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寶背後的中國故事:見證宋代御用茶盞的輝煌歷史

2020-12-23 騰訊網

宋代的瓷壇明珠

輝煌的建盞傳奇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在華夏民族宏偉而漫長的五千年文明中,宋朝因其遠超前朝的經濟發展、繁榮鼎盛的歷史文化,被後世譽為悠悠長河裡最耀眼的明珠。

北宋名畫 清明上河圖局部

宋時各項生產技術先進發達,手工行業遍地開花,在瓷器製作方面更是上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巔峰。宋代鬥茶盛行,故茶器尚黑。建盞因其在1300℃以上的高溫中,窯變出如兔毫、油滴、鷓鴣斑、曜變等絢麗多彩的釉色而聞名於世,與青瓷、白瓷形成「三分天下」之勢,成為黑釉瓷燒制技藝的巔峰代表。

宋徽宗《大觀茶論》

作為宋代皇室的御用茶器,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說道,「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亦被鄰國東瀛稱為「天目」,奉為國寶。日本僧侶曾在我國浙江臨安天目山徑山寺學佛,回國時帶回一批建窯燒制的黑釉茶碗,因採自天目山,被日本稱為天目碗。

宋代經濟繁榮,對外交流頻繁。南宋時期為防止錢幣外流,規定凡外貨不用金銀銅錢,而以瓷器絹帛為代價兌換,因而瓷器輸出量更大,銷往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地。受中國茶道的影響,黑釉茶碗在日本茶文化中起到了極大的影響,舉國上下將之視為茶具中的珍寶,並將宋代茶文化與自身結合,誕生的日式抹茶文化延續至今。

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曜變建盞

日本龍光院藏曜變天目

日本騰田美術館藏曜變建盞

大阪國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宋代建窯油滴天目

如今,日本各大博物館、寺院、美術館和民間都收藏了數量可觀建盞精品,甚至包含了國寶級的、重要文化遺產級的南宋建窯油滴茶碗。其中「曜變」因燒成難度極大傳世甚少。在日本四隻被定為國寶的茶盞中,三隻屬曜變盞,一隻屬油滴盞。其中,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收藏的曜變建盞是公認的「天下第一寶碗」; 而另外那隻國寶級油滴盞同屬「安宅舊藏」的傳世名品南宋油滴天目茶盞,更是以7800萬刷新建盞的拍賣紀錄,讓無數收藏家為之傾慕對其咂舌。

宋建窯刻「進琖」銘盞標本和宋建窯刻「供御」銘盞標本《點漆未能繩純黑—黑釉瓷的發展演變與鑑賞》

宋代鬥茶成風,朝野上下,都對建盞有一種特殊的偏愛,客觀上刺激了建盞的生產。建盞古窯蘆花坪窯址便是建窯遺址中面積最大的一處,以燒制專供宮廷用的黑釉盞為主。上世紀末曾出土過碗底陰刻「供御」或模印「進琖(進盞)」的古盞,而清陳瀏所著《陶雅》(宣統二年刊行)中載:「底上偶刻陰文『御供』兩字」。實物與文獻相互印證,見證了建窯曾燒制御用茶盞的輝煌歷史。

宋時,除了建陽的建窯外,全國各地窯口都在爭相模仿生產黑釉茶盞。如國內知名的福清窯、武夷山窯、茶洋窯等數十家窯口都有仿燒,逐漸在宋代形成以建窯為主的建窯系。 建窯原本只是民窯,但因符合時代審美被宋人推崇備至,建窯走上了中國古代陶瓷史上一代名窯的位置,在宋代被稱為貢窯,宋之後,則為民窯。

隨著朝代更迭,宋元交替,蒙古的凌冽的寒風帶走了悠長茶韻,兩種文化交融碰撞,大相逕庭的生活方式削弱了古人對這種飲茶方式的執著。建盞因茶而興,也因茶而寂,其盛名永遠定格在了兩宋的山河畫卷中。

建陽龍窯遺址

茶與器並蒂發展

宋代審美與茶文化的高度契合

建盞的盛名離不開茶的影響,中國的茶文化在宋朝有著極高的地位。宋人沿襲了前朝嗜茶的習俗,將唐人原有的茶文化基礎精進深化,形成獨特的宋代飲茶習俗。水為茶母,器為茶父。建盞雖誕於唐末五代,卻在宋朝應運而起,茶文化與瓷器並蒂發展,將兩宋獨步古今的文學造詣與登峰造極藝術創作融於盞中。

鬥茶圖

唐末宋初,伴隨著品茶方式由「煎飲」到「點飲」的轉變,茶與茶的「廝殺」以「鬥茗」之名首先在建安地方倡行起來,鬥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輪流烹煮,品評分高下,以類似於現代茶王賽的形式驗證茶的優劣。「茶色白,宜盞黑」這種流行在民間的閒暇雅玩,用帶有挑戰性的勝負色彩調和了宋人日常中的生活情趣,加之意蘊悠長的品茗意境迅速火遍大江南北。

宋朝宮廷茶會

民間的鬥茶之法,從此登場了大雅之堂,建盞成為兩宋上層統治階級最偏愛的茶具。用建盞喝茶,既能保溫隔熱,又有助於激發茶香。其玲瓏的器型、渾然天成的釉色,使得宋徽宗與王公權貴們「以盞鬥茶」為樂,建窯黑瓷風靡當代。

蔡襄《茶錄》

建盞的興起更體現了宋人對高層次藝術品質感的追求,理學文化在宋代的歷史中佔有絕對的主導地位,雖屬儒學,但同時借鑑了道家、玄學甚至是道教和佛學的思想。對於茶器的挑選上,宋代文人們往往追求的是更深層次的、更有內涵的意境之美。這種神秘端莊極富東方美感的黑瓷,大大迎合了宋代超前的審美意識。其黑瓷釉面寧靜莊重,極具光華卻不刺眼,傳達出與時代相符平靜柔和的心緒意境。

國寶復興計劃

斷代百年的建盞重獲新生

千百年間,建盞漂洋過海走進日本僧侶的禪房、被歐洲的收藏家視為寶物賞玩,第一名碗曜變天目被日本奉為國寶。上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的春風拂過中國大地,作為中國的傳統手工藝和陶瓷藝術,中國的現代匠人,也走上了建盞燒制技藝的復興之路。

恢復宋代建窯兔毫釉(建盞)專家組成員合照

1979年,以劉唐慎老師為帶頭人,由中央工藝美院、福建省科委、省輕工所和建陽瓷廠等部門和單位聯合組成的建盞復興小組,經過2年艱苦研究與反覆實驗,終於在1981年,首次用傳統龍窯柴燒的方式,復燒出仿宋兔毫建盞。這一事件標誌了失傳七百多年的技藝終於在中國瓷壇重現光彩。

劉唐慎與研究組成員鑑賞油滴黑釉瓷

建窯的恢復難度極大,是我國八大古窯系中最遲恢復的一個窯系。在僅有的幾篇考古發掘資料的基礎上,他們拿著老窯址的瓷片標本,走遍了窯址周圍的礦山,將採集的礦料與老瓷片進行無數次的對比分析,最終找到建盞燒制的秘密。

1981年5月,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輕工部陶瓷所,外交部總務司、上海博物館、上海矽硼酸所等單位及專家,對復燒的建盞進行鑑定,結果表明:這隻仿宋兔毫盞不僅神形兼備,其釉色、紋理、胎骨、造型等都達到了宋代建盞的水平,可以說是大獲成功,並獲得國家科技四等獎。

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此後,建陽匠人們薪火相傳,在原有基礎上不斷研究新的配方及技術,在90年代中期,仿宋油滴盞、鷓鴣斑盞也都大獲成功,逐漸走入市場。2011年5月23日,「建窯建盞燒制技藝」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恢復建窯建盞燒制技藝可以說是一場今人與古人間的對話,在日復一日的堅守與探索中,匠人們用烈火與泥土窯燒出屬於中國大地的光華與色彩。

複雜的建盞燒制技藝

每一隻成功的盞都是人、泥、火的完美結合

建盞燒制技藝的十三道工序

今天,燒盞燒制的工藝流程也在不斷精進,匠人們通過無數次的實踐,總結出建盞燒制的方法。建窯建盞的燒制技藝,需要經過選瓷礦、選陶土、瓷礦粉碎、淘洗、配料、陳腐、練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燒、上釉、裝窯、焙燒等13道工序手工完成。建盞的釉面在1300℃以上的高溫焙燒中自然垂流窯變,形成如油滴、兔毫、鷓鴣斑、曜變、烏金、柿紅、茶葉末釉等獨一無二的色澤和斑紋,栩栩如生,渾然天成。

建盞燒制技藝的十三道工序

在現代陶瓷工藝學裡,這種釉稱為「鐵繫結晶釉」。建窯黑釉在高溫熔燒中,將單質鐵從釉和胎裡還原出來,根據窯內火候的高低和氛圍變化,從而產生不同的花紋。所以「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也是建盞的「天成」原則。

建盞燒制技藝的十三道工序

建盞製作的原料,需要選擇當地的風化鐵礦石和草木灰為釉料,選擇當地含鐵量較高的紅土作為胎土;拉胚的步驟對於匠人的手藝要求極高,捻指間,盞器的形狀、流暢度,在此分曉,由於建盞的收縮比高達20%左右,所以在拉胚時,特意把器型做大一些;建盞通常採用手握圈足的蘸釉方式;裝窯要平穩、細緻,耗時耗力;焙燒時要控制窯溫,過高或過低都無法燒制出美麗的釉色。

然而,即便是遵循這樣的步驟,依然不能確保每一隻盞都能燒製成功。建盞的成品率極低,這也決定了每一窯,每一盞的命運無常。建盞從土地中來,縱然經歷了無數個日夜的等待,但開窯的瞬間,它也可能面臨新生或毀滅,這就是建盞的本質,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建盞燒制技藝的十三道工序

燒制一個完美的建盞無暇的建盞是非常難的,對於建盞的燒制難度理解,可以從坯、釉、窯溫和窯中氣氛這四個制瓷因素的制約程度去考慮。

建盞的坯體材料是採用一些氧化鐵含量高達8%左右的釉色黏土配置,這些天然原料塑性差,收縮大,耐火度不高。用這種泥料拉坯成型的茶盞,在乾燥階段就很容易變型或開裂。而氧化鐵在高溫還原階段不僅降低坯體耐火度,還易使坯體起泡,在1300℃以上的還原焰中,極易產生變型、起泡等缺陷。

跳釉、黏底、裂底

建盞釉層厚且流動性大。施厚釉是釉色的需要,釉色包括釉的底色和釉面斑紋。釉層太薄,釉不黑,釉薄處呈醬色。釉層薄,兔毫斑紋短,不流暢。油滴、鷓鴣斑的斑點也不大,所以施厚釉是必要條件。但是乾燥時厚釉收縮大,易開裂或脫釉。另外1300℃的高溫使得釉粘度降低,流動性增大,釉層從上到下逐漸加厚,上下不均,對斑紋的形成造成影響。

針孔、縮釉、起泡

建盞燒成溫度高且範圍窄。燒成溫度高易使建盞坯起泡、變形。釉下垂粘底。建盞燒成溫度高,是釉面斑紋的需要。溫度過低,斑紋稀少,甚至無斑紋。兔毫、鷓鴣斑、曜變斑紋要在還原氣氛的條件下形成, 但建盞釉屬於鐵繫結晶釉,結晶的物質是鐵氧化物,易回熔到釉中,使得結晶物質處於不穩定狀態,直接影響斑紋的形態和色彩。特別是銀藍色的斑紋,更處於稍縱即逝的狀態。

兔毫

柿紅

油滴

茶葉末

一件優秀的建盞是在大量的廢品的基礎上產生的。優秀的褐兔毫佔比率不到千分之一,優秀的銀兔毫佔比率不到萬分之一,而鷓鴣斑和曜變分別屬於十萬分和百萬分之一內的作品。

曜變

建盞製作難度大,燒成機率低,生產成本高,是建窯的重要特點,它蘊藏著令人神往的迷一般的建窯最本質也是最豐富的內涵。高難度的藝術,任何一位大師的能力都極其有限,一生中留下的佳作只可能是少量。所以,每一隻成功的柴燒建盞,都是人、泥、火的完美結合,是對宋代建盞純正的一脈相承。

網際網路時代下的建盞復興

新紀元

如今,改革開放的春風在中華大地吹過40周年,在建盞的發源地中國建陽,一代又一代的建盞匠人,正在如火如荼地傳承這項曾經斷代百年的傳統手工技藝。而建盞所帶來的歷史文化以及茶源文化,也讓建盞進入到新的復興時期。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建盞,更多地融合了現代工藝技術、生活美學及創新意識。因時而生,因勢而變,當下建盞也不只是局限於服務茶的器皿,它厚重沉穩的本質和特色,使它可以更多的為新中式美學生活服務,延伸至酒器,花藝,香道等領域。器型的升級,功能的拓展,市場的需求,更加推動了建盞創新的腳步。

龍鱗彩金石榴花瓶

全手工建盞茶具

【參考資料】

陳寅恪,原句 「宋明理學」百度百科

《建窯建盞》p3 劉唐慎,原句

《建窯建盞》 《建盞一覽》p5

《茶道生活》p20 《建盞一覽》p5

《建窯建盞》p6 《建盞一覽》p6

《建窯建盞》p4 《建盞一覽》p13

相關焦點

  • 福建建陽:從徽宗御用到東瀛國寶:建盞與中日茶文化
    3月23日,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義大利總理孔特共同見證下,中意雙方代表交換關於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返還的證書。根據雙方協議,義大利返還796件/套中國文物藝術品。這是近20年來最大規模的中國文物藝術品返還。其中就有一枚宋代建窯建盞。
  • 宋代飲茶制茶的方式,中國再沒人傳承,卻被日本人視為國寶?
    宋代是中國文化黃金時期,而茶文化更是蔚為大觀。宋代茶文化繼承唐、五代的成就,並在濃厚的文化背景和繁榮的經濟基礎上得到充分地發展和完善,茶文化已融入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回顧飲茶發展史,宋代的品飲方式最優雅,也最講究,這同宋代以程朱理學為主導的審美取向有著密切的關係。
  • 日本人收藏的文物中,這8件中國瓷器被他們尊為國寶
    中國古代生產出的精品瓷器,由於各種歷史原因,很多都流落到了海外。在我們的鄰國日本,就有八件精品瓷器流落到當地,有的還被尊為國寶。本文就來帶你看看這八件中國瓷器。一、建窯曜變茶盞 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 1966年被指定為國寶
  • 宋代詩詞中的茶盞
    南宋到如今已有八百多年,經歷了數朝數代,歷經戰爭和文化的劫掠,留傳到如今的文獻都已經是碎片化記載,已經很少有描繪茶盞的文獻流傳到如今,我們只能通過書畫和文獻記載結合來還原宋代燦爛的文明和輝煌的成就。南宋時鬥茶文化盛行,人們吃茶已經融入在生活當中,有文獻記載;宋 吳自牧《夢粱錄·鯗鋪》:"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當時已是深入百姓生活。鬥茶文化的興起,促進了對茶和茶盞的要求,茶盞製作的越加精美,出現眾多精美的品種,有紺黑盞,兔毫盞,鷓鴣斑盞,木葉紋盞,青白盞等。
  • |宋代|建窯茶盞|請鑑賞!
    建窯(宋代福建燒造黑釉茶盞的窯場)建窯,是宋代福建燒造黑釉茶盞的著名窯場。鬥茶」的特殊需要,燒制了專供宮廷用的黑盞,部分茶盞日本和韓國的茶道都非常重視此物。它的胎體厚實、堅緻,色呈淺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盞為主。建窯是宋代八大名窯之一。
  • 與天意對話:孫建興為仿燒宋代曜變盞做了什麼?
    竟不見半隻曜變標本 曜變燒製成為陶瓷史上一樁懸案 孫建興為再現曜變之華彩 透過歷史碎片探尋奧秘 於閩北大地上下求索 終在無數次與上蒼的對話中得到饋贈 陶瓷史未解之謎曜變盞
  • 西壩古窯茶盞的歷史與特徵
    西壩窯茶盞,圖片來自博物館西壩古窯茶盞的歷史與特徵種茶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而「飲茶」在秦漢時已漸成風尚。在其發展創新的過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莫過於宋代的「茶盞」了。宋時「茶盞」的工藝藝術水準之高,產銷量之巨大,都達到了時代的頂峰。而成就這一偉大發展創新的是兩宋的「鬥茶」文化。宋代鬥茶之風盛行,給茶具市場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為各地瓷窯場帶來了蓬勃的商機。
  • 泊心有園:茶盞裡的宋代時光
    散落林間芳草地的還有一個茶藝工作室,泊心園,也算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園地,女主人王瑩,高級茶藝講師、青普茶文化導師。關鍵的是,她是我們文藝界的好友,說話待人,正如她首創並呈現的靜雅茶會一般,溫和,怡神。
  • 大英博物館收藏著中國珍貴國寶……〈四〉
    北宋汝窯青釉花瓣形茶盞託北宋汝窯青釉花瓣形茶盞託這件北宋汝官窯茶盞託,為北宋皇室御用,用以承託各種材質的飲茶器皿。(古代)朝鮮於12世紀供高麗皇室御用的瓷器中也有類似汝窯的器皿,朝鮮青瓷與中國汝窯的釉料在化學成分上有相似之處,表明當時已經存在著早期國際技術貿易。河南省 清涼寺(村)公元1086-1125年附錄:這種盞託具信全球只有兩件,全部收藏在大英博物館。
  • 日本三件國寶曜變天目同期展出:一生一次的邂逅
    全世界僅有三件半宋代曜變天目存世:半隻出土於中國杭州,三隻傳世品,全部收藏於日本,均被列為日本國寶。 建盞雖源自中國,但早已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自元代以來極少有人了解建窯,它是被日本人和美國人重新發現的,20世紀初才逐漸回到中國人的視野之中。建盞在日本卻是家喻戶曉的神聖之物,甚至幾乎達到了「頂禮膜拜」的程度。截至2001年6月,日本共計有1059件文物被指定為國寶,陶瓷只有14件,其中中國古陶瓷就佔了8件。
  • 瓷器收藏知識:風靡一時的黑釉茶盞!
    #宋代,一種擂缽形的黑釉深腹茶碗曾風靡全國,這種被宋人稱作「盞」的茶具的興起與當時盛行的鬥茶有密切的關係。宋人把飲茶看作是高雅的享受,並有一套繁瑣的規程禮節,在日本的茶道中至今還保留有當時的痕跡。宋人沏茶是用一種經半發酵的茶餅,先將其碾成細末放入茶盞,和少量的水攪成糊狀,再以初沸的水,就會浮起一層白沫。鬥茶就是比試茶色的青白和茶沫的持久,用黑盞盛茶便於觀察茶沫茶色而受到鬥茶者的厚愛。
  • 聽茶記|這事太有趣了!和主持人默默一起體驗宋代茶生活吧……
    中國茶史有「茶興於唐,盛於宋」的說法,宋代點茶在中國茶道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想跟默默一起體驗宋人點茶的風雅嗎? 少來~我的還能咬住盞,你的一倒就沒了。 這種場面在宋代文人畫中經常可以看到。
  • 宋代點茶,影響中外茶界的重要飲茶技法
    自唐代以來,茶在中國得到極大的發展,到宋朝時,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對於文化的重視等原因,上流社會嗜茶成風,茶更是達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唐盛行煎茶法,而宋則流行點茶法。著有《大觀茶論》的宋代皇帝徽宗,便是一位點茶高手。由上及下的推動,帶動了整個宋代社會對茶的喜愛與痴迷。
  • 宋代著名的瓷器:其中一件流失日本,一件為中國瓷器三大國寶之一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嬰戲紋碗:是宋代景德鎮窯燒制瓷器,高6.7cm,口徑20.8cm,足徑6cm。 碗敞口,淺腹,矮圈足。裡外均施青白釉,釉質瑩潤,足內無釉。碗內刻劃雙嬰戲蓮紋,線條流暢,紋飾清晰,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 《國家寶藏》第三季開播,國寶背後的故事
    國寶節目背後,蘊含著哪些創作理念,有哪些創作故事?國寶文物背後,見證了中華文明怎樣的賡續綿延,書寫了傳承者怎樣的操守品格,又如何展現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相互促進、交相輝映的生動畫卷?馮小剛透露,此次作為午門的國寶守護人,他將演繹明代才子楊慎,通過他和午門的聯結,展現中國文人士大夫的錚錚鐵骨,講述紫禁城600年的傳承守護和滄桑輝煌。
  • 不是出自五大名窯的瓷器卻價值不菲,其中三件被日本奉為「國寶」
    在古代瓷器甚至是中國的象徵,英文單詞china有兩個含義,一個意思是中國,另一個意思則是瓷器。瓷器是由陶器逐漸演變而來的,到了宋朝便進入了瓷器發展的黃金時代。宋朝商業發達極大地改善了當時人們的生活,在這個時期人們在藝術和科技方面的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宋代有很多盛產瓷器的名窯,其中以汝窯、官窯 、 哥窯、鈞窯和定窯最為知名。
  • 大家都知道日本抹茶,但你知道日本抹茶源自中國宋代的點茶嗎?
    中國傳統的宋代點茶與日本抹茶的淵源宋代是中國歷史上茶文化興盛的一個朝代,飲茶之法以點茶為主。抹茶是南宋時期日本禪師榮西傳到日本,從而衍生出日本的茶道文化。宋代點茶是將團餅經炭火炙烤後將茶碾磨成粉,再用篩羅分篩出最細膩的茶粉投入茶盞中。用沸水衝點,用茶筅快速擊打,使茶與水充分交融並使茶盞中出現大量白色茶沫為止。
  • 北京大學史學系教授鄧小南解讀宋代文化:簡約,憂患和輝煌並存
    鄧小南,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宋史研究會會長。網絡圖片在雅與俗的背後,宋人其實有一種「遊於藝」的美學趣味,並在「志於道,拒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的整體精神追求中得到了升華。就像朱子說的,「遊於藝」使得當時「日用之間,本末踽踽,而內外交相養」,也就是說通過這樣的文化實踐、文化涵養,人得以達到一種很崇高的文化境界,而這就是宋代文人的一種精神追求。網絡圖片補充閱讀:宋人亦視茶如命,因而對水質、茶質、點茶手法、火候、器具等都非常講究。
  • 史上最貴的日用品之一「茶盞」
    茶文化的一個特點就是與時俱進,其會根據歷史和社會的變化不斷豐富和充實自身,因此茶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佔據了不容忽視的地位,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積極影響。茶碗到了宋代,喝茶的器具稱為「茶盞」。受宋代理學的影響,宋代茶盞輕盈而優雅,造型上更為秀麗、挺拔,盞壁斜伸、碗底窄小,亭亭玉立,充滿了「文人氣質」。
  • 行知讀書會|盛世之清尚,茶與宋代社會生活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宋朝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都發展到了相當的高度,市民生活繁榮,文化藝術更是走向巔峰。11月28日,行知讀書會正式打開「宋人生活季」第一集,邀請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博士、國家高級茶藝師張海嵐做客,與讀者分享宋代的茶文化,透過「茶」之道再現宋人的生活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