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舊的東西,更有風味

2020-12-17 私享藝術

舊的衣著比較舒適;舊的建築和園藝更有情趣和底蘊;民間舊的習俗仍然在使用;古玩古物越舊越有價值和意義。

「我愛一切舊的東西——老朋友,舊時代,舊習慣,古書,陳釀;而且我相信,陶樂賽,你一定也承認我一向是很喜歡一位老妻。」這是高爾斯密的名劇《委曲求全》中那位守舊的老頭兒哈德卡索先生說的話。他的夫人陶樂賽聽了這句話,心裡有一點高興,這風流的老頭子還是喜歡她,但是也不是沒有一點慍意,因為這一句話的後半段說穿了她的老。這句話的前半段沒有毛病,他個人有此癖好,幹別人什麼事?而且事實上有很多人頗具同感,也覺一切東西都是舊的好,除了朋友、時代、習慣、書、酒之外,有數不盡的事物都是越老越古越舊越陳越好。所以有人把這半句名言用花體正楷字母抄了下來,裝在玻璃框裡,掛在牆上,那意思好像是在向喜歡除舊布新的人挑戰。

俗語說:「人不如故,衣不如新。」其實,衣著這類還是舊的舒適。新裝上身之後,東也不敢坐,西也不敢靠,戰戰兢兢。我看見過有人全神貫注在他的新西裝褲管上的那一條直線,坐下之後第一樁事便是用手在膝蓋處提動幾下,生恐膝部把他的筆直的褲管撐得變成了口袋。人生至此,還有什麼趣味可說!看見過愛因斯坦的小照麼?他總是披著那一件敞著領口胸懷的松松大大的破夾克,上面少不了菸灰燒出的小洞,更不會沒有一片片的汗斑油漬,但是他在這件破舊衣裳遮蓋之下優哉遊哉地神遊於太虛之表。

《世說新語》記載著:「桓車騎不好著新衣,浴後婦故進新衣與,車騎大怒,催使持去,婦更持還,傳語云,『衣不經新,何由得故?』桓公大笑著之。」桓衝真是好說話,他應該說:「有舊衣可著,何用新為?」也許他是為了保持閫內安寧,所以才一笑置之。「殺頭而便冠」的事情我還沒有見過;但是「削足而適履」的行為,則頗多類似的例證。一般人穿的鞋,其製作設計很少有顧到一隻腳是有五個指頭的,穿這樣的鞋雖然無須「削」足,但是我敢說五個腳趾絕對缺乏生存空間。有人硬是覺得,新鞋不好穿,敝屣不可棄。

「新屋落成」金聖歎列為「不亦快哉」之一,快哉儘管快哉,隨後那「樹小牆新」的一段暴發氣象卻是令人難堪。「欲存老蓋千年意,為覓霜根數寸栽」,但是需要等待多久!一棟建築要等到相當破舊,才能有「樹林陰翳,鳥聲上下」之趣,才能有「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之樂。西洋的庭園,不時地要剪草,要修樹,要打扮得新鮮耀眼,我們的園藝的標準顯然地有些不同,即使是帝王之家的園囿也要在亭閣樓臺畫棟雕梁之外安排一個「濠濮間」、「諧趣園」,表示一點點陳舊古老的蕭瑟之氣。至於講學的上庠,要是牆上沒有多年蔓生的常春藤,基腳上沒有遠年積留的苔蘚,那還能算是第一流麼?

舊的事物之所以可愛,往往是因為它有內容,能喚起人的回憶。例如,陽曆儘管是我們正式採用的曆法,在民間則陰曆仍不能廢,每年要過兩個新年,而且只有在舊年才肯「新桃換舊符」。明知地處亞熱帶,仍然未能免俗要煙燻火燎地製造常常帶有屍味的臘肉。

端午節的龍舟粽子是不可少的,有幾個人想到那「露才揚己怨懟沉江」的屈大夫?還不是舊俗相因虛應故事?中秋賞月,重九登高,永遠一年一度地引起人們的不可磨滅的興味。甚至臘八的那一鍋粥,都有人難以忘懷。

至於供個人賞玩的東西,當然是越舊越有意義。一把宜興砂壺,上面有陳曼生制銘鐫句,縱然破舊,氣味自然高雅。「樗蒲錦背元人畫,金粟箋裝宋版書」,更是足以使人超然遠舉,與古人遊。我有古錢一枚,「臨安府行用,準參百文省」,把玩之餘不能不聯想到南渡諸公之觀賞西湖歌舞。

我有胡桃一對,祖父常常放在手裡揉動,噶咯噶咯地作響,後來又在我父親手裡揉動,也噶咯噶咯地響了幾十年,圓滑紅潤,有如玉髓,真是先人手澤,現在輪到我手裡噶咯噶咯地響了,好幾次險些兒被我的兒孫輩敲碎取出桃仁來吃!每一個破落戶都可以拿出幾件舊東西來,這是不足為奇的事。國家亦然。多少衰敗的古國都有不少的古物,可以令人驚羨、欣賞、感慨、唏噓!

舊的東西之可留戀的地方固然很多,人生之應該日新又新的地方亦復不少。對於舊日的曲章文物我們儘管歡喜讚嘆,可是我們不能永遠盤桓在美好的記憶境界裡,我們還是要回到這個現實的地面上來。在博物館裡我們面對商周的吉金,宋元明的書畫瓷器,可是溜酸雙腿走出門外便立刻要面對擠死人的公共汽車,醜惡的市招和各種飲料一律通用的玻璃杯!

舊的東西大抵可愛,惟舊病不可復發。諸如夜郎自大的脾氣,奴隸制度的殘餘,懶惰自私的惡習,蠅營狗苟的醜態,畸形病態的審美觀念,以及罄竹難書的諸般病症,皆以早去為宜。舊病才去,可能新病又來,然而總比舊痾新恙一時並發要好一些。最可怕的是,倡言守舊,其實只是迷戀骸骨;惟新是騖,其實只是摭拾皮毛,那便是新舊之間兩俱失之了。

相關焦點

  • 【吃貨有理】梁實秋:饞不是罪,是有品位
    文|梁實秋 饞,在英文裡找不到一個十分適當的字。從前酒席,一上來就是四幹、四鮮、四蜜餞,榲桲、鴨梨是現成的,飯後一盤榲桲拌梨絲別有風味(沒有鴨梨的時候白菜心也能代替)。這老頭子吃剩半個梨,突然想起此味,乃不惜於風雪之中奔走一小時。這就是饞。 人之最饞的時候是在想吃一樣東西而又不可得的那一段期間。希臘神話中之譚塔勒期,水深及顎而不得飲,果實當前而不得食,餓火中燒,痛苦萬狀,他的感覺不是饞,是求生不成求死不得。
  • 雅舍裡的梁實秋
    梁實秋一生頗有女人緣,與二位女才子都是好朋友。早在燕京大學讀書時,梁實秋與冰心因寫評詩,有了交往。冰心在《晨報副刊》發表《繁星》《春水》,梁實秋寫批評文章《繁星與秋水》,認為只是受泰戈爾影響,過於理性而少情感的東西。不久,從未謀面的二人赴美留學,在「總統」號郵輪上不期而遇。到美國後,因中國留學生用英語排練傳統劇目《琵琶記》而再次相見。
  • 美食家梁實秋有個營養學家女兒
    任何對立的學派都有代表人物,飲食文化中的「科學派」和「藝術派」也不例外。誰有資格當藝術派的代表?非大美食家梁實秋先生莫屬。林語堂先生也熱衷於談吃。名著《吾國與吾民》中也有《飲食》一節,但他那是把吃當成中國人「藝術生活」的內容。林先生總愛在吃的現象裡找出點道理來,梁先生則一味沉溺在對美食的津津樂道中。
  • 梁實秋曾被魯迅斥為"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
    梁實秋與夫人韓菁清  一個人一生堅持一些長久的根本性的東西,實所不易。梁實秋堅持的正是文學長久所在、民族長久所在,而我們起碼應該在「什麼是長久而根本所在」上多一些常識。就在這種被孤立的時候,梁實秋卻不時請她去家裡做客,「梁師母以拿手好菜款待,梁實秋扮小丑說笑話,惹得她們開懷大笑。」1964年,聶華苓赴美時,梁實秋又主動出借路費。聶華苓並非梁實秋的經年知交,此時梁實秋的舉動有患難時刻的友情,更有肝膽相照的支持。聶華苓認同三民主義,但她主編《自由中國》文藝欄10年中,堅持純文學立場,審閱來稿,「凡是有政治意識、反共八股的,我都是退!退!退!」
  • 梁實秋:綠卡再值錢,我也要回家
    (一)良好教育理念造就心底拳拳愛國志氣梁父愛讀書,對子女特別是梁實秋要求高,早看出他是讀書成才的料。梁家書香氣濃鬱,禮節很講究。對待長輩要有禮有節恭敬孝順,對待下邊要不卑不亢你謙和尊重。再大一些,他開始看小說,最初看的是《水滸傳》《紅樓夢》,白話小說不同於舊文言,一面新的世界打開在他的面前,他如饑似渴,對文學產生強烈興趣,為走上文學道路鋪下穩固基礎。1915年夏,14歲梁實秋從京師三小畢業,當時成績是全市第一名。繼續去哪裡學習?
  • 大陸人看臺灣:訪梁實秋臺北故居
    我們這一輩人讀魯迅的書,記住了一些與他不睦的文人,比如胡適,比如梁實秋,比如陳西瀅、楊蔭榆,那些久遠的人因為被魯迅罵而被後輩所記憶,待有時間翻閱這些人的文章以及研究他們的文章,談論其為人、為文之妙,方知做人很難面面俱到,很多時候
  • 梁實秋:歲月悠長,光陰無悔,每一寸都有讓人心安的力量
    梁實秋老先生一生走過很多地方,見過很多人,嘗過許多美食。這許許多多美好的記憶化作了一篇篇散文。在他的散文集《原來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中,有各有性格的良師益友,有波折起伏的人生,有玫瑰花一般的愛情。讀之令人心安,似在冬夜裡的一壺薑茶,隔去屋外風霜。
  • 生活很無奈,人間很可愛,梁實秋說,可能這就是人生吧
    只要留心觀察,就會有很多美妙的事情出現。梁實秋先生的《可能這就是人生吧》一書,就是一部引領讀者欣賞生活、品味美食、追憶往事、探討人生的精品散文集。整部書籍的內容,不僅完整收錄了《雅舍》《麻將》《暴發戶》《北平年景》等經典名篇,更特別新增了《一條野狗》《結婚典禮》《想我的母親》等珍貴文章。
  • 梁實秋和謝文秋只是逢場作了場戲,他對冰心說:我是有女朋友的人
    冰心應該知道,梁實秋在國內是有女朋友的。當年,在「傑克遜號」上,梁實秋就曾對冰心說:「我在上海上船以前,同我的女朋友話別時,曾大哭了一場。」這個女朋友名叫程季淑,是包辦婚姻的產物。但,梁實秋卻對父親給自己的包辦的婚姻非常滿意,非常享受。那是1921年秋的一個周末,還在清華讀書的梁實秋回到家中,發現父親書房桌上有一張紅紙條,上面寫著:「程季淑,安徽績溪人,年二十歲,1901年2月17日寅時生。」冰雪聰明的他,很快就意識到這是父母為自己選的未婚妻。
  • 《雅舍談吃》:梁實秋以家常味道寫人間百態
    一、飲食中的人間真情01核桃酪中的親情在舊式的大家庭中,父子的親情和父母的愛情是諱言的,可是梁實秋性格幽默,不拘一格,借核桃酥寫親情,別是一番風味。梁實秋寫道:有一年,先君帶我們一家人到玉華臺午飯。滿滿的一桌,祖孫三代。所有的拿手菜都吃過了,最後是一大缽核桃酪,色香味俱佳,大家叫絕。先慈說:「好是好,但是一天要賣出多少缽,需大量生產,所以只能做到這個樣子。改天我在家裡試用小鍋製作,給你們嘗嘗。」我們聽了大為雀躍,回到家裡就天天暱著她做。
  • 梁實秋:何謂「饞」| 鳳凰副刊
    從前酒席,一上來就是四幹、四鮮、四蜜餞,〔溫字水旁換木旁〕〔餑字食旁換木旁〕、鴨梨是現成的,飯後一盤〔溫字水旁換木旁〕〔餑字食旁換木旁〕拌梨絲別有風味(沒有鴨梨的時候白菜心也能代替)。這老頭子吃剩半個梨,突然想起此味,乃不惜於風雪之中奔走一小時。這就是饞。人之最饞的時候是在想吃一樣東西而又不可得的那一段期間。
  • 在臺北訪梁實秋故居偶感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有一段文字:「像魯迅所批評的梁實秋一類人,他們雖然在口頭上提出什麼文藝是超階級的,但是他們實際上是主張資產階級的文藝,反對無產階級的文藝的。」於是1949年建政伊始,梁先生被列入「反動文人」也就不奇怪了。文革結束後不久,大陸大批「右派」獲平反摘帽,梁先生「反動文人」與「走狗」的帽子始終未摘。
  • 地道的老北京風味小吃,宮廷奶酪風味特有
    作為北京風味小吃的奶酪,在歷史上,原本屬於蒙族的食品,即使後來奶酪進了北京,也只是僅限於元、明、清三朝的宮廷小吃,直到後來才流傳到民間。「久居北平的人,不免犯饞,想北平吃食,酪是其中之一」。解放前除梁實秋外,溥傑、魯迅、老舍、胡潔青等知名人士都是奶酪魏家的常客。京劇界人士就更加不乏盛舉。民間有詩云:「奶茶有鋪獨京華,乳酪如冰浸齒牙。」讚譽了宮廷奶品的做工精緻、口感細膩、鮮新美味和不可多得。三元梅園經營的宮廷奶品,是傳統的宮廷御膳之珍品,起源於滿族,其淵源可追溯幾百年歷史。三元梅園宮廷奶製品的製作源於傳統,同時結合現代工藝,確保了宮廷奶品的品質。
  • 賢妻程季淑:梁實秋的成功有她一半功勞,金婚前兩年卻被梯子砸死
    沒有遇上困難的時候,程季淑也十分節儉,東西一定要用破了才肯換,連一根繩子和一張紙片,都捨不得輕易拋棄,院子裡砍下來的樹枝,都要曬乾了留著冬天燒壁爐,有人曾笑話梁實秋說:「你們府上的每月收入,似乎與你們生活水準無關。」
  • 哈佛所見 梁實秋學籍檔案
    梁實秋1923年清華學校畢業後,負笈美國,先在珂泉的科羅拉多大學(Colorado College)學習,1924年6月獲得文學學士學位(B.A),與此同時,他申請哈佛大學研究生院。從哈佛保留的申請記錄看,梁實秋填表日期是1924年4月30日,獲得批准日期是5月29日。梁實秋於同年9月進入哈佛大學研究生院攻讀碩士學位。
  • 梁實秋:好吃不過餃子
    至於在鄉下,吃頓餃子不易,也許要在姑奶奶回娘家時候才能有此豪舉。餃子的成色不同,我吃過最低級的餃子。抗戰期間有一年除夕我在陝西寶雞,餐館過年全不營業,我躑躅街頭,遙見鐵路旁邊有一草棚,燈火熒然,熱氣直冒,乃趨就之,竟是一間餃子館。我叫了二十個韭菜餡餃子,店主還抓了一把帶皮的蒜瓣給我,外加一碗熱湯。我吃得一頭大汗,十分滿足。
  • 梁實秋筆下名菜鍋燒雞在這裡復活 什麼菜徵服了乾隆爺的胃
    皇城老媽的操盤手為何會有「致美」情結?關長瑞怎麼憑不到一百字的描述恢復了梁實秋筆下的名菜鍋燒雞?綜合評定:★★★★因為開在樓裡,所以有個內門頭,朱門銅釘,很是氣派。這兩家一字之差的餐廳到底有沒有關係啊?當然有,還特別深,剪不斷,理還亂。舊時老北京的飯館叫堂、樓或居,很少有以齋為號的,致美齋是個特例,它最早是家南味點心鋪,以經營姑蘇風味的蘿蔔絲餅、燜爐火燒和雙餡餛飩出名。後來致美齋的餐飲越做越大,甚至招攬了乾隆的御廚景啟加盟,「集南北烹調之表、匯御膳民食之粹」,風頭一時無兩,所以是京城極其少見的以齋命名的酒樓。
  • 「隨筆」《梁實秋散文》第二集讀後感
    我們的語文老師在講授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時候,課文第9自然段中作者猜測自己之所以被送到三味書屋去的時候,有這樣一句話「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罷」。據我的語文老師講,這是魯迅先生在罵人,這梁家是指文人梁實秋。他還進一步解釋說我們本地人有給人「扔磚頭」一說。這話倒也沒有錯,乾縣有在背後給人扔黑轉頭一說。
  • 梁實秋有詩才,視胡適為師長,但讀了胡適的《嘗試集》後,憤怒了
    梁實秋不但身上帶錢,而且愛看「閒書」, 「每次進城在東安市場,勸業場、青雲閣等處書攤旁邊不知消磨多少時光流連不肯去,幾乎凡有新刊必定購置」。他除了往自己的頭腦中灌輸經史子集、詩詞文章外,還灌輸了「進化論與互助論,資本論與安那其主義,託爾斯泰與蕭伯納,羅素與柏格森,泰戈爾與王爾德。」
  • 讀梁實秋這十五句經典語錄,感受他散文中的恬靜淡雅、妙語人生
    他曾有機會留在美國,獲得綠卡。但他毅然放棄,選擇回國。晚年在臺北定居,仍思念著對岸的故土,寫了很多思念家鄉的散文,情真意切。1903年1月6日,也就是117年前的今天,梁實秋先生出生在北京。今天,讓我們用先生的一些至理名言,來一起紀念他。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的風雨,我要去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