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茂按語:
又上《再別康橋》,經過深思熟慮,設計了四節課:誦讀課、閱讀課、寫作課、分享課。這樣的嘗試有別於以前的做法,是受「大語文」理念的影響;是一直以來的專題閱讀做法使然。亦受錢夢龍先生「追根溯源導讀法」的影響,即讀其文知其人,給學生以閱讀的導向,使他們主動關注詩文背後人的故事,尤其是關注徐志摩生活的那個風雲際會的時代,從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創作動機、寫作意圖及創作風格,幫助學生理解作品的內涵和意蘊。也想交給高一學生觸類旁通的方法,以一個人物為中心去閱讀其更多的作品更多的故事,借一個人物去觸摸一個時代。
所以,此次教《再別康橋》時,有意地將作者在追求愛、美與自由的生命進程中,與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的故事,跟梁思成、胡適等人交匯的故事融入其中,試圖引導學生認識一個情感世界更立體的徐志摩,認識一個掀舞於大時代中的人物的情感追求。
「心中的康橋」專題教學實施步驟依次為:詩文誦讀,專題閱讀,寫作實踐,成果分享。
第一節是誦讀課。
第二節課的時候,讓學生討論:專題閱讀資料的故事,哪些表現了徐志摩所追求的的愛、美、自由?
與父母包辦的張幼儀是屬於「愛而不得」的婚姻,所以徐志摩要擺脫;在「康橋」邂逅林徽因,雖「愛而不得」,徐志摩之殤亦與此情有關;唯有與陸小曼愛的死去活來。胡適讚美徐志摩的「單純信仰」,讚美其人生只有三個大字:愛、自由、美。他一生的歷史,只是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
「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學問方面沒有成就,你這個人用情不專,以致離婚再娶……以後務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任公啟超對徐志摩的警告,也阻擋不住徐志摩與好友王庚妻子陸小曼的烈火之愛,因為徐志摩執意要於茫茫人海中訪其惟一靈魂之伴侶。
面對這樣的徐志摩,不少學生發出感慨,徐志摩是個「渣男」啊!
《再別康橋》周的課後思考題遂臨機而生:
1.有人說徐志摩是個渣男,為何其詩文又被傳誦為經典呢?寫出你真實的想法和理由。
2.程老師課堂上和學生探討徐志摩所追求的的愛、美、自由,學生迸出「前任」的字眼,異性之間的喜歡有哪幾種,程老師帶著學生們討論.這樣的課堂學習,你認為適合嗎?
孩子們笑嘻嘻的。
他們會鉤出怎樣的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