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回3000年,穿越戰火,看盡硝煙中的準噶爾汗國

2020-12-17 龍騎士蘭斯洛特

從古至今,西域這塊神秘而璀璨的大地始終熠熠生輝,吸引著無數人踏上探索它的徵程。《史記.大宛列傳》中,漢武帝曾派張騫歷經13年到達西域,造就了8000餘公裡的絲綢之路,開啟了漢朝的盛世之途。班超在《漢書.西域傳》曾記載了這裡的物華天寶,風土人情。我國第一部從西域傳來的佛經《佛說四十二章經》,促成了後來的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

西域文化也與我們一脈相承,《山海經》中描繪伏羲與女媧的神話被繪製成美好的圖騰,在吐魯番阿斯塔納古墓群中被發掘。

有這樣一本書,能讓我們看到東西方幾千年的文明激蕩出的層層漣漪,帶我們了解西域歷史,看盡東西方千年來的文化淵源。臺海出版社的《一路向西:東西方3000年》就是這樣一本史料豐富詳盡的書。

華裔日本作家陳舜臣通過多方面的角度闡述了西域千年來的歷史,講述了不一樣的西域傳說,在文字間傾情演繹了這片熱土之上的滄桑巨變。

這本書的創作時間距今已有四十餘年,是陳舜臣先生1977年遊歷新疆後所作,他在遊記中感懷西域的歷史,一路向西,跨越了千年的滄桑。書中通過多方面的角度闡述了西域千年前的政治角逐、權利爭鋒。

陳舜臣先生在遊記中用文字循序漸進的切入歷史,在風聲鶴戾的悲歌中道盡了西域的前世今生。書中既有作者對殘缺史料實際考察後的補足,也有著精彩紛呈的歷史故事穿插其中,更有各種妙趣橫生的歷史典故令人大開眼界。我在作者由淺入深的遊記中,追隨著他的文字,一路向西,陶醉在這場跨越千年波瀾壯闊的文化之旅中。

這本散文般的遊記中,夾雜著作者信手拈來的歷史典故,趣味橫生卻發人深省。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陳舜臣先生根據遺留下來的史料對準噶爾汗國覆滅的推論與猜想。

在書中的第一部分,陳舜臣先生以魏源的《聖武記.乾隆蕩平準部記》為引,講述了曾經馳騁西域的準噶爾汗國因何覆滅,準噶爾汗國的一國之君究竟做了怎樣錯誤的決定,大清又為何要對他們實行恐怖的血洗政策。

一.準噶爾汗國: 硝煙中的戰場,波瀾壯闊的史詩

魏源《聖武記.乾隆蕩平準部記》:準部自噶爾丹以後三世皆梟雄,能用其眾。至乾隆十年噶爾丹策死,而所部遂亂……

在書中,陳舜臣先生從清朝康熙35年(公元1696年)這段歷史開始講起。

康熙御駕親徵佔領了哈密,1720年攻陷了吐魯番。隨後的兩年,清軍進發烏魯木齊,最終因為糧草不足而退兵。康熙駕崩後,雍正和準噶爾部族籤訂和平條約,雖有一紙盟約,和平卻並未持久。準噶爾汗策妄阿拉布坦逝世後噶爾丹策零即位,噶爾丹策零一心想著收復曾經的失地,可惜並不是清軍的對手,結局仍是慘敗。

直到噶爾丹策零去世,噶爾丹內部因繼承問題又起了紛爭。他的三子一女圍繞著權力展開了爭奪,最終阿穆爾薩那成為大汗,因為他的嫡孫身份,只能擁力貴族達瓦齊為大汗,他在背後垂簾聽政。直到達瓦齊再也忍受不了他的專政,阿穆爾薩便投降了清朝。

此時的準噶爾,在同室操戈之下早已土崩瓦解,清軍不費吹灰之力便掌控了主權。

準噶爾部落的滅亡是內憂外患之下的土崩瓦解,內部家庭人員之間的勾心鬥角,權力角逐,讓曾經馳騁西域的準噶爾部落瞬間滅亡,在清軍的血洗之下,幾乎傷亡殆盡。在書中,作者向我們傳遞了以下三個觀點,正是這三點徹底導致了準噶爾汗國的覆滅。

邊境建立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本身對清朝來說就是巨大的隱患。

準噶爾部落投降之後,又開始了反叛,反反覆覆,終於激怒了滿族人。

遊牧民族驍勇善戰,為防止留下後患,清朝便採取了血洗的政策。

現存的四大盆地之一 ——準噶爾盆地還殘留著曾經歷史的悲鳴,戰場的號角。在歷朝歷代波雲詭譎的變幻中,這一切終被掩埋在了滾滾的塵埃裡。

縱觀華夏5000年的歷史,朝代的新舊交替,天下的興亡,從不是取決於個人。一個大美的盛世既需要一個賢明的君主,更需要一個鞏固的政權。例如在我國歷史上的元朝,開國時期興盛無比,但皇族內部相互殘殺,掠奪政權,最終讓元朝一步步走向滅亡,跟書中提到的準噶爾汗國如出一撤。

二.準噶爾汗國:「雁陣效應」與國之興衰

曾聽說過一個「雁陣效應」,講的是長途飛行的大雁們要飛得又快又省力,這時就必須依靠每一個大雁的精準移動和配合,才能完成長途的遷移。

書中所講述的準噶爾部落君王們,每一個人都是王朝覆滅的推動者,無論是阿拉布坦、葛爾丹策零,還是野心勃勃的阿穆爾薩那,都在無意中加速了準噶爾的滅亡,這些君王都沒有起到「領頭雁」的關鍵作用。頭雁永遠決定大雁隊伍的目標方向,決定大雁隊伍的前途命運,是大雁隊伍的精神支柱。

排成準確隊形飛行的大雁,可以藉助團隊的力量飛得更遠。「雁陣效應」揭示了古代君臣的關係:是個人行為與國家之間的關係,這兩種行為彼此促進,相互影響。一個國家不光是由君主來制約,更是離不開百姓和群臣的配合。正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君臣與百姓的完美配合下,才能體現天下大同的協作精神,共同實現盛世的暢想。

而縱觀中國歷史上的盛世,都有著如下的特點:

持續時間長,跨度大,君臣和睦。基本保持一個世紀以上。國力全面發展,經濟繁榮。形成無與倫比的盛世之景,一般都是在戰後或朝代更迭之初。

疆域遼闊,沒有與之抗衡的外敵,軍民和睦。在政治上徹底消除了內憂外患,國勢強盛,國家富足。如漢朝開國之初,唐朝建基之時,清朝入關之後。

文化繁榮,海納百川,對外相處融洽。唐代在文學藝術上的顯著成就響徹古今:貞觀之治,四方來朝,國學之盛,近古未有。

社會安定,經濟發達,百姓富足。當朝統治者汲取前車之鑑,興利除弊,使社會逐步保持穩定性,經濟逐漸發展,百姓漸漸富足。唐玄宗開元盛世之時,詩稱「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孟子梁惠王下》:「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國家的安定富足才能為國勢的強盛提供基礎,君臣和睦,軍民和睦,百姓富足,對外相處融洽,才能相得益彰,是盛世的集中體現。這相當於「雁陣效應」 中的優化結構,能徹底激發「雁陣」的活力。大雁群之所以能持續地在天空翱翔,正是因為彼此之間的科學分布排列,大雁們恰到好處的利用空氣動力緩解了自己的疲勞。在國之盛世中,我們可以看到君臣、百姓,甚至國防與外交這些個體功能的層層疊加,雖然看似簡單,卻是一種專業結構的合理搭配,曾經為我們帶來了最強的盛世和發展。

三.準噶爾汗國:千裡之堤,毀於蟻穴

《韓非子.喻老》:知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熾焚。

古往今來,無論是盛世還是亂世,「雁陣效應」中一絲一毫的不協調與細微變化,都會對事件的結果造成巨大影響。在歷朝歷代的諸多政變中,我們都能窺其一二。

首先,我們來說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這場戰亂正是由於內部人員為爭奪統治權而叛變,發起的內戰。這場由小而大的內部戰爭,最終使唐朝由盛轉衰,大量人口喪生,國力大幅度銳減,是唐朝國力衰退的重要轉折點。當年清軍佔領西域後,準噶爾下屬的部落頭領反覆叛變,背信棄義,使清軍數次鎩羽而歸。乾隆皇帝因此下令將叛亂部落悉數剿滅,永絕後患。清代魏源的《聖武記》對這件事有詳細的記載。不難看出,少數人的主觀行為直接潛移默化的影響了事態的發展,最終對事件的結果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和改變。君臣之間既沒有自身的協作與融合,更沒有典型的「雁陣效應」中「1十1>2」或「2十2=5」的優化組合,準噶爾汗國最終在瞬息萬變的歷史風雲中被消滅殆盡。

其次,領頭雁的行為決定了雁群的生死存亡,是雁群的動力源泉。雁陣效應中,領頭的大雁累了,會退到隊伍的邊側,另一隻大雁取而代之它的位置,繼續向未知的路途前進。然而,史料上記載的準噶爾部落頭領並沒有起到真正的核心領頭雁作用。阿穆爾薩那因為是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孫,因為旁系無法在汗位上繼承,便擁立貴族達瓦齊為大汗,自己則挾天子以令諸侯。身為大汗的達瓦齊,最終忍受不了阿穆爾薩那的專橫,將其逐出準噶爾汗國。阿穆爾薩那因此投誠乾隆皇帝,加入了徵討的大軍,將常年內訌並四分五裂的準噶爾汗國打的節節敗退,潰不成軍。真正的領頭雁永遠一馬當先面對危險,義無反顧的帶著所有大雁的希望乘風破浪翱翔天際,不會讓任何一隻大雁單獨面對困境與絕望。這也是雁陣效應中最具價值和行為特質的體現。真正賢明的權力領導者就像領頭雁一樣:不斷挑戰,不斷徵服艱難險阻,與同伴不離不棄、披荊斬棘、所向披靡。

《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其三,從古至今,有關「雁陣效應」的例子層出不窮,統治者與百姓的關係,就像舟和水的關係,相互依賴,共生共存。

去年冬天的時候,疫情幾乎遍布全國。無數勇敢的平凡人就像一滴水,最終匯成了大海,展現了磅礴的力量,他們無私奉獻、不畏犧牲,最終疫情在我國得到了穩定的控制。而美國在疫情持續階段讓經濟提前解凍,過早的恢復了市場經濟,使抗疫嚴重受挫,疫情反彈明顯,這就是典型「頭雁精神」的失敗案例。

最後,在陳舜臣先生的《一路向西:東西方3000年》中,我看到了他筆下的準噶爾汗國在西域的鳴沙聲中如潮水般轉瞬即逝,歷史在向前發展中也裹挾著人們的喜悅,悲痛,欲望,信仰……因為一步錯,步步錯,最終導致了一個強大帝國的覆滅。千裡之堤,毀於蟻穴。皇族內部的相互殘殺、手足之間的相殘、政治上的勾心鬥角,不安定的政治因素、在內憂外患下使一個強大的帝國瞬間分崩離析。

一個真正的國之盛世既需要一位賢明的君主,也需要鞏固的政權。縱觀歷史,國家的興亡從不是取決於個人意志。君臣、百姓、國防與外交等這些個體功能層層疊加,在「雁陣」中優化效應,才能徹底激發雁陣的活力,帶來真正的大美盛世。

縱觀歷史,「雁陣效應」始終對國家的建設、改革、管理、發展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促進作用。歷史上,中國的發展正是因為有無數帶頭奉獻不怕犧牲的「頭雁」成為革命的開拓者,才有了我們繁榮的今天。無論是在艱難的戰爭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路途上,凝聚著「頭雁精神」的開拓者永遠值得人們敬畏。

相關焦點

  • 乾隆消滅了準噶爾汗國,為什麼還有大小和卓叛亂?
    明清交替之際,在中國西北誕生了一個準噶爾汗國。準噶爾部就是明朝時期的瓦剌,瓦剌強盛時期曾吊打大明,還俘虜過大明皇帝。不過瓦剌衰落後,在向西遷移的過程中分裂了,準噶爾部就是其中之一。清朝忙著入主中原,穩定全國統治。
  • 清朝用70年消滅準噶爾汗國到底有啥歷史意義?
    作為一度爭霸西域的草原帝國,準噶爾汗國一直以來都是後人爭論不休的存在。 但問題是,朝鮮、日本以及安南也曾向中原王朝進貢,再加上今天的蒙古也早已剝離,所以無論用「自古以來」還是「傳統宗藩」關係,都無法將準噶爾汗國作為清朝的「遊子」。
  • 準噶爾汗國是什麼?為何從康熙到乾隆,清朝和它打了上百年
    提到準噶爾,多數人會想到新疆的準噶爾盆地。是的,那裡就見證過準噶爾汗國曾經的輝煌。準噶爾部的前身可以追述到明英宗時期的瓦剌部,就是這個部落發動了「土木堡之變」,讓一度強盛的明朝由此走向衰落。準噶爾部隸屬漠西蒙古,同時期的部落還有碩特、土爾扈特、杜爾特三個小部落。
  • 讓清朝三代皇帝用100年也要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
    1757年,清軍終於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平定天山南北。時隔1000多年,西域終於再次回到了中原帝國的懷抱!從康熙時代與準噶爾汗國交手開始,到乾隆時期清朝徹底消滅準噶爾,三代清朝皇帝前後用了100多年的時間,終於徹底消滅了威脅清朝西部安危的巨大威脅,也昭示著清朝徹底解決了困擾中原帝國生存發展的遊牧民族問題(蒙古問題)。(圖)清朝全盛時期疆域那麼,為什麼清朝執意要消滅準噶爾汗國?
  • 準噶爾汗國與清朝之間有何仇怨,為何清朝一定要將其徹底消滅?
    歷史上的噶爾丹以及他所建立的準噶爾汗國,可以說是康熙皇帝以及當時的大清王朝最為危險的敵人,以至於康熙要連續三次御駕親徵直至噶爾丹敗亡。在這之後,噶爾丹的繼任者們依然給清朝製造了大量的麻煩,最終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帝王,才最終將準噶爾問題徹底解決。而伴隨著準噶爾汗國的覆亡,大清王朝也來到了其疆域最為鼎盛的時期,達到了1300多萬平方公裡。
  • 準噶爾只是佔據了新疆和中亞地區,為何清朝一定要消滅準噶爾?
    準噶爾汗國作為漠西蒙古汗國,只是佔據了新疆和中亞地區,為什麼清朝總和它過不去呢?公元1688年,第二次清、俄雅克薩之戰結束後,中俄劃界和談將要在尼布楚舉行。這時,厄魯特蒙古的準噶爾汗噶爾丹派鐵騎進攻漠北的喀爾喀蒙古部,殺的是屍積如山,血流成河,喀爾喀不支,向清廷求援。
  • 準噶爾的故事!從這裡開始………
    名稱來源:清朝前期是 漠西蒙古兩大汗國之一的準噶爾汗國的腹地,乾隆皇帝時期最終平定準噶爾,因鬥爭、戰火、逃遷導致「數千裡間無瓦剌一氈帳」,還有很大部分被編入了蒙古八旗裡的其它部落,後來此廣大區域雖然罕見準噶爾人了,但名稱還在。後來諸族來屯田。
  • 噶爾丹死後,準噶爾並未陷入衰落:準噶爾曾研發火炮,大破清軍
    準噶爾汗國的祖先是乃蠻部,被成吉思汗徵服後,成為蒙古的一個部族。元朝滅亡後,準噶爾的祖先成為瓦剌部——就是當年俘虜明英宗的那個部族。不過,認可不認可,要看實力如何。漠北蒙古起初也不認可皇太極及其後繼者的自吹自擂,但是,之後的形勢,迫使漠北蒙古改變了態度:準噶爾人想吞併漠北蒙古,俄羅斯人也對漠北蒙古磨刀霍霍。漠北蒙古思來想去,也就中原的皇帝——大清皇帝、全蒙古的大汗,相對比較靠譜。
  • 1720年,準噶爾人將拉薩的寺廟劫掠一空,後在新疆建起金寺和銀寺
    清朝,準噶爾仍然將海努克古城作為政治及宗教中心。1958年,黃文弼在這裡考察時拾得一佛坐像,為喇嘛寺中常見之塑像供品。《西陲總統事略》中說:「伊犁名勝之地,河北無過固爾扎,河南無過海努克。」河是伊犁河,伊車布哈渠就是它的產物,河北河南名勝的固爾扎和海努克,是兩座寺,銀寺和金寺,當年居住在海努克古城中的蒙古貴族,甚至不用抬眼就能看到它們。
  • 三代皇帝為何要死磕準噶爾,只是因為這個原因
    所以清廷對此有很清醒的認識:「只能剿滅準噶爾汗國清廷才能保證其餘蒙古對自身的忠誠,滿蒙聯盟才能穩固」。除此之外準噶爾汗國的實力也不容小覷,雖然無論是噶爾丹還是歷代的準噶爾汗王其直屬兵力就有三萬人口,也有幾十萬,隨著時代的發展準噶爾汗國已經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遊牧民族,而是一個複合型帝國。
  • 準噶爾部族真的是被乾隆打敗的嗎?其實,他們亡於一場瘟疫!
    到了十七世紀,準噶爾部強大起來,將土爾扈特部向西壓迫,致其與杜爾伯特部、和碩特部的一部被迫遷到了伏爾加河下遊地區。 向東壓迫杜爾伯特部,奪其領地,逼其內附清朝,並企圖兼併和碩特部,入侵青海。準噶爾部又擊敗哈薩克人,翻過天山徵服回部諸察合臺汗及伊斯蘭教派白山派與黑山派,飛兵拉薩,凌攝西藏,終於建立起了強大的準噶爾汗國。
  • 別再說乾隆無用了,侵擾中原3000年的遊牧民族,被乾隆完美解決
    到了清朝時期,北方的遊牧民族主要勢力為噶爾丹汗國,康熙雖然平定了噶爾丹叛亂,但是疆藏地區以及西伯利亞南部的遊牧民族依舊猖獗,尤其是噶爾丹的後人噶爾丹零策將準噶爾發展到了全盛,並且將地盤擴張到了疆藏地區以及西伯利亞南部地區。可以說,遊牧民族的問題困擾了我們3000多年。
  • 阿睦爾撒納領兵進攻清軍,乾隆大怒下令血洗準噶爾
    阿睦爾撒納領兵進攻清軍,乾隆大怒下令血洗準噶爾阿睦爾撒納,清代前期西域準噶爾王國最後一位國王,西藏和碩特汗國壬拉藏汗的孫子。拉藏汗的兒子丹珠是準噶爾國王策吒阿拉布坦的女婿,策旺阿拉布坦對西藏早就懷有野心。
  • 準噶爾的野心,歷經清三朝皇帝用了70年,最終才徹底滅亡他們
    清朝在歷經康熙 、雍正 、乾隆三朝皇帝,為統一西北地區與準噶爾貴族進行的多次戰爭總耗時為70年,這戰爭在清代文獻中統稱為「平定準噶爾」。平定準噶爾的戰爭,起始於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迄於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最終平息叛亂,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 大清平定準噶爾後,為什麼不再繼續向西擴張,吞併哈薩克呢?
    而大清與哈薩克距離甚遠,中間還隔著一個強大的準噶爾汗國,確實沒有什麼接觸。不過就在大清消滅了準噶爾汗國後,這一切都改變了。大清和哈薩克汗國接壤了,雙方起初也曾爆發過衝突,雙方均有勝負。    那麼大清平定準噶爾汗國後,為什麼不再繼續向西擴張,吞併哈薩克汗國呢?
  • 大清三位皇帝堅持要滅準噶爾,是因為威脅還是為了擴張?
    明清交替之際,在西北誕生了一個強大的準噶爾汗國。準格爾的壯大被清政府看在眼中,康熙對此十分忌憚,於是從康熙末年開始一直到乾隆朝,清政府發動了一系列針對準格爾的戰爭,曠日持久,耗費巨大。足足歷經68年,才最終消滅了準噶爾汗國。
  • 蒙古四大汗國是怎麼滅亡的?
    1355年欽察汗國的大汗賈尼別克率軍進攻伊爾汗國。在戰爭當中伊爾汗國的君主努失兒完不知所終,至此伊爾汗國滅亡。14世紀末的時候,帖木兒率軍殺進波斯,將從伊爾汗國中分裂出的賈拉爾王朝、克爾特王朝等小國逐一消滅,至此原先伊爾汗國的核心地盤盡歸帖木兒之手。
  • 曾威脅清朝統一的準噶爾是如何滅亡的?
    順治三年(1646),衛拉特各部首領二十二人聯名向清朝納貢,清朝賜以甲冑弓矢,命他們其統轄諸部,在那時就確定了主權關係,青藏高原和新疆正式納入清朝的主權版圖,所以,隨後準噶爾歷次威脅清朝安危,其實就是叛亂。1670年:巴圖爾琿臺吉的兒子僧格被殺後,他的異母弟噶爾丹奪得了準噶爾的臺吉位。
  • 對抗70年的準噶爾汗國如何倒下的:康熙皇帝最擅長的就是分化瓦解
    清朝是我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朝代,而在清朝漫長的歲月中,康熙帝的功績被史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但康熙並不是清朝的開國皇帝,那為什麼在人們的眼中,康熙的地位會如此之高呢?這個其實要從三徵噶爾丹說起。噶爾丹是準噶爾汗國的君王,早在明朝後期,蒙古瓦剌部內部出現了矛盾,不可一世的瓦剌部被分解成了幾個小的部落,準噶爾就是幾個小部落當中的一個。由於趕上了明朝末年衰敗的階段,大明王朝實在是抽不出身來,這為準噶爾的擴張和壯大提供了環境基礎。
  • 平定準噶爾叛亂後,清朝本可藉機統一中亞,為何乾隆帝卻拒絕了?
    引言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清軍成功平定了準噶爾汗國阿睦爾撒納的叛亂,為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清準戰爭」畫下了圓滿的句號,而這也是繼安史之亂後,中原王朝勢力又一次觸及到中亞地區。但在16世紀末,哈薩克汗國的實力逐漸強大,西遷的衛拉特人漸漸的也成了哈薩克汗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