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西域這塊神秘而璀璨的大地始終熠熠生輝,吸引著無數人踏上探索它的徵程。《史記.大宛列傳》中,漢武帝曾派張騫歷經13年到達西域,造就了8000餘公裡的絲綢之路,開啟了漢朝的盛世之途。班超在《漢書.西域傳》曾記載了這裡的物華天寶,風土人情。我國第一部從西域傳來的佛經《佛說四十二章經》,促成了後來的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
西域文化也與我們一脈相承,《山海經》中描繪伏羲與女媧的神話被繪製成美好的圖騰,在吐魯番阿斯塔納古墓群中被發掘。
有這樣一本書,能讓我們看到東西方幾千年的文明激蕩出的層層漣漪,帶我們了解西域歷史,看盡東西方千年來的文化淵源。臺海出版社的《一路向西:東西方3000年》就是這樣一本史料豐富詳盡的書。
華裔日本作家陳舜臣通過多方面的角度闡述了西域千年來的歷史,講述了不一樣的西域傳說,在文字間傾情演繹了這片熱土之上的滄桑巨變。
這本書的創作時間距今已有四十餘年,是陳舜臣先生1977年遊歷新疆後所作,他在遊記中感懷西域的歷史,一路向西,跨越了千年的滄桑。書中通過多方面的角度闡述了西域千年前的政治角逐、權利爭鋒。
陳舜臣先生在遊記中用文字循序漸進的切入歷史,在風聲鶴戾的悲歌中道盡了西域的前世今生。書中既有作者對殘缺史料實際考察後的補足,也有著精彩紛呈的歷史故事穿插其中,更有各種妙趣橫生的歷史典故令人大開眼界。我在作者由淺入深的遊記中,追隨著他的文字,一路向西,陶醉在這場跨越千年波瀾壯闊的文化之旅中。
這本散文般的遊記中,夾雜著作者信手拈來的歷史典故,趣味橫生卻發人深省。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陳舜臣先生根據遺留下來的史料對準噶爾汗國覆滅的推論與猜想。
在書中的第一部分,陳舜臣先生以魏源的《聖武記.乾隆蕩平準部記》為引,講述了曾經馳騁西域的準噶爾汗國因何覆滅,準噶爾汗國的一國之君究竟做了怎樣錯誤的決定,大清又為何要對他們實行恐怖的血洗政策。
一.準噶爾汗國: 硝煙中的戰場,波瀾壯闊的史詩
魏源《聖武記.乾隆蕩平準部記》:準部自噶爾丹以後三世皆梟雄,能用其眾。至乾隆十年噶爾丹策死,而所部遂亂……
在書中,陳舜臣先生從清朝康熙35年(公元1696年)這段歷史開始講起。
康熙御駕親徵佔領了哈密,1720年攻陷了吐魯番。隨後的兩年,清軍進發烏魯木齊,最終因為糧草不足而退兵。康熙駕崩後,雍正和準噶爾部族籤訂和平條約,雖有一紙盟約,和平卻並未持久。準噶爾汗策妄阿拉布坦逝世後噶爾丹策零即位,噶爾丹策零一心想著收復曾經的失地,可惜並不是清軍的對手,結局仍是慘敗。
直到噶爾丹策零去世,噶爾丹內部因繼承問題又起了紛爭。他的三子一女圍繞著權力展開了爭奪,最終阿穆爾薩那成為大汗,因為他的嫡孫身份,只能擁力貴族達瓦齊為大汗,他在背後垂簾聽政。直到達瓦齊再也忍受不了他的專政,阿穆爾薩便投降了清朝。
此時的準噶爾,在同室操戈之下早已土崩瓦解,清軍不費吹灰之力便掌控了主權。
準噶爾部落的滅亡是內憂外患之下的土崩瓦解,內部家庭人員之間的勾心鬥角,權力角逐,讓曾經馳騁西域的準噶爾部落瞬間滅亡,在清軍的血洗之下,幾乎傷亡殆盡。在書中,作者向我們傳遞了以下三個觀點,正是這三點徹底導致了準噶爾汗國的覆滅。
邊境建立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本身對清朝來說就是巨大的隱患。
準噶爾部落投降之後,又開始了反叛,反反覆覆,終於激怒了滿族人。
遊牧民族驍勇善戰,為防止留下後患,清朝便採取了血洗的政策。
現存的四大盆地之一 ——準噶爾盆地還殘留著曾經歷史的悲鳴,戰場的號角。在歷朝歷代波雲詭譎的變幻中,這一切終被掩埋在了滾滾的塵埃裡。
縱觀華夏5000年的歷史,朝代的新舊交替,天下的興亡,從不是取決於個人。一個大美的盛世既需要一個賢明的君主,更需要一個鞏固的政權。例如在我國歷史上的元朝,開國時期興盛無比,但皇族內部相互殘殺,掠奪政權,最終讓元朝一步步走向滅亡,跟書中提到的準噶爾汗國如出一撤。
二.準噶爾汗國:「雁陣效應」與國之興衰
曾聽說過一個「雁陣效應」,講的是長途飛行的大雁們要飛得又快又省力,這時就必須依靠每一個大雁的精準移動和配合,才能完成長途的遷移。
書中所講述的準噶爾部落君王們,每一個人都是王朝覆滅的推動者,無論是阿拉布坦、葛爾丹策零,還是野心勃勃的阿穆爾薩那,都在無意中加速了準噶爾的滅亡,這些君王都沒有起到「領頭雁」的關鍵作用。頭雁永遠決定大雁隊伍的目標方向,決定大雁隊伍的前途命運,是大雁隊伍的精神支柱。
排成準確隊形飛行的大雁,可以藉助團隊的力量飛得更遠。「雁陣效應」揭示了古代君臣的關係:是個人行為與國家之間的關係,這兩種行為彼此促進,相互影響。一個國家不光是由君主來制約,更是離不開百姓和群臣的配合。正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君臣與百姓的完美配合下,才能體現天下大同的協作精神,共同實現盛世的暢想。
而縱觀中國歷史上的盛世,都有著如下的特點:
持續時間長,跨度大,君臣和睦。基本保持一個世紀以上。國力全面發展,經濟繁榮。形成無與倫比的盛世之景,一般都是在戰後或朝代更迭之初。
疆域遼闊,沒有與之抗衡的外敵,軍民和睦。在政治上徹底消除了內憂外患,國勢強盛,國家富足。如漢朝開國之初,唐朝建基之時,清朝入關之後。
文化繁榮,海納百川,對外相處融洽。唐代在文學藝術上的顯著成就響徹古今:貞觀之治,四方來朝,國學之盛,近古未有。
社會安定,經濟發達,百姓富足。當朝統治者汲取前車之鑑,興利除弊,使社會逐步保持穩定性,經濟逐漸發展,百姓漸漸富足。唐玄宗開元盛世之時,詩稱「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孟子梁惠王下》:「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國家的安定富足才能為國勢的強盛提供基礎,君臣和睦,軍民和睦,百姓富足,對外相處融洽,才能相得益彰,是盛世的集中體現。這相當於「雁陣效應」 中的優化結構,能徹底激發「雁陣」的活力。大雁群之所以能持續地在天空翱翔,正是因為彼此之間的科學分布排列,大雁們恰到好處的利用空氣動力緩解了自己的疲勞。在國之盛世中,我們可以看到君臣、百姓,甚至國防與外交這些個體功能的層層疊加,雖然看似簡單,卻是一種專業結構的合理搭配,曾經為我們帶來了最強的盛世和發展。
三.準噶爾汗國:千裡之堤,毀於蟻穴
《韓非子.喻老》:知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熾焚。
古往今來,無論是盛世還是亂世,「雁陣效應」中一絲一毫的不協調與細微變化,都會對事件的結果造成巨大影響。在歷朝歷代的諸多政變中,我們都能窺其一二。
首先,我們來說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這場戰亂正是由於內部人員為爭奪統治權而叛變,發起的內戰。這場由小而大的內部戰爭,最終使唐朝由盛轉衰,大量人口喪生,國力大幅度銳減,是唐朝國力衰退的重要轉折點。當年清軍佔領西域後,準噶爾下屬的部落頭領反覆叛變,背信棄義,使清軍數次鎩羽而歸。乾隆皇帝因此下令將叛亂部落悉數剿滅,永絕後患。清代魏源的《聖武記》對這件事有詳細的記載。不難看出,少數人的主觀行為直接潛移默化的影響了事態的發展,最終對事件的結果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和改變。君臣之間既沒有自身的協作與融合,更沒有典型的「雁陣效應」中「1十1>2」或「2十2=5」的優化組合,準噶爾汗國最終在瞬息萬變的歷史風雲中被消滅殆盡。
其次,領頭雁的行為決定了雁群的生死存亡,是雁群的動力源泉。雁陣效應中,領頭的大雁累了,會退到隊伍的邊側,另一隻大雁取而代之它的位置,繼續向未知的路途前進。然而,史料上記載的準噶爾部落頭領並沒有起到真正的核心領頭雁作用。阿穆爾薩那因為是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孫,因為旁系無法在汗位上繼承,便擁立貴族達瓦齊為大汗,自己則挾天子以令諸侯。身為大汗的達瓦齊,最終忍受不了阿穆爾薩那的專橫,將其逐出準噶爾汗國。阿穆爾薩那因此投誠乾隆皇帝,加入了徵討的大軍,將常年內訌並四分五裂的準噶爾汗國打的節節敗退,潰不成軍。真正的領頭雁永遠一馬當先面對危險,義無反顧的帶著所有大雁的希望乘風破浪翱翔天際,不會讓任何一隻大雁單獨面對困境與絕望。這也是雁陣效應中最具價值和行為特質的體現。真正賢明的權力領導者就像領頭雁一樣:不斷挑戰,不斷徵服艱難險阻,與同伴不離不棄、披荊斬棘、所向披靡。
《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其三,從古至今,有關「雁陣效應」的例子層出不窮,統治者與百姓的關係,就像舟和水的關係,相互依賴,共生共存。
去年冬天的時候,疫情幾乎遍布全國。無數勇敢的平凡人就像一滴水,最終匯成了大海,展現了磅礴的力量,他們無私奉獻、不畏犧牲,最終疫情在我國得到了穩定的控制。而美國在疫情持續階段讓經濟提前解凍,過早的恢復了市場經濟,使抗疫嚴重受挫,疫情反彈明顯,這就是典型「頭雁精神」的失敗案例。
最後,在陳舜臣先生的《一路向西:東西方3000年》中,我看到了他筆下的準噶爾汗國在西域的鳴沙聲中如潮水般轉瞬即逝,歷史在向前發展中也裹挾著人們的喜悅,悲痛,欲望,信仰……因為一步錯,步步錯,最終導致了一個強大帝國的覆滅。千裡之堤,毀於蟻穴。皇族內部的相互殘殺、手足之間的相殘、政治上的勾心鬥角,不安定的政治因素、在內憂外患下使一個強大的帝國瞬間分崩離析。
一個真正的國之盛世既需要一位賢明的君主,也需要鞏固的政權。縱觀歷史,國家的興亡從不是取決於個人意志。君臣、百姓、國防與外交等這些個體功能層層疊加,在「雁陣」中優化效應,才能徹底激發雁陣的活力,帶來真正的大美盛世。
縱觀歷史,「雁陣效應」始終對國家的建設、改革、管理、發展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促進作用。歷史上,中國的發展正是因為有無數帶頭奉獻不怕犧牲的「頭雁」成為革命的開拓者,才有了我們繁榮的今天。無論是在艱難的戰爭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路途上,凝聚著「頭雁精神」的開拓者永遠值得人們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