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只是一個偶爾小酌的人,但是對於酒文化還是很有興趣的,現在很多人已經習慣地認為白酒是我們酒文化的代表,可事實上白酒這種蒸餾酒是元代傳入的「舶來品」,黃酒才是歷史更深遠的真正釀造酒,黃酒也與葡萄酒、啤酒並稱為「世界三大古酒」。
而本次的題目也側面展露出了黃酒的衰落,所以這次我們就來解答一下這個問題,順便也簡單分享一下黃酒的品類、文化。
本期問題:花雕酒和黃酒的區別有哪些?
我們之所以會說「這個題目側面展露了黃酒的衰落」,那是因為花雕酒本身就是一種黃酒的叫法,不具有可以拿來均等對比的條件。
黃酒的歷史已有數千年,早在商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獨創了利用酒麴達到複式發酵的效果,而且黃酒並沒有白酒的蒸餾程序,是真正意義上的釀造酒。其後在全國各地也都陸續誕生了各自特色的黃酒,花雕酒就是眾多黃酒中的一種,我們在影視作品中看到的名為「女兒紅」、「狀元紅」的酒都是黃酒。
所以「花雕酒和黃酒的區別有哪些」這個描述本身就有點誤解,這就類似於在問「老白乾和白酒的區別有哪些」、「越野車和機動車的區別有哪些」一樣,前者(花雕酒)是包含在後者(黃酒)當中的。
那麼黃酒到底是怎麼樣的一種酒?
黃酒的雛形是那種只有1%到3%左右酒精含量的原始米酒,後來隨著酒麴、酒藥的發明、變革以及釀酒師對於原料的甄選,黃酒的度數開始顯著提升。直到現在黃酒的酒精含量一般在14%到20%左右,而具體釀造用料就因地制宜了,在南方多以糯米為主,而在北方地區多以糜子、小米為主,屬於比較原始的低度釀造酒。
但也正是因為黃酒原始、未經蒸餾,所以黃酒的營養物質含量要比白酒高出很多倍,其中發酵釀造得到的各種胺基酸、糖、醋、維生素、有機酸等物質都能得以保留,有鑑於啤酒有「液體麵包」的美譽,黃酒可以被稱之為「液體蛋糕」。
在過去漫長的酒文化歷史當中,黃酒其實都是主角。蒸餾白酒在元代左右才開始傳入我國,但是在元明清的整個階段中,黃酒都是處於一種巔峰狀態,哪怕民國的部分時期當中,黃酒也是當時的主流飲用酒。
黃酒有哪些分類?花雕酒有哪些特色?
黃酒的品種其實有非常的多,比較著名的有:江西九江的封缸酒、浙江紹興狀元紅(女兒紅)、山東即墨老酒等等。不過就跟白酒依照香型來分類差不多,黃酒一般是按照含不同工藝下的糖量來取名分類的,大致有以下4類。
【幹型黃酒】:這個「幹」就代表糖分少,跟紅酒裡面的「乾紅葡萄酒」是同樣的意思,這類黃酒也叫做「元紅酒」,發酵度程度比較完全,殘糖量很低而酒精含量適中,一般幹型黃酒的含糖量小於等於15克/升。幹型黃酒外觀上呈現橙黃色或者較深的褐色,酒液通透清亮,入口濃鬱鮮醇有些會略微帶苦。
【半乾型黃酒】:
這類黃酒也被稱為「加飯酒」,半乾型黃酒是在上述幹型黃酒的基礎上加料釀造出來的,也就是在釀造的過程中額外添加一些用作發酵的米飯,所以叫做「加飯酒」,由此它的殘糖量更高一些,所以謂之「半乾」,總糖含量一般在15克/升到40克/升之間。半乾型黃酒酒液外觀與幹型類似,但是口感更加醇厚柔和、風味更強,現在很多黃酒中的上品都屬於半乾型黃酒。
【半甜型黃酒】:半甜型黃酒也叫做「善釀酒」,它的工藝也有獨到之處,是用已經成品的黃酒代替水來加進發酵物中,這樣一來在發酵開始的階段其實酒精度數就已經比較高了,由於天然酵母的耐受能力有限,所以酵母會被現成的酒精抑制,如此一來殘糖量就更高,半甜型黃酒的糖含量可以達到40克/升到100克/升之間。這類黃酒的風味沒有那麼強烈,所以接受度相比較前兩種來說更好一些,滋味甘甜醇厚,但是一般不太耐存放。
【甜型黃酒】:這種黃酒的做法屬於「淋飯酒」,也就是將釀酒原料蒸好之後拌入酒藥發酵,當糖化進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淋入40到50度的糟燒白酒來快速抑制、延緩發酵,由此得到更高的殘糖量,甜型黃酒的總含糖量可以達到100克/升以上。一般酒液為淡黃色的比較多,兼具白酒的濃香和黃酒的醇厚甘甜,如果是白酒的適用者又想嘗試黃酒的話,可以由此入手。
那麼「花雕酒」這個名字由何而來?
「花雕」二字其實還真不是用來說明黃酒品類的,在民間傳說中「花雕酒」、「女兒紅」、「狀元紅」這三個名詞其實都是一種酒,只不過是因為民俗習慣的原因有了不同的名字。
相傳在宋代左右的一些大戶人家,會在孩子滿月的時候埋下數壇優質的黃酒,而這個黃酒就會因為這個孩子的不同際遇而有不同的名字。
如果這個孩子是男孩的話,那就等他金榜題名的時候將酒挖出來,這個時候這酒就叫做「狀元紅」,還有一說是娶妻大婚的時候挖出來以做慶賀,由於洞房花燭跟金榜題名同為人生大事,所以同樣叫做「狀元紅」。但如果這個孩子是女孩的話,那麼就等她出嫁之日挖出來慶賀飲用,以此得名「女兒紅」,而「花雕酒」的名字在傳說中是女孩夭折、未能長大成人,那麼此酒就叫做「花雕(凋)」。
不過這都是坊間民俗的傳聞說法了,「花雕酒」這個名字比較靠譜的由來,其實是源至最初盛放這種黃酒的器皿上會有一些圖案、花樣雕刻,於是被稱為「花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