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一個回不了城的知青演繹出不一樣的青蔥歲月

2020-09-03 國風逸聞

錢清本是天津來的插隊知青,下鄉不久,便和一位漂亮的當地姑娘結了婚。到了知青大返城的時候,錢清也想帶著老婆孩子回天津,可拿回城的政策框框一套,最後還是悄沒聲的打消了這個念頭。沒別的,不符合回城條件:不但結了婚,還有了孩子,這就算在農村有了家。看來,這根還真得紮下了。

天下事就是這樣:有得就有失,有失就有得。你要是以為錢清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其實,錢清下鄉不到兩個月就在村裡當了民辦教師,這在當時的插隊知青中不能不說是非常幸運的。而更為幸運的是,兩年以後,錢清的民辦教師轉成了國家正式教師,還被公社調到社辦初中任教。再往後,竟被奉為全公社的「教育泰鬥」。

剛恢復高考的時候,學校除去錢清等三人是國家正式教師,其他教師全是清一色「掙工分的國家幹部」。僅此一項硬指標,就足以讓那些握著鋤把子的高中畢業生踏破他家的門檻,像個祖宗似地供著他。這樣的「大好形勢」,也確實讓他煥發了青春。這一煥發青春不要緊,硬是把十四個農村青年送進了高校大門。後來,這十四個人全都做了「陳世美」。所以,直到現在,當地還有人說,錢清曾拆散過十四對美滿姻緣。每念及此,錢清也不免搖頭嘆息。不過,聊以自慰的是,他沒收過其中任何一個人的錢物。

再後來,錢清更是舍小家顧大家,一心撲在教育上。星期天也不回家,要給學生補課;寒暑假更是大好時機,自然不能放過。家裡的房子漏了,老婆讓人捎了三回信也不回去;母豬要下崽了,硬是讓妻子陪著老母豬睡了三宿。凡此種種,不勝枚舉,錢清年年被縣裡評為優秀教育工作者,有時,也能拿到為數不多的獎金,而這點錢還常常成了家庭困難學生的學費。

如今,錢清老了。老了的錢清早已光榮退休,並且還進了城。進城是沾了兒子的光。和他的許多弟子一樣,兒子也以優異的成績叩開了大學校門。畢業後,又子承父業,成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這還不算,還找了個做教師的媳婦,使錢家成了地地道道的「教育世家」 。作為「教育世家」的「開山始祖」,錢清最大的心願就是把他過去的那種精神發揚光大,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可是,當兒子兒媳問他這精神的含義和實質是什麼時,錢清卻一時語塞了。左思右想,無論如何也歸納不出個所以然來,最後,只是問兒子:你想想,我那時是怎麼給學生補課的?

不知是錢清教育得法,還是錢家的血脈裡早就注入了某種特異基因,經他這麼一點化,兒子兒媳茅塞頓開,馬上表示要向父親學習,在暑假裡為學生補課。暑假裡,他們的補課方式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有了大膽的改革:父親以校為家,兒子以家為校,把學生叫到家裡來「開小灶」。十幾個學生擠在客廳裡,認真地聽錢老師講解課堂上搞不明白的知識點。也許是因為這個「教育世家」人傑地靈之故,在這裡,那些課堂上搞不明白的知識點,只三言兩語就被錢老師講了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就是在這時,錢清才看出了兒子的能力。

補習結束後,這些學生的家長紛紛登門致謝,並懷著感恩之心奉上自己的「一點心意」。兒子兒媳經過一番辭讓,最後,也終於「不好意思」地「笑納」了。等客人走了,兒媳關起門來數數,足有四千多塊!這下,錢清的心裡就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鹹一股腦地冒出來。他說:咱老錢家姓錢可不愛錢哪!教好學生是分內之事,怎麼能收人家的錢呢?兒媳說:爸,咱們付出勞動,憑什麼不要報酬呢?您老的敬業精神令人欽佩,可您是不是想過太虧了?錢清無語,搖搖頭,嘆口氣,喝起了悶酒。喝了酒的錢清沒有醉,再次把曾作為課堂的家當做課堂,以老一輩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教育兩位杏壇新人: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要善於發現疑難知識點,在課堂上就把問題解決了,不要再讓孩子花錢「買」知識。

錢清說是說了,但是,在接下來的兩個學期,每到放假之前,兒子兒媳總會主動和學生家長聯繫,告知他們的孩子有什麼知識點掌握得不夠牢固,並表示願意在假期裡幫孩子補一補。假期裡,又總是在「家庭課堂」重複講那幾個疑點、難點。

那個假期的補習班結束之後,兒媳捧回一個罈子:「爸,您看這是什麼?」

錢清沒看。其實,不看他也知道,那是一壇醃驢肉,本地特產。他也知道,那是兒媳為他預備的下酒菜。這特產,就出自他一生任教的那個鄉。不知為什麼,他的眼前卻出現了成片的梨樹林。啊,那是鄉中周圍的梨樹林!那個星期天,幾個學生要送給他三個雪花梨,結果,卻被他訓了一頓。

那梨是他們從學校旁邊的梨樹林裡偷偷摸摸摘來的……

相關焦點

  • 光明農場老知青 四十年後聚廣州(圖)
    流金歲月四十年,昨天,500多名光明農場老知青重聚廣州頤和大酒店共敘情誼。  青蔥歲月苦亦樂  鶴髮童心情 意醇  耳邊都是重逢的喜悅,眼前都是孩子般燦爛的笑容。  63屆新圍中隊的老馬走進大廳,坐下,輕輕從手袋裡拿出一隻桌球拍,老農友老曹用眼神也瞟了一下自己的包,兩人擊掌相握,仰頭大笑。
  • 「知青歲月」知青經歷留下的不只是記憶
    至今, 我依然清晰記得1 9 6 6年國慶節, 那一片紅色浪潮漫湧進天安門廣場的情景。宋建惠是海庭輔導班的小同學, 聽說海庭報名上山, 她來搭夥。我們三人走到了一起。那時, 我們的父親都處在幹部學習班的隔離審查中。四十年後, 我才了解到, 我們的父輩共同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 是在1949年革命戰爭的硝煙中, 從太行山解放區走出來的南下幹部。
  • 史鑑 知青返城的前前後後,感人泣涕…
    由於兵團知青大多是1969年前後從京津滬及部分省會城市來到邊疆的,年數長達七八年以上,常年生活在條件艱苦的基層連隊,看不到前途,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他們要求返城的願望比插隊的知青更迫切,更強烈。然而,粉碎「四人幫」兩年過去了,國家的整體情況在好轉,唯獨知青的生存狀態未得到根本改善,這就必然導致他們對有關政策強烈不滿。
  • 學習總書記知青歲月感悟:最「青春」的選擇
    編者按:2017年8月,中共中央黨校編輯出版發行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近日,該書在志願服務祖國西部基層的西部計劃志願者中掀起了學習熱潮。他們結合自己在西部基層開展的志願服務工作和生活,表達了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 「知青歲月」無法忘懷——我的知青歲月
    1970年國慶前, 知識青年代表大會召開, 我從區、縣一直開到杭州地區, 並在縣區會上做發言。我至今記得那次演講, 安排我最後一個發言, 時間己過11點半。也許因為前面幾位發言人的千篇一律, 也許是臨近中午吃飯時間, 代表有喊肚餓的, 有喊好了好了的, 會場氣氛令我不安。
  • 憶知青歲月——寫在北京知識青年赴北大荒四十周年之際 (外兩篇)
    我們所經歷的那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已經過去四十多年了。然而,究竟應當怎樣評價這場運動?至今我們還沒有看到一個統一明確的說法。這場運動到底有沒有給中國帶來過什麼好處?如果沒有的話,為什麼它有如此大的凝聚力,以至於四十年後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我們仍然心心相印,惺惺相惜?如果說這場運動還有積極的一面,那麼中國的老百姓,包括我們這些曾經參與過上山下鄉的老知青,能否在心理上承認或者默認這種積極面?
  • 「牧歌講故事」第二十七期《青蔥歲月》
    雖然故事聽起來會很平淡,但是生活就是這樣平平淡淡走過來的,平平淡淡才是真------青蔥歲月.mp3來自鶴崗市圖書館00:0012:08青蔥歲月作者:牧歌曾在寶泉嶺下鄉的上海知青楚明率領當年的知青們組團要回北大荒五十年再聚首,消息傳來,讓剛從領導崗位退下來的韓立輝興奮不已
  • 知青歲月:荒唐愚昧的年代,青春飛揚的日子
    50年一夢:知青歲月文/田惠明本文首發於總第869期《中國新聞周刊》彈指間,50年過去,恍如隔世。莊稼地裡的青春,歷歷在目,雖塵封已久,但揮之不去。時代:神州大地紅潮滾50年前,一個舉國瘋狂的年代,一個荒唐愚昧的年代。
  • 「知青歲月」南疆往事
    這一幕,象昨天一樣,浮在眼前。。。。。經過四天火車五天汽車的路途,元月十二日晚上到達了雲南兵團一師六團四營,我和其他十名知青分到了八連,來接我們到連隊的著一身軍裝的現役軍人指導員和連長。當坐上拖拉機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行駛時,我想真不知道是開到那裡去了,在開過南臘河時,在黑暗中我真驚奇。車子能在河裡開。
  • 英俊的少年,青春經典短句——致青春我們回不去的青蔥歲月
    我們面對暗戀的姑娘,心跳加速,面紅耳赤不知道說什麼才好。但正是這種懵懂的感覺,貫穿了我們整個年少時期,我們有追夢的雄心壯志,也有對愛情最青澀的幻想,這樣的青春值得我們永遠保存和回憶。《英俊的少年》是海啦啦文化籤約作家唐頓的一本青春校園勵志小說,文字優美,以散文化語言構建故事,書中的青春勵志且幽默,其中更是有許多觸動人心的經典句子。
  • 半個世紀後相聚建林村 老知青共同追憶青春歲月
    1964年7月,一群風華正茂的知識青年響應國家號召,「上山下鄉」來到原王店鎮群聯大隊(今建林村)插隊落戶。2014年7月,這群老知青在半個世紀後相聚故地,共同追憶屬於他們的青春歲月。雖然歲月改變了他們的容貌,但那段同甘共苦的情誼依然深刻,在回憶中被娓娓道來。故地重遊,老知青王月明現場作詩一首:風雨沐浴五十載,重回故地情滿懷,青春獻黨永無悔,喜看新貌換舊顏。
  • 「知青歲月」留守知青:北大荒讓我多活了這20年
    我從來就沒想返城——那時候是真苦,也是真有意思——開燈起夜一看枕巾上全是血——「別說一個腎,兩個腎都移植得起!」——那年動了8次手術 花了80萬——感謝北大荒,讓我多活了這20年——農場這個地方到現在我也沒待夠。人物簡介:李乃利、鶴崗知青,1949年3月31日生於山東日照。
  • 知青歲月回憶錄:我的上海知青戰友
    教室裡的課桌是用二根木柱,搭上一長條不寬的木板,五六個孩子排擠在一起。教室裡沒有凳子,學生們需自己從家裡帶著凳子去上課的。就讀於我們連隊的這所草棚小學的,還有附近三營八連和公路養護道班的孩子。1970年5月,陳黎華和顧惠德到連隊後不久,就被派到這所小學校當老師了。她們倆與老四川譚維軒老師各負責教一個班級。一個班級的語文、算術全由一個老師負責。
  • 知青老師與農場孩子意外的「幸運」!感恩知青教師
    想起故鄉,想起同學,想起老師們,遊子思鄉的焦灼被暖暖回憶和濃濃情誼緩緩熨平,同學情濃濃,師生情悠悠,和不變的黑土、山、水一樣,銘刻於骨,綿延不絕,直達歲月深處。回到生我養我的故鄉,唯一見不到的,就是我的老師們,因為他(她)們都分布在全國的各大城市!記憶深處的老師你們好麼?(38)如今我也是年過半百的人了,從事教育工作30多年了。但每每回憶起我的幾位知青老師,都會讓我激動,也心懷感激。
  • 女知青 | 知青經歷留下的不只是記憶
    至今, 我依然清晰記得1 9 6 6年國慶節, 那一片紅色浪潮漫湧進天安門廣場的情景。宋建惠是海庭輔導班的小同學, 聽說海庭報名上山, 她來搭夥。我們三人走到了一起。那時, 我們的父親都處在幹部學習班的隔離審查中。四十年後, 我才了解到, 我們的父輩共同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 是在1949年革命戰爭的硝煙中, 從太行山解放區走出來的南下幹部。
  • 80不逝,90不老,青蔥歲月還在麼?
    雖然不是武俠迷,但是無人獨處,仔細回味那些飛雪白鹿,笑書神俠,恍惚間作為一個80後那些曾經仗劍江湖的夢,竟是那麼遙遠。人生就是大鬧一場,悄然離去。說得真好!字裡行間有生的力量和精彩,有去的靜謐和安詳。80後的我們還沒開始鬧就已經匆匆的踏上接受屬於我們那個年代記憶飛逝的路,90後天天在耳邊喊:老了,老了,身體不行了,記憶下降了。
  • 芒果君爺爺:悠悠歲月——我的知青生活之彎彎的小河
    悠悠歲月—我的知青生活1彎彎的小河文/芒果君爺爺特別提示: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學生」,這是社員對知青的稱呼。日哂三竿,陽光從窗欞射進屋舍,學生懶散地從竹蓮床鋪上爬起,「今日挑水」值班排序早巳混亂不堪,無奈水缸見底,只得在推諉詛咒中兩人懶散地抬起木桶,罵罵咧咧向河邊走去。寓言道「一個和尚挑水喝,二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八個小光棍群居,能有水喝麼?
  • 知青劉平
    劉平穿著一雙後跟快磨穿的布鞋,衣服有點不合身,垂到膝前。骨瘦嶙峋的小身板,挺的直直的。那手臂瘦的跟竹竿似的,拖著兩條細細的小長腿,一路上 走累了就在街邊放下,坐在書堆上歇一會。走得滿頭大汗,口渴了想買杯水,可是身上分文沒有。一個11歲的孩子,硬是用一雙稚嫩的小手,提著兩捆十多斤重的書,走了一個多小時,才艱難地把這些裝著父親「尊嚴」的書,搬回了家裡。
  • 知青歲月回眸(六)
    順帶表一表,前幾年,我受邀參加師生聚會,四十多年未見的一位學生提起:&34; 說完他就唱了起來。他的話和歌讓我思緒萬千,暫且不提,言歸正傳。然而作為音樂教師不僅僅是教學生唱歌,還要教讀譜知識,自己要會彈奏樂曲等等,我與正規的音樂教師相比,恰似雲龍井蛙!
  • 【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心得感悟】無奮鬥 不青春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是由29名採訪對象口述匯集起來的一本採訪實錄,用真實的歷史細節講述了習總書記當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故事,再現了習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