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建造文筆塔都是為了保佑學子魁星高照、文運亨通。文筆塔昭示著地方官吏與平民百姓的文化夢想。
相傳康熙年間,一雲遊高僧來到會澤,看到會澤山川秀麗,物華天寶,房屋古樸典雅,民風淳樸,不禁嘆道:「此乃福地也,可惜文風不開。」旁人問之:「何解?」僧人日:「豎文筆塔即可。」
數十年後,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東川府知府方桂在水城村萬額山頂建六層風水寶塔一座,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因地震倒塌。清光緒四年(1878年),湖南武陵人蔡元燮任東川府知府時,有地方紳耆倡議,重建文筆塔。在他們的眼中,會澤山清水秀.峰巒疊翠.是人文蔚起的寶地,若重建寶塔.將肇啟文明。於是,在蔡元燮的帶領下,眾人登群山察山川形勢,踏勘建塔地址,會商決定 ,塔址定於馬鞍山.隨即破土動工,當年建成六方九層石塔。在塔一層的內壁上,嵌有知府蔡元燮,知縣唐湛春的建塔序文。
光緒二十四年( 1898年),知府馮譽驄寫詩讚道:「山南寶塔勢崢嶸,預兆龍門奪錦榮。拔地孤峰少依傍,已將文訣示諸生。」
民間流傳,文筆塔建成,會澤文風大開。當年,雲南進京趕考中試24名,其中就有12名會澤人。文筆塔,從此香菸繚繞,香容絡繹不絕。府城周圍金鐘山的文昌宮、華宜寨的魁閣、馬鞍山的文筆塔三角對立,相互輝映的「文運」之勢,達到了所謂「發科甲」的最佳境界。
聳拔挺秀的文筆塔,立於群山之中,指星劃鬥,裝點河山。登臨寶塔,則峰巒起伏,雲煙繚繞;日出雲蒸,日落霞蔚。向下俯瞰,會澤縣城街市繁華,無數人家。
文筆塔在「文革」破「四舊」中被一炮炸毀,留下的是深深的惋惜和遺憾,撫不盡的歷史創傷。
現在人們所見的文筆塔,系民營企業家朱遠明在原址上投資300餘萬元,於2002年建城。石料全部採用通海大理石,塔高3米,7級6方空心石塔,每層側面均石刻觀音一尊,全塔有石刻觀音35尊。
文筆塔的再建昭示著人們對於文化的尊崇和在意。
文字:陳晉
圖片:會澤萬事通
編輯:夜微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