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第二帝國到底是誰?

2021-02-16 全世界 原全歷史
據傳,上篇波斯帝國的起底故事過於沉重無味、乏善可陳,以至讀者頭暈腦脹、不知所云。非常抱歉,這篇《波斯第二帝國》繼承了上期的風格,再度走上了「平平淡淡才是真」的老實人路線。這是改版後的第二篇文章,甲撕文想傾聽大眾的聲音,有什麼意見、建議、吐槽(或鼓勵)請盡情砸向留言區。小甲(膽戰心驚地)期待你的回音……



陝西省博物館裡保存著一些波斯錢幣,這些幣正面印著頭戴王冠的波斯王,背面印著祭司、祭火壇,除了彰顯自古帝王皆有的個人崇拜,祆教地位也可見一斑。

1949年起我國發現了數千枚波斯銀幣。為什麼波斯幣會出現在四千多公裡外的中原?還不是因為古代西域人太會做生意了。古代中國和西域的商貿因張騫使團「開闢」出的絲綢之路,日益盛行。

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眼,多須髯,善市賈,爭分銖。


他們來的時候駱駝背上滿載各類罕見物,從西域運來了葡萄、菠菜、豌豆和夏日必備良品西瓜……走的時候帶走了漆器、鐵器、絲綢、陶器之屬,腰間的荷包叮噹作響。

連接歐亞非、貫穿東西的絲綢之路,給各國人提供了貨物置換和兌換外幣的機會,也讓沿路的歪果仁賺了個盆滿缽滿


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3、14世紀的「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中亞、西亞、非洲,乃至歐洲的交通幹線,在中西交通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除了中國的絲綢等輸入西方外,通過這條道路也引進了西方的,特別是波斯的各種植物。其中,葡萄、胡蒜、豌豆、蠶豆、菠菜、無花果、西瓜、胡蘿蔔等……

公元前115年,這是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他帶了300人的使團,一路沿著大宛、大月氏、大夏,繼續深入,來到地處伊朗高原的安息帝國。張騫作為漢朝使臣,受到安息王米特拉達梯二世的熱情接待,當即派出兩萬騎兵迎接使團,待使團離開又打包送上了鴕鳥蛋和雜耍藝人。


初,漢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將二萬騎迎於東界。東界去王都數千裡……漢使還,而後發使隨漢使來觀漢廣大,以大鳥卵(鴕鳥蛋)及黎軒眩人(羅馬雜技藝人)獻於漢。


就此漢朝與安息正式建交,成為絲綢之路上商貿的重要友邦。安息一面與漢朝保持著友誼,時不時地上供送禮,一面和西邊的羅馬帝國鬧得不可開交。



絲綢之路當時的主要貿易商是羅馬和漢朝,安息處於絲路上的中轉站。它利用絲綢之路必經地的地理優勢,控制了東西方交通的重要通道。作為一名嚴格的中介,誰要經過此道去中原做生意,都得遵照他們的規則行事。羅馬由於總是和安息打仗,在這件事上佔不了便宜。在我們史料記載中,安息也就是佔領波斯地區的帕提亞帝國。它雖然佔了波斯的地方,但用不了波斯的名頭,為啥呢?因為帕提亞的創建者並不是傳統的伊朗貴族,而是從裏海東岸打過來的帕爾尼人。按道理,異族統治是不可能被劃歸正統的,真正得到波斯人認證的波斯第二帝國是安息之後的薩珊波斯。上一期說,偉大的波斯第一帝國——阿契美尼德帝國被亞歷山大大帝擊敗,波斯整體進入希臘化時期,後來又被塞琉古王國(Seleucid Empire,古代中國稱為條支)統治。公元前247年,嬴政當上秦王同年,身處裏海東岸的帕爾尼人入侵塞琉古,為安息王朝打下了基礎。
公元前129年,安息經過不斷地抗爭,終於打敗了塞琉古,佔領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


       

帕爾尼人的首領叫阿爾薩息斯,在他的領導下帕爾尼人進攻塞琉古帝國,又搶佔其東部行省帕提亞,在那裡飛速建立起帕提亞王朝。

帕提亞王朝也叫做阿爾薩息斯王朝。想必是這個名字叫起來太過拗口,古人只好給它簡化了一下,謂之「安息」,張騫出使西域把這個叫法帶回了中原。《詩經》裡說,「嗟爾君子,無恆安息」,有安靜生息的意思,當初他們取這個名字說不定別有用心。

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裡,居媯水北。其南則大夏,西則安息,北則康居。

譯文:大月氏在大宛西邊大約二三千裡,處於媯水之北。它南邊是大夏,西邊是安息,北邊是康居。

帕提亞帝國鼎盛之時,與羅馬帝國、貴霜帝國和大漢王朝並駕齊驅,是國力強盛的四大帝國之一,期間疆域覆蓋今天的伊朗、伊拉克、高加索和印度局部地區。


◆公元前44年安息帝國        

帕提亞帝國(247BC-227AD)存在了四百多年,建國之初國力衰微,政權不穩,直到米特裡達梯二世上位,重新整頓了兵力,實行軍事改革。做好了一切準備,帕提亞開始瘋狂擴張。

他們往西「探訪」曾統治波斯的塞琉古,往東攻佔木鹿,又和矛盾不斷的羅馬打來打去。一朝一夕平地起高樓,帕提亞儼然已經是個成熟的大帝國了。

公元前53年,帕提亞人在卡萊戰役中擊敗了長期的敵人羅馬。時任羅馬共和國執政官的克拉蘇(就是那個鎮壓了斯巴達克斯起義的傢伙)死在戰場上,六萬多人的羅馬軍隊也傷亡過半,帕提亞軍隊僅損傷百餘人。這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成就了羅馬戰史裡傷亡最慘重的一役。

◆卡萊戰役

可惜後來由於國內的封建制度逐漸形成,帕提亞開始內部分裂,昔日的大帝國逐漸被分隔成無數小王國。內外戰事不斷,終於在公元3世紀被當時波斯地區的王公阿爾達希爾一世消滅。安息帝國就此消隕於歷史長河之中。

薩珊王朝是《魏書》裡最早記載的「波斯」。薩珊原本是安息管轄下的行省,公元224年,阿爾達希爾一世起兵獨立,打安息,建立新王朝。他的祖父名叫薩珊,是早先波斯國教——瑣羅亞斯德教的祭司。後來這也成為新王朝的名字。

由於薩珊王朝的建立者自稱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繼承人,所以薩珊作為波斯第二帝國,這在波斯人看來合乎情理。

◆薩珊波斯帝國鼎盛期(庫思老二世統治期),來自維基百科

薩珊王朝建立後,於公元3世紀到7世紀間統治了阿契美尼德之後的波斯地區,它的封建制度已經完善,期間諸王致力於加強中央集權,使之一度成為古代世界最強大的帝國。今天伊朗人最懷念的也就是這段稱霸天下的時光。

薩珊波斯繼承了古波斯的傳統,也接下了安息和羅馬的戰爭。王朝建立不久,波斯軍和羅馬人又風風火火打了起來。

波斯王沙普爾一世多次大敗羅馬軍,還生擒過羅馬皇帝,波斯帝國威懾揚名海外。但等到沙普爾一世去世後,王朝由於內部意見不合,國力衰退,被羅馬又割去了一部分領地,直到沙普爾二世打敗對方以後,才收了回來。

沙普爾二世在位七十年,比我們的康熙、乾隆二位爺在位時間還長,他是當時波斯帝國最傑出的軍事、政治人才。作為前任君主的遺腹子,沙普爾二世還在母親的肚子裡時,就被加冕為王。貴族們把王冠放在了他母親的肚子上,還沒出生就站在了其他人奮鬥終身的終點站上。

◆沙普爾二世像

少年十六歲時,便親自領軍擊敗騷擾帝國南部沿海邊境的阿拉伯遊牧民族。作為「天生帝王」,沙普爾二世優秀地完成了帝王攻略——修建城池,打羅馬,收復失地,開疆拓土。他在擊敗羅馬以後,收回了沙普爾一世(兩人並非父子)丟失的土地,又和羅馬人聯手瓜分了亞美尼亞(多災多難的亞美尼亞人民)。

和羅馬的戰爭未完待續,薩珊波斯自己卻是江河日下。沙普爾二世去世後國內出現封建割據,集權統治被逐漸分化,人民亦是不滿,內有紛亂和人民起義,外有部落侵襲和羅馬威脅,波斯漸漸衰退。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成為波斯的主要敵人。雖然薩珊曾擊敗東羅馬帝國,但是與對方長期的持久對抗卻極大地損耗了自身的國力和軍備力量。

為了再現阿契美尼德時期的波斯輝煌,窮兵黷武的薩珊帝國於618年綻放了最後的輝煌,傾盡國力殺入羅馬在小亞細亞的疆土,兵鋒直抵拜佔庭城下,逼得當時拜佔庭皇帝幾乎要投降,但終究是強弩之末,後勁乏力,最終被拜佔庭翻盤。之後波斯在對抗異軍突起的阿拉伯人便節節敗退,直至被阿拉伯人打趴下。632年,阿拉伯人統一阿拉伯半島後,開始進攻薩珊。637年,在阿拉伯人攻打薩珊的卡迪西亞戰役中,波斯主力軍徹底潰敗。顯赫了四個世紀的薩珊波斯在651年宣告滅亡。薩珊王朝統治的400多年裡,波斯經濟發展迅速,文化繁榮,成為歷代波斯帝國成就最多、最讓後世伊朗人懷念的一代強國。在這期間,波斯文明遠渡重洋,和當時覆蓋著歐洲的羅馬文明幾乎瓜分了半個世界。一方面祆教——也即是國教瑣羅亞斯德教,在波斯以外的地方逐漸演化出新風格,生出許多派系,影響日益擴散;另一方面波斯的藝術風格也傳入東方,文明交流暢通無阻。


貴霜帝國隕落以後,薩珊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撐起了絲路上的貿易活,完全壟斷了中國絲綢和羅馬帝國的出口通道。為此羅馬和薩珊沒少打架。薩珊和東羅馬帝國針對中國絲綢籤訂了不少貿易協定,還在兩國邊境地區建立貿易城市,提高關稅,途徑波斯的各國商船、商隊須向波斯支付高額稅款才能把絲絹等貨物帶過境。

◆東羅馬帝國和薩珊波斯疆域圖,來自鳳凰網

公元533年,羅馬帝國的查士丁尼大帝給薩珊支付了1.1萬磅羅馬金幣,意圖令薩珊開通這條商道。6世紀後期,葉門的後希木葉爾王國受到對面阿克蘇姆王國威脅,求救於薩珊,庫思老一世及此良機,以「勤王」之名,一舉控制了葉門及亞丁灣,這樣也恰恰斷絕了拜佔庭海上運輸的絲綢之路。這樣看來,薩珊對待羅馬的確咄咄逼人、不太人道,但反觀他對天朝卻是態度極好。有了前任安息的建交先例,薩珊波斯也沒有忘記和中國搞好關係。他們不斷向中國進貢,珍禽異獸、稀世珍寶源源不斷地獻給中國帝王,以求在絲路貿易上得利。公元5世紀到6世紀,薩珊數次派使臣前往中國友好訪問。
北魏獻文帝也派使臣訪問波斯,從那裡帶回了波斯王贈送的大象、珍寶。

大國天子,天之所生,願日出處常為漢中天子,波斯國王居和多千萬敬拜。

——《魏書·西域傳》

到了隋唐時期,中西交往更為頻繁。隋煬帝時中國與波斯建立起官方貿易關係,波斯帝王庫思老二世也曾到訪中國,進貢寶物。唐朝因開放包容的民風,更是吸引了無數胡商,市集上可見西域罕物、滿目琳琅。薩珊王朝吸取前朝智慧,又不斷實幹積累經驗,在對外關係、尤其是對中關係上極為明智,在滅國前還不忘向大唐獻寶,贏得了天朝的好感。所以天朝也在後來接納了亡命天涯的薩珊亡國君——卑路斯三世。卑路斯三世來到長安,被唐高宗封了個一官半職,在此定居。

後來高宗令裴行儉送他返回波斯,裴行儉未送至終點,在途中折返,卑路斯三世和他的隨從便在吐火羅(新疆地區)停留了二十多年……




[5] 《中古時期伊朗與中國的絲路商貿》

[6] 《陝西省博物館館藏的波斯薩珊銀幣》

[7]「被遺忘的王朝」帕提亞帝國及其歷史研究

[8] 《從伊朗的歷史興衰看其主體民族和國家的發展特性》




END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我們歡迎轉發分享*

文明脈絡 隨心玩轉

關係圖譜 任你來盤

世有萬象 史有千面

關注全歷史

換個角度看世界

 掃 碼 下 載 APP 

                                            

監製 | 增肥長公主  

   主編 | 拖地小哪吒     

                         作者 | 越國公                                  

                校對 | 奔爾德                        

               

 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微     博 | 全歷史  

 頭     條 | 全歷史  

 抖     音 | 全歷史  

相關焦點

  • 秦帝國是否受到波斯的影響?
    他們相信,秦帝國的物質文明與制度文明,都有若明若暗的波斯(本文指廣義的「波斯」)烙印。包括「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在內的秦帝國遺產,果真是外來文化輸入的結果麼?     要知道,波斯第一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Em⁃pire,前550—前330)的大流士一世(DariusI,前522—前485在位)比秦始皇早了三個世紀,若一定說誰模仿了誰,也只能是秦始皇踵武前修,至少大流士是有「發明權」的。無怪乎朱大可、段清波等先生都認為秦始皇繼承了大流士的政治遺產。
  • 伊朗與波斯帝國:古代的貴族語如今是官方語,波斯為何改名伊朗?
    而"波斯Persia"一詞來源於地名"法爾斯Fars",這是當地的一個行省,位于波斯灣西南部。歷史上的法爾斯省比今天的波斯要大得多,居魯士大帝所創建的古波斯帝國亦是從這裡發跡,這一時期又被稱作阿契美尼德王朝。由於阿契美尼德王朝疆域廣闊,對周邊國家的影響非常大,故此,古代外國人都將伊朗這一地區稱作"波斯"。
  • 伊朗前世今生:波斯帝國與阿伯帝國,究竟是波斯化還是阿拉伯化?
    阿拉伯帝國是阿拉伯人在7世紀創立的宗教國家,在帝國內部,阿拉伯人無疑起到了主導地位,是主體統治民族,但是波斯人本身和波斯人創造的文化宗教也對阿拉伯帝國造成了深遠影響。並且在過去的歷史發展中,我們很難簡單劃定究竟這一個地區是阿拉伯化了還是波斯化了。
  • 羅馬帝國皈依基督教,和波斯帝國改宗伊斯蘭教有什麼區別?
    波斯帝國,在古代威名赫赫,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亞歐非的大帝國。當波斯帝國的版圖面積超過500萬平方公裡的時候,我國還處於春秋戰國時期,印度處於十六雄國時期,而歐洲則只有古希臘的城邦散發著文明的光輝。至於後來將地中海變為內湖的羅馬帝國,當時不過只有羅馬城一隅之地。
  • 為什麼薩珊王朝對中亞控制力遠不如波斯帝國?
    古波斯帝國的阿鍥美尼德王朝,疆土從西邊的埃及到東邊的印度河。但是作為第二波斯帝國的薩珊王朝,除了在西邊和羅馬反覆拉鋸只外,中亞和印度河地區的領土控制力也不如第一波斯。阿富汗地區先紅匈奴所有,後來被白兇奴重創。最後還有西突厥和唐朝的亂入。
  • 波斯帝國——讓你遇見不可思議的美!
    波斯波利斯(古波斯語:𐎱𐎠𐎼𐎿 Pārsa;波斯語:تخت جمشید/پارسه Takht-e Jamshid / Pārse,英語:Persepolis)位於伊朗境內的設拉子(Shiraz)東北51公裡一座當地人稱為「善心山」(Mountain of Mercy)之下,曾經是波斯帝國的首都,大約在前560年由居魯士二世所建造(一說於前520年大流士所建),該城的名字在古代波斯的含義是
  • 「反客為主」:當阿拉伯帝國成功佔領波斯後,波斯人該何去何從?
    在唐代往後的史書裡,均將阿拉伯帝國稱之為「大食」,但在西方國家,人們卻稱之為薩拉森帝國。眾所周知,阿拉伯帝國是阿拉伯人在統治了波斯帝國之後建立的,波斯人其實是被統治者。那麼當阿拉伯帝國成為統治階級之後,對波斯人又採取了什麼措施?波斯人又有著什麼樣的地位?
  • 從希臘逃難而來的流亡者,如何在波斯帝國開啟自己的輝煌人生?
    在波斯帝國時期,因為戰亂頻繁,使得希臘人為了逃避戰火,不得不遷徙到其他地方去。這些流落到其他帝國的希臘人,也被稱為流亡者。在進入了波斯帝國之後,富有智慧的希臘人開始利用自己的才能,在新的國度裡創造自己的價值,有的甚至直接進入了帝國的官僚階層。
  • 波斯帝國名字多好聽,為啥要改成伊朗?希特勒的影響太大了!
    今天伊朗所在的區域就是波斯帝國的國土,那麼伊朗建國後為啥不沿用波斯的名字,而用伊朗呢?我們看看上面的地圖,這個地圖就是公元前6世紀時的波斯帝國,現在的埃及、利比亞、小亞細亞等廣大區域,都屬于波斯帝國的地盤。資料記載,公元前513年,大流士一世攻佔色雷斯,波斯帝國疆域橫跨亞細亞洲、阿非利加洲、歐羅巴洲三大洲。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採取一系列改革,波斯帝國達到鼎盛。
  • 阿拉伯帝國吞滅波斯,波斯3次請求大唐援助,皇帝最後2次答應了
    波斯一直是中亞地區的強國,立國有1000多年。當時在中亞避難的波斯王子卑路斯又跑到長安哭訴,說波斯的土地不斷被阿拉伯侵佔,請求大唐派兵恢復故土。這次大唐皇帝唐高宗答應了,因為此時唐高宗的戰略在於經營西域,擴展領土。於是派軍在疾陵城(今伊朗扎博勒)設置波斯都督府,讓這個王子卑路斯做了都督。
  • 伯羅奔尼撒戰爭——斯巴達認為是自己的勝利,卻被波斯帝國打臉
    之前雙方還同心協力共同應對波斯帝國的入侵,也獲得了戰爭絕對性的勝利。不僅將波斯趕出希臘世界,而且還將小亞細亞地區已經被波斯佔領的希臘城邦獲得獨立。當雅典和斯巴達的爭霸戰爭開始以後,波斯帝國重新進入這一地區。斯巴達人則通過自己與波斯人的交換贏得了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勝利。
  • 但以理書中的公綿羊與公山羊同波斯和希臘帝國有什麼內在聯繫?
    之後,他又遠徵小亞細亞,迫使呂底亞王克利薩斯舉國歸降,緊接著又揮兵北上,將裏海和印度西北角之間的廣闊山區一併徵服,在此之後他不斷擴張領土,正像上述引文說的「那公綿羊往西、往北、往南牴觸,獸在它面前都站立不住,也沒有能救護脫離它手的」,而最終那「更高的、後長的角」更使波斯成為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帝國。
  • 與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大帝國相比如何!
    在當時這確實是曠古未有的偉大創舉,2000多年前,就建立了這樣一個領土廣闊,以華夏族為核心的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大帝國,不僅對我國歷史的發展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在當時整個世界上也是少有的大事。在古代世界歷史上,依靠強大的武裝力量徵服廣大地區,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帝國,也不是沒有先例的,比如公元前六世紀後半葉居魯士,大流士等創建的從埃及到印度橫跨亞非的波斯帝國;公元前四世紀末,亞歷山大創建的雄踞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大帝國。都曾經是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大國。
  • 《波斯少年》展現陪睡男孩眼中最真實的亞歷山大大帝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她從事傷兵護理工作,業餘繼續寫小說,其中《歸於夜晚》一書榮獲15萬美元的米高梅獎金。戰後她移居南非,但多次到非洲、歐洲各國遊歷,踏足希臘本土及愛琴海諸島等古代文明發祥地。從1950年代中葉到1983年病逝前,瑞瑙特出版了八部以古希臘為背景的長篇歷史小說,譽滿歐美,是公認的歷史小說大師。
  • 誰可摧毀波斯之美?川普對文化遺產「宣戰」之惡
    伊朗的文化遺址無疑是中東瑰寶,保留著遠溯至波斯帝國的古遺蹟,翻看這些照片,伊朗如夢幻一樣的遠古與當代文明,美不勝收。在164萬平方公裡伊朗遼闊的國土裡,擁有24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文化遺產,由古波斯帝國,到中世紀以後,極富宗教及多元文化的建築,加上沙漠與植被交錯的天然地貌,訴說著中東一方的故事。
  • 唐朝和阿拉伯帝國,從軍事角度看,到底誰更強一下?
    古代將士唐朝的軍事實力遠勝阿拉伯帝國,這個結論肯定會引發爭議,因為很多國人記得「怛羅斯之戰」讓唐軍慘敗。其實,更關鍵的是:「怛羅斯之戰」發生之前,阿拉伯帝國正完成政權更替,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取代倭馬亞王朝(白衣大食)。
  • 被美國《斯巴達300勇士》野蠻化的波斯雄主——薛西斯
    薛西斯事實上,美國佬給薛西斯這個扮相純屬篡改歷史,就是欺負波斯帝國後繼無人。看到你們這些年輕人還笑,反正我是笑不出來,我的眼淚都在肚子裡打轉。實事求是地講,當時的波斯帝國幾乎囊括了西亞北非所有文明古國,富饒得很。據希臘人自己記載,波斯宮廷生活十分奢華,大小貴族按等級穿著特製的衣服或者佩戴不同珠寶,即使在長途行軍和戰爭之中,波斯貴族也穿著他們最好的長袍;雖然波斯貴族一天只吃一餐,但這頓飯能從中午吃到晚上,且極盡奢華之能事,與之相比,希臘人才像野蠻人,否則為啥會有不少希臘人不遠萬裡跑到波斯去當僱傭兵?
  • 從零讀波斯:一樣的偉大 不一樣的沉重
    前提是只許獨立,不許聯合,除了波斯,誰也不許幹涉他國事務。這種民主、自由是在大國的掌控之中,鬧來鬧去,正中波斯下懷。」《舊唐書》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在自序裡,作者交待了自己寫這本書的目的——「換個角度看波斯,也換個角度看希臘」,而這種變換維度看歷史也實屬無奈之舉,因為這個時代都得了「僵脖子病」,人人都踮著腳尖、伸長脖子看西方。
  • 張伸虎:《第二講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提綱
    提綱 中外歷史綱要 第二講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 課標要求 認識古代各大帝國的區域性影響和不同文明之間的早期聯繫。
  • 千年帝國拜佔庭-「拜佔庭軍神」,第一次波斯戰爭,汪達爾之戰
    大規模的戰爭需要大量戰爭物資,需要雄厚的財政支持,為此,查士丁尼任用「既不懼怕上帝又不顧惜世人」的約翰主管財政,在帝國實行橫徵暴斂的政策,「對百姓家中的每隻花瓶都不放過」,從而為其發動對外戰爭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公元527年剛剛繼位的查士丁尼皇帝任命22歲的貝利撒留為東徵大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