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便」三大常規史上最全解讀

2021-01-12 瀟湘名醫

上乾貨了,快快收藏,從此不再求人!還記得實習的那些年貼的檢查單嗎?檢查單在臨床醫生的工作中起著基礎作用,每一個醫生都可以說得上是「閱單無數」。

那麼,你是否會看、會解讀這些檢查單呢?不會?別慌,小編先手把手教你解讀血常規、尿常規、糞常規。

01 血常規檢查

1 血紅蛋白濃度(Hb)

血紅蛋白濃度指單位體積(L)血液內所含的血紅蛋白的量,血紅蛋白又稱血色素,是紅細胞的主要組成部分,能與氧結合,運輸氧和二氧化碳。

【參考值】

男性:120~160 g/L;

女性:110~150 g/L;

新生兒:170~200 g/L。

【臨床意義】

血紅蛋白增高血紅蛋白的臨床意義基本和紅細胞計數的臨床意義相似,但血紅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貧血的程度。

血紅蛋白增多有以下情況:

(1)生理性增多:見於高原居民、胎兒和新生兒,劇烈活動、恐懼、冷水浴等。

(2)病理性增多:見於嚴重的先天性及後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聯症、發紺型先天性心臟病、阻塞性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肺動脈或肺靜脈瘻及攜氧能力低的異常血紅蛋白病等;也見於某些腫瘤或腎臟疾病,如腎癌、肝細胞癌、腎胚胎瘤及腎盂積水、多囊腎等。

血紅蛋白減少(1)生理性減少:3個月的嬰兒至15歲以前的兒童,主要因生長發育迅速而致的造血系統造血的相對不足,一般可較正常人的低10%-20%,妊娠中期和後期由於妊娠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被稀釋,老年人由於骨髓造血功能逐漸降低,可導致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含量減少。

(2)病理性減少:

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纖維化所伴發的貧血。

②因造血物質缺乏或利用障礙所致的貧血,如缺鐵性貧血,葉酸及維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細胞性貧血。

③因紅細胞膜,酶遺傳性的缺陷或外來因素所致紅細胞破壞過多而導致的貧血,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海洋性貧血,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異常血紅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心臟體外循環的大手術或某些生物性和化學性等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貧血,以及某些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貧血。

紅細胞計數(RBC)

紅細胞計數,是指單位體積血液中所含的紅細胞數目,對於提示累及紅細胞系統的疾病有重要意義。

【參考值】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兒:(6.0~7.0)×1012/L。

【臨床意義】

紅細胞計數值增多①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肺氣腫及心力衰竭等;

②真性紅細胞增多症;

③嚴重脫水,大面積燒傷;

④慢性一氧化碳中毒;

⑤腎癌,腎上腺腫瘤;

⑥藥物如雄激素及其衍生物,腎上腺皮質激素類等可引起紅細胞增多;

⑦高山居民,新生兒可見生理性增高。

紅細胞計數值減少①各種貧血:如缺鐵性貧血,失血性貧血,營養不良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感染,腎病,肝病,胃切除術後,出血性疾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白血病以及接觸苯胺等化學物質引起職業中毒等所致的貧血;

②各種原因引起的大量失血(如產後,手術後),重症寄生蟲病等;

③老年人骨髓造血功能下降。

3 白細胞計數(WBC)

白細胞計數,是指計數單位體積血液中所含的白細胞數目,舊稱白血球,是機體防禦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值】

成人:(4.0~10.0)×109/L;

兒童:(5.0~12.0)×109/L;

6個月至2歲:(11.0~12.0)×109/L;

新生兒:(15.0~20.0)×109/L。

【臨床意義】

白細胞計數值的高低可提示累及白細胞系統的疾病。

白細胞計數增多見於急性感染,尿毒症,嚴重燒傷,急性出血,組織損傷,大手術後,白血病等。

白細胞計數減少見於傷寒及副傷寒,瘧疾,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粒細胞缺乏症,脾功能亢進,X線,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藥物等。

4 白細胞分類計數

血液離心時表層為灰白色,這部分的細胞即稱為白細胞。它是一組形態、功能和在發育與分化階段不同的非均質性混合細胞的統稱,依據形態、功能和來源而分為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三類。僅以白細胞計數判定臨床意義有一定局限性,應結合白細胞分類計數分析病情,較為確切。

【參考值】

中性粒細胞:

杆狀核:1%~5%(0.04~0.5)×109/L;

分葉核:50%~70%(2~7)×109/L。

嗜酸粒細胞:0.5%~5.0%(0.05~0.5)×109/L;

嗜鹼粒細胞:0%~1%(0~0.1)×109/L;

淋巴細胞:20%~40%(0.2~0.4)×109/L;

單核細胞:3%~8%(0.08~0.8)×109/L。

註:前面是分類百分佔比,後面是絕對值。

【臨床意義】

(1)中性粒細胞:增多見於急性和化膿性感染(癤癰、膿腫、肺炎、闌尾炎、丹毒、敗血症、內臟穿孔、猩紅熱等)、各種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鉛中毒、汞中毒等),組織損傷、惡性腫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減少見於傷寒、副傷寒、麻疹、流感等傳染病;化療、放療。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症、白細胞減少症、骨髓增殖異常症候群等)、脾功能亢進、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嗜酸粒細胞:增多見於過敏性疾病、皮膚病、寄生蟲病、某些血液病,射線照射後、脾切除術後、傳染病恢復期等。減少見於傷寒、副傷寒、應用糖皮質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3)淋巴細胞:增多見於某些傳染病(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水痘、麻疹、風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等)。減少見於多種傳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免疫缺陷病等。

(4)單核細胞:增多見於結核病、傷寒,感染性心內膜炎、瘧疾、單核細胞白血病、黑熱病及傳染病的恢復期等。

(5)嗜鹼粒細胞:增多見於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嗜鹼粒細胞白血病、霍奇金病、脾切除術後等。

5 血小板計數

血小板計數,指單位體積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數目,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細胞,可保護毛細血管的完整性,有效的血小板質量和數量在止血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血小板止血兼有機械性的堵塞傷口和生物化學性的粘附聚合作用。

【參考值】

(100~280)×109/L;

男性:(108~273)×109/L;

女性:(148~257)×109/L;

平均值:190×109/L。

【臨床意義】

(1)生理變異:健康人的血小板數比較穩定,在一日之間沒有大的變動,亦無性別與年齡明顯差別,有些婦女血小板可呈周期性(月經期)輕度下降。

(2)病理意義:血小板減少見於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某些內科疾患如膠原性疾病,脾功能亢進,尿毒症,腫瘤骨髓轉移引起骨髓纖維化時可繼發血小板減少,某些造血系統疾患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等均可伴有血小板減少,凡體內血小板消耗過多,如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及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敗血症,粟粒結核等血小板也往往減少。

血小板顯著增多主要見於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以及腫瘤骨髓轉移(有溶骨性變化時),在脾切除手術後,血小板也能呈現一過性增多。此外,骨折,出血和手術後,血小板可反應性輕度增高。

6 網織紅細胞計數(RC)

網織紅細胞是沒有完全成熟的紅細胞,該細胞內殘存的核糖核酸經特殊染色後成「網狀」結構。

【參考值】

成人:0.5%~1.5%,絕對值(24~84)×109/L;

新生兒:2.0%~6.0%,絕對值(144~336)×109/L。

【臨床意義】

網織紅細胞計數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見於溶血性貧血,出血性貧血,惡性貧血,以及缺鐵性貧血和巨幼細胞貧血治療有效時;網織紅細胞計數降低,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

7 紅細胞比積

紅細胞比積又稱紅細胞壓積(PCV),是指一定量的抗凝血積壓後紅細胞佔全血的容積比,是一種間接反映紅細胞數量、大小及體積的簡單方法。結合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含量,可計算紅細胞平均值,有助於貧血的形態學分類。

【參考值】

男性:0.40~0.50(40~50vol%);

女性:0.37~0.48(37~48vol%);

新生兒:0.49~0.60(49~60vol%)。

【臨床意義】

紅細胞比積增大①嚴重脫水(大量嘔吐、腹瀉、失水等);

②大面積燒傷;

③真性紅細胞增多症;

④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症(新生兒、高原病、重症肺源性心臟病等)。

紅細胞比積減少①貧血或妊娠稀血症;

②繼發性纖維蛋白溶解症;

③流行性出血熱並發高血容量症候群;

④妊高症。

8 平均紅細胞體積(MCV)

MCV是指人體單個紅細胞的平均體積,通常是間接計算得到,臨床方便的計算公式是:平均紅細胞體積(fL)=HCT/RBC×100。

【參考值】

手工法:82~92 fl;

血細胞分析儀法:80~100 fl。

【臨床意義】

對貧血進行形態學分類的敏感指標,比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臨床價值更大。

MCV增大見於大細胞性貧血。

MCV縮小見於小細胞性低色素性貧血。

(1)生理學改變:

①升高:新生兒升高約12%,妊娠約高5%,飲酒約升高4%,吸菸約升高3%,口服避孕藥約升高1%。

②降低:激烈的肌肉活動約降低4%,6個月以前的兒童約降低10%。

(2)藥物影響:

①升高:可引起巨幼紅細胞貧血的藥物有巴比妥酸鹽、苯巴比妥(葉酸代謝障礙)、格魯米特、苯妥英鈉、非那西丁(偶爾)、氨苯喋啶、雌激素、苯乙雙胍(致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呋喃類、新黴素、異煙肼、環絲氨酸、氨基苯甲酸(誘致消化道吸收障礙所致)、氨基水楊酸、甲氨蝶呤、秋水仙鹼(伴維生素B12缺乏),其中抗驚厥藥約升高3%。

②降低:雙香豆素乙酯可發生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3)病理學改變:

①升高:見於營養不良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營養不良;吸收不良;胃切除術後,腸病,裂頭絛蟲等寄生蟲病;及惡性貧血,混合缺乏,葉酸,維生素B12缺乏;遺傳原因),酒精性肝硬化,胰外功能不全,獲得性溶血性貧血,出血性貧血再生之後和甲狀腺功能低下。

②降低:見於小細胞低色素貧血(由癌或感染引起的繼發性貧血;高鐵血症見於鐵粒幼紅細胞貧血和鉛中毒及CO中毒),全身性溶血性貧血(地中海貧血,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先天性丙酮酸激酶缺乏)等。

9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MCH)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係指每個紅細胞內所含血紅蛋白的平均量,以皮克(pg)為單位,MCH=Hb含量/紅細胞百萬數,臨床上用於對貧血進行形態學分類]。

【參考值】

手工法:27~31 pg;

血細胞分析儀法:27~34 pg;

新生兒:23-30 pg(1.5-2.0 fmol)。

【臨床意義】

MCH降低MCH降低即為單純小細胞性貧血,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也見於缺鐵,慢性失血,口炎性腹瀉,胃酸缺乏,妊娠,地中海貧血,鐵粒幼紅細胞貧血,巨幼紅細胞貧血。

MCH升高MCH升高常為大細胞性貧血,見於惡性貧血,葉酸缺乏,長期飢餓,網織紅細胞增多症,甲狀腺功能減退,再生障礙性貧血。

10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

MCHC即平均每1升血細胞中所含血紅蛋白克數,以g/L表示,計算公式如下:MCHC=每升血液中血紅蛋白克數(g/L)/每升血液中紅細胞比積(L/L)。

【參考值】

MCHC:32%~36%(320~360g/L)。

【臨床意義】

MCHC升高高色素性貧血,嚴重嘔吐,頻繁腹瀉,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心力衰竭等。

MCHC降低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11 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

RDW為反映紅細胞體積大小異質性的參數,常以所測得紅細胞體積大小的變異係數。

【參考值】

<0.15(<15%),

RDW-CV11.5%~14.5%。

【臨床意義】

(1)RDW增大,見於缺鐵性貧血,尤其是MCV尚處於參考值範圍時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增大,更是早期缺鐵性貧血的特徵。

(2)缺血性貧血和輕型地中海性貧血均可見MCV下降,但前者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增大,而後者RDW正常,有助於鑑別。

(3)溶血性貧血和巨幼細胞性貧血,MCV及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均增大,而再生障礙性貧血MCV及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均無變化。

註:由於檢驗方法或教科書版本不同,正常參考值可能略有不同,請大家以報告單的正常值為準。

02 尿液常規檢查

尿液是排除和早期發現某些疾病最直接的標本,它同樣被用來觀察病程變化和治療效果。腎臟和泌尿道疾病與尿液中某些成分相關,這些成分能被篩選試驗敏感地診斷,假如結果陽性再進行更細緻的檢查。

大多數腎臟和泌尿道疾病在病程中很少出現症狀和體徵,明確診斷時,疾病常常已到晚期。常見症狀包括腎區疼痛、腎絞痛及水腫。依靠血清學檢查,這些腎臟疾病也常要到晚期才被發現,因此尿常規又是最重要的診斷性檢查[1]。

1

尿量

【參考值】

成人:(1.0-1.5)L/24h;

兒童(1-12歲):(0.3-1.5)L/24h。

【臨床意義】

尿量增多:多尿(>2.5 L/24 h)①生理性:飲水過多、精神緊張、出汗少等;

②病理性:糖尿病、慢性腎炎、尿崩症、高血壓腎病等。

尿量減少:少尿(<0.4L/24h)和無尿(<0.1L/24h)①生理性:飲水過少、出汗多、高熱、脫水等;

②病理性:各種腎性疾病(如腎小球腎炎)及腎後性疾病等。

顏色

【參考值】

淡黃色~深黃

【臨床意義】

3 透明度

【參考值】

透明,新鮮尿久置可輕度渾濁。

【臨床意義】

尿液渾濁:膿尿、細菌尿、血尿、乳糜尿。

極度清晰透明尿:慢性腎衰等多尿者。

4 酸鹼度

【參考值】

pH:5.0~7.0

【臨床意義】

增高:頻繁嘔吐、泌尿系統感染、鹼中毒等。減低:糖尿病、通風、酸中毒、慢性腎小球腎炎等。

5

比重

【參考值】

晨尿:1.015~1.025;

隨機尿:1.003~1.030。

【臨床意義】

增高:高熱、脫水等少尿者、急性腎小球腎炎、糖尿病等。減低:尿崩症等多尿患者、各種慢性腎病、腎功能不全等。6 尿液蛋白質(PRO)定性檢查

【參考值】

陰性

【臨床意義】

陽性:各種腎小球腎炎、腎病症候群、腎功能不全、泌尿生殖道炎症等。

7 尿葡萄糖(GLU)定性試驗

【參考值】陰性

【臨床意義】

陽性:糖尿病、甲亢、懷孕後期等。

8 尿酮體定性試驗

【參考值】陰性

【臨床意義】

陽性:糖尿病酮症算中毒、長期飢餓、懷孕劇吐等。

9 膽紅素

【參考值】陰性

【臨床意義】

陽性:肝細胞性或阻塞性黃疸,藥物如吩噻嗪可假陽性。

10 尿膽原(URO)定性試驗

【參考值】陰性

【臨床意義】

陽性:溶血性或肝細胞性黃疸,阻塞性黃疸為陰性,藥物如磺胺類藥、吩噻嗪等可假陽性;亞硝酸鹽、對氨基水楊酸可假陰性。

11 尿亞硝酸鹽(NIT)定性試驗

【參考值】陰性

【臨床意義】

陽性:大腸桿菌引起的泌尿道感染等。

12 尿白細胞酯酶(LEU)定性試驗

【參考值】陰性

【臨床意義】

陽性:泌尿系統細菌感染、結石及腎小球等病變。

13 尿隱血(BLO)試驗

【參考值】陰性

【臨床意義】

陽性:急性腎小球腎炎、泌尿道腫瘤、結石、結核等。

14 尿顯微鏡檢查

【參考值】

紅細胞<3/Hp;白細胞<5/Hp;腎小管上皮細胞偶見/Hp;鱗狀或移行上皮細胞偶見/Hp;透明管型≤1/Lp;結晶少量(非病理性結晶:磷酸鹽、尿酸、草酸鈣結晶等)。【臨床意義】

(1)紅細胞(RBO)增多:見於泌尿系統的炎症、腫瘤、結石性等疾病。如見到形態異常的紅細胞為主,提示腎性疾病,但也見於全身性疾病,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系統性紅班狼瘡等;以及泌尿系統鄰近器官的疾病、如痔瘡、前列腺炎、盆腔炎等、藥物如別嘌呤醇、抗凝劑、環磷醯胺,青黴素、磺胺類藥等。

(2)白細胞(WBC)增多:見於泌尿系統的感染尤其急性腎盂腎炎、炎症、結石,膀胱炎等;也可見於泌尿系統鄰近器官疾病:前列腺炎、陰道炎、盆腔炎等。

(3)上皮細胞增多:腎實質損害時,如腎小球腎炎,腎小管上皮細胞增多;泌尿系統炎症時,可見較多鱗狀上皮細胞、移行上皮細胞。

(4)管型(CAST)增多:出現管型表示腎臟實質損害,如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功能衷竭等,紅細跑管型提示腎性出血;白細胞管型提示腎盂腎炎(膀胱炎則無管型);顆粒管型、蠟樣管型提示腎疾病惡化或進入晚期;脂肪管型多見於腎病增合徵、慢性腎炎等、藥物如卡那黴素、兩性黴素B、頭孢菌素等可使尿出現管型[2]。

03 糞便常規檢查

糞便常規檢查包括糞便理學檢查和糞便有形成分檢查,可初步了解消化系統有無炎症、出血、寄生蟲感染,以及間接判斷胃腸、胰腺、肝膽功能狀況。

1

顏色

【參考值】棕黃色

【臨床意義】

糞便顏色變化可能的原因[4]。

量和性狀

【參考值】

成人排便次數為3次/周~2次/天,有形軟便,其量約為100~200 g(乾重約為25~50 g)。

【臨床意義】

糞便性狀變化的臨床意義[5]。

3

黏液

【參考值】

正常糞便內的黏液與糞質是均勻混合的,故肉眼看不見。

【臨床意義】

①透明膠狀黏液附於糞便表面,提示痙攣性便秘或黏液性腸炎。

②血性黏液附於糞便表面,提示腫瘤或腸壁的炎症。

③黏液伴膿液和血液見於潰瘍性結腸炎、細菌性痢疾、潰瘍性憩室病和腸結核。

4 寄生蟲蟲體

【參考值】

正常人糞便中無寄生蟲蟲體。

【臨床意義】

腸道感染了寄生蟲。

5 直接塗片鏡檢

【參考值】

正常人糞便中不見或偶見,主要是中性粒細胞,無白細胞、紅細胞、吞噬細胞,偶見少數上皮細胞。

【臨床用途】

(1)白細胞:

①小腸炎症時,白細胞數量較少(<15/HP)。

②細菌性痢疾時,白細胞大量出現(>15/HP)。

③過敏性腸炎、腸道寄生蟲病(阿米巴痢疾或鉤蟲病)時還可見較多的嗜酸性粒細胞,同時伴夏科雷登結晶。

(2)紅細胞:上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炎症(如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潰瘍性結腸炎)、外傷、腫瘤、腸息肉及其他出血性疾病等。

(3)吞噬細胞:細菌性病疾、急性出血性腸炎或潰瘍性結腸炎等。

(4)上皮細胞:大量上皮細胞常見於偽膜性腸炎、慢性結腸炎、霍亂和壞死性腸炎等。

(5)腫瘤細胞:將乙狀結腸癌、直腸癌等。

6 食物殘渣

【參考值】

正常糞便中可見少量植物細胞、肌肉纖維、結締組織、澱粉顆粒和脂肪小滴等。

【臨床意義】

(1)澱粉顆粒增多見於慢性胰腺炎、胰腺功能不全;

(2)脂肪小滴增多見於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腹瀉及消化吸收不良症候群;

(3)肌肉纖維增多見於腸蠕動亢進、腹瀉、蛋白質消化不良、胰腺功能嚴重障礙等;

(4)結締組織增多見於胃疾患而缺乏蛋白酶時;植物細胞和植物纖維增多見於腸蠕動亢進、腹瀉等[5]。

04

結語

對於臨床工作中的醫務人員,會看三大常規,有助於及時發現機體異常如泌尿系統、消化系統等疾病,及時進一步檢查和做出對應治療措施。以上小編總結了三大常規的詳細解讀,相信大家在認真學習後結合臨床應用,一定能熟練掌握。

參考文獻:

[1] 吳蠡蓀.臨床檢驗報告單解讀.第2版[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66-67

[2] 熊立凡,胡曉波.明明白白看懂化驗單.第3版[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47-51

[3] 劉成玉,羅春麗.臨床檢驗基礎.第5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95-196

[4] 劉成玉,羅春麗.臨床檢驗基礎.第5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96

[5] 吳蠡蓀.臨床檢驗報告單解讀.第2版[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81-83

本文來源:檢驗醫學網、醫學之聲

本文審核:楊衛生 景德鎮市第二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

責任編輯:董小雯

版權申明

【來源: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血、尿、便」三大常規史上最全解讀!
    血常規、尿常規、便常規解讀,臨床剛需,必收藏!血紅蛋白濃度指單位體積(L)血液內所含的血紅蛋白的量,血紅蛋白又稱血色素,是紅細胞的主要組成部分,能與氧結合,運輸氧和二氧化碳。血紅蛋白的臨床意義基本和紅細胞計數的臨床意義相似,但血紅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貧血的程度。
  • 怎樣解讀「尿常規」報告中的「+,-」號
    審核專家:李月紅 許慧瑩 單位:北京清華長庚醫院 尿常規是我們常說的「三大常規」之一,檢查單上除了數值,還有「+」號、「-」號,很多朋友一頭霧水,都想了解一下這些符號都說明什麼問題,那麼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 為何尿常規屬於三大常規
    所有的住院患者都必須查三大常規:血常規、便常規、尿常規! 有很多人疑問:我也沒有尿尿不舒服,尿液顏色也正常,為啥還得必須查尿常規?這不是強賣強買嗎? 當然不是,三大常規,雖然看似很簡單同時也很便宜的檢查,但在一定程度上,能說明很多問題。
  • 世界腎臟日:三大常規檢查之一的尿常規檢查可以代替腎功能嗎?
    有人認為尿常規的檢查結果可以完全代表腎臟功能,為什麼查完了尿常規,還要做腎功能的檢查?其實兩者差別大著呢,下面來看看它們差別在哪?
  • 三大常規為什麼檢查不可?
    三大常規是什麼呢?就是我們通俗說的尿、便、血常規檢查。有人稱西醫的三大常規相當於中醫的「望聞問切」,所以不管是體檢,還是去醫院門診或者住院診治,這三大常規都是少不了。為什麼三大常規必須檢查?發生尿路感染或陰道炎,腎炎時,小便裡有紅細胞、白細胞;當您患了消化系統疾病,如肛裂、痔瘡,查大便定會發現大便異常,且灌血陽性;如患了流感、肺炎、急性扁桃體炎時,血常規中的白細胞就升高等。所以三大常規它對於篩查和排除某些病因起著重要的作用。
  • 尿常規檢查結果分析怎麼看 尿常規分析大全
    相信很多人都做過體檢,而尿常規檢查是體檢中重要的一項。尿液是人體正常的排洩物,正常尿液的顏色應該是黃色或者淡黃色,清澈透明。但是尿液檢查那麼多項,很多人估計都看暈了,那麼,尿常規檢查結果分析怎麼看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尿常規檢查結果分析怎麼看尿常規是臨床醫學上很重要的一項檢查,它能預示著各種身體的症狀。
  • 尿常規,一定要注意這些細節!
    而在泌尿系統疾患中,尿常規必然是每一位臨床醫生都會對患兒開出的基本檢查,有助於全面篩查可能的問題。 近日,在中華醫學會第二十四次全國兒科學術大會上,來自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的黃松明教授對臨床工作中尿常規的解讀做了詳細而精彩的講解,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 入職體檢尿常規檢查能查出什麼病不合格怎麼辦?
    尿常規檢查是簡單、迅速、經濟發展的尿的基本檢驗,與血夜基本、便常規並稱之為臨床醫學3大基本。許多人覺得不用驗尿,非常容易忽視,尿承重著很多的身體信息內容。尿檢查結果分析,屬於醫學檢查事項。驗尿還能夠檢驗出上尿路結石,左右路尿結石包含結石及其尿結石,這類狀況通常會產生在成年人及其青壯年人的身上。據科學研究調研發覺,女士的病發機率男士的病發概率高於60%。很多人都會擔憂常規體檢如果根據不上該怎麼辦?
  • 尿隱血陽性是血尿嗎?尿隱血陽性的解讀
    血尿患者尿隱血陽性,但尿隱血陽性不等於血尿,尿隱血陽性如何解讀呢?實驗室檢查可以出現血紅蛋白降低、網織紅細胞(未成熟紅細胞)計數增加、外周血塗片破碎和畸形紅細胞計數增加、血漿游離血紅蛋白和乳酸脫氫酶增加等。
  • 尿常規基本概念與參考值範圍
    尿常規是臨床上三大常規檢驗中的一項,作為排洩物檢查,尿液反映了機體的代謝狀況,是很多疾病診斷的重要指標,不少腎臟病變早期就可以出現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出現有形成分。尿常規異常常是腎臟或尿路疾病的徵兆。
  • 體檢查出尿隱血陽性,是腎臟出了大毛病嗎?如何看待尿常規指標
    小李最近參加體檢,在尿常規檢查時查出了尿隱血陽性,後面還有一個加號。這個異常指標讓小劉幾天來茶飯不香,覺得自己尿裡面有血,一定是得了嚴重的腎病了。對於腎病診斷來說,尿液檢查的確是個簡單、方便和靈敏的方法。據統計,慢性腎病的患病率已接近10%,要想知道自己是否得了腎病,一般來講只要做個尿檢就知道了。
  • 別嫌棄尿,廉價尿常規能查出3大疾病,建議一年至少查一次
    這些特殊的氣味和顏色都是人體新陳代謝的產物,雖然從感官上說尿液並不能帶給我們什麼美好的感受,但是從醫學上來說,被排洩的廢物,只從表面看,便可以輕鬆得知身體的健康情況。當然,對於沒有醫學知識的常人,肉眼只能看個大概,具體是什麼疾病,還需要我們去醫院做專業的檢查才能得知。
  • 尿常規,人人體檢都能用得上的50條小常識,值得收藏!
    尿好,腎也好! 作為三大常規之一的尿常規,是大家體檢必查的項目。關於它,腎上線總結的這50條小常識,看完就能用得上~ 2.推薦晨尿原因是,這泡尿是夜間睡眠時間儲存的尿液,該尿液濃縮,且沒有受到運動、飲食影響,非常具有代表性 3.不建議在運動後立刻查尿常規,尿檢最好避開運動影響 4.隨機尿,指的是除晨尿之外,其他任何時間段的尿液 5.實在留不了晨尿,可以留隨機尿,注意結果解讀
  • 教您如何讀懂體檢報告(二)血脂、血糖、及血、尿、糞常規
    今天我們來介紹一下血脂、血糖、B型肝炎表面抗原及三大常規 即血、尿、糞常規檢查:1、血脂及脂蛋白(1)總膽固醇(TC或CHOL)正常參考值:〈5.17 mmol/L臨床意義:高脂蛋白血症與異常脂蛋白血症的診斷、分類及危險因素的判斷。
  • 尿「血」?你以為的「血尿」不一定是血尿
    尿「血」?要不要抽個血,做個CT什麼的檢查一下是不是腎功能有問題啊?」曉芬是個老師,帶孩子還是挺仔細的,5歲的萱萱平時也身體健康,有問題肯定也會第一時間來找我。「別急,別急,我們還是先做個最基本的尿常規看一下吧。」1小時後拿到檢驗單,尿常規顯示紅細胞0個/HPF,正常。「尿液顏色呈現紅色不一定是血尿,仔細想想最近有沒有給她吃過胡蘿蔔或者紅心火龍果等深色食物?」
  • 尿常規化驗單上,看點啥呢?
    有時候寶寶去醫院或體檢時,醫生會讓做一個尿常規檢查,這是檢查啥?化驗單出來後,看啥數據?在常規檢查項目中,尿常規和血常規以及大便常規一起,是「三大巨頭」,腎臟功能啊身體代謝功能啊,都看窺得一二。別說成人需要,丁點大的娃,在2歲之後小南也建議每年檢查一次尿常規,這萬一早早就檢查出來有泌尿系統疾病呢?早治療才是最好的負責呀。
  • 發現尿中帶血怎麼辦?尿隱血「+」和血尿都有哪些區別?
    尿液常規檢查是門診三大常規檢查之一,能夠為多種疾病的診斷、鑑別診斷、治療提供依據。尿液是人體的健康的晴雨表,某些疾病的早期信號,多少會通過尿液表現出來,尤其是泌尿系統疾病。在尿液常規的眾多項目中,尿隱血和尿紅細胞尤為「招人討厭」。
  • 新生兒尿多便少、拉大便有血?血鉀高有什麼症狀和危害?
    新生兒尿多便少正常嗎?對於新生兒來講,尿量上限並沒有明確規定,但是下限卻是有的,例如每天每小時少於一毫升,這種情況就是尿少。通常來講,如果新生兒一天有五六百毫升或七八百毫升的尿量,這種情況屬於尿多,可能是尿崩的表現,但比較少發生。
  • 尿常規檢查可以查出早期腎病嗎?讀懂化驗單!避免向尿毒症惡化
    想要知道是否患上早期腎病,可以從尿常規檢查中發現。養成定期體檢習慣,注意尿常規檢查,就可以發現早期腎病,做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不會讓腎病向尿毒症方向惡化。尿常規檢查細菌異常升高尿常規檢查異常怎麼回事?尿常規檢查出現蛋白尿+、潛血++,諸如這些尿常規異常是許多患者關心的問題。一般單獨出現的蛋白尿異常和潛血異常,不會作為診斷腎病依據。但是,當排除了出現以上情況的生理性原因和非腎病原因外,就可以確診為腎病。要想進一步確診腎臟損傷程度,進行腎臟纖維化檢查、腎臟B超、腎穿刺活檢。蛋白尿和潛血同時陽性哪種情況要高度重視?
  • 拿到尿常規化驗單就一臉懵,莫慌!醫生教你看懂它
    創意製圖/新京報記者 王遠徵體檢時抽血、便檢、尿常規,是三大常規檢查項目。其中,尿常規檢查可以直接、迅速地反映泌尿系統、腎臟代謝等情況。定期做尿常規檢查,對於及時發現泌尿系統疾病、腎臟損傷等問題,有著較強的參考價值和臨床意義。可是,每次拿到尿常規化驗單,看著那些都認識但就是不明白意思的漢字和數字,大家總有些摸不著頭腦,心裡一堆疑問:這些指標都和腎臟有啥關係?各項指標的高低到底說明了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