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溼名方:四神湯,讓你徹底和夏日溼氣說拜拜

2021-01-14 健康天天瞧

廣東人熱愛喝湯是出了名的,但是今天我們要介紹一款是福建人熱愛的喝家常養生湯方——四神湯。


「四神湯」選用山藥、蓮子、芡實和茯苓這四味中藥為基礎熬的湯。該湯方是中醫裡經典名方,除了能健脾養胃,更有祛溼清熱、美白皮膚等諸多益處。

 

而關於「四神」的來歷,更是有個傳說。

當年乾隆下江南,隨行的四位大臣水土不服,相繼病倒。當地知府急了,就張榜覓醫,但當地行醫者皆不能治。某天,有一個福建來的遊方藥僧揭了榜,經過一番望、聞、問、切後,藥僧開了山藥、蓮子、芡實和茯苓四味藥,讓和肉一起燉湯喝,說:「四臣能好。」閩南方言裡「神」與「臣」同音,大家聽了,以為是在說藥名,就都把這種湯叫四神湯。說來也神奇,那四位大臣喝湯吃肉後,很快就體健如初了。此後,每有官員南巡,皆以此方養生,久而久之,「四神湯」就在民間廣為流傳。


山藥:健脾補肺;

蓮子:清熱安神;

芡實:祛溼健脾;

茯苓:利水滲溼。


山藥,選用幹的是祛溼效果會更好;蓮子,則是選用紅蓮子,其藥用價值會更好;芡實一般選用顆粒比較大,大小均一,其粉性比較好、雜質比較少;好的茯苓其顏色均勻、邊緣整齊、質地結實。選擇好的藥材才能更好發揮其湯方的其功效。

 

提前把「四神湯」的藥材浸泡一個小時左右,跟小腸或豬肚一起燉湯,這是一款夏季常吃的養生藥膳。

脾胃不佳,溼氣重的孩子的也可以喝這個湯哦!

 

「四神湯」也是一款適合女生平常飲用的養生茶飲,還有美白皮膚的功效。

把浸泡過的藥材和水,一起放進養生壺中,開啟藥膳模式煎煮即可。

「四神湯」除了煮湯,還可以搭配大米或者糯米煮粥或者「四神湯」藥材研磨成粉來做糕點。

四神湯美味又養生,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喝此湯要注意不能與其他藥物同時服用,飲食以清淡為主,並忌菸酒辛辣。

更多精彩推薦:

溼氣不除百病生,常用兩種食物貼肚臍,或能幫你排除溼氣,一身輕

三七粉是藥中之寶,但對這4類人來說,卻像「毒藥」

百歲老人公布一個苗藥秘方:治好王奶奶的多年糖尿病,一塊錢的便宜藥,卻無人知曉!

一味藥「抹掉」溼疹!剛流水的時候用最好

桑葉搭配2物做成豆漿,每天早上來一杯,不到五天,血糖降到5.8!


相關焦點

  • 祛溼名方,4味藥,把溼氣徹底祛除!還能做成食物
    中醫認為:溼氣不除,後患無窮!因此身體除溼是很關鍵的一步。那麼,如何才能有效祛溼呢?  首先,來了解溼是什麼?  形象的說,溼是身體的垃圾,是粘滯的髒東西!體內有垃圾,必然影響身體整體的健康情況。  溼,有兩種,一個是自然界的溼邪(外溼),另一個是身體自己產生的溼邪(內溼)。
  • 祛溼名方「四神湯」,還你緊緻清爽的感覺!
    有時候甚至是一人一方,哪怕我們都是下焦炎症,哪怕我們都要祛溼,但適合我的方子,不一定適合你。溼,還分溼熱和寒溼呢,用於溼熱的方子,就算效果再好,寒溼體質就是乾瞪眼也不能用。比如前段時間跟大家講到的紅豆薏米:讓霍思燕產後美回來的「紅豆薏米」,為什麼不一定適合你?
  • 清明將至,溼氣重,一個簡單食療方,健脾胃祛溼氣,才5塊錢
    祛溼只知道喝赤豆薏米水、冬瓜薏米湯,恐怕收效甚微,增強脾胃的運化能力才是祛溼的利器。給您打個比方,溼氣就像池塘中的水,脾胃相當於抽水機。抽水機壞了,水不能及時抽走,溼氣就產生了,因此想祛溼,先健脾。在眾多健脾祛溼的食療方中,不得不提的是「四神湯」。
  • 健脾四神湯,祛溼效果好,老少皆宜的祛溼方,溼氣重的可以試試
    四神湯是中醫著名的健脾食療方,其中「四神」是指山藥、蓮子、芡實和茯苓,是食補的最佳藥膳,不但能祛溼消腫,健脾養胃,安神養顏,還能幫助調節免疫系統
  • 這個祛溼名方雙管齊下
    中醫認為, 提高自身脾胃的運化能力才是我們祛溼的根本!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道「四神湯」, 是健脾祛溼的一道名方。 「四神湯」由芡實、蓮子、山藥、茯苓組成, (四種食材的比例是1: 1: 1:1)。
  • 梅雨季要祛溼,乾隆皇帝的御用配方「四神湯」,食材超市都能買
    進入梅雨季節後,雨總是下個不停,天氣又悶又溼,就連家裡的衣服和被子,摸起來都有點潮。小果兒可要提醒大家了,梅雨季節,祛溼可是關鍵哦。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道祛溼頭牌「四神湯」,以山藥、茯苓、芡實、蓮子(超市或者賣中藥的藥店都可以買到)這四種食材為主,有很好的祛溼健脾的功效,聽說這還是乾隆皇帝御賜的藥方~· 四神湯·
  • 想要一家老小脾胃好,祛溼不反覆,只需要喝這一碗四神湯!
    春末夏初是雨水較多的一個季節,天氣炎熱,午後又常有雷陣雨,身體難逃溼氣的侵害。很多人會出現昏昏欲睡、身體沉重、食慾不佳、精神不振、脾胃消化出問題等等溼氣重的表現。今天介紹的這款湯煲就很應時節,是中醫著名的健脾祛溼食療方——四神湯。
  • 春天溼氣重,教你煲廣東祛溼湯,隔三差五喝一碗,和溼氣說拜拜
    春天是陰雨潮溼的季節,最近天氣經常下雨,讓人覺得很疲憊很困很累,容易溼氣重,不妨通過喝一些湯水來進行調理,廣東人特別喜歡煲湯,家裡總備有不少煲湯的食材,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功效,煲湯的選材有所不同。順應季節,旬時而食,今天就來個赤小豆薏米茯苓湯吧,此湯為春暖雨溼時家庭靚湯之一,男女老少皆宜,在這溼氣重重的天氣,喝一碗這樣的湯水是再好不過了。
  • 溼氣不除 減肥無功?名老中醫推薦祛溼減肥良方
    名老中醫沈紹功推薦開胃中藥 1、白扁豆 溼氣的產生跟脾的運化功能有很大的關係,如果脾的運化能力不夠就容易產生溼氣,而白扁豆的主要作用是健脾,脾的運化能力增強,體內的溼氣就容易被祛除。需要注意的是,白扁豆一定要用生的,將其煮成粥、泡水,或磨粉後和在麵粉裡做包子都可以,對劑量沒有嚴格的限制。
  • 溼氣重易肥胖,中醫推薦6個食療方,排溼氣,和大肚腩說拜拜
    立足科學理念,傳播營養健康,又到了和友們說健康的時刻,今天要和友們分享的健康話題是溼氣重。在中醫理論中,溼氣被稱為溼邪,體內溼氣堆積過多,阻礙血液代謝循環,體內毒素不能及時排出,加重腸胃負擔,導致便秘問題,還易造成脂肪堆積,導致發胖。怎麼辦呢?
  • 夏天是祛溼的好時期,每天這樣吃,祛溼功效翻倍,比拔火罐管用
    每種味道都能喚醒一段記憶古話說:「千寒易除,一溼難去」。大部分人體內都長期存有溼氣。舌苔厚膩,皮膚皮疹起痘,頭身困重,大便不成形等,可能是體內溼氣太重了。夏天的時候溼氣尤其重,很多人選擇在夏天祛溼,祛溼很多人會用薏米,其實芡實祛溼才是最好的。薏米性寒,不能久用。今天就來教大家做這款祛溼健脾的四神湯芡實——益腎固精,補脾止瀉,除溼止帶,能抗衰延年,最益脾胃。
  • 悶熱宅在家,小心溼氣上身!中醫推四神湯輕鬆排溼氣
    又溼又悶的夏季,加上疫情關係,出門透氣踏青、運動難免有所顧慮,你是否老是覺得頭昏,身體也好像重重的,連食慾消化都受到影響?中醫提醒,天氣潮溼可能導致脾氣受損、影響消化功能;溼氣在體內累積,各種『溼』的症狀也會出現。
  • 四神湯「健脾祛溼,效果就是那麼神」
    四神湯是中醫著名的健脾食方,其中「四神」是指茯苓,淮山,蓮子和芡實(或薏仁).四者匯集在一起後互相補遺,「補益脾陰、厚實腸胃"的功能,製成的湯水對人體具有健脾養胃、美容養顏、降燥祛溼、調節免疫系統等諸多益處,幾乎發揮出了「無敵」的功效,四神之名當之無愧。劉若英所用到的「四神湯」在臺灣是家喻戶曉的養生美容湯,在臺北公館有很具代表性的四神湯店,因此臺灣女生個個都熱衷喝。
  • 清明節,溼氣重,堅持一周吃3次這湯,健脾胃祛溼氣,一碗才5元錢
    清明節,溼氣重,堅持1周吃3次這湯,健脾胃祛溼氣,一碗才5元錢。身體溼氣重,不僅臉上容易起疹子,大便不成形,全身沒有力氣,做什麼事情都沒有精神。許多人祛溼只會吃薏米水,但是脾胃太弱,收效甚微。要想祛溼效果好,一定要先把脾胃調養好才行。在日常生活中,其實一直有一個健脾養胃祛溼效果特別棒的食療方子,這就是四神湯。
  • 千萬別這么喝紅豆薏米粥,溼氣反而更重!99%的人還不知道!
    這些天雨水很多,這無形中在我們的身上留下一枚雷——溼氣!祛溼的方法很多,比如常見 「紅豆薏米粥」,但你真的了解它們嗎?祛溼4宗罪,你肯定都犯過1紅豆錯了中醫裡的紅豆指的是赤小豆,從功效來說,紅豆養心,赤小豆祛溼;從形狀來說,紅豆比較圓,赤小豆是細長的。
  • 中元節來啦,溼氣重,要闢邪也要祛溼,每天喝一喝,溼氣拜拜嘍
    一、中元節闢邪也祛溼,若你的身體出現這3個變化,體內有溼氣哦1、虛胖並且水腫一般體內有溼氣的人,不會很瘦,會很胖,雖然是虛胖,但是體重也確實增加了,還有就是會水腫,早晨起來會發現,眼睛,臉等身體的其他地方都是腫的,因為體內的水堆積。這就是溼氣重的表現。
  • 夏季養生先祛溼:溼氣可分為三種,去溼方法都不相同
    尤其到了氣溫高的季節,大地的「水溼」被火熱之氣燻蒸而起,外界的溼氣也重了,根據天人相應的原則,體內的溼氣也「蠢蠢欲動」起來,這些表現也就更明顯了。很多人都會感到自己有點溼氣重,確實,溼氣幾乎是無處不在的。但是,有的人一直在「祛溼」,可收效甚微,這又是為什麼呢?
  • 健脾去溼功效神奇:四神湯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脾居中焦為治水之髒,水飲進入體內後,要被人體所吸收和利用,主要靠的是脾對水飲的運化。通過脾的運化,水飲變為人體可吸收利用的精華物質,以供滋潤機體和為機體各種活動提供物質基礎。
  • 炎炎夏日溼氣重,推薦幾款祛溼湯
    炎炎夏日最易招惹乾燥、上火、便秘等常見身體不適。特別是南方,說到夏天總是會想著溼噠噠的天氣,溼氣太重,整個人整天都蔫蔫的……那麼如何才能緩解這些不適呢?除身體溼氣最好的方法是食療祛溼,食療可以有效去除溼氣,且方便又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