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最早是在1985年5月提出的,當時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後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同年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在整個教育體制改革過程中,必須牢牢記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這是素質教育的最初的思想源頭。
近幾年,素質教育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支持,教育部門也在努力實施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以提高人的素質為根本宗旨的教育,在教育的各個環節中,全面實施德育、智育、體育、美育,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學校教育主要以教授學科課程為中心展開教育活動,素質教育在學校中的主要載體也是課程,如美術、舞蹈、書法、手工、聲樂,武術、跆拳道、球類運動以及語言類、表演類、棋類和科普魔術等方面課程。學生的在校學習時間是有限的,如果開展素質教育類課程,勢必會減少主要考試課程的時間。
農村學校的師資力量、教學資源、配套設施等諸多方面都和城市學校存在很大的差距,農村學生如果想和城市的孩子取得同樣的成績,往往要付出多於城市學生幾倍的努力。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的起點距離太遠,而高考是唯一一次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公平競爭的機會,倘若不能考上大學,進入更高的平臺,即使以後花費再大力氣,也很難走得更高、更遠。
大隋建立了科舉考試制度,寒門獲得了可以出貴子的機會。現在的高考,對寒門學子來說,是打開改變命運的金鑰匙之門,那麼,什麼對寒門學子最重要?是高考成績。一個學生的素質固然重要,但素質可以在後天培養,農村孩子可以到了大學之後再發展自己的興趣和特長。
而素質教育會佔用學生的必考課程學習時間,這樣看來對,應試教育比素質教育更適合農村學生。
尤其是在貧富差距逐漸擴大的社會背景下,財富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固有的階層界限很難打破,寒門難出貴子的言論未必是危言聳聽。高考是讓富人孩子和窮人孩子同一時間進入同一平臺,獲得平等機會的最好途徑,打破階層界限的最佳措施。
應試教育把成績放在首位,確實比素質教育更適合農村學生,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