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爾丹死後,準噶爾並未陷入衰落:準噶爾曾研發火炮,大破清軍

2020-12-25 網易

2020-12-24 10:17:54 來源: 娛樂娛記李

舉報

  說起準噶爾汗國和噶爾丹可汗,很多人的印象來自《康熙王朝》:噶爾丹是清朝的臣子,而且勾結沙俄造反,最終,康熙帝大軍討伐噶爾丹,噶爾丹兵敗而死,準噶爾被清朝平息。但其實,這個認知是有一定誤區的。因為,準噶爾汗國直到乾隆帝時代,才被清朝滅亡。

  

  準噶爾汗國的祖先是乃蠻部,被成吉思汗徵服後,成為蒙古的一個部族。元朝滅亡後,準噶爾的祖先成為瓦剌部——就是當年俘虜明英宗的那個部族。到了明朝中期左右,瓦剌部西徵到今天西域地區。而瓦剌的一個分支,便是準噶爾部。

  

  明朝末年,女真族崛起,建立後金汗國。女真大汗皇太極逼死林丹汗以後,受到蒙古各部擁戴,被尊為全蒙古的大汗。當然這個尊號,只有漠南蒙古承認,其餘的蒙古部族對此表示不認可。不過,認可不認可,要看實力如何。漠北蒙古起初也不認可皇太極及其後繼者的自吹自擂,但是,之後的形勢,迫使漠北蒙古改變了態度:準噶爾人想吞併漠北蒙古,俄羅斯人也對漠北蒙古磨刀霍霍。漠北蒙古思來想去,也就中原的皇帝——大清皇帝、全蒙古的大汗,相對比較靠譜。

  

  這個感覺有依據:因為俄羅斯人是白種人,信東正教,讓漠北蒙古的喇嘛們很難產生信任。而準噶爾汗國太窮,如果統一漠北蒙古,肯定會搶走漠北蒙古的口糧,反倒是大清皇帝,信仰喇嘛教的同時,還有錢,不會貪圖自己這點家產,於是漠北蒙古決定歸順大清朝廷。此時漠南和漠北的蒙古都認了大清當老大,因此大清也想順路收了準噶爾這個小弟。而準噶爾的噶爾丹則覺得:自己非但應該做準噶爾的大汗,還應當做全蒙古的大汗,因此對康熙帝十分不待見,因此清朝和準噶爾的戰爭就這樣爆發了:康熙帝覺得這是準噶爾大逆不道,而噶爾丹覺得大清應該把蒙古各部都吐出來還給準噶爾。

  

  02、清朝和準噶爾之間的戰爭是在所難免的

  準噶爾汗國出動大軍攻打大清,最終被大清軍隊所擊潰:這倒不是因為清軍多麼能打,主要原因在於清軍以逸待勞,準噶爾遠徵大清,光精力上就因為趕路而消耗不少。慘敗後的噶爾丹在鬱悶中去世,其後繼者策妄阿拉布坦則擔任了準噶爾的大汗——雍正一朝,策妄阿拉布坦是主要的邊患。後來的年羹堯西徵,其實也是針對策妄阿拉布坦。

  

  策妄阿拉布坦要比噶爾丹可怕。因為策妄阿拉布坦比噶爾丹有眼光。策妄阿拉布坦的野心也比噶爾丹大:噶爾丹還要假意和沙俄交好,從沙俄那裡尋求援助,而策妄阿拉布坦則覺得,準噶爾最差也應該和沙俄、大清平起平坐。為此,策妄阿拉布坦一度和沙俄反目,甚至還攻打過俄軍的要塞。並且策妄阿拉布坦還從俄軍裡面拉攏了一些炮兵方面的人才,為自己的汗國生產大炮。這就意味著,大清的軍事壓力更加龐大了。策妄阿拉布坦在雍正登基的第五個年頭去世。雍正帝得知消息以後,決定趁火打劫一番,於是大量清軍浩浩蕩蕩殺向準噶爾,結果清軍和準噶爾軍隊在和通泊一戰遭遇到一起,清軍一戰下來損耗了七千多少,只有少數清軍逃了回來——噶爾丹和清軍交戰多年,也未曾給清軍如此大的打擊。

  不過,從長期較量來看,準噶爾還是鬥不過大清:因為戰爭的背後拼的是經濟和財力。準噶爾雖然兵鋒盛極一時,但是在財政上難以和大清相提並論。因此,隨著雙方之後不斷的較量和消耗,準噶爾部的實力也開始下降:畢竟,沒錢是硬傷;畢竟沒錢就意味著沒辦法生產大量的火器和清軍打仗。因此經過康熙和雍正兩代人和準噶爾汗國的消耗戰,到乾隆帝時代,準噶爾汗國迎來末日:一來是財力不敵大清,二來則是因為準噶爾汗國內部爆發瘟疫,這讓準噶爾汗國的經濟和軍事都大打折扣,最終,準噶爾汗國滅亡了。而從康熙時代算起,到乾隆時代為止,清朝和準噶爾之間的戰爭,歷經了一百多年,橫跨整個康乾盛世。

  清朝時期,是中國古代史上最後一次開疆拓土,清朝對準噶爾蒙古的徵服,其紅利延續到當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準噶爾只是佔據了新疆和中亞地區,為何清朝一定要消滅準噶爾?
    這四部分別是:準噶爾,遊牧於巴爾喀什湖以東,天山以北的伊犁河流域 ;和碩特,原在烏魯木齊地域遊牧,後逐漸遷徙到青海一帶 ;杜爾伯特,遊牧於額爾齊斯河流域;土爾扈特,遊牧於塔爾巴哈臺地區(今新疆塔城)。史載,噶爾丹原是準噶爾汗僧格的弟弟,僧格死後由他繼位稱汗,後又將僧格之子策妄阿拉布坦驅走,並霸佔了他的妻子。
  • 清朝攻打準噶爾算入侵還是平叛,有什麼歷史依據?
    清左路軍也到達烏蘭布通,康熙急令右路軍停止後撤,與左路軍會合,合擊噶爾丹於烏蘭布通,並派兵一部進駐歸化,側擊噶爾丹歸路。八月初一中午,雙方主力交戰開始。清軍集中火銃火炮,猛烈轟擊,自午後至日落,將噶爾丹的駝陣轟斷,然後揮軍渡河,以步兵從正面發起衝擊,騎兵從左翼迂迴側擊,噶爾丹大敗,倉皇率全部撤往山上。
  • 三代皇帝為何要死磕準噶爾,只是因為這個原因
    除此之外準噶爾汗國的實力也不容小覷,雖然無論是噶爾丹還是歷代的準噶爾汗王其直屬兵力就有三萬人口,也有幾十萬,隨著時代的發展準噶爾汗國已經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遊牧民族,而是一個複合型帝國。當時的準噶爾汗國擁有一批熟練使用火器的部隊,而且在瑞典以及俄國哥薩克的幫助下準噶爾也有了自己的火炮部隊,在準噶爾汗王駐地就布置有火炮,所以說當時的準噶爾汗國有一定的工業水平,而且這些火炮在與清軍作戰時給清軍造成了不少麻煩。所以準噶爾汗國不加以遏制是完全可能顛覆清廷的統治。所以面對這樣一個強勁有力的對手,清廷自然不會坐視不管。
  • 昭莫多之戰的具體過程是什麼,為什麼準噶爾部會大敗於清軍?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朝與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戰於昭莫多,這場戰役是康熙皇帝在位期間唯一一次親徵,並殲滅了噶爾丹的主力,史稱「昭莫多之戰」。準噶爾部屬於厄魯特蒙古四部之一,居住在今新疆西北一帶。噶爾丹本與清朝有著頻繁的馬市,清初在平定國內叛亂的戰爭中對戰馬的需求量很高,而噶爾丹為了發展當地生產,因此對與清朝的馬市十分熱衷,曾出現「千餘人或數千人,連綿不絕」的場景。但是隨著清朝陸續平定 「三藩之亂」、收復臺灣,對馬匹的需求也減少,因此清政府下令限制馬市的諭令,這對噶爾丹來說無疑是重大打擊。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噶爾丹在未經清朝同意的情況下強行遣使入京,從此雙方關係惡化。
  • 準噶爾和喀爾喀有什麼區別,噶爾丹做了什麼讓清朝輕易降服外蒙古
    不過他所在的準噶爾部後來又崛起了一個神人——噶爾丹。噶爾丹是康熙一生中最大的敵人,他志在統一蒙古,控制的土地一度曾高達700多萬平方公裡,但卻把意外將喀爾喀蒙古拱手讓給了清朝。噶爾丹的父親是準噶爾部首領巴圖爾琿臺吉,但他從小在藏區研習佛法。父親去世後兄長僧格接過父親的衣缽,不料卻被異母兄弟所殺。
  • 為了不留後患,乾隆徵服準噶爾部後,將其滅族
    在康雍乾三朝,準噶爾部野性難馴,始終是大清北部的邊患。雖然康熙和雍正持續被西北用兵,但是並沒有剷除準噶爾的威脅,最終在乾隆的精心準備下,清軍最終將準噶爾打敗,乾隆在給前線將領的秘旨中,下令將準噶爾部全部滅族。
  • 曾威脅清朝統一的準噶爾是如何滅亡的?
    順治三年(1646),衛拉特各部首領二十二人聯名向清朝納貢,清朝賜以甲冑弓矢,命他們其統轄諸部,在那時就確定了主權關係,青藏高原和新疆正式納入清朝的主權版圖,所以,隨後準噶爾歷次威脅清朝安危,其實就是叛亂。1670年:巴圖爾琿臺吉的兒子僧格被殺後,他的異母弟噶爾丹奪得了準噶爾的臺吉位。
  • 乾隆為了不給子孫留後患,徵服準噶爾部後,將其滅族
    康雍乾三朝時期,準噶爾部始終是大清北部的邊患,十分的野性難馴。雖然康熙和雍正持續被西北用兵,但是準噶爾對其的威脅仍然存在,最終在乾隆的精心準備下,清軍打敗了準噶爾,在乾隆給前線將領的秘旨中,下令滅族準噶爾部。
  • 乾隆消滅了準噶爾汗國,為什麼還有大小和卓叛亂?
    明清交替之際,在中國西北誕生了一個準噶爾汗國。準噶爾部就是明朝時期的瓦剌,瓦剌強盛時期曾吊打大明,還俘虜過大明皇帝。不過瓦剌衰落後,在向西遷移的過程中分裂了,準噶爾部就是其中之一。清朝忙著入主中原,穩定全國統治。
  • 清軍在草原上被蒙古人用火器打敗,兩萬餘士兵喪命
    6月21日黎明時分,清軍趕到烏爾會河附近設立營地,見準噶爾人果然有些反應不及,清軍統帥緊接著就從軍中選取了二百多蒙古勇士作為先鋒攻打準噶爾人。又令喀爾喀蒙古的五百士兵,衝擊準噶爾人的輜重隊伍,想以此引起混亂,打亂準噶爾人的軍陣部署,以便大軍隨機而入。
  • 準噶爾汗國是什麼?為何從康熙到乾隆,清朝和它打了上百年
    提到準噶爾,多數人會想到新疆的準噶爾盆地。是的,那裡就見證過準噶爾汗國曾經的輝煌。準噶爾部的前身可以追述到明英宗時期的瓦剌部,就是這個部落發動了「土木堡之變」,讓一度強盛的明朝由此走向衰落。準噶爾部隸屬漠西蒙古,同時期的部落還有碩特、土爾扈特、杜爾特三個小部落。
  • 讓清朝三代皇帝用100年也要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
    1757年,清軍終於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平定天山南北。時隔1000多年,西域終於再次回到了中原帝國的懷抱!長期的消耗讓漠南蒙古不堪重負,最終走向衰落,最終不得不向皇太極投降。1635年,林丹汗率領漠南蒙古眾王公到瀋陽向皇太極請降,漠南蒙古歸順清朝。(圖)皇太極漠南蒙古的內附對於明朝而言,增加了防禦寬度,北方邊境壓力驟然增加,加速了崩潰的步伐。對清朝而言,在西部和北部多了一道堅固的屏障。在1644年清軍入關爭奪勝利果實時,北方邊境是漠南蒙古負責守衛的。
  • 準噶爾部叛亂了68年,但乾隆僅用兩年就將其徹底平叛,原因很簡單
    縱觀乾隆年間對準噶爾的用兵,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二月,清軍兩路出擊,直搗叛軍大本營,僅用一百來天就勝利凱旋。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八月,準噶爾再次叛亂,乾隆二十二(公元1757年),叛軍首領阿睦爾撒納敗逃沙俄並死在那裡,清軍徹底掃平了殘餘分裂勢力,取得徹底勝利。
  • 準噶爾的野心,歷經清三朝皇帝用了70年,最終才徹底滅亡他們
    清朝在歷經康熙 、雍正 、乾隆三朝皇帝,為統一西北地區與準噶爾貴族進行的多次戰爭總耗時為70年,這戰爭在清代文獻中統稱為「平定準噶爾」。平定準噶爾的戰爭,起始於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迄於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最終平息叛亂,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 準噶爾為什麼要和大清為敵?他目的是統一蒙古還是取代大清呢?
    在明末清初,西北崛起了一個強大的國家準噶爾汗國。清朝入主中原後,雙方爆發了戰爭,尤其是康熙竟然三次親徵也要解決準噶爾。不過令雙方都沒有想到的是這場對決竟然斷斷續續的延續了近百年,一直到乾隆時期準噶爾才被消滅。 那麼很多人覺得不解,準噶爾從牌面上看跟大清完全不是一個重量級。
  • 準噶爾汗國與清朝之間有何仇怨,為何清朝一定要將其徹底消滅?
    看過《康熙王朝》的朋友對於噶爾丹這個名字想必不會陌生。歷史上的噶爾丹以及他所建立的準噶爾汗國,可以說是康熙皇帝以及當時的大清王朝最為危險的敵人,以至於康熙要連續三次御駕親徵直至噶爾丹敗亡。在這之後,噶爾丹的繼任者們依然給清朝製造了大量的麻煩,最終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帝王,才最終將準噶爾問題徹底解決。
  • 乾隆收復新疆:消滅盤踞北疆消滅準噶爾
    準噶爾在康熙、雍正年間先後有老噶爾丹、策妄阿拉布坦、小噶爾丹三個領袖,給清朝政府生了不少麻煩。小噶爾丹在乾隆十年死後,新疆北部陷於混亂狀態。小噶爾丹的嫡子那木札爾,被庶子達爾札殺了;達木札又被輝特部的部長阿睦爾撒納所殺。阿睦爾撒納扶立一個叫做達瓦齊的,作準噶爾部的部長。
  • 阿睦爾撒納領兵進攻清軍,乾隆大怒下令血洗準噶爾
    乾隆皇帝見阿睦爾撒納前來投奔,大喜若狂,如此一來,準噶爾汗國的山川地理、風土人情就可以完全了解了。所以乾隆對他厚加禮遇,封其為王爵,賜給大的名馬財物。1755年,清軍以阿睦爾撒納為嚮導,兵分兩路向準噶爾汗國大舉進攻。
  • 清朝用和親與封王攏絡蒙古,徵服準噶爾部,乾隆用了第三種方法
    明朝初期,韃靼和瓦剌都曾臣服,幾十年後,瓦剌入侵,土木堡之戰俘虜了明英宗。明末清初,本部蒙古分化為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清朝採用和親、封王的辦法分化拉攏,使這兩部分蒙古成為滿清的盟友,進行了有效控制。清朝建立初期,準噶爾汗部稱臣。康熙十年(1671年),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不斷用兵擴張地盤妄圖統一全蒙古,重建大蒙古汗國。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噶爾丹率精銳騎兵3萬打到離北京僅700裡的內蒙古烏蘭布通,嚴重威脅到清朝的安全。康熙皇帝親率大軍與準噶爾軍隊決戰,清軍憑藉大炮轟擊,大敗準噶爾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