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準噶爾汗國和噶爾丹可汗,很多人的印象來自《康熙王朝》:噶爾丹是清朝的臣子,而且勾結沙俄造反,最終,康熙帝大軍討伐噶爾丹,噶爾丹兵敗而死,準噶爾被清朝平息。但其實,這個認知是有一定誤區的。因為,準噶爾汗國直到乾隆帝時代,才被清朝滅亡。
準噶爾汗國的祖先是乃蠻部,被成吉思汗徵服後,成為蒙古的一個部族。元朝滅亡後,準噶爾的祖先成為瓦剌部——就是當年俘虜明英宗的那個部族。到了明朝中期左右,瓦剌部西徵到今天西域地區。而瓦剌的一個分支,便是準噶爾部。
明朝末年,女真族崛起,建立後金汗國。女真大汗皇太極逼死林丹汗以後,受到蒙古各部擁戴,被尊為全蒙古的大汗。當然這個尊號,只有漠南蒙古承認,其餘的蒙古部族對此表示不認可。不過,認可不認可,要看實力如何。漠北蒙古起初也不認可皇太極及其後繼者的自吹自擂,但是,之後的形勢,迫使漠北蒙古改變了態度:準噶爾人想吞併漠北蒙古,俄羅斯人也對漠北蒙古磨刀霍霍。漠北蒙古思來想去,也就中原的皇帝——大清皇帝、全蒙古的大汗,相對比較靠譜。
這個感覺有依據:因為俄羅斯人是白種人,信東正教,讓漠北蒙古的喇嘛們很難產生信任。而準噶爾汗國太窮,如果統一漠北蒙古,肯定會搶走漠北蒙古的口糧,反倒是大清皇帝,信仰喇嘛教的同時,還有錢,不會貪圖自己這點家產,於是漠北蒙古決定歸順大清朝廷。此時漠南和漠北的蒙古都認了大清當老大,因此大清也想順路收了準噶爾這個小弟。而準噶爾的噶爾丹則覺得:自己非但應該做準噶爾的大汗,還應當做全蒙古的大汗,因此對康熙帝十分不待見,因此清朝和準噶爾的戰爭就這樣爆發了:康熙帝覺得這是準噶爾大逆不道,而噶爾丹覺得大清應該把蒙古各部都吐出來還給準噶爾。
02、清朝和準噶爾之間的戰爭是在所難免的
準噶爾汗國出動大軍攻打大清,最終被大清軍隊所擊潰:這倒不是因為清軍多麼能打,主要原因在於清軍以逸待勞,準噶爾遠徵大清,光精力上就因為趕路而消耗不少。慘敗後的噶爾丹在鬱悶中去世,其後繼者策妄阿拉布坦則擔任了準噶爾的大汗——雍正一朝,策妄阿拉布坦是主要的邊患。後來的年羹堯西徵,其實也是針對策妄阿拉布坦。
策妄阿拉布坦要比噶爾丹可怕。因為策妄阿拉布坦比噶爾丹有眼光。策妄阿拉布坦的野心也比噶爾丹大:噶爾丹還要假意和沙俄交好,從沙俄那裡尋求援助,而策妄阿拉布坦則覺得,準噶爾最差也應該和沙俄、大清平起平坐。為此,策妄阿拉布坦一度和沙俄反目,甚至還攻打過俄軍的要塞。並且策妄阿拉布坦還從俄軍裡面拉攏了一些炮兵方面的人才,為自己的汗國生產大炮。這就意味著,大清的軍事壓力更加龐大了。策妄阿拉布坦在雍正登基的第五個年頭去世。雍正帝得知消息以後,決定趁火打劫一番,於是大量清軍浩浩蕩蕩殺向準噶爾,結果清軍和準噶爾軍隊在和通泊一戰遭遇到一起,清軍一戰下來損耗了七千多少,只有少數清軍逃了回來——噶爾丹和清軍交戰多年,也未曾給清軍如此大的打擊。
不過,從長期較量來看,準噶爾還是鬥不過大清:因為戰爭的背後拼的是經濟和財力。準噶爾雖然兵鋒盛極一時,但是在財政上難以和大清相提並論。因此,隨著雙方之後不斷的較量和消耗,準噶爾部的實力也開始下降:畢竟,沒錢是硬傷;畢竟沒錢就意味著沒辦法生產大量的火器和清軍打仗。因此經過康熙和雍正兩代人和準噶爾汗國的消耗戰,到乾隆帝時代,準噶爾汗國迎來末日:一來是財力不敵大清,二來則是因為準噶爾汗國內部爆發瘟疫,這讓準噶爾汗國的經濟和軍事都大打折扣,最終,準噶爾汗國滅亡了。而從康熙時代算起,到乾隆時代為止,清朝和準噶爾之間的戰爭,歷經了一百多年,橫跨整個康乾盛世。
清朝時期,是中國古代史上最後一次開疆拓土,清朝對準噶爾蒙古的徵服,其紅利延續到當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