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布戰爭的「布」到底是誰?憑啥能讓如日中天的英帝國聲名狼藉?

2020-12-15 下午歷史茶

英布戰爭的「布」指的是「布爾人」。「布爾人」是舊時的叫法,現在稱為阿非利卡人,是南非和納米比亞的白人種姓之一。主要以17世紀至19世紀移民南非的荷蘭裔為主,融合法國、德國移民逐漸形成了一個白人新興民族。

早期歷史

17世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壟斷了西歐、香料群島、東印度群島以及中國和日本的往來貿易,荷蘭商船隊穿越印度洋、大西洋兩個大洋,單程就需要八九個月的時間,為此需要在中途建立若干個補給站。1598年荷蘭人先在模里西斯島建了一個站,但因島上鼠患猖獗又偏離主航線,所以後來又在好望角建了一個大的中途補給站。

到了17世紀中期後,第一批荷蘭移民來到好望角的桌灣,建立了南非的第一個荷蘭殖民地——開普敦。起初這些移民大多是東印度公司的僱員,不久後,來了更多的荷蘭人和不堪忍受迫害的法國胡格諾教徒到此定居。此後,以開普敦為基地不斷向外發展,逐漸使補給站演變成為開普敦殖民地。1710年荷蘭人放棄了模里西斯島,開始集中精力經營開普敦殖民地。

為更好地供應保障過往商船隊,荷蘭移民為建農場、牧場,不斷從好望角向內地擴張,侵佔了土著人大片土地,並迫使這些土著黑人充當奴隸,自己成為了奴隸主。如此這些荷蘭、法國、德國移民的後裔漸漸形成統一的種族,說夾雜法語、德語、馬來語和科薩語的荷蘭文方言,被稱為布爾人,意為「農民」,而他們自稱為阿非利卡人,意為「非洲定居者」。到了19世紀中葉,南非的布爾人已經達到兩萬多人,約佔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歐洲白人定居者的四分之一。

被迫遷徙

然而,布爾人的平靜生活很快就被英國人打破。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後的1795年法國佔領了荷蘭本土,而英國則乘機佔領了法國和荷蘭的眾多海外殖民地,這其中就包括南非開普敦這塊荷蘭的殖民地。

拿破崙當政之時,英國曾一度把這塊地還給了荷蘭。但當拿破崙失敗後,英國又一次奪回了開普敦殖民地,並在維也納和會上,從荷蘭那以六百萬英鎊代價把開普地區據為己有,並開始限制布爾人的農場經濟。1834年,英國人頒布條例廢除奴隸制,這對以奴隸農場經濟為主業的布爾人來說是個滅頂之災。

為了躲避英國人,1836年布爾人農場主們不得已放棄自己的牧場、房子,坐著牛車,趕著牛羊,帶著家人和奴隸,離開開普敦殖民地,向南非內陸遷徙,於1840年打敗祖魯人後,建立了納塔利亞共和國。

此時的大英帝國如日中天,正處於巔峰時期,就想從南方南非和北部埃及兩個方向,想把英國在非洲殖民地南北打通。於是,英國人就沿著布爾人的路線擴張,再次滅了布爾人的政權,布爾人沒辦法只有再次出走,越過瓦爾河,又建立了萊登堡共和國、溫堡共和國等幾個小殖民區,這些小殖民區最終合併,並於1849年建立了南非共和國,又稱為德蘭士瓦共和國,德蘭士瓦的意思為「越過瓦爾河」。

頑強抗爭

一開始,布爾人的南非共和國與英國還是和平相處的。但由於布爾人對土著祖魯人的打壓,使南非共和國長期處於武裝衝突之中,所以造成財政緊張,也使農場經濟的局限性突顯,加上好的土地都被英國侵佔。這種窘境維持了20多年,最終布爾人不得不面對現實選擇併入了英國殖民地。

合併到一起後,布爾人和英國人在經濟模式、經營理念、文化風俗以及意識形態等諸多方面的差異日益顯露,布爾人的不適應,導致英布衝突無法避免。1880年12月,布爾人與英國駐軍發生衝突,隨即第一次英布戰爭(布爾戰爭)爆發。

當時的大英帝國勢力遍布全世界,布爾人則是一個形成沒有多久的少數人口的新興民族。但在布龍克霍斯特幹河戰役中卻重創了英軍,造成247名英軍中有77人死亡、157人受傷,而布爾民兵只有2人死亡、4人受傷,此戰深深鼓舞了布爾人。

1881年1月,數千餘英軍前往德蘭士瓦增援,然而在朗峽受到了布爾民兵的阻擊。這一仗英軍又有93人死亡、133人受傷、54人被俘,帶隊將軍被打死。而布爾民兵只有1人陣亡、5人受傷。

面對如此不利形勢,英國只好停戰,承認布爾人控制的德蘭士瓦的自治地位,但英國仍未放棄德蘭士瓦的對外關係和戰時借道的權益。就這樣,第一次英布爾戰爭結束。從結果雙方也算是打個平手,但這卻成為歐洲列強的笑柄,特別是遭到統一沒有多久強勢崛起新興德國的嘲諷。

布爾人為躲避英國人遷徙後,主要控制著德蘭士瓦和奧蘭治兩個地區。可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第一次布爾戰爭之前,這兩個地區先後發現了鑽石和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蘭德金礦」。這兩大資源極大地拉動布爾人的經濟發展,但同時與英國的摩擦也在加劇。英國人主要是對埋鑽藏金之地的覬覦和要報一箭之仇,於是,在1899年發動了第二次英布戰爭。

這次英國人做了充分準備,在兵力數量和武器裝備上都有絕對優勢。但是令人驚異的是,英軍仍然是出師不利,戰損慘重,而布爾人並沒有多大損失。如此戰況,讓世界大跌眼鏡,笑掉大牙,而最重要的是大英帝國的霸主地位被撼動。

英國為拿下南非挽回面子一度增兵至45萬人,可是當時布爾人的總人口也就40萬,讓能上陣的男丁都出來一共也不過9萬兵力,而且英國不使用了包括「三光」政策在內的一切殘酷手段,還建了數不清的集中營,關押布爾人的平民和婦孺。

巨大影響

俗話說,胳膊擰不過大腿。布爾人德蘭士瓦和奧蘭治最終被英國吞併。但是大英帝國為此也付出了沉重代價。經濟損失慘重,耗用了大約2.2億英鎊的軍費,國庫幾近一空。聲名大損,西方世界發起了聲援布爾人的運動,在荷蘭和比利時甚至組建了眾多民間團體向布爾人捐贈戰時流動醫院和醫療設備。同時還有來自荷、比、德、法、美、俄、愛爾蘭、義大利以及斯堪地那維亞國家的上千名人,志願與布爾人並肩戰鬥。總之,大英帝國的形象一落千丈。

布爾戰爭使大英帝國聲名狼藉,同時也撼動由它主導的國際秩序,促使世界外交、政治和軍事發生重大轉變,在諸多方面刷新了歷史。

布爾人的現代遊擊戰術,使英軍不得不把鮮豔紅色軍服改為隱蔽色的軍服。面對強大英軍,布爾人採取的全民皆兵對策,被後來二戰中的德國、瑞士和戰後以色列等國廣泛運用,總體戰和全民皆兵的思想由此產生。而英軍在對付布爾人全民皆兵所使用的焦土政策、集中營和「三光」政策,被後來納粹德國和日本法西斯借鑑。同時像野戰電話、探照燈等第一次用在戰爭中。

結束語

事實上,布爾人與英國人之爭,是小殖民者與大殖民者之爭,也是歐洲列強挑戰世界霸主英帝國的鬥爭。他們的雙手都沾滿了南非土著黑人的鮮血。二戰後,布爾人又成了南非的主宰,但是靠奴役南非土著黑人起家的布爾人,仍然依賴農奴莊園和奉行奴隸制文化,並在1948年開始在南非正式實行種族隔離制度,直至1994年南非舉行多種族大選後,布爾人政權才徹底結束。

由於布爾人這一稱呼有強烈的種族主義色彩,所以現在南非布爾人的正式稱呼已用其語言命名為阿非利卡人。而英帝國被英布戰爭的「布」搞得聲名俱損後,開始走了下坡路,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和席捲世界民族獨立風暴後,當年的霸氣英帝國早已龜縮到英倫三島。

相關焦點

  • 小小的布爾戰爭,為何能徹底摧毀大英帝國的擴張自信和狂熱?
    其次,戰爭使得英國人對於帝國擴張的道德自信消失了,人們對帝國擴張背後的動機及採取的手段深表厭惡。維多利亞晚期的帝國擴張一直都標榜著把正義、道德、法律等帶到落後地區,但英布戰爭卻是對兩個自由國家的攻擊。而且,以時事評論家、經濟學家J.A.霍布森(J.A.Hobson)為首的一大批評論家對戰爭的目的做了進一步的探討和批評。
  • 英布懷疑被小妾戴「綠帽」,劉邦趁著這個機會,滅了英布的族?
    英布當了淮南王之後,也算是享了一些年的福。但是,到了劉邦晚年我們都知道,劉邦開始剿滅異姓諸侯王了,先是韓信被呂后滅了族,再就是彭越被製成「人肉罐頭」,英布也分了一份。功勞最大的三個人,韓信和彭越都被處死了,英布也是惶惶不可終日,他就怕有一天劉邦會找一個理由來殺他。
  • 世界歷史上的世仇,英法戰爭、法德戰爭
    一,英法世仇。在德國崛起之前,英法就是一對冤家;隔著一條窄窄的英吉利海峽,相愛相殺數百年。英法百年戰爭,從1337年 斷斷續續一直打到了1453年,長達116年,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最後英國王室完全喪失了在歐洲大陸的領地。
  • 從英布到劉安:淮南國如何被廢掉?
    兔死狗烹的英布淮南國前身為九江國。秦亡後,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大封有功諸侯,將驍勇善戰的英布封為九江王,以六城為都。但項羽愈發剛愎自用、賞罰不明,漸漸眾叛親離,作為老部下的英布多次稱病推託項羽的召喚。劉邦趁機派使者遊說各路諸侯王叛楚投漢,對韓信、英布、彭越這些手握重兵且軍事才能超凡的將領予以特別的禮遇,項羽最終落得個烏江自刎的下場。天下大定,劉邦對功臣們論功行賞,英布被正式封為淮南王。九江、廬山、衡山、豫章四郡都歸淮南國統治,這是其最初的轄區。漢朝作為一個繼承秦制的朝代,諸侯王勢必會成為朝廷加強中央集權的阻礙。
  • 帝國史丨英帝國:一個非正式帝國(下)
    歷史上先後成為英帝國範圍的地區。名稱下標有紅線的地名為今天的英國海外領土。歷來都有人稱讚英國人「含混過關」的政治智慧,那就是暫且把法理爭議放在一邊,但憑常識做去,在實踐中探索合理的政治邊界;對已過時的舊制,不是驟然廢除,而是不聲不響,放在一邊不去搭理,讓新的實踐慢慢覆蓋之。
  • 從英帝國到大英國協,從皇帝到「元首」,看世界霸權的轉世涅槃
    在十八世紀,英國接連打贏了四場大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奧地利王位繼承戰、七年戰爭、第四次英荷戰爭,佔領了荷屬東南亞、法屬加拿大,以及南亞印度等大片人口稠密的富庶地區,雖然因美利堅的獨立革命也損失了一部分殖民地,但1770年代通過大航海大發現又佔據了幾乎整個大洋洲,日不落的史上最龐大帝國基本奠定。
  • 作為海洋霸主,英帝國為何最後會選擇放棄北美殖民地而非死纏爛打?
    1689—1783年是英帝國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英帝國史學家們一般把18世紀的英帝國描述為「第一英帝國」,這是英國在海外急劇擴張的時代,也是英國在全世界利益巨大增長的時期之一。
  • 《復仇者》漫威大事件即將開始,為何外星三大帝國戰爭不斷?
    在電影《驚奇隊長》的故事中,曾經在大事件「秘密入侵」中嘗試控制地球的斯克魯人被徹底洗白,克裡帝國反倒變成了邪惡的一方,但是誰能想到在漫畫的起源故事中,斯克魯帝國原本是一個愛好和平,崇尚貿易的國度呢?但是誰不渴望著和平呢?
  • 克裡米亞戰爭:從這段戰爭歷史中,我們得到了什麼啟示
    不過,沙俄要南下還必須要經過土耳其海峽,而這個海峽是屬於奧斯曼帝國的,誰能出、誰不能出幾乎都是奧斯曼帝國說了算。兩個帝國之間的矛盾也就由此產生了。 英國和法國為了保持並擴大自己在地中海和「東方」地區的勢力範圍,以「正義之名」參與了這次戰爭,實際上,這一次是沙俄與包括英、法、土、撒丁王國等同盟國在內,爭奪近東統治權的一場戰爭。
  • 剛果(布)和剛果(金),這兩個國家到底有什麼區別?
    許多讀者感到好奇,既然是兩個國家地理位置相近,且都以剛果命名, 那麼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雖然都叫「剛果」,但一個是是剛果共和國(布),另一個則是剛果民主共和國(金)。除了名字有區別以外,兩個「剛果」的國情也有很大的區別。
  • 《第三帝國圖文史》:研究第三帝國曆程的權威工具書
    【書籍信息】書名:第三帝國圖文史出版社:金城出版社作者:[英]理察·奧弗裡(Richard編輯推薦:►從1933年到1945年,用圖片和文字記錄一個癲狂帝國的命運軌跡★藉助鏡頭的紀實,權威的研究,豐富的檔案和生動的敘述,全景式展現納粹政權的興衰★跟隨私人日記、信件和口述,以及官方的圖片和文字資料,細節式記錄第三帝國的浮沉◎一本了解納粹德國活歷史的實用手冊◎一部研究第三帝國曆程的權威工具書
  • 英印政府,以仰光港口連續發生的事件,發動了第二次英緬戰爭
    百家原創作者:顧繡聊歷史可能大家都知道,英緬戰爭有三次,而且影響大。那麼大家對於第二次戰爭大家有多少的了解呢?其實,第二次戰爭的起因是英國分艦隊進行了挑釁活動。英分艦隊藉口保護仰光英商利益,劫持緬甸船隻並炮擊岸防工事。
  • 我讀|遠去的帝國博弈:奧蘭多·費吉斯講述的克裡米亞戰爭
    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10月出版的《克裡米亞戰爭》一書由呂品和朱珠翻譯,譯者加了副標題「被遺忘的帝國博弈」,詮釋這場戰爭的要領,很透徹。(一)在《克裡米亞戰爭》一書中,奧蘭多·費吉斯發揮他一貫的鋪陳歷史細節的優勢,依據大量的文獻資料,在兩軍交戰的主線之外,穿插和引用了豐富的「當事人」口述。
  • 說說英法百年戰爭
    百年戰爭中的聖女貞德但是對於歐洲,英國似乎從未拿它當作自家人。英國玫瑰戰爭諾曼第公國起源於一個讓人聞之色變的北歐地區,北歐海盜猖獗,諾曼人就是法國對於維京人的稱呼,公元9世紀中期,那個不可一世的法蘭克帝國分裂了,位於最西邊的西法蘭克暗弱,這時北歐的諾曼人大舉入侵
  • 波斯第二帝國到底是誰?
    作為一名嚴格的中介,誰要經過此道去中原做生意,都得遵照他們的規則行事。羅馬由於總是和安息打仗,在這件事上佔不了便宜。在我們史料記載中,安息也就是佔領波斯地區的帕提亞帝國。它雖然佔了波斯的地方,但用不了波斯的名頭,為啥呢?因為帕提亞的創建者並不是傳統的伊朗貴族,而是從裏海東岸打過來的帕爾尼人。按道理,異族統治是不可能被劃歸正統的,真正得到波斯人認證的波斯第二帝國是安息之後的薩珊波斯。
  • 土耳其博覽 | 李秉忠: 轉型時期奧斯曼土耳其和英帝國在中東的角力...
    奧斯曼帝國和英帝國這一時期的競逐發生在世界局勢轉型的時代,英國部分地填補了奧斯曼帝國解體造成的權力、安全和意識形態的真空,由此造成了現代中東諸多結構性的問題,深刻地塑造了中東未來地緣政治的走向。雙方的競逐,註解著這一時期權力的轉移和意識形態的抗爭,也是探討英帝國在中東遺產的重要起點。
  • 南京大屠殺之殤,落後就要挨打,戰爭帶來的只有痛苦的回憶
    讓我們銘記我們曾經因為南京大屠殺而帶來的苦難,戰爭帶給我們的傷痛。在此,向各位在南京大屠殺中受苦受難的同胞給予深切的緬懷。南京大屠殺帶給我們最重要啟示就是落後就要挨打,戰爭永遠沒有勝利者,戰爭帶來痛苦回憶。
  • 歐洲最後的殖民地,直布羅陀,兩代日不落帝國最後的較量
    歷史上一共有兩個國家先後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它們分別是西班牙帝國和大英帝國,巔峰時期在全球七大洲均有殖民,太陽無論何時都會照在其領土上,風光一時無兩。當老邁的西班牙遇到年輕強勢的大英帝國,結局已經可以想像,最終在西班牙王室戰爭中被擊敗,割讓了直布羅陀,而這也是兩代日不落帝國最後的軍事較量,其後300多年圍繞直布羅陀的口水戰煞是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