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Cu-Ag合金幹摩擦係數研究取得重要突破—新聞—科學網

2020-12-14 科學網

 

機械運轉時材料之間的摩擦會造成能量的損耗機械、工作效率降低及部件壽命縮短。減小摩擦的方法往往只能依賴添加潤滑或在部件表面進行減摩塗層處理。

材料本體在一定工況條件下的摩擦係數難以通過結構調控而改變。例如:金屬材料的幹摩擦係數普遍較高,通常處於0.6-1.2之間,主要原因是摩擦過程中接觸表面下方產生塑性變形,變形的不均勻性導致表面粗糙化以及形成易脫落的摩擦層。

即使將晶粒尺寸降低到納米量級,材料的硬度成倍提高,但穩態摩擦係數卻幾乎不變,這是由於納米材料有限的塑性變形能力使其在摩擦過程中容易發生應變局域化。降低金屬材料本體的摩擦係數似乎成為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最近,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盧柯研究組在這一研究方向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他們利用表面機械碾磨技術在Cu-Ag合金表層製備出梯度納米結構,在高載荷幹摩擦過程中,梯度納米結構顯著降低了Cu-Ag合金的幹摩擦係數。以載荷為50 N為例,摩擦係數由粗晶態0.64降至0.29。同時材料的磨損速率呈量級降低。梯度納米結構為降低傳統金屬材料的摩擦磨損開闢了全新的途徑。

材料表層的梯度納米結構是指材料表層中的晶粒尺寸隨距表面深度增加從納米尺度梯度增加至普通粗晶尺度,因此使其強度由表及裡呈梯度減小,這種梯度結構可以有效抑制接觸載荷下材料的應變局域化,從而避免或延緩材料表面在變形過程中出現裂紋。

實驗結果表明,在單次及重複滑擦條件下,Cu-Ag合金梯度納米結構樣品表面始終光滑如初,沒有出現裂紋或材料堆積,有效抑制了摩擦導致的表面粗糙化,呈現出與粗晶及均勻納米結構樣品截然不同的特性。亞表層微觀結構顯示,最表層納米晶尺寸穩定不變,其下方由於機械驅動的晶界遷移而導致晶粒粗化。在高載荷30000周次重複滑擦過程中,Cu-Ag合金的表層梯度納米結構表現出很高的結構穩定性,有效抑制了表面粗糙化以及脆性摩擦層的形成,這正是其低摩擦現象的原因。梯度納米結構顯著降低金屬的幹摩擦係數對於提高工程材料能源效率與產品壽命具有重要意義,也將對高端精密製造技術的發展產生推動作用。

上述研究獲得科技部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資助。該研究成果發表於2016年12月9日出版的美國AAAS主辦的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

相關焦點

  • 製備出梯度納米結構降低合金摩擦係數—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沈春蕾 通訊員劉言)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盧柯研究組利用表面機械碾磨技術,在Cu-Ag合金表層製備出梯度納米結構
  • 微藻規模培養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廖洋 官傑報導】記者11月22日從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所獲悉,在科技部科技支撐計劃、中科院太陽能行動計劃二期等項目支持下
  • 答案就在新型矽鍺合金裡—新聞—科學網
    最近,荷蘭埃因霍芬理工大學的科研團隊開發了一種能發光的矽鍺合金,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上。這種全新的材料可以為矽基光源開闢一條新的出路。而目前,團隊正在用它創造一款能夠集成到現有晶片中的矽基雷射器。 會發光的六方結構矽鍺合金 埃因霍芬理工大學Erik Bakkers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實現了一種新型矽鍺合金髮光材料,並且正在製造一款能夠集成到現有晶片中的矽基雷射器。他們所尋找的,正是矽基光電集成晶片上那塊最重要的「拼圖」——矽基高效光源。 研究團隊究竟使用了什麼方法讓矽材料發出光來?
  • 酸性電解水析氫催化劑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德會團隊在酸性電解水析氫(HER)催化劑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藍藻學名藍細菌,其光合作用在地球大氣環境有氧化的進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無機態的碳進入生物圈的重要途徑。科學家發現,藍藻中含有一種名為「Rubisco」的酶在光合作用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其工作機制卻長期未被認識。
  • 「彈」然自若的智能新金屬—新聞—科學網
    「NiCoFeGa單晶纖維的研發為智能金屬材料領域提供了一種性能優越的超臨界彈性材料,同時為該領域開闢了新的研究方向。」王沿東告訴《中國科學報》,這一研究進展3月16日發表於《自然—材料》。 獨闢蹊徑 喜獲突破 人工智慧的發展,對金屬材料也提出了智能化的要求,智能金屬材料成為國際材料領域的研究熱點。
  • 影像組學智能預測直腸癌術後遠端轉移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記者8月27日從中科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獲悉,該實驗室研究員劉振宇與中山大學第六附屬醫院孟曉春、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張紅梅、雲南省腫瘤醫院李振輝、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蔡國響和河南省人民醫院王梅雲等科研人員合作開展的多中心「影像組學預測直腸癌術後遠端轉移」臨床研究工作獲得新突破,相關研究成果8月27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 科學網—北京科技大學研究團隊的納米材料研究取得突破
    > 北京科技大學研究團隊的納米材料研究取得突破
  • Remsa耐磨士告訴車友,剎車片摩擦係數很重要
    剎車制動系統是汽車的重中之重,制動性能的好壞關乎到生命安全,制動系統的每一個部件的作用都不能忽視,都值得我們不遺餘力去研究和提升性能。通過對剎車系統的工作原理進行研究,可以看出每一個部件在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剎車片在制動系統中起什麼作用?
  • GO/CuMoO4固載Pd-Co-Ag納米合金的製備及其電催化性能研究
    2020.00.005GO/CuMoO4固載Pd-Co-Ag納米合金的製備及其電催化性能研究萬正睿,  楊婕妤,  張淑娟,  張翊青(湖北大學 化學化工學院, 有機化工新材料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有機功能分子合成與應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湖北 武漢 430062) 摘  要:為了製備出較好的新型複合催化劑,為工業醇類燃料電池的開發和應用提供新途徑,採用水熱與煅燒法合成出氧化石墨烯/鉬酸銅(GO/CuMoO4)片層結構複合型載體,再通過浸漬還原法成功地將Pd-Co-Ag三金屬納米合金固載到
  • 研究揭示鈣通道蛋白調控水稻對低溫響應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建立了一條從低溫信號感知到鈣離子通道激活的低溫信號轉導途徑,填補了植物低溫信號轉導途徑中缺失的重要一環,為利用OsCNGC9 進行水稻抗逆遺傳改良提供了理論依據。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 據萬建民介紹,低溫脅迫是影響植物生長、發育和地理分布的重要環境限制因素之一。水稻是世界上主要糧食作物之一,起源於熱帶、亞熱帶。相對於小麥、大麥等作物,水稻對低溫脅迫更加敏感。
  • 大連化物所膜分離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大連化物所膜分離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2014-12-15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團隊將一種取得廣泛研究的沸石咪唑酯骨架(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s,ZIFs),ZIF-7 納米粒子,(Zn(bim)2, bim=benzimidazolate)進行水熱處理,得到具有優異穩定性的二維層狀骨架
  • 研究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飼草育種與栽培創新團隊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植物生物學》上。
  • 中國科學家獲2020年度「洪堡研究獎」—新聞—科學網
    俞飈研究員在實驗室 近日,德國亞歷山大·馮·洪堡基金會正式通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祝賀該所研究員俞飈榮獲2020年度「洪堡研究獎」。 洪堡研究獎由德國亞歷山大·洪堡基金會於1972年設立,面向德國以外的全球傑出科學家,專門授予在基礎研究、理論創新、學科引領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並在未來有希望取得尖端成就的外國傑出學者。要求候選人必須是在其研究領域做出過原創性理論、重大發現或發明,對該領域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科學家。是該基金會所頒贈給外國學者的最高榮譽,旨在表彰獲獎者的終身學術成就,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
  • 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宏平、博士研究生李尚穎等人在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美國礦物學家》上。
  • 東北大學在低成本高強塑鎂合金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東北大學材料學院秦高梧教授團隊「低成本高強塑鎂合金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相關高水平研究成果在國際金屬材料研究頂級期刊Acta Materialia連續發表,並獲得了國內外研究學者與工業界的廣泛關注。
  • 科學家在極細多晶體銅中發現新型亞穩結構—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納米金屬科學家工作室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利用大量精細實驗並結合模擬計算發現,當晶粒尺寸降低到幾納米時,純金屬銅多晶體會形成一種新型亞穩結構
  • 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鼎湖山站博士熊鑫在教授周國逸和研究員張德強指導下,在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提出凋落物分解過程中的產物去向,而非凋落物產量
  • 幹細胞再生研究破解受孕難題—新聞—科學網
    1月12日上午9點19分,隨著一名男嬰在南京鼓樓醫院呱呱墜地,一項幹細胞再生醫學技術研究也取得突破性成果。嬰兒的母親方女士曾被確診為卵巢功能衰竭導致不孕,34歲的她求子心切。輾轉於全國各地多家醫院各個科室後,方女士在2015年12月來到南京鼓樓醫院,決定為生出自己的寶寶做「最後一搏「,這一次終於取得成功。 南京鼓樓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孫海翔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當前針對不孕的常規治療方法是雌孕激素替代治療,但卵巢早衰的患者在月經周期中沒有優勢卵泡活動,就無法取得卵子,所以激素替代治療收效甚微。
  • 飛行器高雷諾數氣動特性預測方法研究取得重要技術突破
    飛行器高雷諾數氣動特性預測方法研究取得重要技術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