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噶爾盆地(英文Junggar Basin;「噶」為gá),位於中國新疆的北部,是中國第二大的內陸盆地。準噶爾盆地位於阿爾泰山與天山之間,西側為準噶爾西部山地,東至北塔山麓。盆地呈不規則三角形,地勢向西傾斜,北部略高於南部,北部的烏倫古湖(布倫託海)湖面高程479.1米,中部的瑪納斯湖湖面270米,西南部的艾比湖湖面189米,是盆地最低點。盆地西側有幾處缺口,如額爾齊斯河谷、額敏河谷及阿拉山口。西風氣流由缺口進入,為盆地及周圍山地帶來降水。
名稱來源:清朝前期是 漠西蒙古兩大汗國之一的準噶爾汗國的腹地,乾隆皇帝時期最終平定準噶爾,因鬥爭、戰火、逃遷導致「數千裡間無瓦剌一氈帳」,還有很大部分被編入了蒙古八旗裡的其它部落,後來此廣大區域雖然罕見準噶爾人了,但名稱還在。後來諸族來屯田。中文名準噶爾盆地外文名Junggar Basin面積38萬平方千米[1]海拔最低處艾比湖地理位置中國新疆北部概述準噶爾盆地 Junggar Basin,亦作Dzungarian Basin、Chun-ko-erh P'en-ti或Zhungar Pendi。準噶爾盆地位於西北為準噶爾界山,東北為阿爾泰山,南部為北天山,是一個略呈三角形的封閉式內陸盆地,東西長700千米,南北寬370千米,面積38萬平方千米。盆地腹部為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面積佔盆地總面積的36.9%。中國第二大盆地。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天山山脈、阿爾泰山脈及西部諸山間,呈不等邊三角形。東西長1120千米,南北最寬處約800千米。盆地西部有高達2000米的山嶺,多缺口,西北風吹入盆地,冬季氣候寒冷,雨雪豐富。盆地邊緣為山麓綠洲,日平均氣溫大於10℃的溫暖期約140~170天,栽培作物多一年一熟,盛產棉花、小麥。盆地中部為廣闊草原和沙漠(庫爾班通古特沙漠),部分為灌木及草本植物覆蓋,主要為南北走向的壟崗式固定、半固定沙丘,南緣為蜂窩狀沙丘。
準噶爾盆地風景盆地南緣衝積扇平原廣闊,是新墾農業區。發源於山地的河流,受冰川和融雪水補給,水量變化穩定,農業用水保證率高。除額爾齊斯河注入北冰洋外,瑪納斯、烏倫古等內陸河多流注盆地,瀦為湖泊(如瑪納斯湖、烏倫古湖等)。北部的阿爾泰山區盛產黃金。名稱來源很多人不了解名稱,以為是先有準噶爾盆地的名稱,後有準噶爾部落、準噶爾汗國的名稱,其實相反,是因為它是西蒙古準噶爾部的腹地。準噶爾盆地西蒙古、漠西蒙古——厄魯特蒙古曾是蒙古幾大支之一,現所謂外蒙古當時主要是漠北喀爾喀蒙古。後來所稱的準噶爾盆地,在清朝前期是漠西蒙古(衛拉特)兩大汗國之一的準噶爾汗國的腹地,衛拉特主要有四支,其中的準噶爾部落在西蒙古區域最強大,現新疆巴州當時也是其重要區域(烏魯木齊周圍是其中的和碩特部蒙古遊牧區,依附於準噶爾汗國,而當時青海是和碩特部蒙古的另一支即固始汗後代領導的一支)。民族構成準噶爾人的去向此廣大區域雖然罕見準噶爾蒙古人了,但名稱還在。準噶爾人滅絕了?沒有。清代襠案上有明文記載,所俘準噶爾部部曲人口分派與喀爾喀、呼圖克沁、土默特等蒙古諸王。也就是說準噶爾部被分散了。準噶爾汗國強大時期,主體民族衛拉特蒙古(包括準噶爾等四部)大約六十萬人口,乾隆皇帝時期最終平定準噶爾,清代魏源的《聖武記》說「計數十萬戶中,先痘死者十之四,繼竄入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者十之二,卒殲於大兵者十之三,除婦孺充賞外,至今惟來降受屯之厄魯特蒙古若干戶,編設佐領昂吉,此外數千裡間無瓦剌一氈帳。」——魏源不了解的是,很大部分被編入了蒙古八旗裡的其它部落。準噶爾部落並沒有滅絕,有大量準噶爾部民被編入八旗(或遷徙到漠北等地),成為清軍的作戰力量,如八旗察哈爾之例。其次,造成準噶爾部人口銳減的主要原因是瘟疫流行和內戰。18世紀中期,準噶爾部落天花流行,導致人口大量死亡,魏源在其著作中明確指出,但經常被有意無意地忽略。噶爾丹策零死後,1745年至1754年間,策妄多爾濟那木扎勒、喇嘛達爾扎、達瓦齊、阿睦爾撒納之間的多年混戰,以及哈薩克斯坦部落的襲擊、各部落的出走,也使準噶爾人口大減。投降清軍的準噶爾、輝特部落大多被編入八旗。早年率眾來降者被安置於熱河、漠北。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後歸降者,改準噶爾之名為整個漠西蒙古的部落名額魯特,就地安置,駐紮在新疆伊犁、塔爾巴哈臺以及科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