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納認知結構學習理論的產生背景

2020-12-12 中公教師網

布魯納認知結構學習理論的產生背景:1947年至1991年美國和蘇聯兩個「大國」為爭奪世界霸權,兩國及同盟國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冷戰。這期間,其對抗通常通過局部代理戰爭、科技和軍備競賽、太空戰爭、外交競爭的「冷」方式進行。1957年10月4號,前蘇聯把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升空。消息迅速傳遍全球,各國為之震驚,世界各大報刊都在顯要位置用大字標題報導:《科技新紀元》《蘇聯又領先了》《俄國人又打開了通往宇宙的道路》等。

前蘇聯的這一巨大科技進步使美國上下一片震驚,對美國提出無情挑戰。美國的科學家、政治家們等開始思考:美國為何不能像蘇聯一樣出現高精尖人才和更多數量的科學家?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和思考,終於找到問題根源—教育。

在這之前,在美國教育界處於主流思想地位的是杜威的教育思想。關於杜威,他主要的教育思想及弊端主要有:

1.教育即生活。杜威認為兒童的生活是指兒童當前的生活,是指「兒童的生長要素」,即遊戲、講故事、觀察和手工等,除此之外的許多日常生活中的東西他卻避而不談。

2.學校即社會。杜威認為學校是社會的雛形,兒童在學校不是準備進入社會參加社會生活,而是在學校的生活就應該是兒童當前的社會生活。這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態,這一認知抹殺了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區別,按照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系統的理論功底。

3.從做中學,強調以活動性、經驗性的主動作業來取代傳統書本式教材的統治地位。這一思想片面強調直接經驗,否定間接經驗;片面強調感性知識,忽視了理性知識。把系統科學知識的教學與實踐對立了起來。

認識到教育在國際競爭中的重要性,1958年9月2號,美國總統親自批准頒布了《國防教育法》,把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和國防一樣的高度。美國教育界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教育改革,主要著眼於課程的改革,加強學科科目的教學,培養高級科學技術人才。

1959年9月,美國科學院邀請35位科學家、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匯集一堂,共同討論中小學課程改革問題。布魯納擔任了這次大會的主席,會後他起草了總結報告,以《教育過程》的書名發表。其基本思想有:1.強調早期教育,發掘兒童智力潛力;2.逐級下方科學技術課程,縮短高級知識與初級知識的距離;3.用結構主義教育思想作指導,編制課程結構,並使之與教學過程結構和兒童的智力發展結構相適應,成為兒童可掌握的內容;4.鼓勵學生用探索的發現式方法學習。

這一思想也成為了布魯納認知結構學習理論的基礎。為了培養具有創造性的科技人才,採用發現式的學習方法,教師提供教材或條件,學生自行獨立思考,掌握知識;大量的知識經驗有利於創造性的發揮,所以布魯納強調學科知識的教學,認為將學科內容形成可以「自由出入」的認知結構非常重要,既可以把同類事物聯繫起來並賦予他們意義的結構,也可以超越所給信息,舉一反三;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布魯納認為如果學生掌握了學科的基本結構,就能夠更好地掌握整個學科。由此,提出了他著名的發現學習、學習觀和教學觀三個主要理論。

以上為布魯納認知結構學習理論的產生背景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公講師王娜解析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
    考情剖析:教師招聘考試中,對於認知學習理論這一部分的內容,每年的考試類型比較固定,主要以客觀題(單、多)的形式備考。這一部分的內容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往往是一知半解,出現選項都是一種找熟人的情況,其實屬於一種機械式的理解,在涉及難題的時候經常都是束手無策,所以在這一部分更應該幫助學員區分認知理論,更加深刻的理解並且靈活應變。
  • 【高頻考點】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
    一、理論提出 布魯納作為英國哈佛大學教授,曾主持該校的認知研究中心,專門研究認知學習
  • 布魯納認知學習理論
    從時代的大背景來看這個事情,1937年大學畢業的布魯納,選擇更受認可的理論進行研究是大概率事件。1941年,布魯納獲得了哈弗大學的心理學博士學位。 但是真正讓布魯納在認知領域有更多影響力的時間是在1956年之後了。大家看一下下面布魯納的著作,基本都是在1956年之後出版的。
  • 布魯納認知結構遷移理論
    布魯納作為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典型代表人物,需要我們更加深入更加準確的掌握,今天給大家帶來布魯納核心點。一、認知結構認知結構是人關於現實世界的內在編碼系統,是一系列相互關聯的、非具體性的類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外界的分類模式,是新信息藉以加工的依據,也是人的推理活動參照的框架。(見圖1)
  • 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考點梳理
    布魯納的知識點在講義中的不同章節都有所涉及,而且基本都是常考考點,尤其是他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一向在考編路上助大家一臂之力的小編今天就帶領大家梳理一下這部分的知識。這部分主要考查客觀題,比如單選題、多選題和判斷題,考查角度是觀點的理解,或者例子和觀點的對應;偶爾會考查主觀題,簡答或者論述布魯納的觀點,所以需要理解性識記。
  • 教育心理學考點:布魯納認知結構學習理論
    布魯納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在教師招聘考試當中經常考到單選題。當代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三大教學論分別是贊可夫的教學理論、布魯納結構主義教學理論以及瓦·根舍因的「範例教學」理論。布魯納是一位在西方教育界和心理學界都享有盛譽的學者。他主張學習的目的在於以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因此,他的理論常被稱為認知—結構論或認知發現說。
  • 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一二三四」)
    布魯納是一位在西方教育界和心理學界都享有盛譽的學者。他主張學習的目的在於以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因此,他的理論常被稱為認知—結構論或認知發現說。1.學習觀(1)學習的實質是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本質不是被動地形成刺激—反應的聯結,而是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
  • 教育心理學: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
    1.布魯納掌握學科基本結構原則可以用口訣「凍結城牆」來識記,對應如下:凍:動機原則;結:結構原則;城:程序原則;牆:強化原則。2.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總體可以概括為:「1個實質,2個觀點,3個過程,4個原則」。
  • 【教綜理論】考點20: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
    他認為不能以實驗室內研究狗、貓、鼠、猩猩等的學習現象來推論人類個體的學習過程,必須要到學習的第一線進行研究,他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索,從事物和現象的變化去發現原理,才是構成學習的主要條件,因而他的理論被稱為認知結構發現理論。
  • 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布魯納
    布魯納推動了教育心理學從行為主義向認知主義的轉變,從實驗室研究向課堂研究的轉變,從學習研究向教學研究的轉變。布魯納認為學習的目的在於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更加強調的對知識的理解,明確知識之間的練習。但這種結構也有缺陷,因為有些學科的結構並不是非常清楚。
  • 四個方面掌握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
    布魯納主張學習的目的在於以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因此,他的理論常被稱為認知—結構論或認知發現說,對於他的學說,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進行認知。「一實質」:學習的實質是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本質不是被動地形成刺激一反應的聯結,而是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
  • 布魯納的認知結構理論(上)
    他在書中主張學科基本結構,主張發現學習等思想,對教育界有著深刻影響,同時也是我們學習的重要考點。重要考點如何來考查呢?在考試中,往往以客觀題為主,單多判題型為主,還有可能考查簡答論述題主觀題的形式。我們在備考時,根據它的考查頻次來看,大家可以主要以客觀題備考。輔之以主觀題掌握。了解完考情後,我們一起走進布魯納的理論。
  • 布魯納的認知結構理論(下)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布魯納的理論,上節課我們學到布魯納認知結構理論的學習觀,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教學觀。【教學的目的在於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由於布魯納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和認知結構的重要性,所以他主張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對學科結構的一般理解。所謂學科的基本結構,是指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態度和方法。學科結構是什麼意思?
  • 布魯納的認知——發現學習理論
    (1) .動作性表徵(Enactive-Representation)(2) .映象性表徵(Iconic-Representation)(3) .符號性表徵(Symbol ic-Representation)4、教學應促進學生對學科基本結構的理解布魯納認為,當學生掌握和理解了一門學科的結構,就會把該學科看成是一個相互聯繫的整體。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甘肅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廣大考生準備了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公共基礎知識: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考點梳理,望各位考生及時查看。布魯納的知識點在講義中的不同章節都有所涉及,而且基本都是高頻考點,尤其是他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一向在考編路上助大家一臂之力的小編今天就帶領大家梳理一下這部分的知識。
  • 備考丨布魯納的認知—發現學習理論
    布魯納,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魯納研究的重點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內部認知過程和教師如何組織課堂教學以促進學生「發現」知識的問題上,他的認知—發現理論是當代認知派學習與教育理論的主要流派之一。  布魯納的「認知-發現學習理論」認為,人類的學習就是學習者通過類目化的加工活動,自主地發現知識、積極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的過程;學生的活動是教學過程的核心,教師應創造條件激發學生發現知識的行為以促進學習。  (1)學習即形成認知結構  認知結構就是人關於現實世界的內在編碼系統,表現為一系列相互關聯的、非具體性的類目。
  • 2019年甘肅教師招聘公共基礎知識:布魯納認知結構學習理論
    2019年甘肅教師招聘公共基礎知識:布魯納認知結構學習理論 2019年甘肅省教師招聘考試公告陸續發布中,考試內容一般為教育基礎知識和教育專業知識。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布魯納認知結構遷移理論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布魯納認知結構遷移理論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考試正處於緊張的備考狀態,按照往年信息來看,甘肅省教師招聘考試內容一般為教育基礎知識和教育專業知識。
  • 認知結構的巨匠布魯納
    認知結構的巨匠布魯納傑羅姆•布魯納(Jerome Seymour Bruner)1915年出生於美國紐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認知心理學家,對於認知過程進行過大量研究,在詞語學習、概念形成和思維方面有諸多著作,對於認知心理學理論的系統化和科學化做出巨大貢獻,是認知心理學的先驅,是致力於將心理學實踐於教育的典型代表,也是被譽為杜威之後對美國教育影響最大的人
  • 布魯納認知結構主義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對於認知學習理論這一部分的內容,每年的考試類型比較固定,主要以客觀題的形式備考。這一部分的內容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往往是一知半解,出現選項都是一種找熟人的情況,其實屬於一種機械式的理解,在涉及難題的時候經常都是束手無策,所以在這一部分更應該幫助學員區分認知理論,更加深刻的理解並且靈活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