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6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26日刊文說,中國海爾買下日本三洋白色家電業務近日塵埃落定,這成為中企第一次接盤日本製造業巨頭主業。日本白色家電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在中國市場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該收購被視為雙贏,而其背後正是日本產業升級轉型的一個縮影。
文章摘編如下:
中國海爾買下日本三洋白色家電業務近日塵埃落定,這成為中企第一次接盤日本製造業巨頭主業。日本白色家電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在中國市場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該收購被視為雙贏,而其背後正是日本產業升級轉型的一個縮影。
三洋易主,日企「淡定」
中國家電巨頭海爾和日本三洋電機已經正式籤署轉讓協議,三洋將其在日本和東南亞國家的9家全資及合資子公司股權全部轉讓給海爾,這些子公司以在日本和東南亞市場生產和銷售冰箱、洗衣機等白色家電為主要業務。
「這一天早晚要來。」10月23日,位於東京繁華地區池袋的大型家電銷售店Big Camera的副店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說。
認可海爾併購三洋的日本媒體稱這筆交易為「聰明的舉動」。《富士商業新聞》評論說,海爾作為電冰箱全球市場佔有率第一、洗衣機全球佔有率第二的領導者,正在逐步吸納和取代日本在傳統家電產業上的優勢,「可能意味著新的國際家電霸權的轉移」。《瞭望日本》則說,價格優勢是中國家電企業難被撼動的長項,此次取得三洋白電「家傳工藝」的海爾將更加如虎添翼,對日本企業構成重大威脅。
但有趣的是,相比日媒透出的「擔憂」情緒,記者在日本接觸的一些家電業內人士看上去倒是淡定很多。日本著名經濟周刊《東洋經濟》一位自稱「中國通」的編委告訴記者,中企併購日企已不是新聞了。他認為,「其實,能夠讓中國併購的日企都是在日本沒有出路的企業。但因為日本經濟曾是世界第二,這些企業擁有的技術和市場網絡還是超過中企的,中國企業實際是在購買技術、市場和管理」。
日本產業結構「十年一換」
暫且不論日本人是衰落中的自我安慰還是有其合理的依據,日本整體產業結構的升級似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表示,日本在二戰後基本每十年就會有一個產業結構的變換。上世紀50年代,日本最著名的產業為煤炭水泥行業;60年代改為紡織業;70年代鋼鐵業一枝獨秀;80年代中國人熟悉的日本家電走向世界;90年代日本則在汽車業等領域高歌猛進。但此後日本產業結構變換的速度開始減慢,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經濟界一直在討論是不是日本的技術革新已進入「枯竭」狀態。日本產業的高速發展進入21世紀後出現較大衰落,日本稱之為「失落的10年」,後來有「失落的20年、30年」之說。陳言認為,三洋電機事件是日本產業變化的一個典型代表。很早以前佳能就賣掉其電腦部門,最近日立將電視部分轉讓了出去。日本一些企業在走過高峰之後就需要整理,冰箱、洗衣機、空調、吸塵器、微波爐等方面的情況大同小異。今後重組必然是個趨勢,三洋電機只是開了一個頭。
《日本工業新聞》評論說,伴隨著日本人口減少,國內的市場會不斷萎縮,在海外又面臨價格競爭。用高價把「日本製造」推向海外的時代已過去,現在是把這樣的企業交給外國企業的一個時機。而日本《周刊財經》則說,松下、索尼等老牌電子企業正在加大數字家電、環保類低耗能家電的開發力度。松下高層曾表示,日本電子產業轉讓相對處於成熟期的白色家電業「是產業升級的必要步驟」。
中國白電仍有廣闊市場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所學者李毅記者分析說,白色家電業數十年來已成為成熟的標準化產品,上世紀90年代,日本已經開始將白色家電等製造業轉移到勞動力密集的地區生產銷售。但李毅也指出,中國的白色家電市場比已飽和的發達國家廣闊得多。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水平提高,農村市場顯露生機,白色家電的消費和換代潛力仍在。記者此前到日本鄉村採訪時,看到即便是相對偏僻的村民家裡都是著名品牌的家用電器,特別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相比中國不少農村廁所還是旱廁,日本農民家的馬桶都有自動清潔設備,如此看來,滿足中國廣大農村對家電的需求還需很長一段時間。
歐洲的家電製造業大國德國同樣面臨中韓等來自亞洲的競爭,但目前德國高端白色家電在世界仍處於領先地位。德國國際經濟研究中心專家羅伯特•布特奈認為,未來的白色家電市場,最看重的將是節能、智能的統一。這或許是中國白色家電企業在「併購」之後面對的新競爭挑戰。(蔣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