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家電企業:全面潰敗還是主動轉型?

2020-12-13 環球網

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作者:肖隆平

虧損、裁員、被收購,曾經獨領風騷的日本家電企業似乎集體陷入大敗退的尷尬境地。

日本家電企業真的全面潰敗了嗎?

當然不是。

夸父企業管理諮詢機構原首席顧問劉步塵向記者介紹,近年來,中國與韓國家電企業在成本管理上的優勢集中體現到了產品的價格低廉上,日本家電企業自認無法匹敵,便選擇不與中韓企業在價格上纏鬥,而主動轉向中、韓企業未涉足或雖有涉足但競爭力不強的領域。

如今中國企業大力收購日本家電品牌,並未把日本家電的所有技術都收購走,日本企業仍掌握著相當一部分家電核心技術,因為「日本家電退出的是製造和銷售,而不是技術與研發」。

日本家電企業主動轉型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家電利潤不如以前那麼豐厚了。

這有點類似2004年IBM向聯想出售夕陽產業的PC業務。當時大多數都認為聯想用12.5億美元完成了「蛇吞象」是筆好生意,貌似徹底擊敗了IBM。但不得不提醒,IBM當時正在進行有步驟地戰略轉型,因為他們深知軟體企業利潤率遠遠高於硬體及IT服務企業。

數據是最好的佐證。2011年IBM軟體業務總共為公司帶來250億美元營收,佔總營收的23%;2013年達到291億美元;2015年IBM方面表示,軟體收入要佔到公司總營收的一半左右。IBM通過出售PC和部分硬體業務,已經成為全球頂級軟體公司。

精明的日本家電企業明白其間道理,他們在2010年就開始了主動轉型。

以索尼為例,2010年收購美國伊利諾伊的生命科學公司iCyt Mission科技公司,開始涉足流式細胞術業務,旨在將其眾多的音像技術應用於備受期待的醫學和生物學領域。

從某種意義上說,多元化經營的松下、索尼、夏普早已淡化「家電」標籤,產業轉型與戰略升級更利於增強老牌家電企業的全球競爭力,他們甚至擔心海外消費者仍然以老眼光視其為「家電企業」。

舉個簡單例子,現在的日系品牌手機雖然淡出了我們的生活,但是手機攝像頭大多產自索尼,風靡全球的iPhone渾身上下有一半的元器件來自日本製造商也是鐵一般的事實。

顯然,當製造業的利潤日漸微薄,世界消費電子巨頭們也有意識地收縮競爭激烈的B2C市場,轉而將精力轉向市場更為廣闊的B2B領域,去產業鏈上遊的核心技術攫取更高利潤。

日本家電企業轉向哪兒?

「日本家電企業的轉型,既有主動轉型的成分也有被動轉型的成分。」劉步塵表示,主動轉型分步驟進行,先是主動剝離家電業務。比如松下,2014年徹底退出等離子電視和面板業務,2015年將旗下三洋電機徹底吸收合併,讓其退出世界家電舞臺;並關閉了在中國的最後一座液晶電視生產工廠,三洋電視中國區業務出售給了四川長虹。

同步開始的是主動尋找一些更加適合自身發展的新業務板塊。以索尼為例,2011年收購美國Micronics醫療診斷設備公司,2012年與奧林巴斯密切接觸,醫療設備市場無疑將成為索尼的新戰場。最新動作是,2015年11月其宣布向亞馬遜的Fire TV和谷歌的Chromecast設備提供基於雲端的電視串流服務PlayStation Vue使用,並降低訂購費用。此前,索尼從未向非索尼產品開放過其網絡服務。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賀在華表示,由於雲端市場競爭激烈,各大科技公司都在搶佔市場份額,索尼向亞馬遜和谷歌開放雲電視服務,可以利用亞馬遜和谷歌在市場中較大的份額進一步擴大用戶群,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再比如松下。2015年12月,松下宣布以約15.45億美元收購美國商用冷藏、冷凍設備百年製造巨頭哈斯曼公司(HussmannCorporation)。哈斯曼創立於1906年,是全球最大市佔率的冷藏、冷凍設備製造商。

在新能源電池方面松下亦有斬獲。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成為熱炒全球的新能源汽車製造商特斯拉的電池供應商。

按照松下的發展規劃來看,松下希望2018年B2B解決方案事業總營收額目標達到2.5萬億日元,食品流通事業總營業額達3000億日元,並從家用冰箱消費市場轉型大型超市、便利店等商業場所市場,以日本、中國和亞洲為中心展開業務。屆時,松下將擺脫家電企業形象。

轉型頗具成效的是三菱電機、日立、NEC、富士通等日本家電企業。比如,日立在2012年主動結束了有著56年歷史的電視製造業務以及液晶面板和硬碟業務,大力發展健康、還有智能物流等新業務,很快恢復元氣,當年的市值相當於夏普、索尼和松下三家公司的總和,成為日本家電企業轉型的典範。

張玉來表示,索尼和松下憑藉手裡的「絕活」復甦也不是問題。他們均進一步向附加值更高的產業鏈上遊轉移。例外的是,夏普、先鋒和三洋屬轉型失敗者,三洋甚至連品牌都沒能留住。

中國公司的機會在哪兒?

不管是轉型還是被動退出,日本家電退出後,全球家電市場將由誰來主宰?

劉步塵表示,50年前家電是美國主導,後來日本逐步取代了美國,再後來韓國和中國快速發展,又逐步替代了日本。「將來韓國和中國會不會也被其他國家替代?不是沒有可能!」

前提是,中國家電企業必須從中低端產品向中高端產品轉型。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取代日本成為全球新的家電主導者的是韓國。因為,三星、LG的市場定位與日本家電品牌更為接近,而中國的家電品牌整體而言還不在一個檔次上。

不過,在過去幾年,國內部分消費電子企業的創新方向正在「從產品創新」向「技術創新」演變,這意味著他們在加大基礎研究和基礎科學、基礎工程技術研究。具體到家電廠商,海信的電視晶片、TCL的面板技術等都值得業界期待。

以海信為例,作為國內第一大彩電製造企業,消費者對於它的品牌印象還停留在彩電冰箱洗衣機,殊不知它在交通、通信、廣電等業務上也有布局。如今,海信開始向曾經的世界家電巨頭GE學習,向醫療電子方向轉型。

業內人士分析,海信進軍醫療電子,實欲複製其在智能交通、光通訊等B2B業務的成功模式,與西門子、松下、GE等全球商業巨頭殊途同歸。

無獨有偶,TCL也早於2012開始在醫療電子業務上布局,TCL醫療電子以醫療影像診斷設備為核心業務,提供醫用磁共振成像系統、CT、數字X射線診斷設備、X射線介入設備、醫用超聲診斷設備等與醫療影像相關的產品及系統解決方案。

2015年7月,四川長虹公司也發布基於獨創的IPP技術實現不同品牌終端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互控和協同,以三甲醫院為平臺,推出「妥妥醫」APP,正式入局移動醫療領域。據了解,未來長虹還將進軍遠程醫療、健康數據採集、可穿戴設備、大數據、雲計算等智慧醫療領域。

醫療健康是藍海

馬雲表示:「下一個能超過我的人,一定出現在醫療健康產業!」目前,BAT三大網際網路巨頭都在醫療領域有所布局,或投資、或提供數據支持、或引入合作夥伴,醫療行業已經成為企業轉型的新風口。

從業務形態來看,家電企業轉型醫療有著先天的優勢。海信醫療公司副總經理高川表示,海信在顯示技術上的深厚積澱催生出了醫療電子業務。實際上,海信在顯示設備上的技術積累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甚至擁有屬於自己的視頻解碼晶片。現代醫療的診療過程處處都離不開超高清顯示設備,也許醫療確實是中國家電企業轉型的最佳選擇方向。

將眼光放向國際市場,GE、飛利浦等消費電子巨頭的醫療板塊收入都已經佔到了總營收的10%以上。在總營收上,GE醫療業務佔比16.2%,西門子醫療業務佔比達17.5%,飛利浦甚至高達45%。

國內家電企業的提前布局,為日後轉型奠定了紮實的業務基礎,有一個數據可以支撐起行業未來的廣闊想像空間。據《中國統計年報》顯示,2014年中國的醫療支出佔GDP比例僅為5%,而這一數字在美國則接近18%。預計未來10年國內醫療支出增速會保持在10%以上的高速增長。

2014年,中國GDP為63萬億元,即使以醫療支出佔5%計算,那也是3.15萬億元的市場。如果假以時日,中國的醫療支出水平追平美國,那就是至少11萬億元的空前巨大市場,更何況中國的醫療支出每年都在穩步增長。

也許,當日系家電企業紛紛實現甩包袱轉型的同時,國內的家電企業也會成功搶佔到醫療電子這一下個產業風口。

相關焦點

  • 日本家電企業成功轉型之時國內同行都在做什麼呢?
    當我們聽到這樣的消息,某種自豪感似乎是應該要從胸中升起的,畢竟在我們目光所及之處,日本家電的日薄西山之勢已無法挽回。但,有一個問題不得不提,日本家電企業真是因為中國家電企業的崛起而被揍的滿地找牙麼?估計事實要令熱血沸騰的你失望了。
  • 日華報:從三洋易主看日本白色家電「淡定」轉型
    中新網10月26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26日刊文說,中國海爾買下日本三洋白色家電業務近日塵埃落定,這成為中企第一次接盤日本製造業巨頭主業。日本白色家電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在中國市場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該收購被視為雙贏,而其背後正是日本產業升級轉型的一個縮影。
  • 繼日本松下夏普日立後,如今韓國雙雄三星LG也兵敗中國家電市場
    最近五年多來,在中國家電市場相繼步入轉型、變革調整期,主流消費人群的年輕化帶來的多樣化背景下,韓國雙雄三星與LG也相繼進入一輪發展的調整期和迷茫期。過去幾年,從松下、東芝、日立、三洋、夏普等日本企業的電子、電器業務,在中國市場上出現斷崖式下跌,引發一片日企衰退的風潮;不過短短幾年,三星、LG兩大韓國巨頭,再次兵敗中國的電子、電器市場,這背後到底是中國市場上的競爭對手越來越強大,還是日韓企業的戰略重心已經不在這一領域?在日韓企業相繼於中國市場衰退、走低背後,又有哪些經驗教訓,值得家電廠商警惕?
  • 日本工匠精神的潰敗,中國應該反思些什麼?
    近年來,日本許多曾靠工匠精神佔領國際市場的知名企業陸續潰敗的現實,讓日本工匠精神跌落神壇,使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日本工匠精神潰敗的原因以及這帶給中國工業發展什麼啟示。
  • 日本房產崩潰後,日立東芝等白色家電甩賣中國,無奈還是戰略?
    泡沫時期的日本,並沒有政府救市,在救房市還是救實體的選擇上,日本主動刺破了美麗的泡泡。這種遏制其實很簡單,沒那麼多彎彎繞,只兩招:第一,對購房者,緊縮貨幣政策,加息。提高你買房的利息,減少給你貸款的金額。第二,對房產公司,嚴管土地交易,收土地收益稅。到1991年,日本商業銀行實際上已經停止了對房地產業的貸款。
  • 家電企業零售渠道布局全面生變:不是電商取代連鎖大賣場,是用戶
    在家電產業,屬於連鎖大賣場主導家電零售格局的時代,早就結束了。如今對於家電企業來說,早已完成"電商、連鎖商超、渠道經銷"三輪驅動的零售新格局。這全面開啟京東在家電產業以"電商網店+城市超級體驗店+鄉鎮專營店"零售新業態,這不只是解決長期以來線上網店與線下實體店多年來的競爭性內耗,同時更賦予家電零售商在家電產業轉型變革中的主導地位。具體到家電企業,目前根據企業規模和實力的不同,對於零售渠道出現了不同的布局。
  • 硬貼「科技」標籤,折射出家電企業從To C到To B的轉型尷尬
    在行業紅海的另外一面,如果說產品的「科技化」是展現在外的明面,那麼從傳統製造轉型到智能製造,通過生產流程的再塑,從管理中挖效益,甚至就此轉向B端,尋找新的藍海,則成為家電企業轉型「科技」公司的暗面。說是「科技」企業,但賺錢的還是家電業務回到問題的原點,沒有「科技」基因的家電企業如何完成轉身呢?商戰競爭時不我待,家電企業大多採用買買買的方式來快速完成對市場的卡位。
  • 日本家電全面潰敗!創維收購東芝電視
    在此之前就有消息稱,中國家電廠商創維將接手東芝的電視業務,果不其然。據日經中文網報導,東芝的副社長綱川智在12月21日召開的記者會上,宣布與中國創維集團就對其出售東芝位於印度尼西亞的電視機和洗衣機工廠達成共識。
  • 日本家電消亡史
    然而由於價格昂貴、初期產品力的缺陷以及消費者購買力不足,這一時期日本家電的需求僅局限於東京、大阪等大都市圈,家電銷售規模較小同時品類也極為有限。 二戰後,在韓戰特需刺激與美國經濟技術援助的背景下,日本經濟全面復甦,家電、紡織等輕工業開始興起。
  • 日本家電品牌相繼被中國企業收購
    導讀:談起老牌的日本家電品牌,消費者首先可能會想到東芝、夏普、三洋電機等。  隨著時代的迭更,家電行業發展到今天,這些日本大牌仍然是日本製造的嗎?沒錯,東芝、夏普等部分產品確實是在日本研發和生產,但是,品牌已經被中國家電企業收購了。
  • 日本家電企業邊緣化,索尼、松下為何冰火兩重天?
    日本家電企業邊緣化,索尼、松下為何冰火兩重天? 工程師4 發表於 2018-04-25 11:30:00 近年來多數日本家電企業的經營一直不太景氣,不僅財報數據比較「難看」,旗下各類家電業務更是不斷被中國家電企業收購,日本家電品牌似乎迎來了大潰退局面。
  • 日本家電業卸下大轉身 昔日霸主賣掉電視洗衣機
    【環球時報報導 駐日本特約記者 陳言 李珍】東芝將白色家電業務賣給美的,夏普被臺灣鴻海收購,三洋則被松下和海爾瓜分。2015年下半年以來,日本家電企業步入 「寒冬」,曾經家電市場的霸主們竟淪落到出售業務來保全公司的地步,讓日本輿論唏噓不已。從引領時代到艱難求存,短短幾十年,日本家電企業究竟為何陷入困境,未來的路又在何方?
  • 徐靜波做客第186期齊魯大講壇,詳解日本企業轉型與創新
    11月26日,在山東大廈金色大廳,日本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做客齊魯大講壇,帶來了一場主題為《日本企業轉型與創新》的精彩演講。通過精彩的案例,闡述了日本企業用30年的時間放棄下遊,消解落後產能,研發新材料控制上遊、掌握核心技術佔據中遊的轉型創新策略。作為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的轉型創新對我們也不無借鑑意義。
  • 粵企業赴德「買買買」 謀轉型 衝刺國際化
    在白電市場不景氣的背景下,白電龍頭企業都在謀求轉型,除了「買買買」進軍自動化生產、新能源等領域外,還忙著布局智能家居,白電巨頭轉型可謂進入了2.0階段。  與此同時,廣東的大企業珠江鋼琴也傳來在德國的收購喜訊。5月18日其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珠江鋼琴集團歐洲有限公司已完成收購德國專業鋼琴製造廠商舒密爾的股權交割手續,舒密爾正式成為珠江鋼琴旗下控股子公司。
  • 中國企業奪得全球家電霸主 日本為何真輸了?
    中國家電從當年的「一窮二白」到「全球家電霸主」,在這場全球家用電器市場的商業競爭熱潮中,中國家電企業是如何戰勝老牌巨頭日本企業、歐美企業,以及新銳巨頭韓國企業的?為何風頭強勁的日本企業,最終會敗給新軍中國企業?
  • 日本製造對飆工業4.0背景下,松下艱難轉型
    走訪東京、神奈川、名古屋、大阪等地Panasonic(松下電器)數家工廠、展覽中心並對該公司近年來的轉型變革做了一些考察後發現:以家電為基礎開始發展眾多新興業務,逐步增加對家電之外業務的研發,不斷擴張市場份額,在家電很難成為企業效益重點的時候,松下卻因為利用家電從業經驗
  • 日本家電質量口碑這麼好,為何日企要紛紛拋售家電業務?
    作為一名八零後,兒時的記憶裡家中總少不了幾樣日本電器。我記得家裡的第一件家用電器是一臺松下電風扇,隨後經濟條件好的時候還買過東芝的錄像機。之後慢慢長大,回憶中又多了Sony的Walkman和任天堂的紅白機。記得當時無論是買電風扇還是錄像機,都要消耗掉父母好幾個月的收入,讓他們肉痛不已。但比起當時的國產家電,日本家電的質量更好,功能豐富。
  • 家電行業加速轉型,去家電化和拓寬邊界成主要關鍵詞
    導讀:近年來,家電行業呈現出加速轉型、升級和分化的趨勢。綜合來看,家電巨頭的轉型主要分為「去家電化」和「拓寬家電產業邊界」兩大類型。  在經歷了30年的快速發展後,中國家電行業已走過普及潮帶來的快速成長期,進入到以改善性消費為主要特徵的低速成長和(港股00001)整合提升的階段,由增量市場變為存量市場。
  • 幾次重大轉型後 飛利浦為何出售家電業務加碼醫療?
    此次出售的家電業務包括;咖啡機、吸塵器、空氣淨化器等。那麼,問題來了,經歷了幾次重大轉型後,飛利浦為何決定要出售家電業務,重點加碼新興醫療器械業務?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錢途」不一樣。為什麼傳統家電廠商帶頭看衰家電業務?
  • 日韓傳統家電企業變賣資產,國內家電行業如何過冬
    家電產品銷量全線下滑,國內公司逐步開源節流,國外公司開啟了賣賣的節奏。整個市場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家電行業還能夠迎來春天嗎?國外家電巨頭出售產業近日,日本家電品牌日立再次傳出售6成左右海外家電業務。松下正處於家電市場節節敗退的下滑通道之中。根據市場研究機構中怡康的數據顯示,松下電器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已不容樂觀,其冰箱、空調市場排名被擠出前十,小家電也遲遲未能形成規模。日本家電行業紛紛出售和調整自己的家電業務,而韓國的三星和LG日子也並不好過出售、退出成為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