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生態文化長廊首開段,一段利用鐵軌設計的景觀吸引眼球。 記者劉斌 攝長江網9月28日訊 武九鐵路北環線,是武漢人記憶中的一條老鐵路,隨著時代發展,它的運輸功能轉移,2018年鐵路開始搬遷後,經過3年多建設,這裡即將迎來新生:地下建設城市綜合管廊,地上建設武昌生態文化長廊。 國慶前夕,長江網記者來到武昌生態文化長廊,探訪剛剛建成的首開段。 4米寬靚麗「綠道」+2米寬人行道 融入海綿設計理念
武昌生態文化長廊首開段已基本建成,長約500米。 記者劉斌 攝「武昌生態文化長廊位於長江主軸武昌濱江核心區,沿原武九鐵路北環線建設,總長約17.1公裡。今年4月開工建設的一期工程,起於友誼大道,止於建設十路三環線,總長約13.46公裡。」市城投集團武漢鐵投公司項目建設部副部長王磊介紹,建設內容包括鋪裝場地、慢行系統、景觀綠化、配套建築、高空棧橋、城市小品、設備配套、夜景亮化等。 「目前,一期工程的首開段已基本建成,約500米長,位於月亮灣城市陽臺附近,緊鄰右岸大道。」王磊說。 27日上午,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來到首開段,遠遠只見沿右岸大道有一條靚麗「綠道」和一條灰色人行道,十分顯眼。設計方中南建築設計院景觀生態環境中心總景觀師莊葦介紹:「設計的這套慢行系統由兩條不同功能的步道組成,4米寬綠道和2米寬人行道貫穿全線,綠道上可以騎自行車,也可以步行。」 據了解,綠道和人行道均融入「海綿」設計,採用透水材料,可以實現100%透水。「今年汛期,下大暴雨時,首開段的綠道和人行道都經受住了考驗,沒有積水。」莊葦說。 地上長廊、地下管廊 這條綠道「暗藏玄機」
武昌生態文化長廊首開段,原武九鐵路的鐵軌成了路沿石。 記者劉斌 攝漫步綠道,莊葦指著一處木平臺說:「這裡藏了武九綜合管廊的吊裝口,發現了嗎?」記者在木平臺上走了一圈,並未發現「機關」。 「把這個木平臺打開,可以往地下綜合管廊吊裝設備。」他說,「你再找找,綠道上還有什麼管廊的配套設施?」 記者環顧四周,發現了一座「小房子」。「這是管廊的通風口,就和地鐵的通風口作用一樣。」莊葦說,通風口建築色彩低調,不會「搶掉」綠化景觀的風頭。 在綠道上,記者又發現了一排隱藏式井蓋,和綠道融為一體,邊角上刻著小小的「管廊」二字。 長廊設計處處凸顯鐵路元素 追憶武九鐵路舊時光
武昌生態文化長廊首開段,枕木用作公共座椅基座。 記者劉斌 攝鐵軌作為路沿石、枕木作為公共座椅的基座,在武昌生態文化長廊,處處可見「鐵路元素」。莊葦介紹,工藝設計方面,長廊既傳承展示鐵路工業與文化記憶,延展百年鐵路文脈,又展現了人與自然融合的和諧之美。 「我們通過『利舊』的形式將鐵軌、枕木、鐵路設施、工業設備等糅合景觀進行再造,將廢舊鐵軌大量使用到鋪裝場地和各類慢行園路中,既用作場地鋪裝的分隔,也作為場地和園路的收邊材料,讓鋼鐵的質感、色彩與現代的地鋪材料形成巨大反差,讓人們既能追憶武九鐵路舊時光,又能感受時光穿梭之變幻意境。」他說。 莊葦透露,從長江二橋至武車二路,還將設計5組雕塑藝術品。「從2017年開始醞釀,既有湖北藝術大師的作品,也有國內知名雕塑大師的作品。」 一年四季一步一景 春看花,秋賞葉
武昌生態文化長廊首開段,一段利用鐵軌設計的景觀,適合打卡。 記者劉斌 攝園林綠化也是武昌生態文化長廊的一大特色,記者在首開段看到,綠道靠內一側種植著一排銀杏,每棵樹幾乎差不多高,筆直挺拔。「我們統一挑選的是胸徑25釐米、高度10米左右的銀杏樹。」綠化施工方蘇州園林項目負責人介紹。 「全線主要樹種,除了銀杏,還有櫻花,共挑選了4個品種,包括雲南早櫻、大島櫻、染井吉野櫻、寒緋櫻,花期從3月初至4月中期。」 蘇州園林項目負責人說。 此外,沿線還按不同景觀區域種植了其他許多花。春季可賞桃花、海棠、杜鵑和玉蘭;夏季可看金絲桃、月季、翠蘆莉、紫薇;秋季看銀杏、聞桂花;冬季以冬青為主要觀賞植物。 「武昌生態文化長廊,可以說是四季常青,移步換景,最終形成落櫻繽紛、奼紫嫣紅、楓林盡染、禾草秋風的特色植物景觀風貌。」 一線串珠 長廊沿線有多個主題樂園
圓形廊架未來將種植藤本月季,形成花廊。 記者劉斌 攝距離首開段不遠的長江二橋下,有一片空地,那裡保留著武九鐵路的部分鐵軌,停放著幾列綠皮火車,正在建設「四美塘鐵路文創天地」。 王磊介紹,文創天地結合了原有鐵路編組站和工業廠房特色,未來將在這裡展示火車頭、火車廂,供市民參觀。火車廂還將改造成經營場所,可以在這裡喝咖啡、就餐。「希望未來這裡成為武漢市民喜愛的休閒場所。」 「總體設計上,武昌生態文化長廊按照『一線串珠』的思路,沿線將設多個主題公園,除了四美塘鐵路文創天地,八大家將設一處創意工坊,建設十路將有兒童樂園和火車樂園。」王磊說,在火車樂園,市民還可以帶孩子乘坐小火車。 據介紹,武昌生態文化長廊建成後,將激活「老武九鐵路」潛在的價值,極大提升長江主軸城市功能及環境品質,形成世界級的城市公共空間,同時以鐵路文化遺蹟精髓為主線,對沿線進行改造升級,以此串聯整個濱江城市綜合體,打造長江右岸城市功能的新文化綠廊。 連結>>> 武九鐵路北環線 武九鐵路北環線的前身是1918年通車的粵漢鐵路,後修建於上世紀50年代。該鐵路段從南至北經過武昌、沙湖、武昌北、八大家4個車站,終點至青山楠姆廟,長18.4公裡,平均寬度20.40米,用地面積共101.3公頃。此前主要承擔客運功能,武漢開往鄂州、黃石方向的列車都要從此經過。隨著武九鐵路電氣化改造,天興洲大橋和武漢北編組站等鐵路樞紐項目相繼建成投運,該鐵路客運功能轉換至南環線,運輸功能日益減弱並逐漸被替代。 此後,北環線僅承擔沿線鐵路職工的通勤,以及用於流芳、武東等地區的菜農往返市區。然而,這條「退休」卻沒「退位」的鐵路,截斷了武昌、青山兩個城區近40條與長江垂直的道路,嚴重阻礙了城市發展,市容市貌也受到影響。 2018年5月,武九鐵路北環線搬遷工程正式啟動。 (記者陶常寧 通訊員高蕾 鍾福星) 【編輯:丁翾】 【來源:長江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