後究竟有著何種意義、兒子究竟如何理解場境中他人的意義,這是從成人的視角出發所不能認識到的。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成人的視角將認識主體對兒童的理解引向了歧途,蒙蔽了真正的兒童。要想達到對兒童本真的把握,需從兒童本身出發,去探尋認識理解兒童的基點。

(二)兒童的視角:兒童「是其所是」的生活敘事顯現


「兒童的視角是來自兒童『由裡及外』的觀點或立場表達。換句話說,兒童的視角經常可以用兒童自己的話語、想法、意象(images)來表達。」可以看出,兒童的視角包含兩層內容:一是「裡」,即「內在於兒童本身的意義存在(感受、體驗)」;一是「外」,即「兒童顯示其自身意義的外在顯現(話語、想法及意象)」。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前者不斷地外顯化為後者,後者不斷地顯現並內化於前者,二者在「無縫聯結」(實存中的不可分割性)中不斷地實現著兒童的存在。對認識主體來說,兒童外在的「顯示其自身的意義顯現」凝結了兒童「內在意義存在」的所有意義,構成了「事物本身」。「『事情本身』就是被討論的主題,真認識的『對象』以及正確理解的基礎。」[1]在胡塞爾那裡,認識「事物本身」意味著「合理地和科學地判斷事情就意謂著朝向事情本身,或從話語和意見返回事情本身,在其自身所與性中探索事情並擺脫一切不符合事情的前見。」[3]75對於海德格爾而言,「事物本身」就是那種表現自身為自身的東西——「事物是其所是的顯現」,現象學就是「讓人從顯現的東西本身那裡如它從其本身所顯現的那樣看它」[4]34。不論是胡塞爾,還是海德格爾,「事物本身」都意味著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二人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的「事物本身」意指認識主體的「意向性構造」(意向性意識),更具認識論的意味;後者的「事物本身」意味著「表現自身為自身的東西」,更具本體論的意味。伽達默爾沿著海德格爾的本體論認識路徑繼續闡發對「事物本身」的理解,追溯其歷史性,即「『事物本身』就是建立合法前見的東西」[1]。

因此,兒童的視角實質就是「返回兒童本身」、「兒童『是其所是』的顯現」、「兒童的歷史性」。首先需抓住兒童的視角的「外」——「兒童顯示其自身意義的外在顯現」,即兒童在一定情境中的言行(兒童表達自己的話語、想法及意象等)。在此基礎上,合理運用各種方法發掘兒童的視角的「內」的感受和體驗,與兒童的外在言行一起構成「兒童本身」。基於此,筆者從L的視角出發,其生活敘事如下:

2014年11月25日下午幼兒園放學後,L爸爸帶著L(一小班男孩,4歲1個月)與他「最好的朋友」(L語,他最近總是與G在一起玩)——小二班同學、小女孩G——一起在幼兒園附近的小花園玩。不久,G媽媽由於有事要處理,託L爸爸照看一下G。G媽媽走後,兩個小朋友又玩了一會兒,L就吵著要回家。在L爸爸的提醒下,L開口邀請G到家裡玩。G開始不大願意,堅持要等媽媽回來。在L爸爸的勸說下,後來一起去了L家。

到了家中,L媽媽正在做飯。L在廚房門口高興地衝媽媽說:「媽媽,G今天到我們家來了!」

L媽媽轉過頭,說:「哦,那你陪她一起玩哈,媽媽給你們做飯。」

L與G玩了一會兒,G媽媽也來了。G媽媽想要勸說G和她一起回家,但G怎麼也不同意,想要和L一起玩。L聽到G媽媽要叫走G,趕忙將門抵上,不讓G走。直到G媽媽同意留下才離開門邊。

吃過晚飯後,G媽媽帶上兩位小朋友在屋子周圍玩。不久,兩位小朋友就手牽著手、高高興興地回到了家中。一進屋子,G就奔向放在牆角裝滿玩具的盒子,雙手拿起一個毛絨玩具小海豚。L趕忙跑到G的身旁,抓住了G的手臂,說:「不要你玩!」G轉過頭,很疑惑地看著L。L仍然用雙手抓住G,一點兒也沒有要鬆開的意思,且呼吸也越來越急促。G雙手拿著玩具,用力想要掙脫L的手。

L爸爸向L和G看了看,又向G媽媽那邊看了看。眼見L將G的手越抓越緊,讓G掙脫不了。L爸爸趕忙走上前去,試圖拉開L的手,並勸說他把玩具給G玩,L媽媽也在旁邊一同「勸說」。然而,L還是死死拽著G的手,連L爸爸用力也不能掰開。G在其媽媽開導下,主動請求L讓她玩一下玩具,L爸爸也再次勸說兒子,但他不僅沒有鬆開手,而且越拽越緊。見G沒有將玩具放下,L哭了起來……

G與G媽媽走後,L爸爸問L:「你為什麼不給G玩小海豚呢?」

L回答:「我害怕她會拿走我的玩具,她的玩具都不給我玩呢。」

L爸爸又問道:「G什麼時候不給你玩玩具啦?」

L:「剛才在她家車上的時候,我想坐在前面她不讓我坐,我玩她的玩具她也不讓我玩。」

可以看出,透過兒童的視角敘述(詮釋)生活故事,與成人的視角差別較大,二者之間的對比見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成人的視角對於生活中發生的故事,僅僅從自身的立場出發理解情境,更關注自身的感受和體驗,認識理解到的兒童在極大程度上受成人這種「感受」的影響;兒童的視角透過兒童外在言行標示著兒童的存在,通過兒童自身揭示其存在意義。成人的視角的敘事主體是成人本人,兒童的視角的敘事主體是「消除」了成人立場的「第三隻眼」的客觀的觀察者(可能是生活事件的「局內人」,也可能是「局外人」)。成人的視角要走向兒童的視角,需改變自己的立場,站在兒童的立場和角度考慮問題。同時,還需要通過一些方法手段導出兒童的視角的「內」(感受和體驗),與兒童的視角的「外」(話語、想法及意象)一起共同構成兒童作為「兒童本身」的顯現。在這則兒童生活敘事中,筆者(客觀的觀察者)為實現兒童作為「兒童本身」的顯現敘事,首先在敘事過程中盡力「消除」了自己作為成人的感受和體驗,擺脫成人的立場。事後問L「為什麼不給G玩小海豚」。L的回答是「我害怕她會拿走我的玩具,她的玩具都不給我玩呢」。當筆者繼續問「G什麼時候不給你玩玩具」時,L為筆者補充完整了事件背後發生的故事。這些「導引」出來的背後的故事(內在的故事),與L在場境中的外在言行一起,一併構成了L作為其自身的顯現,成為合理認識L內在意義的基礎。實際上,從兒童的視角出發進行生活敘事,本則敘事中,筆者此時作為一個「主我」,而L爸爸成為一個「客我」,與L一起共同構成了「主我」的敘事對象。


從認識實踐來看,「成人的視角」與「兒童的視角」代表了認識理解兒童的兩端,二者之間有一種反向作用。我們想要把握的、實際能把握的,在實踐層面上只能是處於兩端之間的「域」,是一種融合了「兒童的視角」與「成人的視角」的一種特殊的成人視角——兒童視角。

(一)兒童視角:視域融合中的敘事身份重構


如前所述,「兒童的視角」是代表兒童本身,是兒童「是其所是」的顯現。然而,「理論意義上,就像胡塞爾的意識現象學那樣,我們可以對兒童進行『是其所是』(事物本身)地理解和把握。但在實踐層面上,我們一直都沒有達到、永遠也不可能達到這一目標。」[5]要使對兒童的認識理解有依據地在實踐層面上實現,就必須找到一種「融合的視角」,我們可以把這一視角稱為「兒童視角」。

「兒童視角是實踐工作者和理論工作者嘗試『由外及裡』地探究兒童所使用的方法,通常有社會學或語境心理學的考量。」[2]與「兒童的視角」相比較,「『兒童視角』是成人『由外及裡』地對兒童的視角的創造,這就相當於認識主體『如其所是』地反映兒童『是其所是』的顯現之物」。[5]可以看出,「『兒童視角』表明了對『兒童的視角』的無限接近,這既是一種接近的無限可能性,同時又代表一種無限不可能性——二者永遠都不可能完全疊合。」[5]在「成人的視角」與「兒童的視角」之間,「兒童視角」實現了視域融合,即「理解者和解釋者的任務就是擴大自己的視域(Horizont),使它與其他視域相交融,這就是伽達默爾所謂的『視域融合』(Horizont-Ver-schmelzung)」[6]8。這意味著「成人的視角」與「兒童的視角」的相互融浸和吸納,為我們認識和理解兒童提供了一種方法路徑。

在「兒童的視角」的一端,代表了純粹的「兒童的立場」,兒童顯現著自身「是其所是」的內容;在「成人的視角」的一端,代表了純粹的「成人的立場」,更多是對兒童「主觀的認識和判斷」。通過相互融浸和吸納,「成人的視角」與「兒童的視角」克服了從各自立場出發而產生的反向作用,敘事主體懸置(也不可避免地藉助)了「成人的視角」,走到了「兒童的視角」的一面,實現了「兒童視角」,完成視域融合中的敘事身份重構。(見下圖)

(二)敘事重構:視域融合中的兒童生活敘事


從上可以看出,在認識實踐中,兒童視角的實現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方面,認識主體要敞開自身,接受來自「兒童本身」——兒童「是其所是」的顯現——的「映射」①。「映射」又稱為「本原地給予的直觀基礎」,依託於這一基礎,合理的認識才成為可能。「哲學能斷言的只應是在本原地給予的直觀基礎上對它來說可能的那些東西,不比這更多,也不比這更少。」[7]12-13另一方面,需不斷審視成人的視角所帶來的先入為主的「前見」,通過吸納兒童「是其所是」的顯現而不斷修正「前見」,努力使二者相符,即認識主體「如其所是」地反映兒童「是其所是」的內容。因此,兒童視角是認識主體面向兒童生活世界,依據「兒童本身」不斷審視「成人自身」、修正成人視角的過程。

針對L的生活故事,筆者在對自身成人的視角進行反思的基礎上,以L的視角所顯現的言行、結合「導引」的L的感受和體驗為基礎,從兒童視角出發,在視域融合中對L的生活故事進行重構。

我叫L,今年四歲1個月了,在師大幼兒園上小班。

2014年11月25日下午,爸爸把我從幼兒園接了出來,跟平常一樣,我在小花園和小朋友們一起玩,爸爸在邊上看著我。與我一起玩的有我的好朋友G,G媽媽也在小花園陪著G。不久,G媽媽就走開了,留下G和我們在一起。玩了一會兒,我覺得沒有多大意思,就跟爸爸說我想回家了,G也和我們一起回到了家。

一到家,我高興地給媽媽說G也來我家了。媽媽叫我陪G在家裡一起玩。我和G玩了一會兒,G媽媽就來了。她媽媽一來就叫G跟著她一起回家。可我還想和G一起玩,就趕忙向門口走去,關上了門,用力將門抵住,我怕一不留神G媽媽就會帶著G離開。最終,G還是留了下來。

吃過飯後,G媽媽說要帶我和G一起到她們家車上玩,她們家的車就停在小花園附近。我高興得跳了起來,因為我最喜歡車了。到了車上,我想要坐前面,可是G就是不讓,她說她也想坐前面,還說車是她家的,她就應該坐前面,就連G媽媽勸說她也不聽。哼,真是氣死我了!G家的車上有許多玩具,我很想玩那些玩具。可我一把玩具拿到手裡面,G馬上就從我手中奪走。哎,真沒意思。不一會兒,我就跟G媽媽說我要回家。於是,G媽媽就帶著我和G回家。在路上,G媽媽對G說:「G,我們到L家給L爸爸和L媽媽打個招呼就回家哈!」G沒有回答。不過,我知道G媽媽肯定會很快帶G回她自己的家,雖然我還想和G一起玩。

一回到家,G就大步走向放在牆角的裝滿玩具的盒子,雙手拿起一個毛絨玩具——小海豚。哎呀,她要幹什麼啊?是不是想帶走我的玩具呀?我急忙跑到G的身旁,抓住了G的手臂,大聲說:「不要你玩!」G轉過頭,疑惑地看著我。我更加用力抓住G的手臂。我可不能放手啊,一放手G就會將我的小海豚拿走,那可是我最喜歡的玩具啊。而且、而且,剛才在車上的時候,她的玩具也老是不給我玩。一想到這些,我呼吸越來越急促,手上的勁兒使得更大了。

爸爸看到了,趕忙向我們走來。我多希望他是來幫我一起把小海豚給留下,可是他卻準備掰開我的手,還說:「怎麼啦?剛才都還好好的啊。L,你是主人,G到我們家來作客,你應該把你的玩具拿出來與她分享啊。快把手放開!」

哼,這怎麼行,要是G把小海豚拿走了怎麼辦,那是我最喜歡的玩具啊。我可不能放手,還是死死拽著G的手,爸爸使勁用力也不能掰開。

這時,G媽媽對G說:「你要玩L的玩具要先徵得他的同意,快給L說『L,我玩一下你的玩具好不好?』。」

G立刻轉向我:「L,我玩一下你的玩具,好不好?」

爸爸也再次說:「快把手鬆開,你是小主人,G來我們家玩就是客人,你的玩具應該拿出來一起分享啊!」

他們都怎麼啦,看他們的樣子,好像我不把海豚給G是不行的,這怎麼行啊。G馬上就要跟她媽媽一起回家了,我一鬆手,我就會失去我的小海豚啊。我不能鬆手,可是他們還在一個勁兒地勸我。可氣的是爸爸不僅不幫我,還使勁兒掰我的手。眼看我的手就要被掰開了,完啦、完啦,我的小海豚啊。「哇——」我急得一下子哭了起來……

當成人的視角與兒童的視角發生融合、重構出兒童視角時,我們會發現所「看」到的內容比前兩種視角「看」到的內容都要多。這是由認識主體的「權能性」決定的。「胡塞爾將這些在感知事物上出現的多種被給予方式稱為『映射』。這些映射中的一部分—當下進行著的映射—『真實地』、直觀地將事物顯示給我,而其他的映射則是作為可能性而被我意識到的,我可以將這些可能性轉變為真實的直觀。這種可能性作為某種處於我權力範圍之內的東西而被我擁有;因此胡塞爾將它們稱之為『權能性』()。」正是由於認識主體「權能性」的存在,才能將對象身上沒有向「我」直接映射的部分內容補充完整,達到對對象的完整把握。恰如胡塞爾所言:「對象所指的是比在任何被給予方式中顯現之物『更多』的東西。」[7]24

在兒童生活敘事實踐中,要從成人的視角與走向兒童的視角、實現兒童視角,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首先,面向兒童本身,獲取兒童「是其所是」的外在顯現。「面向事物本身意味著,對於事物的各種態度,在沒有明證它們是來自事物本身的情況下,有必要對它們採取『加括號』的處理方式,即把它們『懸置』起來,而從那些具有明見性的現象(本質直觀、本原的被給予方式的顯現物)出發,使得每一個判斷和推論都有可靠的依據。」[5]做到「懸置」,方法就是「反思」。「反思」意味著認識主體對自身的超越,即「不是在直向生活的大河中順流而下,而是要將自己升高到河流之上;他不再對意指的對象的存在發生興趣,而是因此而成為『不感興趣的人』、『不介入的觀察者』」[7]28。當認識主體成為了一個對兒童「不感興趣的人」、「不介入的觀察者」後,就更能向兒童本身敞開,獲得兒童「是其所是」的外在顯現——兒童生活中的外在言行。

其次,合理運用一切方法手段,引導兒童「是其所是」的內在意義外顯化,夯實認識實踐的基礎。在兒童生活敘事中,兒童的外在言行(也包括想法和意象)構成了兒童的視角的「外」。認識主體為了擴大自己的視域,在對兒童外在言行進行觀察描述的基礎上,可以利用談話、兒童作品創作等方法手段合理引導(不是引誘,如果帶有先入為主的想法就成了引誘)兒童「是其所是」的內在意義外顯化,增加兒童生活敘事的「本質直觀的顯現物」,並與兒童的外在言行一起,充實「兒童本身」的內容,夯實認識實踐的基礎。

第三,利用「共情」,不斷從成人的視角走向兒童的視角,實現視域融合。兒童生活敘事中,「共情」更多指向認識主體本身,要求認識主體不斷回顧自己幼時發生的類似軼事及體驗,達到兒童生活敘事中的共情。認識主體通常以「當『我』這麼大的時候,我也遇到過類似的情境,我當時……」開始自己的回顧與反思。如此,即便是無法回憶起幼時軼事,至少已經重拾起了兒童視角的意識,走出了視域融合的關鍵一步。在兒童生活敘事實踐中,這種「共情」通常體現為敘事人稱、立場的相互融浸。

最後,對兒童報以敬畏之心,獲得兒童視角,實現對兒童的視角的無限接近。「兒童的視角」代表完全的「兒童的立場」,在認識理解兒童的實踐中,意味著「絕對客觀的真」;「成人的視角」代表完全的「成人的立場」,在認識理解兒童的實踐中,意味著「主觀的認識與判斷」。二者之間存有離心力運動,有著天然的相互排斥:一方面,「成人的視角」堅持固有立場,無法看到兒童「是其所是」的顯現之物;另一方面,「兒童的視角」也會拒絕向「成人的視角」顯現其「是其所是」的顯現之物,或者以一種「假象」出現,並不明示其「顯現之物」。認識實踐中,能不能認識到兒童「是其所是」的顯現之物,主要在於認識主體。正如「現象」一詞最初指神靈(如上帝)的「諭示」,只有被神選中的人(先知)才能看見。這對認識理解兒童的實踐寓意在於:只有將兒童奉為「神」且為兒童所接納的人,才最有可能了解到兒童的內在世界,更接近兒童客觀絕對的真。因此,在認識實踐中,只有對兒童懷有天然的「敬畏」、不斷接近兒童生活世界,才能夠獲得兒童視角,實現對兒童的視角的無限接近。

開展視域融合中的兒童生活敘事,體現了我們對兒童應有的尊重和重視。「兒童是什麼樣的,要看我們眼中有沒有『兒童』。兒童來到我們的生活世界,不是為了接受我們的主宰和漠視。兒童身上所擁有的生命能量,恰恰是激勵我們勇敢向前、激勵世界勇敢向前的動力。我們不僅不應該主宰和漠視,反而應認真理解和體悟兒童。」[9]175認識理解兒童,或許正如神靈的「諭示」——只有虔誠的信徒才有機會得知一二。而為了這「一二」,我們需要的是一生的修行。恰如泰戈爾般,「我願我能在我孩子自己的世界的中心,佔有一角清涼地」[10]148。

①胡塞爾語,其在論述認識主體的「權能性」中提到,意指「在感知事物上出現的多種被給予式」。參見[德]埃德蒙德·胡塞爾著,倪梁康,張廷國,譯《生活世界現象學》,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頁。

原文參考文獻:

[1]洪漢鼎.論伽達默爾的「事情本身」概念[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1(2):34-43.

[2]D ·Sommer,I ·P ·Samuelsson,K ·Hundeide.Child Perspectives and Children's Perspectiv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M].New York: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B.V.2010:vi.

[3]胡塞爾.純粹現象學和現象學哲學的觀念[M].李幼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4]馬丁·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王慶節,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5]李旭,李靜.現象學視域下兒童生活世界的含義及認識路徑[J].全球教育展望,2014(7):83-90.

[6]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M].洪漢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7]埃德蒙德·胡塞爾.現象學的方法[M].克勞斯·黑爾德編,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8]埃德蒙德·胡塞爾.生活世界現象學[M].克勞斯·黑爾德編,倪梁康,張廷國,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9]李旭.兒童在園生活體驗敘事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4.

相關焦點

  • 談史學理論視域下的「歷史敘事」研究
    當前遭遇的最新挑戰主要來自後現代主義思潮和以影視、網絡為主的大眾傳媒,「歷史敘事」被視為文學形式之一,史學研究與哲學分析、心理臆測和文學想像混為一談,否定了歷史記錄的客觀性、史學求真的可能性和歷史編撰的規律性。由此「史」與「事」被割裂開來,「事」不必盡出於「史」,人們可以為了「敘事」而任意杜撰「歷史」,這又引起了學界新的論爭,並影響到民間對於史學的認知和對史實的判斷。
  • 教育生活史:教育史學研究新視域
    教育生活史研究在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上能夠融合眾多學科的學術研究特點,突出表現在它的「鮮活的微觀世界」,在一個「跨界」的視野上,去窺視教育生活中個體生命的「浪花」,並藉此揣測當時的教育乃至整個社會的「太陽」。
  • 敘事,語言發展中的重要能力——特殊兒童敘事能力的發展研究綜述
    國外的研究1.聽障兒童敘事能力的研究特殊兒童中,關於聽障兒童敘事能力的研究最早出現。Rutherford和Susan用民謠測查了聽障兒童的集體敘事能力。此項研究說明了傳統的集體敘事方式不但能促進聽障兒童語言應用能力的發展,也能幫助聽障兒童掌握課本知識、了解所處的世界。2.視障兒童敘事能力的研究在視障兒童的敘事能力研究方面,研究者主要採用複述的方法,從語言表達層面上測查。Rosel比較了視障兒童和健視兒童在敘事語言表達上的差異。
  • 德育敘事之支撐性對話技術
    維果斯基認為,教師在教學時,必須考慮兒童的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兒童現有的發展水平,二是兒童在他人尤其是成人的指導下可以達到的較高的解決問題的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區域就稱之為「最近發展區」。而且,這個區域的範圍是動態變化著的,其邊界取決於教學如何幫助兒童掌握知識並促進其內化。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為德育敘事之支持性對話技術奠定了理論基礎。
  • 伽達默爾哲學詮釋學與精神分析的視域融合
    自我理解只在我們遭遇到某物而不是自我時才會發生,自我理解包含著與他者的統一和融合。理解發生在關係之中,通過他人對我們的理解和對話,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自我。在這個遭遇中,我們看到自己與他人的共同性,同時看到自己的獨特視域。
  • 「沙」中宇宙 「微」中敘事
    在上篇的「話語」中,作者通過敘事視角、敘述者、敘述接受者與敘事時間將微電影的敘述方式一一釐清;在下篇「故事」中,通過微電影敘事學人物理論、敘事情節、空間敘事及敘事語法的研究將微電影的敘事結構進行透析。作者是以發展的眼光在對微電影的形態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探討,十分具有前瞻性,且作者明確指出,無論是微電影的敘事學還是網絡大電影的敘事學,兩者是一脈相承的。除此之外,作者在進行微電影敘事學的研究時,在橫向上也在不斷與文學敘事、電影的敘事學進行對比說明,即從「文學敘事到電影敘事再到微電影敘事,逐層推演」。因此,對於本書的研讀學習,不僅僅是對微電影敘事的研讀學習,而是可以在透過微電影敘事探尋敘事原理。
  • 寧稼雨:學術史視域下中國敘事文化學研究的得與失
    其不合榫之處有兩點:一是在故事傳播形態上,主題學研究對象民間故事為口頭傳承,以小說戲曲為主體的中國敘事文學注意為書面文學;二是主題學研究的視域主要為西方,作為其工作基礎的「AT分類法」以西方民間故事為研究範本,中國古代敘事文學既不同於書面形態的西方小說戲劇,更不同於西方口頭形態的西方民間故事[1]。
  • 因材施教,提高敘事能力——特殊兒童敘事能力的幹預研究綜述
    敘事即「講故事」,是用語言描述故事內容間聯繫的活動,是說話者把一系列現實的或虛構的事件以發生的順序關聯起來的話語。從語言表現形式來看,可分為書面語言敘事和口語敘事。敘事能力是兒童語言發展中的一項重要能力。
  • 兒童敘事能力發展的促進與幹預研究 (綜述 )
    幹預研究的任務在於通過在學校和家庭中採取互動式共讀圖畫書等方式,探查成人的某些語言特徵能否提高兒童對故事的理解程度,研究經成人調整後的語言特徵能否促進兒童敘事技能的習得 ,即兒童對敘事結構和要素的領悟、掌握和使用,探討幹預兒童敘事能力的發展與兒童認知發展及社會化之間的關係。幹預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縮小這些兒童與正常兒童在敘事發展上存在的差距,提高他們的敘事水平,為進入小學學習做好準備[13]。
  • 認知人類學視域下的文化研究
    在當今世界性的文化研究熱潮中,認知科學在其中扮演著日益活躍的角色。近20年來興起的認知人類學文化研究取向,為我們更科學、更深入地理解人類文化問題,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啟發線索。人類的經驗知覺以及記憶他們的過程是以敘事圖式的運行方式來進行的。敘事圖式已成為「民族心理學對世界的認識」的一部分,同時文化又匯成了「更大規模敘事的基礎」。因此,需要把敘事研究作為理解人類認知過程的中心,把焦點匯聚在敘事和文化的聯繫上。認知人類學還積極借鑑人類學的田野考察研究方法,將文化研究推廣到醫療、法律和學前教育等實踐活動中。
  • 皖江文化的研究視域與創新轉化
    文化是長三角一體化的人文基礎和精神紐帶,因此有必要在政策語境中重新研究江南文化,同時以江南文化視域來梳理安徽文化、皖江文化。魏晉時期,江南文化在與中原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嬗變轉型,「魏晉風流」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江南名士,以園林、山水詩、隱逸生活為形態的江南美學,推動「文化江南」概念形成。
  • 心靈共情 同贏未來——鄭州市九院開展敘事護理
    12月26日下午,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護理部在院二號會議室舉辦2019年第十期護士長暨護理骨幹人才培訓,主題為「開展敘事護理,彰顯人文本色」,一個個敘事護理實踐的故事,感動著現場每一個人。  敘事護理是目前臨床護理實踐中非常關注推廣的創新護理模式,是將後現代心理學敘事治療的理念與方法運用到臨床護理中的一種心理護理工作模式,它是心理護理的一種方式。
  • 北京市潤豐學校校長張義寶:智慧教育融合與應用需要重構定位
    北京市潤豐學校校長張義寶作為特邀嘉賓應邀參加閉幕式,並擔任圓桌論壇專家對話,共同探討了「智慧教育的融合應用與發展方向」。張義寶校長就「智慧教育的融合應用與發展方向」這一主題講到,在學校一線教育教學過程中,智慧教育落地實踐主要存在四大問題
  • 黃新斌 | 學科評判標準發展的邏輯進路——從以內統外、範式翻轉到視域融合
    經典學科如自然科學的各大學科類別不斷深化、分化和交叉成為發展常態,這些學科的發展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沒有獨特對象、方法和理論體系的事實並不能削弱或動搖其學科地位。因此,傳統學科的發展事實上在不斷「背叛」經典標準。  二是阻滯效應。
  • 敘事醫學就是寫作文嗎?淺談敘事護理平行病歷寫作
    敘事醫學的理論與實操方法,則來自於心理諮詢與治療領域的敘事治療(敘事療法)。敘事治療是後現代心理治療模式中的一種,它透過「外化」、「解構」和「重構」三大步驟,把當事人從面臨的「問題」中抽出,認為人不是「問題」,「問題」僅僅是特定情境下的認知偏差,而人是可以主動地、積極地擺脫認知偏差,促進問題的解決。
  • 敘事治療介紹
    從以上的後結構主義思想中,敘事治療提出,很多問題的產生是因為個體的主流敘事是消極的,而邊緣故事因主流故事而被個體忽略,這些邊緣故事往往比主流故事體現出更豐富的經歷,也蘊含著更多的力量。所以,敘事治療是要挑戰那個把人壓制到主流意識形態的權力,讓個體主動找尋被忽略的故事,用邊緣的積極敘事取代主流敘事,並將經驗構建得更完整。
  • 【班主任家校篇】視域融合:敘事為和諧親子關係構建賦能
    學生A是一個文靜的初一女孩,開學兩周,上課紀律好,作業按時完成,但在課堂內外從未見她笑過,經深入了解,該生在四歲的時候父母離異,之後父母都不在身邊,她跟爺爺奶奶生活。通過看學生的神情,讀到了孩子的不開心。學生B是也是一個初一的女孩,平時在學校乖巧聽話,還是科代表,但網課中後期經常不在線,該生的媽媽在家長群告知老師:「小薇(化名)這兩天網課請假。」
  • 綜論 | 宋美華:後現代翻譯研究:後殖民、女性、解構
    一、後現代翻譯研究的理論背景後現代(postmodern)的含義和用法已多到無法對其下定義,但是後現代性(postmodernity)和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作為兩個基本名詞,至少表達兩層含義,「前者更指向於時間軸」,也就是社會狀況發展到什麼時候後現代性登場並區別於現代性,而後者「更指向於以大敘事(grand
  • 學術觀點 | 徐錦芬、雷鵬飛 :大學英語教師教學科研融合發展的敘事研究
    4.1 對教學與科研關係的探析兩位教師的敘事故事中都涉及了對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學與科研關係的理解。王芳本科畢業後即被分配到重點高校從事大學英語教學,工作伊始便全身心投入教學,不僅深受學生喜歡,而且取得了優秀的教學成績。最初三年她的教學方法都基於自己學習經歷和師範專業中學到的教學理論,並沒有太多的科研意識。
  • 大師課程|黃素菲敘事治療理論與實踐精講
    導讀《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  力量》:Michael White的智慧2. 導讀《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      Michael White的工作系統3. 導讀《從故事到療愈--敘事治療入門》:      Alice Morgan的簡單明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