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心有園:茶盞裡的宋代時光

2020-12-17 綠楊夜話

▉茆衛東

揚州北郊草木秀、麗人行,鳥語悠長,歌弦淺唱。

這地界,名字也好聽,傍花村。

村裡,河瘦水細,瓦舍排列,竟然蓄著一泓溫泉,散落林間草地,取名瘦西湖溫泉度假村。

散落林間芳草地的還有一個茶藝工作室,泊心園,也算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園地,女主人王瑩,高級茶藝講師、青普茶文化導師。關鍵的是,她是我們文藝界的好友,說話待人,正如她首創並呈現的靜雅茶會一般,溫和,怡神。

靜雅茶會,你就放下一切,迎接身心雙修,與四周的光線、細音、香氣,以及對麵茶妹的一盞一水,融合成一個寧靜的,只屬於你自己的一處園林,靜靜地欣賞著、聆聽著、冥想著,以我手我心感受著茶香與水汽環繞的畫面、色彩、舞蹈,或是遠在百裡之外的一次潺潺水聲。身心歸一,歸於一枝停止風動的樹冠,歸於一葉雨水浸潤的莖脈,完全可以想像自己是一滴水、一朵花,不墜、不開,以幾乎看不見的速度,人與茶,光與影,進行心手相傳的滲透與外溢。

僅僅半小時、一小時,你與一盞茶的對話與相視,始終溫潤如初,滋養著所有的得失之形態,渡至對岸,還原一個從前的你。恰是,歸來時仍是少年。

這一切細微的妙處,又從一盞宋代點茶的起點開媽迂迴。

有別於唐代的煮飲,相隔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富庶而文藝,廟宇這上、亭臺之下,流行點茶,消磨並享受那妙曼的休閒時光。

對面的茶妹,在泊心園的一束光影間,從一盞茶裡,追尋那一段妙曼的宋代時光。

上好的福鼎白茶,石磨磨細、過篩,取得五分之一的茶末,即茶之精華。茶妹舉壺,沸水衝洗杯盞,勻入一撮茶末,覆於盞底,點入半指頭的沸水,溼潤茶末並調和,接著,再點水,提茶筅,順時針方向快速擊拂。如此反覆三五回,除了演繹著一系列唯美的點茶製作技藝,還目睹著茶湯逐漸現出乳白色,湯麵起花,即泡沫,粘咬茶盞內壁,俗稱茶餑,豐盈潔白,顫顫悠悠,這般茶乳交融的點茶,煞是迷人傳神。

你我禁不住心生好奇與喜悅。如此點泡、點茶。表明茶末的優越品質,茶湯的純真香味。舀一勺或是端一盞,吮飲品嘗,茶沫細膩、潤滑,香氣清雅、本真,左右回味,難捨難捨。

就一次靜雅體驗,走再遠,還得回首,在揚州北郊,林間芳草地,有一處瘦西湖溫泉度假村,村裡,有一處身心雙修的泊心園,茶盞裡,存著一段曼妙的宋代時光,詩文與花卉,茶藝與琴弦,始終悠長。

圖片/黃培、泊心園

相關焦點

  • 宋代詩詞中的茶盞
    南宋到如今已有八百多年,經歷了數朝數代,歷經戰爭和文化的劫掠,留傳到如今的文獻都已經是碎片化記載,已經很少有描繪茶盞的文獻流傳到如今,我們只能通過書畫和文獻記載結合來還原宋代燦爛的文明和輝煌的成就。南宋時鬥茶文化盛行,人們吃茶已經融入在生活當中,有文獻記載;宋 吳自牧《夢粱錄·鯗鋪》:"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當時已是深入百姓生活。鬥茶文化的興起,促進了對茶和茶盞的要求,茶盞製作的越加精美,出現眾多精美的品種,有紺黑盞,兔毫盞,鷓鴣斑盞,木葉紋盞,青白盞等。
  • |宋代|建窯茶盞|請鑑賞!
    建窯(宋代福建燒造黑釉茶盞的窯場)建窯,是宋代福建燒造黑釉茶盞的著名窯場。鬥茶」的特殊需要,燒制了專供宮廷用的黑盞,部分茶盞底部刻印有「供御」或「進盞」字樣。它的胎體厚實、堅緻,色呈淺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盞為主。建窯是宋代八大名窯之一。建窯以今天福建省南平市建陽為代表,窯址在建陽區水吉鎮後井村為中心,歷史上屬於建州、故名建窯,建窯以產黑瓷而著稱。唐代晚期始創燒,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為極盛時期,哀於元代,至明末清初而終止。
  • 為何說建窯是天下茶盞第一窯?又有什麼影響?
    古代燒制茶盞的窯口很多,唐代的時候有邢窯和越窯,宋代則有耀州窯、定窯和饒州窯。不過這些窯口無非就是用來品茶的,只有建窯的釉瓷茶盞是可以用來鬥茶的。黃庭堅的《滿庭芳·茶》:兔毫金絲寶碗,松風蟹眼新湯。陶谷在中《清異錄》也寫過:閩中造茶盞,花紋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以上這麼多文人墨客的詩詞,都表示了建盞在宋代的鼎盛,且很受士族的喜愛。此外,宋代茶事在繪畫作品中也有體現。
  • 日本國寶背後的中國故事:見證宋代御用茶盞的輝煌歷史
    宋徽宗《大觀茶論》 作為宋代皇室的御用茶器,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說道,「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在日本四隻被定為國寶的茶盞中,三隻屬曜變盞,一隻屬油滴盞。其中,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收藏的曜變建盞是公認的「天下第一寶碗」; 而另外那隻國寶級油滴盞同屬「安宅舊藏」的傳世名品南宋油滴天目茶盞,更是以7800萬刷新建盞的拍賣紀錄,讓無數收藏家為之傾慕對其咂舌。
  • 西壩古窯茶盞的歷史與特徵
    在其發展創新的過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莫過於宋代的「茶盞」了。宋時「茶盞」的工藝藝術水準之高,產銷量之巨大,都達到了時代的頂峰。而成就這一偉大發展創新的是兩宋的「鬥茶」文化。宋代鬥茶之風盛行,給茶具市場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為各地瓷窯場帶來了蓬勃的商機。
  • 史上最貴的日用品之一「茶盞」
    茶碗到了宋代,喝茶的器具稱為「茶盞」。受宋代理學的影響,宋代茶盞輕盈而優雅,造型上更為秀麗、挺拔,盞壁斜伸、碗底窄小,亭亭玉立,充滿了「文人氣質」。明清之後,茶盞才開始被稱為「茶杯」。宋人好鬥茶,眾所周知。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無論是至高無上的皇帝,還是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王安石,亦或是經多次被貶而自由瀟灑的大文豪蘇東坡而言,茶絕對是「人間的玉露瓊漿」。他們不僅好品茶,也喜鬥茶,在那個「重文尚雅」的大環境。
  • 茶杯茶盞茶碗,選哪個喝茶?他們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杯、盞、碗,就器物的大小而言,碗最大毋庸置疑。讓人感覺有腦洞的是杯和盞。現今人的腦海裡,盞應該是最小的,其實不然。有個成語「推杯換盞」,現常常用以形容互相間相談甚歡的場面。但從中可見一點,在舊時盞比杯大。不過,隨著時代發展,事物變遷,杯與盞的器形大小已很難界定了,但至少它們間還是有區別的:盞,無把無蓋;杯可有蓋或有把。杯是高度大於口徑,盞是口徑大於高度。
  • 一片小小的葉子,讓這種茶盞被譽為「世之神器」!
    中國有這樣一種獨特的茶盞,內外均施黑釉,盞內放一片桑葉,送入窯室燒制,經過1300度高溫之後,這片桑葉不僅沒有灰飛煙滅,相反其美麗的紋路、形體、脈絡永恆而完整地保留在了漆黑的茶盞上。,競相以點茶手法的高低和純熟來一決高下,形成了宋代獨有的「鬥茶」之風。
  • 宋代點茶,影響中外茶界的重要飲茶技法
    點茶第一步:炙茶。這一步是針對塗有膏油的陳茶,新茶就可以不必了。「於淨器中以沸湯漬之,刮去膏油一兩重乃止」,之後用茶夾夾住在火上烤乾,「然後碎碾」。在古代,陳茶是很常見的,這種陳茶並非品質不好的代表,相反有些人還會覺得經此一步,茶會變得別有味道。
  • 茶碗、茶盞、茶杯有啥區別?一文帶你讀懂
    至唐代,茶已成了人們日常生活飲品,此時方出現了專門用於飲茶的器具。唐代,喝茶的器具稱為「茶碗」,唐代的茶碗口徑較大、高度較矮。在唐代煎茶法中,大口徑,有利於觀看茶湯的色澤與變化;高度較矮有利於手的把持。到了宋代,喝茶的器具稱為「茶盞」。
  • 我們把茶咽下喉頭,也把茶揉進畫裡
    近年來,諸如《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大型文博節目的播出,帶動了一波波的文博熱、國寶熱,那些被時光塵封的歷史再度來到大眾面前。今天,十三夷想和你聊聊,唐宋時期幾幅承載著茶事的茶畫——它們可能是以茶事活動為主題,也可能是畫中提到了茶。
  • 行知讀書會|盛世之清尚,茶與宋代社會生活
    最後,在這樣一個盛世背景下,漸漸地,中國哲學有了第一次大轉型,宋明理學誕生,宋代儒學開始復興,然後理學開始出現,理學出現就導致格物的思想開始盛行,所以即使當時軍事落後,但在物質文化、科技等方面絕對是領先的,比如四大發明中,宋代發明就佔了三個。」張海嵐說。
  • 瓷器收藏知識:風靡一時的黑釉茶盞!
    #宋代,一種擂缽形的黑釉深腹茶碗曾風靡全國,這種被宋人稱作「盞」的茶具的興起與當時盛行的鬥茶有密切的關係。宋人把飲茶看作是高雅的享受,並有一套繁瑣的規程禮節,在日本的茶道中至今還保留有當時的痕跡。宋人沏茶是用一種經半發酵的茶餅,先將其碾成細末放入茶盞,和少量的水攪成糊狀,再以初沸的水,就會浮起一層白沫。鬥茶就是比試茶色的青白和茶沫的持久,用黑盞盛茶便於觀察茶沫茶色而受到鬥茶者的厚愛。
  • 聽茶記|這事太有趣了!和主持人默默一起體驗宋代茶生活吧……
    中國茶史有「茶興於唐,盛於宋」的說法,宋代點茶在中國茶道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想跟默默一起體驗宋人點茶的風雅嗎? 宋徽宗喜歡喝茶,常常給自己點茶,對茶有極深的研究和實戰經驗。《大觀茶論》就是他對北宋時期蒸青團茶的產地、採制、烹試、品質、鬥茶風尚等的詳細記述。
  • 盞託你見過多少種?
    盞託——置茶盞的託盤。託多呈圓形,中間有作為承託的凸起的託圈,即託口。瓷盞託始見於東晉,南北朝時開始流行,唐以後隨著飲茶之風而盛行。宋遼時期盞託幾乎成了茶盞固定的附件,託口較高,中間呈空心盞狀。明代託口微鼓,亦有船形盞託,稱「茶舟」、「茶船。清代盞託為圓形。有人說,它是五代柴窯其中的一種,也有人說它是宋代汝窯青瓷;還有人說,這種瓷是五代到宋代柴窯演變出來的汝瓷。
  • 不止是點茶,熱播劇《清平樂》裡,究竟還藏了哪些茶知識?
    汴京城有逛不完的商店。街市上有吃不完的美食。瓦舍裡有看不完的雜劇。朱雀門外,有泡不完的茶坊。吃喝玩樂,應有盡有。而在宋代,茶已經成了人們日常生活所需。本篇就不妨探討一二,《清平樂》裡的那些茶事!《2》在宋代,北苑貢茶盛極一時。劇中的臺詞內,多次提到貢茶二字。聯繫歷史,宋仁宗時期。
  • 茶的演變與發展,看看最鼎盛時期的宋代,宋人是如何飲茶的
    茶的演變與發展,到了宋代的是最鼎盛時期。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是在這個時候被提出來的。可見,茶已經上升到了和吃飯喝水的日常所需是一個層面了,謂之生活必須品。宋代大街小巷到處遍布著茶肆、茶坊。宋人也是以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鬥茶為樂,茶文化好一派繁榮雅尚。中國的飲茶法共有兩大類四小類,兩大類是煮茶法和泡茶法。
  • 知否知否,宋代點茶,清飲開端
    ,邊注邊用茶筅來回攪動擊打,此時,茶盞內壁會泛起一層餑沫,用茶筅去拂。宋代時期,不管是官家娘娘、達官貴人,還是普通百姓,都喜歡用建盞喝茶。建盞,主要產於福建建陽。其中,兔毫盞是黑釉茶盞中最著名的品種,盞身內外都有棕色或者鐵鏽色條紋,最好的是銀光色的細條紋,形狀像兔毛,因此稱為兔毫盞。
  • 中國八大名窯之一的建窯,黑釉茶盞獨樹一幟,好的建盞具備這3點
    建盞產自建窯,亦稱"建安窯"、"烏泥窯",位於福建省建陽市,是宋代名窯之一。早在唐代時期,建窯就已經建成,那時建窯主要燒制一些青瓷茶具。直到北宋開始,建窯又憑藉所生產的黑釉茶盞而聞名遐邇。宋代著名茶學家蔡襄在《茶錄》中這樣評價道:"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白不用。"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建窯所產的這個茶盞的確品質上乘,製作精良。那麼說到一個好的建盞,應該要具備哪些特質?
  • 與天意對話:孫建興為仿燒宋代曜變盞做了什麼?
    ▲宋代 建窯曜變盞(稻葉天目) 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 日本電視臺拍攝的曜變紀錄片中,稱其為「天下第一名碗>」,還認為曜變盞的燒制難題是「陶瓷史上最大的不解之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