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中華民族是農耕文化,人們靠天吃飯。所以中國的傳統節日,跟太陽跟月亮都有關係。種田的老人都知道,莊稼真正的生長不是在白天,而是在晚上月亮出來以後,因為夜裡有露水。所以到了莊稼開始拔節時候,老農就會去地裡蹲上幾日,聽高粱、稻子生長的聲音。
在農曆中,每個月的十五是月圓時間,因此十五會成為人事活動的標誌。人們根據月牙的情況判斷是在一個月的什麼時間,初一開始出現上弦月,牙兒抄上。到了十五就會出現圓月。以後開始變成下弦月。人們看一個月的周期尋找氣候和人事活動的標誌,也因此在我們的傳統節日裡,有了正月十五元宵節,八月十五中秋節的節日。
中國幹支紀年法配合十二屬相,成為中國文化獨特標誌。中國的傳統節日,在天文曆法上是最奇妙的文化紀年法。他的符號是幹支紀年,即甲子乙丑丙寅等。十個天幹和十二個地支的對位,六十一輪迴。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幹支紀法。
無論是多麼時髦的孩子,不管是喝的咖啡,還是吃薯片,都會討論你屬什麼,我屬什麼,今年是我本命年等等,最終都要回歸到自己的文化根基上,這也跟我們的節日有關係。
在農曆中,重疊的日月,也被當作神秘數字,成為一種文化記憶。正月正,也就是大年初一,如今很多人回去廟上求福;二月二,被稱為龍抬頭的日子,三月三對山歌,找對象,談戀愛;四月四等等都有說辭,五月初五,端午節;六月六,很多地方是大節日,西北有很多民族上蓮花山對歌,是人山人海,成群結隊。中原一帶叫曬蟲節,開始曬衣服,棉的製品,皮革的東西,容易生蟲子,必須曬,文人曬書,六月六也有很多會。
七月七,七夕節,又叫女兒節,乞巧節,牛郎織女男耕女織,兩個都是勞動者,也是農民自己的節日。期望女兒的女工活兒做的巧,鼓勵女孩兒學女紅,縫衣服,剪裁,編織;八月有中秋;九月九,重陽節,重陽節又叫登高節,而且這個季節正好是秋天賞菊。遍插茱萸,茱萸是一種植物,這種文人的過節。有的節日現在很多民族還在過,但有些節日慢慢失傳了。
中國的傳統節日最直接的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古代把重疊的月日幹支的對位的節日也都安排得很妥當。非常符合人類和自然和諧的關係,節日的過渡,周期輪迴。人和自然,人和農耕文化,它把生態,農耕,日月星辰的運作,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融為一體。天人合一,這也是中國文化最微妙的地方之一。
節日不可輕視,不可輕易把他推到。我們那些年曾經有一段歷史把它拋棄了,今天隨著我們社會的發展,我們也越來越增加了反思的深度。
意愛笑:意而愛,愛而笑,笑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