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規是臨床上三大常規檢驗中的一項,作為排洩物檢查,尿液反映了機體的代謝狀況,是很多疾病診斷的重要指標,不少腎臟病變早期就可以出現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出現有形成分。尿常規異常常是腎臟或尿路疾病的徵兆。尿常規檢查內容包括尿的顏色、透明度、酸鹼度、紅細胞、白細胞、上皮細胞、管型、蛋白質、比重及尿糖等,在家使用掌上尿液分析儀進行檢測時,我們可以通過愛捷APP來進行分析,但是有的患者仍然使用傳統檢測手法,那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尿常規的基本概念與參考值的範圍吧!
1.pH
腎臟參與機體內酸鹼平衡調節,這種調節能力可以通過尿液pH 反映出來。由於內源性酸產生偏多,尿液pH 普遍偏酸,約為5.0~6.0。一般情況下,飯後會出現「鹼潮」現象,尿液偏鹼;酸性尿多見於進食肉食過多和某些種類的水果(如酸果蔓果實)、代謝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以及使用排結石藥物(如碳酸鈣);鹼性尿多見於進食素食和柑橘類水果、代謝性鹼中毒、呼吸性鹼中毒、一些腎臟疾病(如腎小管性酸中毒)等。
pH 檢測需新鮮尿標本,如果尿液放置時間過久,大多數細菌可分解尿素而釋放氨,尿呈鹼性;但有時也會出現相反的情況;尿中碳酸緩衝對釋放CO2,逸出至空氣,尿pH 值增高。
[正常參考值] 5.0 ~ 8.0。
2.蛋白
正常生理情況下,少量蛋白從腎小球濾過,幾乎在近端小管完全重吸收。因此,蛋白尿出現往往提示腎小球濾過屏障受損和(或)腎小管重吸收能力降低。腎小球性蛋白尿常伴大分子量蛋白質丟失,一般> 1.5g/24 h;腎小管性蛋白尿常為少量小分子量蛋白,一般
試紙條法測定尿蛋白是半定量篩選蛋白尿的方法。試紙條法對尿中不同蛋白質的敏感性不同,對白蛋白最為敏感。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尿中可以出現大量游離輕鏈,但試紙條法檢測陰性。如果容器內有去垢劑殘留,試紙條法尿蛋白檢測可以假陽性,造影劑也會導致出現假陽性;尿液偏鹼時,會破壞指示劑所在的緩衝範圍而出現假陰性;尿液pH
[正常參考值] 陰性。
3.尿糖
尿中出現葡萄糖,主要由於腎前因素-高血糖導致腎小球濾過的葡萄糖超出腎小管的重吸收閾值或腎性因素-腎小管重吸收能力下降。如果尿糖陽性,應結合臨床區別是生理性糖尿還是病理性糖尿。生理性糖尿多見於飲食過度、應急狀態和妊娠;病理性糖尿多見於血糖升高引起的糖尿、腎小管功能受損所導致的腎性糖尿以及一些內分泌異常(如甲狀腺功能亢進、嗜鉻細胞瘤等)所引發的糖尿。服用大劑量維生素C 或一些新型抗生素可以使結果呈假陽性,而高濃度酮體尿和高比重尿可以出現假陰性。
[ 正常參考值] 陰性。
4.酮體
當機體不能有效利用葡萄糖、脂肪酸代謝不完全,可導致大量酮體產生,此時尿液就會出現酮體。除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外,酮尿也可見於長期飢餓、急性發熱、低糖類飲食、中毒引起的嘔吐、腹瀉等情況。降壓藥物甲基多巴、卡託普利以及一些雙胍類降糖藥(如苯乙雙胍,商品名降糖靈),可使尿酮體檢測呈陽性。苯丙酮尿症、尿液中存在酞類染料、防腐劑(8-羥喹啉)、左旋多巴的代謝產物等會導致檢測結果呈假陽性;試紙條活性降低和酮體降解,會使檢測結果呈假陰性。
[正常參考值] 陰性。
5.隱血
試紙條法尿隱血試驗陽性,應高度懷疑:血尿。多見於腎臟和泌尿系統的一些疾病(如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腎囊腫、泌尿系統結石和腫瘤等)、腎外疾病、外傷、劇烈運動和一些藥物(如環磷醯胺)。血紅蛋白尿。常見於血管內溶血(如輸血反應和溶血性貧血)、嚴重燒傷、劇烈運動(行軍性血紅蛋白尿)和一些感染,另外,尿中紅細胞破壞後也可釋放血紅蛋白。肌紅蛋白尿。常見於肌肉損傷(如嚴重擠壓傷、外科手術、缺血)、肌肉消耗性疾病、皮肌炎、過度運動等。尿隱血試驗陽性,應進一步顯微鏡鏡檢確認有無紅細胞。尿中含有對熱不穩定酶或菌尿時,檢測結果呈假陽性;尿中存在大量維生素C 時,檢測結果亦呈假陰性。
[正常參考值] 陰性。
6.膽紅素
如果血膽紅素水平升高,尿試紙條法可以檢測到膽紅素陽性。某些肝臟疾病如病毒性肝炎,可以出現尿膽紅素升高。如果明確有血膽紅素升高而尿膽紅素陰性或可疑陽性,建議做特異性實驗驗證。尿膽紅素陽性,也可以是肝內膽管堵塞引起,常見於總膽管結石、胰頭癌、肝內炎症時管內壓力增加所致膽汁反流。尿中一些藥物(如嘧啶)的代謝產物在低pH 時有顏色,與檢測物質本身反應的顏色相近,可以出現假陽性;膽紅素見光易分解,尿液不新鮮或見光時間過長,檢測結果可出現假陰性;尿中大量維生素C 或亞硝酸鹽會降低試紙條法的敏感性。
[正常參考值] 陰性。
7.尿膽原
直接膽紅素分泌入小腸腔後,經過一系列反應生成系列產物,尿膽原為主要產物之一,約20%的尿膽原被重吸收,進入肝腸循環,其中少量(2% ~ 5%)進入血流從腎小球濾過。檢測結果結合尿膽紅素結果分析,有助於黃疸的鑑別診斷。尿中一些藥物代謝產物可與試紙塊內試劑反應,導致假陽性;尿液中卟膽原、吲哚類化合物以及黑色素原等,也常導致假陽性;使用甲醛作為防腐劑或標本存放不當,尿膽原被氧化成尿膽素,檢測結果可呈假陰性。
[ 正常參考值] 尿膽原定量0 ~ 5.9 μmol/24 h(0 ~3.5 mg/24 h)。
8.亞硝酸鹽
正常飲食中含有硝酸鹽,並以硝酸鹽形式而非亞硝酸鹽形式從尿液排洩。尿路感染時,致病菌大多數含有硝酸還原酶,可以將硝酸鹽還原為亞硝酸鹽。影響亞硝酸鹽的形成的因素有:病原菌必須能夠利用硝酸鹽;尿液在膀胱貯留4 h 或以上;飲食中含有充分的硝酸鹽。
尿中亞硝酸鹽測定常用於尿路感染的快速篩選試驗。測定結果與尿液細菌培養結果的吻合率為60%。假陽性可能源於體內一氧化氮氧化成亞硝酸鹽從尿液排出。一些藥物代謝產物或標本收集不當,會導致假陽性;大量維生素C 和影響亞硝酸鹽形成因素,可導致假陰性。
[正常參考值] 陰性。
9.白細胞酯酶
正常人尿中可有少量白細胞,但尿白細胞酯酶陰性。如果酯酶試驗陽性,高度提示有尿路感染。某些腎臟病如狼瘡性腎炎、急性間質性腎炎、腎移植排斥反應,尿液中白細胞也可升高。尿路滴蟲和尿液中一些氧化性物質、藥物代謝產物,可導致假陽性;嗜酸細胞和組織細胞也會使結果呈假陽性。尿液中蛋白質、葡萄糖或維生素C 過高,可導致假陰性。如果尿白細胞酯酶陽性,必須進一步行顯微鏡鏡檢,以確認有無白細胞存在。
[正常參考值] 陰性。
10.維生素C
正常人尿液中維生素C 濃度過低,常見於維生素C 缺乏病(壞血酸病);尿維生素C長期增高,可能與腎結石形成有關。尿中維生素C濃度主要反映最近飲食中維生素C 攝入情況。尿中維生素C 對試紙條法測定的其他項目有影響(如尿糖、尿紅細胞、尿膽紅素、尿亞硝酸鹽)。
11.. 白細胞
(1)中性粒細胞:尿中白細胞大多是中性粒細胞。數量增加,多見於泌尿生殖系統的炎症、急性感染後腎小球腎炎、狼瘡性腎炎、急性間質性腎炎等。劇烈體育運動後,尿中白細胞也可增加。
[正常參考值]尿液白細胞0 ~ 5 個/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