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晚輩的婚姻,不少長輩總要念叨幾句,比如「百世修來同渡船,千世修來共枕眠」、「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等等。這些話是他們的經驗之談,也是勸年輕人要珍惜夫妻情分。雖然這些老生常談年輕時總是聽不進去,但日子過久了似乎便慢慢理解了。本期要和大家說的,也是一個長輩經常念在嘴邊的話——衣不如新,人不如舊。
這句話不少人都聽說過,意思也很好懂,不過就是說:衣服舊的不如新的,但人卻是舊的好。雖然理解起來容易,但很多人卻不知道它的上一句是什麼,更不知道它的出處。其實這8個字是出自一首漢代詩歌,詩名叫《古豔歌》。它的上一句也只有8個字,但卻寫得樸實真切,讀完令人動容,也讓人更不忍心拋棄舊人。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詩:
《古豔歌》漢.無名氏煢煢白兔,東走西顧。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這首詩從漢代流傳至今,已經有2000年左右的歷史了。全詩只有短短16個字,從詩風來看極具民歌風格,讀來也是朗朗上口。在最初的版本中,這首詩的作者為漢代無名氏。
詩的一、二句以動物起興,這是古文中常用的寫法。棄婦被趕走後,就像一隻煢煢獨立的白兔一樣,它向東走著,卻又忍不住回頭西看,不捨得離開。詩人以白兔喻棄婦,將白兔的徘徊比作棄婦離開時的樣子,可謂貼切生動。
棄婦之所以會「西顧」,正是因為不捨得丈夫,不願意離開家,此時的她就像一隻弱小的白兔一樣,孤零零沒有了依靠。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女子被休後一般下場都比較悽涼,如果能得到娘家庇護還好,若是娘家兄弟們也嫌棄,甚本上就後半生就沒好日子過了。所以她被趕走後的東走西顧,其實也有無處可去、無家可歸之意。
詩的三、四兩句是棄婦在臨別時規勸丈夫的話,她用衣服和人來對比,本身就已令人心疼了。按我們現在的觀點,妻子畢竟不是衣服,怎能說丟就丟,但顯然當時的人並沒有這種覺悟。然後她再用了兩個「不如」來加強語氣,心中的無奈可想而知。
後來這首詩傳到了明、清,題目改成了《古怨歌》,而且明清文人還指出這首詩背後其實有這樣一個故事:漢代有個才子名叫竇玄,人長得頗為英俊,於是皇帝想把女兒嫁給人。當得知他已經結婚後,便讓他休妻,竇玄照做。後來竇玄的髮妻便在悲憤著寫下了這首詩給丈夫,然後孑然離去。當時民間都十分同情竇玄妻的遭遇,所以這首詩便流傳開來了。
「衣不如新,人不如舊」,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要做到「糟糠妻不下堂」其實並不容易。而在了解完上一句「煢煢白兔,東走西顧」這8個字後,希望更多人能更加珍惜一起走過人生看坎坷的枕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