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作者:肖隆平
虧損、裁員、被收購,曾經獨領風騷的日本家電企業似乎集體陷入大敗退的尷尬境地。
日本家電企業真的全面潰敗了嗎?
當然不是。
夸父企業管理諮詢機構原首席顧問劉步塵向記者介紹,近年來,中國與韓國家電企業在成本管理上的優勢集中體現到了產品的價格低廉上,日本家電企業自認無法匹敵,便選擇不與中韓企業在價格上纏鬥,而主動轉向中、韓企業未涉足或雖有涉足但競爭力不強的領域。
如今中國企業大力收購日本家電品牌,並未把日本家電的所有技術都收購走,日本企業仍掌握著相當一部分家電核心技術,因為「日本家電退出的是製造和銷售,而不是技術與研發」。
日本家電企業主動轉型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家電利潤不如以前那麼豐厚了。
這有點類似2004年IBM向聯想出售夕陽產業的PC業務。當時大多數都認為聯想用12.5億美元完成了「蛇吞象」是筆好生意,貌似徹底擊敗了IBM。但不得不提醒,IBM當時正在進行有步驟地戰略轉型,因為他們深知軟體企業利潤率遠遠高於硬體及IT服務企業。
數據是最好的佐證。2011年IBM軟體業務總共為公司帶來250億美元營收,佔總營收的23%;2013年達到291億美元;2015年IBM方面表示,軟體收入要佔到公司總營收的一半左右。IBM通過出售PC和部分硬體業務,已經成為全球頂級軟體公司。
精明的日本家電企業明白其間道理,他們在2010年就開始了主動轉型。
以索尼為例,2010年收購美國伊利諾伊的生命科學公司iCyt Mission科技公司,開始涉足流式細胞術業務,旨在將其眾多的音像技術應用於備受期待的醫學和生物學領域。
從某種意義上說,多元化經營的松下、索尼、夏普早已淡化「家電」標籤,產業轉型與戰略升級更利於增強老牌家電企業的全球競爭力,他們甚至擔心海外消費者仍然以老眼光視其為「家電企業」。
舉個簡單例子,現在的日系品牌手機雖然淡出了我們的生活,但是手機攝像頭大多產自索尼,風靡全球的iPhone渾身上下有一半的元器件來自日本製造商也是鐵一般的事實。
顯然,當製造業的利潤日漸微薄,世界消費電子巨頭們也有意識地收縮競爭激烈的B2C市場,轉而將精力轉向市場更為廣闊的B2B領域,去產業鏈上遊的核心技術攫取更高利潤。
日本家電企業轉向哪兒?
「日本家電企業的轉型,既有主動轉型的成分也有被動轉型的成分。」劉步塵表示,主動轉型分步驟進行,先是主動剝離家電業務。比如松下,2014年徹底退出等離子電視和面板業務,2015年將旗下三洋電機徹底吸收合併,讓其退出世界家電舞臺;並關閉了在中國的最後一座液晶電視生產工廠,三洋電視中國區業務出售給了四川長虹。
同步開始的是主動尋找一些更加適合自身發展的新業務板塊。以索尼為例,2011年收購美國Micronics醫療診斷設備公司,2012年與奧林巴斯密切接觸,醫療設備市場無疑將成為索尼的新戰場。最新動作是,2015年11月其宣布向亞馬遜的Fire TV和谷歌的Chromecast設備提供基於雲端的電視串流服務PlayStation Vue使用,並降低訂購費用。此前,索尼從未向非索尼產品開放過其網絡服務。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賀在華表示,由於雲端市場競爭激烈,各大科技公司都在搶佔市場份額,索尼向亞馬遜和谷歌開放雲電視服務,可以利用亞馬遜和谷歌在市場中較大的份額進一步擴大用戶群,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再比如松下。2015年12月,松下宣布以約15.45億美元收購美國商用冷藏、冷凍設備百年製造巨頭哈斯曼公司(HussmannCorporation)。哈斯曼創立於1906年,是全球最大市佔率的冷藏、冷凍設備製造商。
在新能源電池方面松下亦有斬獲。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成為熱炒全球的新能源汽車製造商特斯拉的電池供應商。
按照松下的發展規劃來看,松下希望2018年B2B解決方案事業總營收額目標達到2.5萬億日元,食品流通事業總營業額達3000億日元,並從家用冰箱消費市場轉型大型超市、便利店等商業場所市場,以日本、中國和亞洲為中心展開業務。屆時,松下將擺脫家電企業形象。
轉型頗具成效的是三菱電機、日立、NEC、富士通等日本家電企業。比如,日立在2012年主動結束了有著56年歷史的電視製造業務以及液晶面板和硬碟業務,大力發展健康、還有智能物流等新業務,很快恢復元氣,當年的市值相當於夏普、索尼和松下三家公司的總和,成為日本家電企業轉型的典範。
張玉來表示,索尼和松下憑藉手裡的「絕活」復甦也不是問題。他們均進一步向附加值更高的產業鏈上遊轉移。例外的是,夏普、先鋒和三洋屬轉型失敗者,三洋甚至連品牌都沒能留住。
中國公司的機會在哪兒?
不管是轉型還是被動退出,日本家電退出後,全球家電市場將由誰來主宰?
劉步塵表示,50年前家電是美國主導,後來日本逐步取代了美國,再後來韓國和中國快速發展,又逐步替代了日本。「將來韓國和中國會不會也被其他國家替代?不是沒有可能!」
前提是,中國家電企業必須從中低端產品向中高端產品轉型。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取代日本成為全球新的家電主導者的是韓國。因為,三星、LG的市場定位與日本家電品牌更為接近,而中國的家電品牌整體而言還不在一個檔次上。
不過,在過去幾年,國內部分消費電子企業的創新方向正在「從產品創新」向「技術創新」演變,這意味著他們在加大基礎研究和基礎科學、基礎工程技術研究。具體到家電廠商,海信的電視晶片、TCL的面板技術等都值得業界期待。
以海信為例,作為國內第一大彩電製造企業,消費者對於它的品牌印象還停留在彩電冰箱洗衣機,殊不知它在交通、通信、廣電等業務上也有布局。如今,海信開始向曾經的世界家電巨頭GE學習,向醫療電子方向轉型。
業內人士分析,海信進軍醫療電子,實欲複製其在智能交通、光通訊等B2B業務的成功模式,與西門子、松下、GE等全球商業巨頭殊途同歸。
無獨有偶,TCL也早於2012開始在醫療電子業務上布局,TCL醫療電子以醫療影像診斷設備為核心業務,提供醫用磁共振成像系統、CT、數字X射線診斷設備、X射線介入設備、醫用超聲診斷設備等與醫療影像相關的產品及系統解決方案。
2015年7月,四川長虹公司也發布基於獨創的IPP技術實現不同品牌終端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互控和協同,以三甲醫院為平臺,推出「妥妥醫」APP,正式入局移動醫療領域。據了解,未來長虹還將進軍遠程醫療、健康數據採集、可穿戴設備、大數據、雲計算等智慧醫療領域。
醫療健康是藍海
馬雲表示:「下一個能超過我的人,一定出現在醫療健康產業!」目前,BAT三大網際網路巨頭都在醫療領域有所布局,或投資、或提供數據支持、或引入合作夥伴,醫療行業已經成為企業轉型的新風口。
從業務形態來看,家電企業轉型醫療有著先天的優勢。海信醫療公司副總經理高川表示,海信在顯示技術上的深厚積澱催生出了醫療電子業務。實際上,海信在顯示設備上的技術積累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甚至擁有屬於自己的視頻解碼晶片。現代醫療的診療過程處處都離不開超高清顯示設備,也許醫療確實是中國家電企業轉型的最佳選擇方向。
將眼光放向國際市場,GE、飛利浦等消費電子巨頭的醫療板塊收入都已經佔到了總營收的10%以上。在總營收上,GE醫療業務佔比16.2%,西門子醫療業務佔比達17.5%,飛利浦甚至高達45%。
國內家電企業的提前布局,為日後轉型奠定了紮實的業務基礎,有一個數據可以支撐起行業未來的廣闊想像空間。據《中國統計年報》顯示,2014年中國的醫療支出佔GDP比例僅為5%,而這一數字在美國則接近18%。預計未來10年國內醫療支出增速會保持在10%以上的高速增長。
2014年,中國GDP為63萬億元,即使以醫療支出佔5%計算,那也是3.15萬億元的市場。如果假以時日,中國的醫療支出水平追平美國,那就是至少11萬億元的空前巨大市場,更何況中國的醫療支出每年都在穩步增長。
也許,當日系家電企業紛紛實現甩包袱轉型的同時,國內的家電企業也會成功搶佔到醫療電子這一下個產業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