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要祛溼,乾隆皇帝的御用配方「四神湯」,食材超市都能買

2021-01-09 豆果美食

進入梅雨季節後,雨總是下個不停,天氣又悶又溼,就連家裡的衣服和被子,摸起來都有點潮。

小果兒可要提醒大家了,梅雨季節,祛溼可是關鍵哦。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道祛溼頭牌「四神湯」,以山藥、茯苓、芡實、蓮子(超市或者賣中藥的藥店都可以買到)這四種食材為主,有很好的祛溼健脾的功效,聽說這還是乾隆皇帝御賜的藥方~

· 四神湯·

By 豆果美食達人Flora劉禕

· 食材清單 ·

仔排或肋排200克 、 薏仁20克、芡實20克 、 茯苓15克、蓮子20克 、 鐵棍山藥半根、生薑4片 、 小蔥適量、蔥花適量 、 鹽適量

· 做法 ·

1.準備好蔥、姜、山藥、薏仁、茯苓、芡實、蓮子。

2.提前將薏仁、芡實、蓮子、茯苓用冷水泡好。山藥去皮切塊

3.仔排或肋排切小塊,冷水衝洗乾淨。

4.電飯鍋內膽中放入各種食材

5.加入適量冷水,先開啟蒸煮功能,等水沸騰後撇去浮沫,然後開啟電飯煲的煲湯功能,進行兩小時的煲湯程序

6.結束後撒入蔥花,加鹽調味,美味又營養的四神湯就做好啦

今日小知識

還有什麼祛溼效果特別好的湯嗎?

除了四神湯外,紅豆薏仁湯、綠豆薏仁湯也是常用來排除溼氣的湯品,溼熱夏季也很適合食用。

不過真的要除掉溼氣,還是要注意避免過量的食用冰品飲料,多做些運動讓自己稍微流一點汗,自己排出溼氣,才是真正養生的方法。

相關焦點

  • 祛溼名方「四神湯」,還你緊緻清爽的感覺!
    有時候甚至是一人一方,哪怕我們都是下焦炎症,哪怕我們都要祛溼,但適合我的方子,不一定適合你。溼,還分溼熱和寒溼呢,用於溼熱的方子,就算效果再好,寒溼體質就是乾瞪眼也不能用。比如前段時間跟大家講到的紅豆薏米:讓霍思燕產後美回來的「紅豆薏米」,為什麼不一定適合你?
  • 乾隆皇帝愛喝的「四神湯」,原來這麼滋補,怪不得神清氣爽
    文/阿宏很多時候你會想,古代帝王都是吃什麼補身子的,總感覺很是神秘。其實,對於在物資豐富的現在來說也沒什麼稀奇了,我們來看乾隆皇帝愛喝的「四神湯」就知道也不是什麼聖物,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四神湯」,順便和「四物湯」搭配一下,那肯定比乾隆皇帝吃的要好得多。我重新演繹「四神湯」,加入這些食材味道才清香,喝一碗神清氣爽。所謂「四神湯」中的四位「神仙」是指茯苓,淮山,蓮子和芡實。
  • 天熱容易疲勞,多喝這湯清淡營養,健脾祛溼,安神助眠,老少皆宜
    在夏天,出汗多,要多補充水分,營養湯水既可以補充水分,還可以滋養身體。我的同事介紹我煲四神湯,我聽這個名字很新鮮,我挺好奇為什麼叫四神湯,四神湯有什麼材料。她說四神湯是中醫裡著名的健脾配方,四神湯有茯苓、淮山、蓮子、茨實或者薏米,用這四種食材煲的湯水就叫四神湯,四神湯能健脾祛溼和美容養顏。四神湯有一段故事。據說乾隆皇帝去江南,有四個愛臣日夜操勞,相繼病倒了。
  • 水中人參,脾虛+腎虛,只需要這一碗四神湯!
    芡實味甘、性平,歸脾腎經,有益腎固精,補脾止瀉,祛溼止帶的作用,被《神農本草經》列為延年益壽的上品,認為其「補中、除暑疾、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 宋代的大文豪蘇東坡非常喜歡吃芡實。他芡實養生的經驗是:將煮熟的芡實1粒,放入口中慢慢咀嚼,直滿口生津,再鼓漱幾遍,徐徐咽下。
  • 祛溼健脾胃,只需要喝這一碗四神湯,做月子的媽媽更不能錯過
    四神湯發源於臺灣東南部的小吃,以淮山或者(薏仁)蓮子、茯苓、芡實這四種在中藥裡稱為「四臣子」的藥材為主。傳說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時,由於水土不服,所有臣子抱病,服用了這御膳房方子後病情立刻好轉,這藥方便被命名為「四臣」,由於其「四臣子」與閩南語的「四神」諧音,又有神奇的功效「四神」均有補益脾陰、厚實腸胃的功能,可以治療消化不良、且價格大眾。
  • 祛溼名方:四神湯,讓你徹底和夏日溼氣說拜拜
    廣東人熱愛喝湯是出了名的,但是今天我們要介紹一款是福建人熱愛的喝家常養生湯方——四神湯。
  • 四神湯「健脾祛溼,效果就是那麼神」
    四者匯集在一起後互相補遺,「補益脾陰、厚實腸胃"的功能,製成的湯水對人體具有健脾養胃、美容養顏、降燥祛溼、調節免疫系統等諸多益處,幾乎發揮出了「無敵」的功效,四神之名當之無愧。劉若英所用到的「四神湯」在臺灣是家喻戶曉的養生美容湯,在臺北公館有很具代表性的四神湯店,因此臺灣女生個個都熱衷喝。
  • 健脾去溼功效神奇:四神湯
    四種食材的比例是1:1:1:1。         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隨伺在旁的四位愛臣、由於日夜操勞,加上舟車奔波、水土不服,因此相繼病倒。面對此種情況連御醫也是束手無策。於是乾隆皇帝命當地知府張榜求醫,不久,有一僧人前來揭榜,在把過脈之後開出「蓮子、芡實、淮山、茯苓等量燉豬肚」的藥方後,宣告「四臣,事成!」。四位大臣服下這藥方之後,果然立即痊癒。此後,每有官員南巡,皆以此方燉煮食物養身,久而久之,此方便以『四臣湯』為名在民間廣為流傳。
  • 祛溼名方,4味藥,把溼氣徹底祛除!還能做成食物
    而且有內溼的人,吃再多補品都如同隔靴搔癢。  因此,祛溼是調理慢性病、擁有健康身體的關鍵,如何有效祛溼呢?中醫認為,除了自身所在的生活環境之外,脾胃的運化功能才是我們祛溼的根本利器。因為脾胃虛,溼氣才能產生,所以杜絕溼氣生成之源才是關鍵!而「四神湯」就是健脾祛溼的名方。
  • 這樣祛溼,方便又高效!
    自古以來,「薏米」就是祛溼利水的好食材,對水腫導致的「虛胖」特別好。很多人都知道「乾隆」愛養生。其中「薏米」就是他就特別愛吃的食療材料(如史料記載的祛溼茶、八珍糕,都能見到薏米的身影)。早晚一杯·甩掉溼胖 -生活好旺角粉絲價:59.9/盒買3盒減40元買5盒減80元(會員享受會員價)黃金配比告別溼胖同仁堂御用祛溼茶方市面薏米祛溼茶不少,為什麼我偏愛這一款?
  • 四神慄子羹比四神慄子糖水簡單易做,一樣的配方,不一樣的做法
    「四神湯」喝,這是有名的健脾飲食配方,所謂的「四神」是指「四臣」,是有典故的配方,把幾種食材一起煮食後能產生互補作用,這種湯水喝了對人體具有健脾、養顏、降燥等益處,特別適合秋冬季喝這碗湯,人們平時津津樂道的「四神湯」就是「四神慄子糖水」其做法簡單,配方口口相傳,好多人都知道這碗湯的配方。
  • 想要一家老小脾胃好,祛溼不反覆,只需要喝這一碗四神湯!
    今天介紹的這款湯煲就很應時節,是中醫著名的健脾祛溼食療方——四神湯。四神湯其中的「四神」是指:蓮子、山藥、茯苓、薏仁(或芡實)這四位「神仙」,不但有茯苓化溼,還有薏苡仁來清熱,薏仁還能把溼氣轉化成津液,又有山藥蓮子補虛,匯集在一起後互相補遺,製成的湯水對人體具有健脾、養顏、祛溼、降燥等諸多益處,從而整體調理身體健康,幾乎發揮出了「無敵」的功效,而且相對於其他食療方,四神湯屬於平補,適合絕大部分人群飲用的
  • 「四神湯」是什麼鬼? 四神湯有什麼功效?
    「四神湯」是什麼鬼? 四神湯有什麼功效?時間:2017-08-05 12:20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四神湯是什麼鬼? 四神湯有什麼功效? 人們常說民以食為天,面對食材應最熟悉不過了。
  • 不如來碗四神湯
    朋友都點頭如搗蒜:「真這樣,怎麼破!」基本上都市人十個有九個都附和以上症狀,這套說辭還真是百試不爽。然後,江湖郎中繼續搖頭晃腦得意告訴他們:「那就回家來碗四神湯吧。」四神湯的「四神」指的是淮山、蓮子、芡實、茯苓,普通的四味藥材為什麼要冠以神仙的名號,有說是因為它們像是輔佐身體的四位神仙,在一起互相補遺,幫助人健脾、安神、養膚,性質平和,妥妥帖帖地照料好了身體。
  • 乾隆時期給大臣治病的方子,當時叫「四神湯」,現在有改良版了
    芡實祛溼健脾,淮山潤肺養顏,豬肚補氣養胃,總之,每一味食材都自有它的食用功效。芡實淮山燜豬肚與中醫著名健脾食方「四神湯」頗為相似,只是其中少了茯苓、蓮子這兩種藥材。四神湯是由茯苓、淮山、蓮子和芡實(或薏仁),匯集在一起後製成的湯水,對人體具有健脾、養顏、降燥等很多益處。有22年廚齡的樟樹大廚,常年做這道藥膳給食客吃,看看他是如何做的吧。
  • 冬天喝「這個」,調肝固腎,祛溼清熱,補中益氣,快做給家人喝
    冬天喝「這個」,調肝固腎,祛溼清熱,補中益氣,快做給家人喝美食,現在對於我們來說不再是父輩的年代追求的只是填飽肚子就可以了,現在我們吃美食很多的時候還是一種享受,而且對於很多注重健康和養生的人來說,我們吃進肚子裡的東西一定也要是健康的
  • 排骨四神湯,祛溼只知道紅豆薏仁湯?其實這個湯效果更好!
    排骨四神湯By 阿福美食記祛溼新食譜:排骨四神湯~原料:豬脊骨、鐵棍山藥、茯苓、淮山、芡實、蓮子、生薑、蔥結、鹽、胡椒粉。做法步驟:第1步、準備食材。第2步、將茯苓、淮山、芡實(或薏仁)、蓮子洗淨浸泡1小時。第3步、將豬脊骨浸泡十分鐘,泡出血水再洗淨。冷水下豬骨,加入少許料酒、薑片去腥,水開後煮3分鐘,撈起過清水洗去浮末控幹。
  • 健脾四神湯標準配方是什麼?
    四神湯是中醫著名的健脾方劑,其中「四神」是指約伯淚、蓮子、蛇床子、茯苓四種「神仙」。當他們聚集在一起時,他們互相補充。湯劑對人體有健脾、養顏、減燥等諸多功效,幾乎起到了「無敵」的作用。四神之名當之無愧。那麼健脾四神湯標準配方是什麼,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吧。
  • 四神湯的功效與作用是什麼? 帶你認識什麼是四神湯!
    介紹四神湯是中醫著名的健脾食方,其中「四神」是指薏仁、蓮子(或黨參)、芡實和茯苓這四位「神仙」,匯集在一起後互相補遺,製成的湯水對人體具有健脾、養顏、降燥等諸多益處,幾乎發揮出了「無敵」的功效,四神之名當之無愧。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隨伺在旁的四位愛臣、由於日夜操勞,加上舟車奔波、水土不服,因此相繼病倒。面對此種情況連御醫也是束手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