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
這是今年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的開頭,「海德格爾」「嚆矢」「濫觴」「卡爾維諾」「振翮」,這些詞語,以及引用的名言,給你什麼感覺?類似的詞句,後文中還有許多,比如「麥金太爾」「達達主義」「孜孜矻矻」等。
讀過了浙江滿分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非常佩服這位考生,小小年紀,涉獵如此之廣,體驗如此之深,思維如此之密,表達如此之暢,行文如此之穩,且是在時間並不充裕的情況下完成,實屬罕見。有興趣的可以搜看一下。
不過,這樣一篇文章,卻引來一些爭議。比如胡錫進就認為不應該給滿分,而著名作家馬伯庸先生也給了個辭不配位的評論。兩人評論有些道理,文章確實有些賣弄辭藻的嫌疑。不過,我覺得對於這篇作文,評論時還需要關注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應考」。
為什麼強調是應考作文呢?寫作有時間限制就不用說了,另一方面從我的觀點來看,要想在海量高考作文中脫穎而出,就必須標新立異,不僅內容上需要如此,形式上最好也要獨樹一幟。這裡所說的形式,既包括結構上的,也包括語言文字上的。
沒有改過學生作文的老師,尤其是沒有參加過小升初與中高考這樣大規模批改作文的老師,很難體會到面對那麼多學生作文的感受。大多數的作文普普通通,字跡潦草看得人心煩意亂,沒有文採看得人昏昏欲睡。
試想一下,在批閱作文中,如果突然有一篇作文,行文流暢不說,關鍵是句中還出現了許多冷僻艱深的詞彙,會產生什麼效果?是不是會令閱卷老師眼前為之一亮、精神為之一震呢?會不會令老師刮目相看?
對,要的就是這種先聲奪人的效果,尤其是在文章開頭就這樣,用罕見的詞彙、語句點亮閱卷老師的眼睛,引起關注,激發讀欲,只有這樣,閱卷老師才能打起精神認真審視這篇作文,從而發現其妙處。否則的話,老師可能就一目十行,等閒視之了。
像馬伯庸先生說的,好文章不一定要用那些艱深晦澀的辭、典。這一點不可否認,但是要知道,這種淺顯易懂的好文是需要在一定心境下去品味的,要有那個閒工夫才行,在改卷那種心境下、那種匆匆裡,不易關注到淺易中的情趣與語言功底。
而且這裡面還存在名人效應。就像書法那樣,但凡出自名人之手,觀者就會好好品味,琢磨其好處,即使沒有好處,也要硬說出一兩點來,以免別人說自己不懂。這就像皇帝的新裝。而如果是無名之輩寫的,多數人要麼不屑一顧,要麼吹毛求疵。
在文章的評價上何嘗不是如此?老舍的許多文章,用北京方言寫成,平白如話,淺顯易懂,專業評論為有情有味有理。但如果是普通人寫,可能就被評為大白話、不含蓄、沒文採。雖然歷史會檢驗作品的好壞,但對於高考作文來說,可能沒有被歷史檢驗的機會,而改卷老師的檢驗才是生死存亡之關鍵。
考試寫作文,拿到高分才是王道,沒有學生會去想著要寫出一篇什麼「時代好文」。怎樣才能得高分?那些書寫潦草的就不說了,一邊去。如果想讓自己的好作文不被埋沒,首先得要引起老師關注,想引起老師關注就必須在內容與形式上標新立異。
《生活在樹上》這篇作文就很好地做到了獨樹一幟。我想此文如果不是語言上如此新異,恐怕不會引來審查組的重判,雖然內容確實不錯,但也註定無緣滿分,從之前三位老師39、55、55三個分值的評判來看,至少要少得5分。在高考中5分是什麼概念!
當然了,如果作文內容不佳,僅憑新異的詞彙是支撐不起來的,反而還會弄巧成拙,本來老師沒打算細看,能給個中等或偏上的分數,結果因為搞些生僻辭、典,引來老師關注,但一看卻是假大空,於是給了個較低的分。
所以說到底,要想寫好作文,拿到高分,最關鍵還是增加閱讀量。如同蠶吐絲,先要吃大量桑葉。從《生活在樹上》這篇作文中,就可以看出作者的閱讀量是非常巨大的,而且涵蓋古今中外。這一點令人佩服,值得所有的學生學習,也值得所有喜歡寫作的成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