盞盞心燈照四方-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19 光明數字報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湖南省長沙市精英路社區活動室,一群盲人正在練習演唱。

    「眼睛看不見,心裡亮堂堂,因為有了音樂。」長沙殘疾人陽光藝術團團長楊德才自豪地說。

點燈人

    「殘疾人因為身體缺陷,生活、學習和就業艱難,精神世界更加困苦,但他們和正常人一樣,都有對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迫切需求。」楊德才也愛唱歌,可一直苦於沒有平臺。2014年12月10日,楊德才組織盲人徒步攀登長沙嶽麓山,到達山頂,楊德才冒出一個想法——成立殘疾人陽光藝術團,宗旨是以歌會友,實現自我,奉獻社會,不取報酬。

    藝術團成立了,長沙市及湖南各地120名殘疾人踴躍參加,可音樂老師在哪兒呢?

    很多殘疾人文化水平不高,樂感參差不齊,特別是盲人,看不見老師的指揮手勢,教與學都不容易。第一個迎接挑戰的是長郡中學退休音樂教師劉樂為,她的姐姐是位盲人,也加入了楊德才的團隊。楊德才先後聘請了長沙學院音樂老師顏輝、長沙市一中開福中學音樂老師劉曉紅、四川大學音樂學院畢業生張紫璇為殘疾人輔導。

    鄧洋是堅持最久的音樂指導,轉業前,他是一個武警部隊文工團的聲樂演員。

    鄧洋嘗試著拍巴掌來打拍子,一場訓練下來,手掌拍得紅腫是常事。隊員唱歌積極性高,可一張嘴就是大白嗓。訓練了兩個月,鄧洋發現效果不理想,挫敗感一度讓他產生了放棄的念頭。

    「自己活出正能量,給他人帶來激勵,這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情」,楊德才在一場殘疾人勵志報告會上的話震撼了鄧洋。他總結經驗教訓,沉下心來研究,充分利用盲人聽力比常人更加敏銳的特點,讓大家多聽。幫助大家感受音樂,融入和聲,從歌聲中獲得快樂。

    在老師們指引下,隊員們逐漸步入音樂的殿堂,先後參加的長沙市第八屆「善行四十佳」頒獎活動演出、長沙市殘聯第六次代表大會等演出大獲成功。

    經費哪裡來?藝術團開辦四年,購買設備、租借場地、開展大型義演活動等各項工作耗費了不少資金。楊德才的經濟來源是一個小型盲人推拿按摩院,他精打細算,把家裡的所有積蓄全拿出來作為藝術團的工作經費,他兒子楊中興也多次拿出工資補貼藝術團。

    楊德才自己還住在三十年前的舊房子裡,內衣穿了十幾年捨不得丟,家裡沒有像樣的家具。

心兒亮

    長沙盲人夫婦鄧智澤、陳梓怡從小失明,聽說開福區有個陽光藝術團,便過去加入了團隊。陳梓怡原本內向害羞,從不唱歌的她第一次開了口,還和丈夫一起同臺演出,幸福感洋溢在臉上。「加入藝術團三年我們交了很多新朋友,去過很多好地方,生活充實多彩了。」如今在他們的夫妻小店,經常能聽到歡樂的歌聲。

    「我們團有7對盲人夫妻,他們因為音樂找到了愛情和家庭的甜蜜溫馨,也有人因為音樂走出了孤獨、困境,創造了輝煌。」楊德才細數那些因音樂而結緣的盲人朋友的故事。

    先天失明的董啟明7歲學古箏,12歲學遊泳,在2000年雪梨帕運會和2004年雅典帕運會獲得三枚遊泳金牌。2005年至2014年在美國加州大學學習音樂教學,回國立志在古箏教學上幹出一番事業。

    可實現理想的道路並不平坦。最初應聘教學崗位時,董啟明走過幾家單位,都因視力問題被擋在門外。幾經周折,教學工作開始了,想不到右手食指發生病變,疼痛得動彈不得,眼看剛走上路的古箏教學工作就要泡湯。她四處求醫,還做了五次小診刀手術,都沒能康復,仍不能動彈。

    楊德才鼓勵她加入陽光藝術團,也是從那天開始,楊德才天天為她做食指康復推拿治療。「不要著急,大家在一起學唱歌、玩樂器、排節目、說說笑笑就開心了。」

    「站在舞臺上,我又找回了在帕運會領獎臺上升國旗、奏國歌的那種感覺了。」今年2月8日,參加殘疾人學習十九大精神知識搶答賽暨殘疾人春節文藝聯歡會演出成功後,董啟明恢復了往日的笑容。

    經過楊老師四個多月不間斷免費推拿治療,董啟明的食指也奇蹟般恢復了功能,撥動了優美的琴弦。如今董啟明重返古箏教學課堂,還兼教遊泳課程。

    來自廣西的盲人蒙軍加入陽光藝術團後,不僅會彈吉他,還會自己寫歌,他邊彈邊唱的帥氣表演打動了盲人姑娘李曉紅,兩人喜結良緣。

照四方

    5月19日上午,殘疾人陽光藝術團在長沙市東風路歐波廣場舉辦頌揚改革開放,慶祝第28個全國助殘日大型演出活動。隊員易海燕很有感觸地說:「通過一次次義演、志願服務活動,我們不再悲觀沮喪,意識到殘疾人也可以幫助別人,帶給別人快樂,並不只是需要別人來幫助我們的。」

    湖南岳陽市的盲人王輝了解到藝術團正準備節目慰問軍人,她請朋友幫忙照顧店子,從嶽陽趕到長沙報名參加藝術團。她演唱的《軍中綠花》獲得了暴雨般的掌聲。不願意與人說話的屈苗變了,主動協助老師籌辦藝術團,承擔報名登記、電話聯絡等諸多工作,絕大部分工作還要在為客人做推拿後的空餘時間進行,她毫無怨言:「不覺得累,很快樂!」性格孤僻的李正變了,精心鑽研盲人智慧型手機和盲人電腦。陽光藝術團排練、義演需要電腦的地方都靠他。李正成了團裡的網絡高手和盲人智慧型手機的義務輔導員。

    2015年春節前夕,藝術團來到創樂福敬老院為老人們舉辦迎春聯歡會。2015年10月15日國際盲人節,藝術團在長沙精英路社區花園廣場舉辦「盲人送戲進社區」活動。2017年酷暑,藝術團三上抗洪一線慰問演出。到開福寺堤段,盲人們為勇士們送水送西瓜;進霞凝港,楊德才獻上讚頌抗洪戰士的自製快板;登烏溪垸,吳金豔演唱《南泥灣》《為了誰》……為長沙戰勝特大洪災增添力量。

    南嶽祝融峰頂的歌唱祖國、橘子洲頭「保護湘江母親河」環保主題演出、望城區雷鋒廣場演繹「雷鋒」……每一個節目無不使觀眾動容。

    截至目前,殘疾人陽光藝術團共組織大型義演28場,拔河、跳繩、登山等大型戶外公益活動76次,還為90歲以上老人送歌聲、送保健376戶次。可以說,藝術團的盞盞心燈照四方。

    (本報記者 唐湘嶽 本報通訊員 徐超怡)

相關焦點

  • 關於舉辦「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公益活動的啟事-光明日報-光明網
    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時代主旋律,順應教育深化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校長專業化水平,由光明日報社主辦,《教育家》雜誌社、光明網承辦,《留學》雜誌社、人民教師網協辦的「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系列公益活動正式啟動。
  • 教育改革家魏書生:點亮「盞盞心燈」,用格言感染激勵學生
    其中之一就是點亮「盞盞心燈」,用格言感染激勵學生,讓學生充滿學習的力量。其具體做法就是:在黑板的右上角專門留出一塊地方,每天有一個學生為大家抄寫一則格言警句。魏書生說:我常覺得格言警句,像一盞盞心燈,倘在學生心靈中點燃,會有利於學生選擇正確的道路,朝著自己理想的高峰攀登。格言警句是前人或者是名人留下來的,濃縮的富有激勵,鼓勵人的話語。一般比較簡短,但是給人的啟迪確實非常豐富的。
  • 光明日報社行政人員招聘公告-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創刊於1949年6月16日,是中共中央主辦,以知識分子為主要讀者對象的思想文化大報。作為黨中央指導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作為黨和國家聯繫廣大知識分子的橋梁和紐帶,光明日報始終堅持與真理同行,與時代同步,立足知識界、面向全社會,在團結、聯繫、引導、服務知識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光明網法律聲明
    光明網法律聲明   光明網版權聲明  1、作者向光明日報及其子報子刊投稿或寄送約稿,一經採用即視為作者將該作品的發行權、複製權、信息網絡傳播權、彙編權等權利長期授予光明日報及相應子報子刊,並許可光明日報主辦的光明網在網際網路及移動網際網路上使用投稿或約稿作品。
  • 光明日報推薦參評2020年中國新聞獎消息通訊類作品《創新服務能力...
    作為思想文化大報,《光明日報》的融媒體內容生產始終以「新聞視野、文化視角、思想深度、理論高度」為宗旨。在難以擁有突發、現場、音畫等資源優勢的前提下,報社提出評論立報、立網、立端的方針,將新聞時評作為融媒體內容建設的戰略重點。為此,報社成立社評委員會,整合《光明日報》評論部和光明網評論中心力量,成立社評工作室,建立了「朝會」制度。
  • 長沙61歲老人義務修燈10年,社區50棟房子的樓道燈,他盞盞熟悉
    2015年1月12日,為望月湖2片16棟204業主肖福雲無償更換燈泡;2019年11月15日,在2片1棟1單元5樓修理樓道燈……湖東社區的維修登記本,記錄了陳樹東的義工記錄陳樹冬平時愛在社區內到處巡查看到燈壞了,或者有人報修他基本都會當天內解決社區50棟房子,132個單元759盞樓道燈,他盞盞熟悉
  • 徐州賦-光明日報-光明網
    讀《曲阜賦》有感        2月21日,正值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元宵佳節時,翻開《光明日報》,偶然拜讀到了美文《曲阜賦》,一口氣讀完,很是感慨和激動,遂賦七律一首,以示祝賀。泱泱中華五千年,煌煌傳統曲阜銜。東方文化發端地,世界翹首尋本源。
  • 孟子公開課課程安排-光明日報-光明網
    主辦單位: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   鄒城市人民政府、光明日報國學版     授課地點:鄒城市擇鄰山莊會議中心    第一講 從孔子到孟子(2013年4月27日上午)    主講人:牟鍾鑑(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教授
  • 人物 何歡:為臨終者送去盞盞「心燈」
    東莞時報 2015年08月28日 記者 馮歡
  • 春節從冬至開始-光明日報-光明網
    后街的燈全是紗燈,繪有《三國演義》《封神榜》《水滸傳》人物情節。觀燈的人從燈棚下拱來拱去,拱燈棚大都是年輕人。拄著棍子的老人,引著孫兒老叟,傴僂著腰的老嫗,把孩子架在膀子上的父親,梳了圓頭的母親,大都圍在燈棚下,每盞燈下都會圍一個圈,仄著耳朵,聽老人們說些三國水滸的故事。    年輕人很少站在燈棚下看那些老故事。他們有自己的故事。
  • 明天上午9:30,光明日報帶你走進泉州信息工程學院!
    >8月5日 9:30光明日報帶你走進觀看方式一、直播時間8月5日(本周三)上午9:30二、直播平臺光明網微博光明網微博光明網抖音光明網一直播
  • 「相向而行」之誤用-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當代「相向而行」常被用於外交場合,如:「中方願意與日方相向而行,共同推動兩國關係回到健康、穩定的發展軌道」(《光明日報》)、「要推動中日關係進一步改善,需要日方同中方相向而行」(《人民日報·海外版》)。
  • 撥亮患者心中的燈-光明日報-光明網
    王建安的思考觸動了託馬斯的心。     「像我們這樣一所歷史悠久的大型公立醫院,如果要接軌世界醫療前沿,在傳承好中華優秀醫學文化的同時,也要和國際水平最好的醫院合作,這樣才能更好地改變我們的思維、行為和方式。」
  • 民胞物與-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論壇·溫故】    2017年12月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開幕式,並發表題為《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主旨講話。    張載的「民胞物與」思想,一直影響著歷代中華兒女,成為人們以仁愛之心處理人己關係、人物關係的境界追求和方向指引,是中華民族和諧發展的重要價值理念,更是當今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淵源。習近平主席指出:「今天人類生活的關聯前所未有,同時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也前所未有。世界各國人民前途命運越來越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 與共和國同行 在新時代閃耀 ——寫在《光明日報》創刊70周年之際
    在時任《光明日報》總編輯楊西光的直接支持與親自組織下,這篇文章在《光明日報》內外歷時8個月、增刪十餘次,最終定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頭天在中央黨校內刊《理論動態》刊發,第二天(1978年5月11日)在《光明日報》一版下闢欄署名「本報特約評論員」公開發表,刊發當天新華社向全國發出通稿,隨即更多的媒體對文章進行了轉載。
  • 《光明日報》: 馮翠玲:「國際大家庭」的「穩壓器」
    內容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責任編輯/蒲建坤 鄭凱云
  • 「幫助他人是我的幸運」-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記者 夏靜 光明網記者 張晶)
  • 光明日報-光明網
    廣州傳媒控股有限公司    推進新媒體發展探索多元化之路    成立於2006年12月的廣州傳媒控股有限公司是廣州日報報業集團下屬的國有獨資文化企業。2009年,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將全部經營性資產注入廣州傳媒控股有限公司。
  • 自古學詩宜少年-光明日報-光明網
    南唐李烈祖原為徐溫養子,年九歲詠燈作詩,出手不凡。詩曰:「一點分明值萬金,開時惟怕冷風侵。主人若也勤挑撥,敢向尊前不盡心?」此詩隱意,殊可深味。明是詠燈,實傳心曲,著實感人。借燈說話,意思是若得養父愛憐培養,自己也會像燈芯般竭盡心力孝敬養父。徐溫讀詩後嘆賞其詩筆老到,「遂不以常兒遇之」(不再以普通小兒看待他)。
  • 莫言、庫切共話諾貝爾文學獎含義-光明日報-光明網
    莫言:「諾貝爾文學獎有如一面鏡子,照出了世態人情」     莫言顯然已經有點排斥談諾獎的話題了,「如果我自己選,我肯定不選這個話題。」一上來,莫言就直言,這是一個讓他無奈卻無法逃避的話題。     從多年爭議到最終獲獎,莫言漸漸明白了諾貝爾文學獎被曲解的意義:「諾貝爾文學獎有如一面鏡子,照出了世態人情,也照出了真正的我和被哈哈鏡化的我。」     莫言認為,諾貝爾文學獎首先是文學獎,然後才是其他。它最根本的衡量準則是文學,這個獎項最根本的意義是它的文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