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納認知結構學習理論的產生背景:1947年至1991年美國和蘇聯兩個「大國」為爭奪世界霸權,兩國及同盟國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冷戰。這期間,其對抗通常通過局部代理戰爭、科技和軍備競賽、太空戰爭、外交競爭的「冷」方式進行。1957年10月4號,前蘇聯把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升空。消息迅速傳遍全球,各國為之震驚,世界各大報刊都在顯要位置用大字標題報導:《科技新紀元》《蘇聯又領先了》《俄國人又打開了通往宇宙的道路》等。
前蘇聯的這一巨大科技進步使美國上下一片震驚,對美國提出無情挑戰。美國的科學家、政治家們等開始思考:美國為何不能像蘇聯一樣出現高精尖人才和更多數量的科學家?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和思考,終於找到問題根源—教育。
在這之前,在美國教育界處於主流思想地位的是杜威的教育思想。關於杜威,他主要的教育思想及弊端主要有:
1.教育即生活。杜威認為兒童的生活是指兒童當前的生活,是指「兒童的生長要素」,即遊戲、講故事、觀察和手工等,除此之外的許多日常生活中的東西他卻避而不談。
2.學校即社會。杜威認為學校是社會的雛形,兒童在學校不是準備進入社會參加社會生活,而是在學校的生活就應該是兒童當前的社會生活。這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態,這一認知抹殺了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區別,按照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系統的理論功底。
3.從做中學,強調以活動性、經驗性的主動作業來取代傳統書本式教材的統治地位。這一思想片面強調直接經驗,否定間接經驗;片面強調感性知識,忽視了理性知識。把系統科學知識的教學與實踐對立了起來。
認識到教育在國際競爭中的重要性,1958年9月2號,美國總統親自批准頒布了《國防教育法》,把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和國防一樣的高度。美國教育界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教育改革,主要著眼於課程的改革,加強學科科目的教學,培養高級科學技術人才。
1959年9月,美國科學院邀請35位科學家、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匯集一堂,共同討論中小學課程改革問題。布魯納擔任了這次大會的主席,會後他起草了總結報告,以《教育過程》的書名發表。其基本思想有:1.強調早期教育,發掘兒童智力潛力;2.逐級下方科學技術課程,縮短高級知識與初級知識的距離;3.用結構主義教育思想作指導,編制課程結構,並使之與教學過程結構和兒童的智力發展結構相適應,成為兒童可掌握的內容;4.鼓勵學生用探索的發現式方法學習。
這一思想也成為了布魯納認知結構學習理論的基礎。為了培養具有創造性的科技人才,採用發現式的學習方法,教師提供教材或條件,學生自行獨立思考,掌握知識;大量的知識經驗有利於創造性的發揮,所以布魯納強調學科知識的教學,認為將學科內容形成可以「自由出入」的認知結構非常重要,既可以把同類事物聯繫起來並賦予他們意義的結構,也可以超越所給信息,舉一反三;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布魯納認為如果學生掌握了學科的基本結構,就能夠更好地掌握整個學科。由此,提出了他著名的發現學習、學習觀和教學觀三個主要理論。
以上為布魯納認知結構學習理論的產生背景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公講師王娜解析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