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仇什麼怨?讓清朝三代皇帝用100年也要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

2020-12-17 許爾芳華

1757年,清軍終於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平定天山南北。時隔1000多年,西域終於再次回到了中原帝國的懷抱!

從康熙時代與準噶爾汗國交手開始,到乾隆時期清朝徹底消滅準噶爾,三代清朝皇帝前後用了100多年的時間,終於徹底消滅了威脅清朝西部安危的巨大威脅,也昭示著清朝徹底解決了困擾中原帝國生存發展的遊牧民族問題(蒙古問題)。

(圖)清朝全盛時期疆域

那麼,為什麼清朝執意要消滅準噶爾汗國?到底是什麼仇什麼怨,讓這對宿敵相殺100多年?

1、蒙古問題是原則性問題!

蒙古問題,涉及到清朝的底線,是清朝的原則性問題,是清朝實現崛起的關鍵因素。

因為蒙古地域太廣大了。從與東北平原接壤的大興安嶺,到遙遠的西域,再到高聳入雲的青藏高原,都是蒙古部落的活動區域,對中原地區形成了半包圍的態勢。加上蒙古部落戰鬥力強悍,如果不能有效處理女真族和蒙古族的關係,對女真的崛起以及入關後的統治都會產生巨大威脅。

(圖)蒙古騎兵

鑑於此,從努爾哈赤開始,對開始著手處理與蒙古各部落的關係問題。此時的蒙古大致分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三部分。漠南蒙古以察哈爾部為代表,分布在長城沿線,是黃金家族的後裔,地理位置最為優越。但也正因為距離中原和女真距離最近,在長期和明朝戰爭的同時,也最先受打努爾哈赤的打擊。

長期的消耗讓漠南蒙古不堪重負,最終走向衰落,最終不得不向皇太極投降。1635年,林丹汗率領漠南蒙古眾王公到瀋陽向皇太極請降,漠南蒙古歸順清朝。

(圖)皇太極

漠南蒙古的內附對於明朝而言,增加了防禦寬度,北方邊境壓力驟然增加,加速了崩潰的步伐。對清朝而言,在西部和北部多了一道堅固的屏障。在1644年清軍入關爭奪勝利果實時,北方邊境是漠南蒙古負責守衛的。

但是光有漠南蒙古是不夠的,漠西準噶爾部的噶爾丹上位後,不斷向東擴張,進攻漠北喀爾喀部蒙古。噶爾丹妄圖統一蒙古,消滅清朝,重拾蒙古帝國的榮光,因此和清朝的關係迅速惡化。

(圖)清朝與準噶爾的戰爭

康熙皇帝先是藉助噶爾丹的壓力,舉行多倫會盟,將漠北蒙古納入版圖,然後在漠北蒙古的昭莫多大敗噶爾丹,迫使其退出漠北。

退出漠北的準噶爾部開始南下侵佔西藏,康熙旋即進軍西藏,將準噶爾部逐出青藏高原,雍正年間清朝攻佔青海,至此清朝的西北部邊境壓力驟減。

(圖)清朝和準噶爾的激烈爭奪

但是歷史一再證明:失去西域,中原帝國就永無寧日!所以清朝始終保持著對準噶爾部的壓力,終於在1757年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從此蒙古問題徹底解決,困擾中國幾千年的遊牧民族威脅徹底消除!

2、沙俄問題是潛在性問題!

準噶爾的坐大,沙俄是主要功臣。

從16世紀開始,沙俄哥薩克騎兵就越過烏拉爾山,在西伯利亞瘋狂擴張。1643年,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中國邊境開始受到沙俄的威脅。

此時的中國處於明末清初的交替中,對遠在東北的沙俄無暇顧及,但是作為清朝的龍興之地,東北的安危至關重要,因此康熙積極部署反擊,兩次發起雅克薩之戰,終於迫使沙俄籤訂《尼布楚條約》,退出黑龍江流域。

(圖)沙俄騎兵

退出黑龍江流域的沙俄並不死心,他們將魔爪伸向貝加爾湖以及西部的準噶爾部地區。貝加爾湖地區是漠北蒙古部落傳統的遊牧區,收到沙俄入侵,堅定抵抗但最終不敵,在西部受到噶爾丹威脅,南部受到清朝擠壓的情況下,漠北蒙古審時度勢加入清朝,找到了強大的靠山。

清朝趁機大舉北上,擊敗噶爾丹,而後與沙俄籤訂《恰克圖條約》及《布連斯奇條約》,確定了北部的中俄邊界。

中俄一系列條約的籤訂對清朝確定邊界,保衛疆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圖)中俄籤訂《尼布楚條約》

《恰克圖條約》及《布連斯奇條約》籤訂後,中俄在中東部的爭奪暫告一段落,西部準噶爾部成為爭奪的焦點。對於清朝而言,準噶爾和沙俄沆瀣一氣,始終是威脅清朝西部北部安危的危險因素,因此必須予以堅決消滅。對於準噶爾而言,夾在清朝和沙俄之間,在實力越來越不濟的情況下,必須做出選擇,於是最終選擇了投靠沙俄。而對於沙俄而言,除了對土地的貪婪,還在於沙俄一直在努力尋找南下的出海口,在黑龍江流域的嘗試失敗後,沙俄轉向從中亞西域南下,這一思路一直到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還能看到其勃勃野心的影子。

(圖)蘇聯入侵阿富汗

所以誰掌握準噶爾,就掌握了爭奪的主動權。

最終清朝等到了準噶爾內亂,在內亂導致大規模傳染病的情況下,清軍迅速出擊,消滅準噶爾部主力,清朝成為準噶爾爭奪的贏家!

通過一系列條約以及消滅準噶爾,清朝沉重打擊了沙俄南下的企圖。

(圖)徹底消滅準噶爾

鴉片戰爭前,清朝一直致力於解決疆土問題,作為少數民族,清朝在處理與蒙古各部落關係時顯得更加遊刃有餘。正是由於清朝幾代皇帝鞏固疆域的不懈努力,中華帝國數千年來的不斷開拓的疆土才大量地保存了下來!成為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

清朝:因為準噶爾觸及到了疆土的核心利益,所以我要代表月亮消滅你!

相關焦點

  • 準噶爾汗國與清朝之間有何仇怨,為何清朝一定要將其徹底消滅?
    歷史上的噶爾丹以及他所建立的準噶爾汗國,可以說是康熙皇帝以及當時的大清王朝最為危險的敵人,以至於康熙要連續三次御駕親徵直至噶爾丹敗亡。在這之後,噶爾丹的繼任者們依然給清朝製造了大量的麻煩,最終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帝王,才最終將準噶爾問題徹底解決。而伴隨著準噶爾汗國的覆亡,大清王朝也來到了其疆域最為鼎盛的時期,達到了1300多萬平方公裡。
  • 清朝用70年消滅準噶爾汗國到底有啥歷史意義?
    但問題是,朝鮮、日本以及安南也曾向中原王朝進貢,再加上今天的蒙古也早已剝離,所以無論用「自古以來」還是「傳統宗藩」關係,都無法將準噶爾汗國作為清朝的「遊子」。 而經過70年的搏殺,清朝成為笑到最後的那一個。1755年,準噶爾因天花而內亂不止,乾隆皇帝趁勢出兵,在1757年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隨後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於1759年徹底平定天山南北。 那麼清朝消滅準噶爾汗國到底有哪些歷史意義呢?
  • 乾隆消滅了準噶爾汗國,為什麼還有大小和卓叛亂?
    明清交替之際,在中國西北誕生了一個準噶爾汗國。準噶爾部就是明朝時期的瓦剌,瓦剌強盛時期曾吊打大明,還俘虜過大明皇帝。不過瓦剌衰落後,在向西遷移的過程中分裂了,準噶爾部就是其中之一。清朝忙著入主中原,穩定全國統治。
  • 三代皇帝為何要死磕準噶爾,只是因為這個原因
    任何一場戰爭都不是為了單純的殺人放火,清朝與準噶爾汗國的戰爭也是這樣。這場歷經康熙、雍正、乾隆歷經三代君王耗時六十八年的拉鋸戰最終以清廷的勝利而告終。但是為何清廷三代皇帝都要與準噶爾死磕,這就很耐人尋味了。
  • 準噶爾汗國是什麼?為何從康熙到乾隆,清朝和它打了上百年
    1646年,四部首領具表順治,臣服大清,順治賜予各部弓箭盔甲,命固始汗王為盟主,統領各部,從而確立了大清對漠西蒙古的主權。十七世紀初,準噶爾部迅速擴張,宣戰其他三個部落,把他們趕到了伏爾加河地區,在經過數年的東徵西討後,終於在 1678年統一漠西蒙古,建立準噶爾汗國。
  • 準噶爾只是佔據了新疆和中亞地區,為何清朝一定要消滅準噶爾?
    準噶爾汗國作為漠西蒙古汗國,只是佔據了新疆和中亞地區,為什麼清朝總和它過不去呢?公元1688年,第二次清、俄雅克薩之戰結束後,中俄劃界和談將要在尼布楚舉行。這時,厄魯特蒙古的準噶爾汗噶爾丹派鐵騎進攻漠北的喀爾喀蒙古部,殺的是屍積如山,血流成河,喀爾喀不支,向清廷求援。
  • 大清三位皇帝堅持要滅準噶爾,是因為威脅還是為了擴張?
    明清交替之際,在西北誕生了一個強大的準噶爾汗國。準格爾的壯大被清政府看在眼中,康熙對此十分忌憚,於是從康熙末年開始一直到乾隆朝,清政府發動了一系列針對準格爾的戰爭,曠日持久,耗費巨大。足足歷經68年,才最終消滅了準噶爾汗國。
  • 準噶爾的野心,歷經清三朝皇帝用了70年,最終才徹底滅亡他們
    清朝在歷經康熙 、雍正 、乾隆三朝皇帝,為統一西北地區與準噶爾貴族進行的多次戰爭總耗時為70年,這戰爭在清代文獻中統稱為「平定準噶爾」。平定準噶爾的戰爭,起始於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迄於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最終平息叛亂,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 夢回3000年,穿越戰火,看盡硝煙中的準噶爾汗國
    在書中的第一部分,陳舜臣先生以魏源的《聖武記.乾隆蕩平準部記》為引,講述了曾經馳騁西域的準噶爾汗國因何覆滅,準噶爾汗國的一國之君究竟做了怎樣錯誤的決定,大清又為何要對他們實行恐怖的血洗政策。一.準噶爾汗國: 硝煙中的戰場,波瀾壯闊的史詩魏源《聖武記.乾隆蕩平準部記》:準部自噶爾丹以後三世皆梟雄,能用其眾。至乾隆十年噶爾丹策死,而所部遂亂……在書中,陳舜臣先生從清朝康熙35年(公元1696年)這段歷史開始講起。
  • 一個強悍的遊牧民族,準噶爾部對抗清朝三代皇帝,最終被乾隆所滅
    一個強悍的遊牧民族,準噶爾部對抗清朝三代皇帝,最終被乾隆所滅在清朝的康熙時期,九子奪嫡的時候,當時西北地區的準噶爾部十分的強悍,因此康熙派去了老十四前去迎敵,當時可以說準噶爾部是一個十分厲害的對手,但是在康熙死後,老四繼位
  • 平定準噶爾叛亂後,清朝本可藉機一統中亞,為何乾隆帝卻要拒絕?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軍平定了準噶爾汗國阿睦爾撒納的叛亂,為半個多世紀之久的「清準戰爭」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繼安史之亂之後,中原王朝的勢力再次進入中亞地區。在此之後,準噶爾部族首領噶爾丹將衛拉特的勢力再次推向了頂峰,徹底控制了哈薩克草原,並不斷地蠶食錫爾河流域的城市。日益強盛的準噶爾汗國,對新崛起的清王朝來說,無疑是一大威脅,雙方的摩擦不斷,最終爆發了著名的「清準戰爭」。據資料顯示,準噶爾部在國家力量最強大的時候,已有二十幾萬戶人家,人口約有六十多萬,已成為當時西部最強大的地方政權。
  • 平定準噶爾叛亂後,清朝本可藉機統一中亞,為何乾隆帝卻拒絕了?
    引言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清軍成功平定了準噶爾汗國阿睦爾撒納的叛亂,為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清準戰爭」畫下了圓滿的句號,而這也是繼安史之亂後,中原王朝勢力又一次觸及到中亞地區。要知道,開疆拓土從來都帝王將相建功立業的重要證明,也是後世對其評價的重要標準之一,哈薩克的歸順給清廷統一中亞提供了極大的機會,對於乾隆來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可乾隆為什麼要拒絕呢?其實這背後隱藏的是乾隆皇帝高瞻遠矚的大智慧。
  • 清朝用和親與封王攏絡蒙古,徵服準噶爾部,乾隆用了第三種方法
    十七世紀,準噶爾部統一了漠西蒙古4部,並徵服了察合臺汗國,建立準噶爾汗國。其疆域北接額爾齊斯河、鄂畢河、葉尼塞河上遊,南到西藏阿里地區,西包巴爾喀什湖,東至蒙古薩彥嶺及色愣格河流域,面積達500萬平方公裡。清朝建立初期,準噶爾汗部稱臣。
  • 曾威脅清朝統一的準噶爾是如何滅亡的?
    到了十七世紀,準噶爾部逐漸強大起來,將土爾扈特部向西驅趕,迫使土爾扈特部、和碩特部的一部被迫遷到了伏爾加河下遊地區。向東壓迫杜爾伯特部,奪其領地,逼其內附清朝。並企圖兼併和碩特部。順治三年(1646),衛拉特各部首領二十二人聯名向清朝納貢,清朝賜以甲冑弓矢,命他們其統轄諸部,在那時就確定了主權關係,青藏高原和新疆正式納入清朝的主權版圖,所以,隨後準噶爾歷次威脅清朝安危,其實就是叛亂。1670年:巴圖爾琿臺吉的兒子僧格被殺後,他的異母弟噶爾丹奪得了準噶爾的臺吉位。
  • 對抗70年的準噶爾汗國如何倒下的:康熙皇帝最擅長的就是分化瓦解
    清朝是我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朝代,而在清朝漫長的歲月中,康熙帝的功績被史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但康熙並不是清朝的開國皇帝,那為什麼在人們的眼中,康熙的地位會如此之高呢?這個其實要從三徵噶爾丹說起。噶爾丹是準噶爾汗國的君王,早在明朝後期,蒙古瓦剌部內部出現了矛盾,不可一世的瓦剌部被分解成了幾個小的部落,準噶爾就是幾個小部落當中的一個。由於趕上了明朝末年衰敗的階段,大明王朝實在是抽不出身來,這為準噶爾的擴張和壯大提供了環境基礎。
  • 大清平定準噶爾後,為什麼不再繼續向西擴張,吞併哈薩克呢?
    而大清與哈薩克距離甚遠,中間還隔著一個強大的準噶爾汗國,確實沒有什麼接觸。不過就在大清消滅了準噶爾汗國後,這一切都改變了。大清和哈薩克汗國接壤了,雙方起初也曾爆發過衝突,雙方均有勝負。    那麼大清平定準噶爾汗國後,為什麼不再繼續向西擴張,吞併哈薩克汗國呢?
  • 準噶爾部到底擁有多少軍隊,為何能夠與清朝鏖戰70多年?
    在清朝前期的歷史中,清朝與準噶爾部的戰爭是可圈可點的話題。準噶爾部可不是軟柿子,這個西北地區龐大的部落,與清朝對抗的70多年。從康熙皇帝在位的中期就已經開始和清朝軍隊作戰,一直延續到了乾隆皇帝在位的中期。
  • 準噶爾和喀爾喀有什麼區別,噶爾丹做了什麼讓清朝輕易降服外蒙古
    衛拉特明朝時叫「瓦剌」,清朝時叫「厄魯特」。它是蒙古太師建立的國家,長期與黃金家族分庭抗禮。瓦剌的大汗也先是第一位非黃金家族血脈稱汗的蒙古人,但他稱汗沒多長時間,就被部下殺害。不過他所在的準噶爾部後來又崛起了一個神人——噶爾丹。
  • 清朝的疆域是哪位皇帝在位的時候達到鼎盛?答案讓人驚訝
    清朝版圖達到鼎盛時期應該是在乾隆、嘉慶、道光三任皇帝期間。從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之後清朝疆域達到極盛,到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割讓香港島給英國,一共大約有八十三年。可以說這八十三年,清朝的疆域是最大的。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同時也是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
  • 貝加爾湖是清朝失去的嗎?
    蒙古汗國建立後,四處徵戰,1259年,蒙哥死在重慶合川釣魚城,標誌著蒙古汗國開始走向分裂;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繼承了蒙古汗國中央汗國領地,勢力遠達西伯利亞,包含貝加爾湖地區。1368年,朱元璋北伐,元順帝逃亡上都,隨後逃往應昌,元朝滅亡,北元繼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