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捲雲舒,慣看桑田變滄海;古往今來,多少故事笑談中!朋友們,今天給你們講一講文筆塔與文峰塔的事。塔,是「佛塔」的簡稱。佛塔起源於印度,語為「堵坡」。據晉人葛洪《字苑》、南朝·梁顧野王《玉篇》的記載:中國原本是沒有這個「塔」字的,是在晉宋譯經時才造了這個字。古代的塔用磚、木和石料建成,塔的平面以方形、八角形為多,層數一般為單數。其類型有樓閣式塔、密簷塔、喇嘛塔、金剛寶座塔和墓塔等。在我國歷史上,宋代以前建成的塔是佛塔,用以收藏舍利,亦用於收藏經卷、佛像、法器,莊嚴佛寺等。而明、清時期建成的塔絕大多數是風水塔,即祈求人傑地靈,多出人材,同時也具有點綴風景,以壯觀瞻,人們登臨遊覽之用。
在合川的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塔是「文筆塔」和「文峰塔」。文筆塔即東津沱後山頂上的慈恩寺白塔,其地古稱「東山」。明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有堪輿風水之士提出在東山建塔,開天地之元氣,以壯合州文峰的建議。在眾人的要求下由州人奉直大夫程宇鹿和陝西布政使李作舟奏經朝廷批准,鄉紳(亦作縉紳官宦代稱)陳元初、程嵩華、何紹鶴、王約吾、黃鳳崗、李石鏡等捐資修建,竣工於萬曆末年,即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七月一日。該塔因勢如「彩筆銅龍,欲衝霄漢」而得名「文筆」,李作舟在《創建東山慈恩寺文筆塔碑》記中說:東山乃合州風水寶地。
「昔(yan演,小山)面水置曇宮(佛寺)」。勝遊其上,「沙磧流金,峽峰掃素。銅梁左負,望洞口以逶迤;魚城右驅,指釣竿而睥睨(pin僻你,形容高聳傲然之貌)」。「歷三載而文筆峰成,湧出如初,凌空直上」,「壯如凌雲之筆」。該塔為密簷式磚石塔,塔的高度現無文獻可稽。文筆塔竣工之後,慈恩寺的住持又以剩餘的資金擴建寺廟,新建了藏經、慈恩、天王諸殿和僧舍、牆垣,慈恩寺煥然一新。李作舟贊雲:金碧之光,仰闞霄漢;峻峋之勢,下勒奔流屬我輩之登臨,睹香城之勝跡。爾時風傳,宮微日起,光芒寶鐸響於封中。奔潮來自天上,連山吹浪,動搖鰲極之雄;射鬥幹霄,咫尺帝闕之近。
由於文筆塔通身呈灰白色,州人將它稱之為白塔,東山及慈恩寺也由此被人們稱為「白塔坪」和「白塔寺」了清代合州知州陳大文有《白塔坪晚憩》五言律詩一首,詩云:拄杖攀蘿徑,人行縹緲間。綠煙迷白塔,黃葉滿青山。字剝痕猶在,亭空水自閒。目窮無限景,日落不知遠。清代合州詩人劉泰三有《登慈恩寺白塔》詩云:放艇依津岸,登峰借石梯。高吟層塔上,眺一州低。雲雨蒼江合,江城草樹迷。魚臺未招隱,空想釣磻溪。文筆塔在東山矗立了343年之後,於1967年被拆毀。文峰塔即今南津街白塔。它的創建人是清代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任合州知州的董淳。
董淳,字樸園,山東州鄒縣(今山東省鄒城市)舉人。他在上任的是年三月,就集資創修該塔是年底,董淳離任,曾於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任合州知州的安徽歙縣(今安徽省黃山市歙縣)人曹蘧再次知合州。當時,合州建塔工程剛好過半,於是,曹蘧繼之,歷時一年竣工。其塔共有九層,高十一丈一尺八寸(合37.2米),題名「振興塔」。道光十二年至十六年(公元1832—1836年),李宗知合州。其間,即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八月,合州諸生參加三年一次在省城舉行的鄉試,考中舉人的僅有兩人。翌年秋,又值恩科,合州考生竟無一人上榜。在此之前的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及十三年的三次鄉試中,合州也無一人中舉。
對於山川秀美,人才輩出的合州來說,無疑是難以啟齒的羞愧之事。大失所望的合州五老七賢們一致認為,合州原本是人傑地靈的好地方,造成這一文風不振,人才難出的根本原因,首先是南津街的振興塔欠挺拔,未有唐代詩人岑參《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詩句中的非凡氣勢,更與鼎足而立的學士山養心亭和東山頂上的文筆塔不相適應名為「振興」,實為「不振」;其次是同樣位於南津街的合宗書院年久失修,齋堂狹窄簡陋,以至文風不暢。於是,以傅思任、李廷韺、劉泰呂彭懋琪等為首的士紳紛紛投書知州李宗沆,要求增加振興塔的高度更名為文峰塔,並對合宗書院進行培修增建。
以此來振興合州的山川靈氣李宗沆曾在《增修文峰塔及合宗書院小引》中作了詳細說明,其大意是:身為合州的知州,對於合州文風不振的狀況也是非常關注的。查閱合州的史乘,過去出了不少的傑出人物,僅在明代的三百年間,不計會試恩科和鄉試的考中者,僅就會試正科三年一次,在京城舉行)中考取進士的合州人就有44人。現實與前朝的盛況比較起來,的確是很令人失望的一件大事。正當考慮補救而又無所適從的時候,州人提出了增修振興塔的建議,由此於道光十六年夏集資對文峰塔及合宗書院進行增建。合州民眾為此紛紛解囊,兩項工程幾乎是同時進行的。未料到年底時,李宗沆又離任而去,文峰塔增建工程尚未完工。
翌年,陝西韓城(今陝西省韓城市)人、進士強望泰知合州。他在了解到事情的緣由之後,遂按原計劃將塔增加至十三層,通高十八丈六尺八寸(合62.2米)。望泰《增修文峰塔碑記》說:丁酉(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夏,州治南之文峰塔增修功竣,予減從往觀。嚴以崇門,繞以周垣,中有文昌舊殿,加之丹黝(丹堊和黝堊,指彩色),後置環房三,前列碑亭二翼,如屹如煥乎,一新少焉拾級而上,層歷十三,高十八丈有奇。東望魚城,西望龍遊,南望銅梁,北望雲門,鬱鬱蒼蒼,朝供如笏。下視嘉陵、涪宕,三江匯流塔下,蜿蜒數十裡,出峽而東,如襟如帶,予不禁惻然嘆曰:壯哉觀也,江山靈淑,俱萃於斯,奕奕奎光,照耀四境,合陽賢哲,從此興矣。
當時合州著名詩人朱虎臣有《文峰塔成紀事》詩云:南津擁出勢超群,學士東山鼎足分。百歲老翁能系日,一支健筆欲凌雲。當年根柢先求固,此日流風只在勤。不敢登峰昂首望,回瀾如挽障川文。文峰塔為十三級密簷式磚塔,石砌塔基,寶瓶塔頂。塔身呈八邊形,底層邊長為4.82米,周回38.56米,內空直徑約4米,然後逐層上收。塔的11層以下塔心為實體,至頂層為通間內空直徑約2米塔內有螺旋形踏道207級繞實心柱盤可上至11層在塔的每層原祭祀有神像龕,第12層以下各龕為石刻圓雕,第13層為木刻奎星執筆立像,俗稱「魁星點鬥」,其性質同奎閣。塔外每層洞門上方,均有楷書橫額四言句,如「欲窮千裡、更上一層、欲罷不能、俯瞰嘉涪、扶搖直上路入蓬瀛、春風如意、氣象萬千」等,系用青花瓷碎片鑲嵌,迄今仍灼灼生輝。
塔剎為金屬結構,呈圓錐形,直徑0.7米,與塔身內部粗大的鋼骨接合,使之穩固,並有避雷針的作用。過去,文峰塔長期失於保護,塔門被人封閉,塔外環周為火柴廠和民房所包圍。好事者只能架梯越房,經上層的塔洞爬進塔去。1980年,合川縣人民政府為加強文峰塔的保護,公布該塔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4月16日,文峰塔經修葺後對外開放。2008年12月至2009年6月,合川區文物主管部門又對文峰塔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文峰塔拔地而起,聳立在涪江南岸,從建塔之時的1810年起計算,距今已有兩百年的歷史。登塔遠眺,兩江碧流,蜿蜒如帶;山巒起伏,萬千蒼翠;浩天白日,靈景合陽;壯麗之景,令人陶醉。
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啦,各位看官大大,都看到這了,麻煩給小編點個大大的讚唄!!您的關注和點讚,是對小編最大的鼓勵和支持!!嗯~,360度各種姿勢來求贊求關注!! \(^o^)/動動您發財滴小手,舉手之勞└(^o^)┘感謝各位看官們!!我們下篇文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