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心理健康,有一個非常尷尬的現實,就是每個人都多少有點兒病。
可能是在某個階段,也可能伴隨一生。無論是天才、藝術家,還是高官、名商,沒有誰能夠在世間擁有絕對健康的心靈。
人性是複雜的,陰暗、醜陋都是其中一部分,無論是否接受,它都在那裡,並且會不時的冒出來擾亂我們的心。當我們懂得善待內心厭棄的那部分,就能獲得輕鬆自由。內在衝突少或者持續的時間比較短,就更容易發展出健康的心理。
曾經有一位男性來訪者因為喜歡收藏紗巾而苦惱,他懷疑自己有嚴重的心理疾病;
另外一位女士因為在夫妻生活中有某種偏愛而尋求心理幫助,因為丈夫說她有病;
一位年輕人感覺獨自生活很愜意,但是父母和朋友都認為他應該在婚戀上有所發展,他想確認獨身主義是有病嗎?
類似於上的案例,很多人希望從專業角度獲得答案:我到底有沒有病?
很多煩惱不是事件本身的問題,而是對事件的看法,喜歡收藏紗巾的男士,如果不曾因為這個喜好影響到他人,甚至說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快樂,也不存在其他人際關係問題的話,這與收藏郵票或者古董就沒有什麼差別了。
任何權威標準都不如身邊人的反饋,那位女士認為夫妻之間的某些行為是沒問題的,她想通過專業的答案去反駁丈夫,其實丈夫的感覺才是答案。即使全天下的丈夫都不認為那是問題,都不能抹去這位做老公的感覺。所以親密的互動中,彼此的回應才是最有價值的,我們不能拿任何的標準或說法來代替這一點。
心理學成為科學意味著心理現象能夠被量化,可以被重複,然而我的感受是科學所掌握的是大規律,對於每個人來說,心理又是極為個性化的。
個性化的內在會營造出個性化的選擇,對於獨身主義的年輕人來說,獨身主義並不是問題,問題在於這一點帶來的壓力。所以更多力氣不在於證明獨身的好,而是要去克服這一選擇帶來的負面影響。
不過還是有很多人會認為,有心理疾病才會找心理老師,實際上心理諮詢師面對的都是「非病」的正常人,當我們不想那麼痛苦,或者是想要更好的時候,都可以找心理諮詢師。
想要知道自己是否心理健康,或者是想評估一下自己是否需要尋求專業的幫助,可以參考以下幾項:
一、內心長期痛苦,存在焦慮、抑鬱或強迫等明顯症狀,嘗試過很多方法最終都無法改善的時候。可能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也可能是生活事件或者情感創傷造成的問題,或者是人際關係方面的,比如社交恐懼、職場人際矛盾或者是婚戀情感糾葛、親子教育問題等;
以上這類情況一般通過心理諮詢,都能夠較快的緩解情緒痛苦,諮詢師會幫助來訪者的內心獲得成長,建立新的應對模式。
二、內心困惑的時候,比如說對某些事比較迷茫,看不透,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包括職業的選擇,婚戀的選擇等,內心糾結而無法作出決定;
遇到以上這類問題,心理諮詢師可以幫助梳理,最終使來訪者內心變得明朗,找到最想要的方向;很多人諮詢之後感覺豁然開朗,或者是找到了新的方向。
三、對自己的現狀基本滿意,對探索自我有興趣。比如說想更多的了解自己,為什麼會愛上某一人,為什麼對某些事情格外的敏感,如何能夠讓自己變得更好等等,都可以與諮詢師共同探討。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承受壓力,無一例外,如果大部分時間都處於不舒適的心理狀態,首先就要把這當成事。早期往往會出現焦慮,就要及時的想辦法紓解,可以到大自然的環境或者是跟信任的人傾訴,一般只要重視起來並採取措施,都會獲得緩解。
無論是婚戀情感、親子教育還是事業經營方面,如果經過自我調整無法改善,長期陷入某種情緒困擾走不出來的話,就是心理健康在閃爍紅燈了。
我相信世界上每個人的心都是最有價值的,也值得花費時間與金錢,只有健康的心理,擁有著喜悅和熱情,才能經營出豐盛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