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工經濟:世界性的變革還是茶杯裡的風暴

2020-12-17 騰訊網

[摘要]在「零工經濟」模式下,朝九晚五的正常作息被徹底打破,個人與職業之間的界限也變得模糊。不過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這是時髦的利好,還是危險的信號?

「零工經濟」讓許多人的生活和工作多了一種選擇

我們是否回到了18世紀?

傳統的工作是否已經不合時宜?世界在變,現在有許多新鮮的機會和多樣的選擇擺在你的面前。人們在Etsy的網頁上出售自己的手工製造,藉助Uber的軟體在業餘時間提供計程車服務,或者利用Airbnb的平臺為家裡空置的房間尋找短期租客。這就是從國外興起的GigEconomy,美國著名媒體人蒂娜·布朗(TinaBrown)在2009年的一篇文章中最早使用了這個名詞。國內通常譯作「零工經濟」,意指以打零工的方式將個人的時間、服務靈活地轉化成一種經濟收入。與GigEconomy類似的概念還有SharedEconomy(共享型經濟)、On-demandEconomy(應需型經濟)、1099Economy(得名於美國自僱人員的稅單)。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更樂意打零工,而不是謀一份全職工作。」紐約大學商學院教授阿倫·孫達拉賈(ArunSundararajan)在英國《衛報》的專欄中寫道,「對樂觀主義者來說,這是屬於企業家和創意者的美好未來,但是於對立派而言,這種模式充滿了反烏託邦意味——被剝奪權利的勞動者要不斷掙得下一份計件工作的薪水。」在美國,有關「零工經濟」的話題和事件是如此熱門,就連總統選戰也捲入其中。今年7月的一天,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傑布·布希在抵達舊金山後,特意搭乘Uber拼車到一家初創公司Thumbtack(以低於市場的價格為客戶尋找當地專業人員的服務)演講,他說人們要構築自己的夢想,以技能、天分和人脈去實現夢想。不過,民主黨總統參選人希拉蕊·柯林頓,對這種新的經濟模式充滿了警惕:「不管是共享型經濟還是零工經濟,創造了活躍的經濟,釋放了創意的潛能,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嚴峻的問題,我們在未來又該如何定義一份好的工作?」

科技與信息的進步讓「零工經濟」不同於以往的自由職業交易市場,比如受到電腦程式設計員喜歡的ELanceoDesk,因為它不僅為自由職業者提供了新式的就業渠道,而且製造了大批量的新型經濟行為。超過100萬的手藝人在Etsy上展示自己製作的珠寶、服裝與配飾,而Airbnb、LoveHomeSwap和onefinestay三家公司的「房東」總數亦接近100萬。熱鬧的交易與鮮活的案例讓人們產生了錯覺:我們是否回到了18世紀——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所描述的那種經濟——個體與個體在市場上進行相互間的商業活動。隨之而來的是大規模生產與經營,這就誕生了現代企業,而亞當·斯密時代的「企業家」最終被20世紀拿薪水的僱員們所取代。

社會地位不平等或加劇?

歷史何其相似。點對點的交易重新獲得了生命力,這或許要歸功於數字革命。大部分「零工經濟」的服務依賴於電腦或者內置GPS的智慧型手機,需要補充的一點是,我們在「臉書」(Facebook)和「領英」(LinkedIn)上進行數位化交流的社會資本讓自己在面對一個半生半熟的人時,更容易信任對方。在「零工經濟」中,消費者實際上不是從Airbnb的公司租住空間,出行時預約的專車不屬於Uber所有,而看中的手工藝品也沒有貼上Etsy的生產標籤。這一點,與傳統的美國蘋果公司、英國石油公司完全不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平臺扮演了紐帶的角色,幫助你找到符合需求的「另一半」,而對方可能是一個房東、一個私家車主或是一個虛擬商店的賣家。亞當·斯密提出了「無形的手」,但點對點的交易背後卻存在一隻「有形的手」,比如私家車主沒有定價的權力,收入高低要看Uber公司的臉色;Airbnb為註冊的「房東」培訓人性化的待客之道;Etsy則打造了賣家社區。上述三家公司都設有用戶反饋系統,以提供高品質的消費體驗。

在「零工經濟」模式下,朝九晚五的正常作息被徹底打破,你用不著一天到晚為自己的工作費心費力;個人與職業之間的界限也變得模糊,你可以在送完孩子上學後打開手機上的Uber程序,然後等待別人的叫車指令。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積極的一面是,你作為自己的老闆,可以依照個人意願在工作與生活之間建立一種平衡;而不確定性同樣顯而易見——沒有穩定收入和公司福利,工作時間也無規律可循——這讓你沒辦法規劃長遠的未來,因為你並不知道明年還能掙到多少錢。換句話說,嘗試一份全新的工作需要足夠的冒險精神,要麼當人生贏家,要麼碌碌無為。

如何評判「零工經濟」對整個社會的意義,是時髦的利好還是危險的信號?美國《赫芬頓郵報》的立場是二者兼而有之。2007年初至2014年底,美國的勞動參與率下降了3.7%。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一項研究表明,像Uber這樣的網絡平臺,在經濟層面的一大作用是刺激勞動參與率。在針對具有勞動能力的失業者的調查中,四分之三的人願意接受更加靈活的工作方式。即便最終進入「零工經濟」領域的只是一小部分,其影響仍是不可忽視的——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預測,到了2025年,由「零工經濟」產生的年均收益將達到1.3萬億美元。不過對於政策制定者來說,首要的議題是在法律框架下釐清網絡平臺與從業人員之間的關係,保障後者的正當權益(最低工資、加班費、養老與失業保險等),否則容易導致用工糾紛。不久前,美國加州的3名司機就展開了維權,他們在舊金山聯邦法院對Uber公司提起訴訟。爭議問題除了司機的勞動關係屬於正式員工還是合同工、油費和汽車保養費用是否應該得到報銷之外,還包括乘客向司機支付的小費被Uber收走,沒有直接提供給司機本人。

不安情緒同樣來自人的社會性遭到了破壞。《華盛頓郵報》記者拉瓦尼亞·拉馬納坦(LavanyaRamanathan)做了一次實驗,在一周的時間內完全依賴各種提供服務的熱門App,從個人的角度來觀察「零工經濟」的利弊。儘管感受了便利——購物不用出家門、吃飯不用去餐廳,但在「便利」的名下,她失去了熟悉的社會交往。「我沒有機會跟隔壁咖啡館的夥計或是三明治店的老闆閒聊,也不能跟乾洗店的工人解釋,自己是多麼地喜愛從那件非洲帶回來的蠟染衣服。」不僅如此,有人幫你開車、有人幫你送貨,社會地位的不平等也面臨著加劇的風險。

官方統計數據是否可信?

在新技術與新觀念的包裝下,「零工經濟」究竟有多大的吸引力?是否顛覆了就業市場的傳統格局?無論英國還是美國,官方都給出了否定的結論。英國國家統計局發布報告稱,在全國3103萬就業者中,有827萬人從事兼職工作,跟去年相比變化不大。而《衛報》的報導以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為統計周期,「自僱人員、擁有兩份工作以上的人,以及臨時工的數量均出現了下滑。」在《華爾街日報》看來,那些將「零工經濟」定義為變革的論調缺乏可信度,「美國距離『零工經濟』的統治時代還很遙遠」——大約95%的美國公民在接受政府調查時表示有一份穩定工作。「可能有幾百萬人從事Uber性質的兼職工作,但是放到美國1.57億的勞動力市場背景下,這種趨勢可以用邊緣一詞來形容。」《華爾街日報》又援引布魯金斯學會經濟學家蓋瑞·波特裡斯(GaryBurtless)的觀點:「像Uber這樣的公司在資本市場估值很高(700億美元),但其實際產生的經濟行為尚未達到同樣的高度。」

「零工經濟」是一場世界性的變革還是一次茶杯裡的風暴?《經濟學人》分析了英國勞動力市場的調查數據,依然無解。自由職業者被視為最有可能轉換到新興經濟模式的人,但這部分群體只佔到2%左右,過去15年幾乎一直如此。自僱人員的數量出現了明顯增長,應該把他們歸入「零工經濟」還是劃到傳統的範疇,沒人能夠說得清楚。至於另一種假設——「有人在本職工作之外利用Uber賺取外快」同樣缺乏事實的支撐——擁有第二份收入的人少之又少。自2009年以來,美發、保潔與管理諮詢的從業者在自僱行業中是增長速度最快的,其共性是都能藉助手機App進行交易,由於在「零工經濟」之前就有了人員增長的歷史記錄,因此兩者沒有直接關聯。

既然如此,輕易否定「零工經濟」規模及其影響力的觀點自然也是站不住腳的。《經濟學人》提到了兩種可能性:一是這場變革或許仍處於嬰兒期,二是政府調查時的提問缺乏針對性。以前者為例,法定最低工資標準的提高將加重企業用人的成本負擔,其結果是自僱人員變得越來越多;而稅收減免政策的調整將使得許多人想方設法擴大自己的收入來源,在這種情形下也許就會考慮「零工經濟」。再說後者,政府一直不善於準確計算出勞動力市場的規模,統計數據的可信度就被打上了問號。比如有些受訪者不會意識到出租自家房間或是車輛是一份工作,因此這部分人被排除在外。美國曾經碰到過這樣的問題,英國的統計同樣存在誤差。軟體公司Intuit在做「零工經濟」的調查時發現,6%的英國人在這種新興經濟模式下掙錢謀生,這個比例絕對要高於官方版本。

不管怎樣,「零工經濟」讓許多人的生活和工作多了一種選擇,這算是好事一樁。至於應對的策略,大抵是在自由、安全與政策中間尋找一個平衡點。(編譯/斯揚)

相關焦點

  • 溫州"茶杯裡的風暴"會不會演變成大蕭條
    [核心提示]溫州「茶杯風暴」有很多方面與美國的那場風暴相似,首先是局部金融出了問題,體現的是溫州中小企業融資難,導致實體企業資金匱乏,資金鍊斷裂。溫州問題被譽為「茶杯裡的風暴」,如果還沒有深刻而清醒地認識。那麼就有可能引發中國式的美國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大蕭條」,絕不是危言聳聽!
  • 警惕溫州"茶杯裡的風暴"演變成"大蕭條"
    溫州問題被譽為「茶杯裡的風暴」,如果還沒有深刻而清醒地認識。那麼就有可能引發中國式的美國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大蕭條」,絕不是危言聳聽!  今天溫州「茶杯風暴」有很多方面與美國的那場風暴相似,首先是局部金融出了問題,體現的是溫州中小企業融資難,導致實體企業資金匱乏,資金鍊斷裂。這背後有兩種現象就是自由市場惡性發展的惡果。
  • 「a storm in a teacup」茶杯裡的風暴?是啥風暴?
    A storm in a teacup「A storm in a teacup」茶杯裡的風暴?正確意思是:「小題大作,大驚小怪」。像一杯水那樣大小的風暴,沒有多大的殺傷力,但至少也是「風暴」啊!哈哈,所以個人覺得這個短語的引申意義還是挺正確的!A storm in a Teacup美國英語為「a tempest in a teapot/barrel」,也作tea-pot tempest.按照以往慣例,像這種類型的英語俚語都會有出處的,就像中國的成語一樣,A storm in a Teacup當然也不例外。
  • 中國經濟風險:茶杯裡的風暴,而不是暴風雨前夜
    當前宏觀經濟當中有很多問題,尤其是很多風險。這些風險如何看待?恐怕是當前研究宏觀經濟甚至本季度短期內研究宏觀經濟最重要的一個判斷。而且,這個判斷恐怕不僅僅是關於經濟增長7%、7.5%還是8%或者通脹2%、2.5%還是3%的判斷。
  • 茶杯裡的風暴什麼意思什麼梗? 一臉懵逼的你進來漲漲姿勢
    茶杯裡的風暴什麼意思什麼梗? 一臉懵逼的你進來漲漲姿勢時間:2019-11-21 16:00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茶杯裡的風暴什麼意思什麼梗?一臉懵逼的你進來漲漲姿勢 是英語短語astorminateacup的翻譯,意思是:某事看起來引起了很大的波動,其實只是像在茶杯裡水的波動,帶來的影響無足輕重,甚至根本不會產生什麼影響,不需要大驚小怪。 近期,香港地區產生了一些動   原標題:茶杯裡的風暴什麼意思什麼梗?
  • |《茶杯裡的風暴》海倫·切爾斯基
    在給出答案之前,我還是先來介紹一下這本書吧。今天我們讀的是「未讀·探索家」系列的《茶杯裡的風暴》。它的副標題是:用日常之物揭開萬物之理。聽起來有點懸,是吧?萬物之理?那不是頂級科學家、哲學家們研究的事情嗎?怎麼能和日常生活聯繫起來呢?
  • 茶杯裡的風暴
    《茶杯裡的風暴》是一本有趣的物理科普圖書。它從日常生活入手,帶領你從隨處可見的現象中挖掘物理學的奇妙之處。如果你把牛奶倒進茶水裡快速攪拌,杯子裡就會出現旋渦。兩種液體旋轉交纏,幾乎稱得上涇渭分明,而這樣的奇景只能維持幾秒,片刻之後,兩者就會完全融合在一起。不過,這短短的幾秒鐘足以讓你看清,不同的液體會在美麗的旋渦中逐漸融合,而不是立即交融。我們在其他地方也能看到同樣的現象。
  • 中國茶杯裡的風暴:亞洲大氣汙染強化太平洋氣旋?
    關注大氣汙染與氣候變化之間的關聯可不是茶杯裡的風暴(編者註:storm in a teacup指小題大做),研究者強調,在此關頭,科學家在制定氣候變化政策時,必須考慮亞洲汙染問題對全球的影響。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東亞地區的空氣品質在幾年間急劇惡化,經濟飛速發展的中國首當其衝——這口「瓷杯」中的很多城市都面臨著嚴峻的空氣汙染狀況。
  • 醉駕入刑之爭:「茶杯裡的風暴」(3)
    醉駕入刑之爭:「茶杯裡的風暴」(3) 2011-05-27 12:08 作者:王鴻諒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 讀首詩|茶杯風暴 作者:劉笑偉 誦讀:王卉
    作者:劉笑偉 誦讀:王卉象牙塔很溫馨書房裡很安靜書房裡有無數個茶杯互不接觸自言自語來了一點外力是風,也或許是地震茶杯在晃動許多漣漪在茶杯裡誕生是很大的風暴嗎不是的漣漪到茶杯邊緣為止反彈回來的也不過是一個更小的水波茶杯們自言自語上演著杯水風波不如索性讓他們碰撞把所有的水灑向地面看能不能演變為真正的風暴把所有茶杯的碎片折射人間的每個角落
  • 「零工」產業與中國經濟的「彈性」
    時政評論和歷史、哲學一類的思考,還是要照顧大多數讀者的免費閱讀 + 自願讚賞的習慣。 我現在給自己定下的基本原則,付費文章不超過所有文章的三分之一。也不排除哪天突破這個比例,畢竟辛苦碼字原創的東西,應該得到合理的回報。 以下是這篇文章的正文。
  • 零工經濟加速崛起,你再不這樣改變就晚了
    小編大膽在這裡假設一下,這一次,可能真的會成為勞務市場變革的拐點。一種叫做「零工經濟」的新型勞務關係,可能會加速崛起,改變一觸即發。美國學者黛安娜·馬爾卡希在《零工經濟》一書中,這樣描述零工經濟時代的工作方式:用時間短、靈活的工作形式,取代傳統的朝九晚五工作形式,包括諮詢顧問、承接協定、兼職工作、臨時工作、自由職業、個體經營、副業,以及通過自由職業平臺找到的短工。也就是說,零工經濟是一種新型僱傭關係,平臺將替代企業,成為用工的主要連接體。這種零工經濟不是過去的那種打零工,而是一種靈活的工作方式。
  • 最多就是茶杯裡的風暴
    現代國家統一的例證表明:一方在經濟、文化、制度方面據有絕對優勢,是順利統一的終南捷徑。不比反侵略民族戰爭生死存亡的最後一搏,臺灣問題畢竟屬於手足之爭,只要沒有橫衝《反分裂國家法》規定的「和平統一可能性完全喪失」的紅線,應不會輕言動武。海峽對岸雖有「臺獨」叫囂甚至局部挺進,但我們正走在經濟融合、文化共生、治理方式演進、生活方式趨同的大路上,而這條道路的另一端就通向一個共同的大家庭。
  • 調查:零工經濟凸顯,就業可以「多選」
    與此同時,一種新型的人力資源分配形式越發凸顯,這就是零工經濟。不管是時下流行的「斜槓青年」(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例如,張三,記者/演員/攝影師,「斜槓」便成了他們的代名詞),還是疫情期間盒馬鮮生聯合西貝、雲海餚等餐飲企業開展「共享員工」合作,零工經濟正以各種形式不斷出現。
  • 「微博叫板」會不會是「茶杯裡的風暴」?
    而下面的事實,似乎坐實了這樣的揣測:時過半年,但長沙警方拘留毆打討薪農民工一事仍未妥善解決,「至今沒有公開調查報告」,「(民工)還是一分錢都未拿到」。基於此,可以說,紀委幹部在微博上的奔走呼號,與其說,這是一種正義的表達,毋寧說,是對常規維權機制失效的側面控訴。
  • 零工經濟——是什麼?普遍的誤解有哪些?
    因此,當前的網際網路時代中的零工經濟只是描述性地提出一個高度概括的群體名稱,並不沒有自帶貶義。零工經濟指的是什麼?零工經濟雖然是一個目前普遍接受的術語,但其定義還是相對鬆散的,綜合各種不同的定義,有兩點是共通的:1、工作是在一個相對自由的市場體系中,任務的內容、時效性和績效是靈活的和臨時的。
  • 人民網駐美國記者手記:茶杯裡的風暴
    目前來看,儘管「全美亞裔聯合會」竭力想擴大影響、藉機謀利,無奈其所指責的理由過於牽強,此次示威在美國註定將只不過是「茶杯裡的風暴」。 不過,海外少數利益集團企圖通過抹黑中國企業來達到政治目的的苗頭不能不引起高度警惕。
  • 「零工經濟」時代,什麼是你的Plan B?你需要這「一技」來傍身!
    近來,「零工經濟」一詞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並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對許多人來說,上班擁擠的路程,枯燥乏味的工作,以及希望獲得更多自由的願望,零工經濟無疑是改變他們生活和工作方式的一個選擇。當網際網路+碰上疫情,零工經濟成了當下的主流和剛需;「零工經濟」到底是什麼?是一種商業模式?還是「打零工」這一現象?
  • 新零工經濟來臨,你如何抉擇?
    然而不論生產線鏈條怎麼進化,想要成為塔尖的製作人,還是需要努力和才華,畢竟活兒好才是最重要的。其實,不上班不等於不工作。那麼,新零工經濟真的能讓年輕人不上班賺錢嗎?對於很多苦於上班擁堵的路程、單調而乏味的工作,並希望能夠獲得更多自由的人來說,零工經濟無疑是轉換生活和工作方式的一種選擇。大部分人認為,零工經濟就類似於兼職或者小時工,就是用戶利用自己的空閒時間及能力去獲得收入。這也許是零工經濟最表面的現象,它的本質是讓大家利用自己的特長及資源,來實現自己的更高價值。
  • 零工經濟正在改變人力資源的「生態系統」
    他對留戀他的學生們說,即便退休,他還是會在沙士達雪山向學生們做每周一次的學校公共演講課程電視教學。什麼是「零工經濟」?在美國普通人的生活中,這個概念鮮少被津津樂道,卻滲透在人們的生活角色之中。雷曼老師在雪山擁有民宿,在著名的零工經濟平臺愛彼迎提供房屋短租生意。而他決定退休後遠程參與教授學校的公共演講課程,將自己從現在的全職教學崗位轉為零工,以自身技能為生產工具,不固定僱主和時間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