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單位: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
2008年的臺海兩岸,這邊「全民奧運」,那邊「選戰對決」,沸反盈天之際,仿佛隨便投下一粒石子都會激起無限風波,不過風波過後,也許更有變天的機會。
在大陸一邊,中共十七大重申「胡四點」,與十六大報告相比,未觸及「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的提法,更鄭重呼籲正式結束對峙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
大陸對臺可謂「身段更軟」。
而島內,參與臺灣地區領導人競選的兩位候選人,馬英九雖頻現立場挪移,但尚不會放棄「中華民國國體與法統」;而謝長廷則是含混應對深綠議題,有意與「急獨」拉開距離。根據兩位候選人的政綱、秉性和承諾,不論2008年3月20日之後花落誰家,都將向中間路線靠攏。選戰中難免刺激「嗆聲」,但塵埃落定之後,兩岸對話的最大公約數將更易獲得。
最大變數倒是在今年3月選舉前後,「入聯公投」可能會成為戰禍的一個誘因。為了選戰需要,民進黨當局不顧美國強力彈壓,高調炒作,對此大陸方面警告:「入聯公投」就是「臺獨公投」。直接將某一事件定性為「臺獨」,近年來可謂少見。不過,「入聯公投」作為民進黨操縱選舉的「藥引」,很有可能隨著選舉結束而「失味」。如果民進黨獲勝,「入聯公投」也算功力用盡;如果失敗,失掉行政資源的在野黨推動起來就更加困難。退一步講,即便「入聯公投」僥倖闖關成功,畢竟與「宣布獨立」還有實際距離,這段距離雖然高危但並不逼仄,只要各方運作得當,兩岸和平關係仍有極大的迴旋度,不見得公投落地、戰事驟起。
搞模糊平衡,「維持現狀、不統不獨」,美國的這一臺海策略最符合自家利益,這已是公開的秘密。任何惡性衝突都將使這一高明手法失靈。不僅如此,挑起戰端或者訴諸戰爭還將迫使華盛頓在這一問題上明確表態。美國勢必盡最大努力,防止海峽對岸橫挑強鄰。日本雖對臺灣問題有自己的私利,但在「戰與和」這一重大問題上,還將與美保持一致,在日美安全合作防衛框架內活動;明年中日關係繼續回暖的趨勢,也將牽制日本在臺海問題上「搞小動作」。
兄弟鬩牆,強者勝出。現代國家統一的例證表明:一方在經濟、文化、制度方面據有絕對優勢,是順利統一的終南捷徑。不比反侵略民族戰爭生死存亡的最後一搏,臺灣問題畢竟屬於手足之爭,只要沒有橫衝《反分裂國家法》規定的「和平統一可能性完全喪失」的紅線,應不會輕言動武。海峽對岸雖有「臺獨」叫囂甚至局部挺進,但我們正走在經濟融合、文化共生、治理方式演進、生活方式趨同的大路上,而這條道路的另一端就通向一個共同的大家庭。當然這需要方向性前提:徵程中的爭論、迂迴甚至停滯都可以容忍,而任何造成逆轉的惡性事件卻是必須避免的。
2008年臺灣海峽波詭雲譎。風波必有,大小卻只是「茶杯裡的風暴」。倘政治人物有足夠的智慧,就能「定風波」、「開新面」;退一步,即使局勢不遂人願,我們仍願抱以謹慎樂觀,那茶杯最多晃它幾晃、潑幾滴水出來,尚不至於「摔杯為號」、大動幹戈。
(來源: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