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新加坡研究院,擴充「朋友圈」,「澎思科技」的目標是「安防+AI」

2020-12-27 36kr


坐落在北緯1度的緯壹科技城,因匯集了生命醫藥、信息通信、資訊傳媒三大產業公司,被稱為「新加坡矽谷」,聚集了包括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林登實驗室(Linden Research)、「第二人生」、Edgilis等在內的知名機構和公司。

現在,這裡迎來了一家新的中國公司——澎思科技。

2019年春天,澎思科技請來前新加坡松下研究院副院長申省梅,在這裡組建了澎思新加坡研究院,7月31日,澎思新加坡研究院正式揭牌。

在澎思科技CEO馬原看來,這裡會是澎思科技的橋頭堡:攻克核心技術問題,然後在國內的場景驗證、落地。

2019年3月,申省梅宣布加入澎思科技,出任首席科學家、新加坡研究院院長。在此之前,她是前新加坡松下研究院副院長,1992年後專注於圖像識別領域的研究工作,2013年轉向深度學習方向,在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領域,曾領導超過40人的算法研究團隊,累計了300多項專利。

在人工智慧人才爭奪戰的當下,申省梅也曾收到多家國內AI公司的邀約,但最後選擇了理念更為契合的澎思科技。在這裡,她將帶隊負責監控與安全、智慧城市、自動駕駛、智慧機器人以及AI工廠自動化等領域的相關技術研究。

在同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友的馬原的規劃裡,澎思新加坡研究院還有更重的任務:將在保證技術領先性的前提下兼顧工業級研發和交付能力,強調技術在行業的落地應用,重視解決方案,推進AI技術的商業化落地。

具體到研究工作上,這份對澎思新加坡研究院的規劃主要包括了兩項工作。第一,對技術的躍遷保持敏感性和前瞻性,不斷從全球視角探索前沿技術,讓公司始終保持對突破性科技的敏感度和關注度,為公司涉足新的業務領域做技術上的儲備和研發;第二,立足於澎思現有業務和商業模式,結合公司的發展方向做垂直領域技術的研發和創新,一方面突破人臉識別技術在安防領域落地遇到的問題,比如人臉模糊、背光、多種族等非約束場景下人臉識別性能下降等;另一方面利用圖像增強技術,提升公司監控攝像頭等硬體產品的表現,建立產品優勢。

過去幾個月, 這份規劃正穩步推進。自三月份成立以來,澎思新加坡研究院一方面加強人臉算法安防行業的落地,突破人臉檢測、人臉跟蹤、人臉質量判斷、高解析度人臉識別等算法在安防領域遇到的問題,提升澎思人臉算法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在車牌識別、行人再識別(ReID)、行人屬性檢測、異常行為檢測等算法上實現突破。

剛剛過去的6月份,澎思科技在行人再識別(ReID)算法上取得新成績,在三大主流ReID數據集測試Market1501、DukeMTMC-reID、CUHK03中,算法關鍵指標首位命中率(Rank-1 Accuracy)獲得業內最好成績,刷新了世界紀錄。


二 

年初成立新加坡研究院,澎思科技似乎還想做更多。

7月31日,澎思科技宣布新加坡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並宣布成立澎思技術委員會,想要推動全球視野下的人工智慧技術研究。

包括新加坡國立大學原副校長、工程領導力研究院院長康長傑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機器學習與視覺實驗室負責人馮佳時教授,南洋理工大學機械與航空工程學院陳義明教授,南洋理工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教授、信息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蔣旭東教授也成為了澎思技術委員會首批委員。

在澎思科技的規劃裡,「澎思技術委員會將致力於推動全球視野下的人工智慧技術研究,一方面,為澎思科技的人工智慧技術在垂直領域技術的研發和創新提供指導意見,搭建起學術研究與落地實踐之間的橋梁,加強學術界與工業界的溝通交流;另一方面,為澎思科技探索人工智慧前沿技術貢獻智慧,成為澎思科技研發的助推器,讓公司始終保持對突破性科技的敏感度和關注度。」

與此同時,更多的合作也已在推進中。同一天,澎思科技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等重量級機構籤訂合作備忘錄。

具體來說,澎思科技宣布與新加坡國家人工智慧促進機構AI Singapore (AISG)、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等重量級機構籤署合作備忘錄,一方面將與新加坡國立大學開展AI照相機系統研究的合作協議,另一方面,與南洋理工學院在無人駕駛和機器人的研究、開發、測試等方面進行合作。

其中,AI照相機系統研究的合作項目是AI Singapore(AISG)面向AI新興企業的100項新技術研究項目之一。AI Singapore(AISG)隸屬新加坡國家研究基金會,大力支持新加坡企業在AI方面的研究與開發。AI照相機系統研究合作項目由澎思科技和AI Singapore(AISG)合作立項,研究項目由新加坡國立大學機器學習與視覺實驗室負責人馮佳時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和澎思新加坡研究院共同進行,雙方共享研究成果的智慧財產權。

與南洋理工學院在無人駕駛和機器人的合作方面,南洋理工學院在無人駕駛和機器人方面擁有研究團隊和實驗場地,澎思新加坡研究院擁有相關視覺算法,可以很好地應用在無人駕駛和機器人上,為南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提供面向市場的研究課題。

澎思科技介紹稱,未來澎思新加坡研究院規模將擴展至70人,包含AI算法研究人員、系統研究人員、硬體專家和工程師等。


人才稀缺,中國人工智慧公司紛紛出海,新加坡也往往成為重要的一站。 此前包括阿里、華為、商湯、曠視、依圖等中國人工智慧領域的知名公司均已在新加坡成立辦公室、研究院或者開展業務。

吸引這些公司的理由不難梳理——語言幾乎無障礙,華語是四大官方語言之一,英語普及率高;文化相近,華人佔據了新加坡人口的74.2%,祖先多源自於中國南方;時區相同,位於東經103°51′,同屬東八區;位置相近,廈門飛達新加坡僅需2小時,北京到達新加坡也僅需6小時左右;人才豐富,教育水平名列世界前茅,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QS排名超越耶魯;經濟發達,人均GDP超越5萬美元,公共安全投入資金可觀。

更直接吸引這些AI公司的,或許還有這裡的AI技術積累和AI人才儲備。當下國內AI公司的不少首席科學家、研究院院長均有新加坡科研背景,比如阿里巴巴AI實驗室首席科學家王剛、優必選人工智慧首席科學家陶大程、依圖科技新CTO顏水成等。

澎思科技對人才的重視,無疑與當下所在的安防行業發展階段息息相關。在已經做了十多年安防相關技術研究的馬原看來,安防是一個戰略縱深很深、技術邊界很寬的特殊領域,安防產業一直都是技術驅動的。

以5年為期,每一次安防產業的變革都是由技術驅動:20年前是模擬轉數字,圖像解析度進入標清時代;15年前是數字轉高清,海康、大華藉助平安城市建設快速發展;10年前隨著雲計算、雲存儲、大數據等技術普及,安防行業進入集約化階段;未來5年將是以AI技術為驅動的信息化階段。歷史上,每一次技術的更替都帶來了安防產業的格局變動。

正是看中這樣的機會,馬原於2018年創辦了澎思科技。而現階段,安防公司正因為AI等新技術進行新的競爭階段。比如,過去經過5年的技術研發、創新、迭代,人臉1:1驗證的技術已經基本可用,但諸如人臉識別1:N的技術競賽才改改開始,1:1像是百米賽跑,但1:N則是5000米賽跑,當N足夠大時,賽場的洗牌則會更加激烈。

通過在新加坡研究核心技術,在北京進行算法落地,綜合雙方的優勢,也有助於快速推進安防技術的進展。馬原告訴36氪,目前澎思科技在安防場景下的人臉識別和ReID這兩方面已經取得了不錯的進展,基本已經在很快的時間做到了第一陣營。


相關焦點

  • 澎思新加坡研究院異常行為檢測技術刷新世界記錄
    (更多技術細節在澎思科技ECCV 2020提交的相關論文中)澎思新加坡研究院成立於2019年3月,全球計算機視覺與深度學習領域頂級科學家、澎思科技首席科學家申省梅擔任院長,負責團隊建設、管理與人工智慧前沿技術的探索
  • 助力AIoT新基建,澎思科技加速人工智慧普惠化|愛分析訪談
    澎思科技選擇以技術為導向,注重研發端投入,已經形成北京、新加坡國內外兩處研發基地,深耕垂直領域內的算法研究及應用,推出公共治理、智慧社區、智慧樓宇園區、智慧工廠等行業解決方案。目前,澎思科技AI行業解決方案落地項目超50個城市,在線穩定運行AIoT前端設備超過10萬臺,在AIoT領域內已初具規模。
  • 澎思科技曲瀚:AIoT應用深化、泛安防市場崛起,普惠AI時代正在來臨
    澎思科技副總裁曲瀚受邀出席本次峰會,並作《AIoT應用深化、泛安防市場崛起,普惠AI時代正在來臨》的主題發言,他還與來自海康威視、華為等企業的嘉賓就「新基建下的新機遇」熱點話題展開圓桌對話。本次峰會期間還舉行了a&;s十大品牌2020創新應用評選頒獎典禮,澎思科技憑藉在AI安防、智慧社區、智慧樓宇通行等場景中的創新性AIoT解決方案落地效果,強勢入選「新基建」、「智能安防」和「智慧建築」三大領域的十大創新應用品牌。曲瀚在演講中對2020年的智能安防行業進行了總結。他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國際大環境影響對行業發展帶來了持續性挑戰。
  • 澎思科技當選「2020中國人工智慧領航企業」,推動AI普惠和商業化進程
    (原標題:澎思科技當選「2020中國人工智慧領航企業」,推動AI普惠和商業化進程)
  • 「口罩識別」後,「頭盔識別」躋身 AI 安防 C 位
    他們首先依據多目標跟蹤、分類檢測等算法,提取出非機動車目標,在多尺度特徵金字塔上進行不同層級特徵融合,提升了局部微特徵的表達能力。然後通過後臺百萬級海量數據訓練,提取了上百種安全頭盔款式的特徵數據。第三屆中國人工智慧安防峰會2020年6月20日-6月21日,第三屆「中國人工智慧安防峰會」(點擊進入活動頁)將於杭州正式啟幕。AI與安防的融合,經由2018年的靜水深流、2019年的混沌廝殺,2020年的技術研究與方案落地將會更為清晰、成熟。
  • AI 安防,四大「高校派系」之爭
    後面,適值中科院重慶綠色研究院剛成立,他果斷放棄在美國20萬美金的年薪來到重慶,拿著1萬塊的月薪,思考如何推動AI落地。今天,雲從的智能安防等產品已在全國30多個省級行政區上線實戰,截止2019年7月,已協助全國公安機關取得超過5萬起戰果。商湯研究院院長:王曉剛
  • 創投日報|「Tripalink」完成千萬美元級B輪融資,「金華佗」獲近...
    創投日報收錄了今天「36氪創投頻道」報導的融資新聞,以及我們正在關注的各個領域早期創業項目,enjoy~融資新聞報導36氪首發 | 「Tripalink」完成千萬美元級B輪融資,年底將建成15個鄰客寓36氪首發 | 聚焦下沉市場做美妝新零售,「東點西點」獲淺石創投數千萬元Pre-A
  • 繼行人再識別後,澎思科技車輛再識別(Vehicle ReID)技術刷新世界紀錄
    澎思科技首席科學家、新加坡研究院院長申省梅受邀參會,並做了《Global and Local Deep Feature Representation Fusion for Vehicle Re-Identification》的報告。
  • 擁擠不堪的安防市場,還有人臉識別新公司的發揮空間嗎?
    「依圖太寂寞了,我們打算來陪陪它」,馬原開了個玩笑。在當下的安防市場中,沒有一家人臉識別公司不把自己稱為「完整的解決方案供應商」。所以在安防這個場景,這些問題終究會不會解決?一定會解決,但需要時間,需要積累。」因此,澎思科技的誕生,頗有些修正原有技術落地執行錯誤,抓住市場紅利期機會的味道。
  • 楊強申省梅等AI大咖共談「跨域學習」,搞定小數據才是王道 | CNCC 2020
    即便如此,「隱私」、「法律」和「專業性」等種種約束,註定了這種方法跟不上AI落地的行進速度。此局又該如何破解?10月24日,由澎思科技組織的CNCC 2020分論壇《AI 落地的跨域學習技術和進展》在京成功舉辦。
  • 中科院/中科奧森李子青:「AI+安防」的三個最新技術突破 丨AI 安防...
    2018 年 3 月 31 日,由雷鋒網主辦的 AI 盛會——「2018 中國人工智慧安防峰會」在深圳科興科學園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在上午的演講環節,中科院生物識別與安全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科奧森首席科學家李子青教授講述了 AI+安防的痛點問題和未來發展,以及他們取得的三項技術新突破。
  • 15 位產業領袖,共話安防新十年
    大華股份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殷俊:「AI 行業應用,產業升級」 雲從科技安防行業部總經理李夏風:「人機協同平臺,助推社會治理現代化升級」
  • 澎思科技宣布車輛再識別(Vehicle ReID)成績刷新世界紀錄
    據悉,早在2019年IEEE視覺通信和圖像處理國際會議(VCIP)期間舉辦的 Grand Challenges on Vehicle ReIdentification 車輛再識別大型挑戰賽上,澎思科技提出面向車輛再識別的全局和局部深度特徵融合方法。
  • 澎思科技申省梅:後深度學習時代的智能視覺技術落地 | CCF-GAIR...
    7月14日下午,在「智慧城市·視覺智能」專場上,澎思科技首席科學家、新加坡研究院院長申省梅進行了題為「後深度學習時代的智能視覺技術落地」的演講。作為人工智慧領域嶄露頭角的公司,申省梅介紹道,澎思科技從傳感器-圖像處理到3D幾何,從機器學習到深度學習、增強學習,從監督學習到半監督、無監督學習都有布局,澎思擁有計算機視覺全棧技術,並在人臉識別、行人檢測,目標跟蹤、行人再識別、車輛異常行為檢測、自動駕駛、移動操作機器人等多項大賽中拿到冠軍。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揭牌
    未來網高校頻道12月15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黃思婧 張丹 張卓瑩)12月12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學術委員會會議」在該校召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副校長石光明教授,IEEE Fellow、香港城市大學講座教授張青富,澎思科技新加坡研究院首席科學家申省梅,IEEE Fellow、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孫富春教授,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科研處處長劉宏教授,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重慶郵電大學副校長王國胤教授,教育部人工智慧科技創新專家組工作組組長、浙江大學人工智慧研究所所長吳飛教授
  • 「重磅」圖靈研究院+優鍩科技,AI+可視化,優鍩圖靈正式啟航!
    優鍩科技和圖靈人工智慧研究院強強聯合,合資成立南京優鍩圖靈科技有限公司,雙方將基於各自的技術優勢,共同就智慧交通、智慧電力等智慧城市建設進行研究並實現落地應用。除姚期智院士之外,清華交叉信息研究院徐葳等多位教授也加入該研究院,共同就人工智慧進行研究、孵化熱點技術。優鍩科技,是國內領先的數字世界可視化管理廠商。成立六年來,優鍩的Tarsier IT可視化運營平臺已在300多個大中型企業客戶落地,今年推出的3D可視化PaaS平臺ThingJS,也快速在消防、安防、倉儲、建築、園區管理等多個物聯網行業廣泛應用。
  • 阿里巴巴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成立聯合研究院 開展全方位AI合作
    參考消息網2月28日報導 2月28日,阿里巴巴正式對外宣布,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成立聯合研究院,在人工智慧領域開展全方位的合作。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校長蘇布拉·蘇雷什(Subra Suresh)教授與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張建鋒籤署了合作備忘錄。
  • 「心靈的思維」: 博雅教育的目標
    譬如新加坡國立大學與耶魯大學在這方面的合作。假如我的認知沒有錯的話,許多這方面的討論往往是針對「博雅教育」的結構,例如說開一些什麼課程等等的討論。比較少的是「博雅教育」的宗旨與成果的討論。 今天我的討論我不是以「博雅教育」的專家身份來參加,我是以一個受了四年「博雅教育」大學生的角度與大家分享我的經驗。
  • AI影響因子5月回顧:國內企業研究院89篇頂會論文被錄用,商湯騰訊...
    根據「AI 影響因子」資料庫顯示,AI科技2018 年 5 月份國內企業研究院發布論文 89 篇,比賽獲得冠軍事件 3 起,開發類事件 6 起,其他 AI 領域影響事件AI 科技評論竭誠希望國內的企業研究院能與我們一起構建「AI 影響因子」,以「連接學術前沿,洞見產業未來」的宗旨,吸引更多的學術青年以更系統、更權威的「打開方式」關注國內企業研究院的學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