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華報:從三洋易主看日本白色家電「淡定」轉型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0月26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26日刊文說,中國海爾買下日本三洋白色家電業務近日塵埃落定,這成為中企第一次接盤日本製造業巨頭主業。日本白色家電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在中國市場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該收購被視為雙贏,而其背後正是日本產業升級轉型的一個縮影。

  文章摘編如下:

  中國海爾買下日本三洋白色家電業務近日塵埃落定,這成為中企第一次接盤日本製造業巨頭主業。日本白色家電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在中國市場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該收購被視為雙贏,而其背後正是日本產業升級轉型的一個縮影。

  三洋易主,日企「淡定」

  中國家電巨頭海爾和日本三洋電機已經正式籤署轉讓協議,三洋將其在日本和東南亞國家的9家全資及合資子公司股權全部轉讓給海爾,這些子公司以在日本和東南亞市場生產和銷售冰箱、洗衣機等白色家電為主要業務。

  「這一天早晚要來。」10月23日,位於東京繁華地區池袋的大型家電銷售店Big Camera的副店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說。

  認可海爾併購三洋的日本媒體稱這筆交易為「聰明的舉動」。《富士商業新聞》評論說,海爾作為電冰箱全球市場佔有率第一、洗衣機全球佔有率第二的領導者,正在逐步吸納和取代日本在傳統家電產業上的優勢,「可能意味著新的國際家電霸權的轉移」。《瞭望日本》則說,價格優勢是中國家電企業難被撼動的長項,此次取得三洋白電「家傳工藝」的海爾將更加如虎添翼,對日本企業構成重大威脅。

  但有趣的是,相比日媒透出的「擔憂」情緒,記者在日本接觸的一些家電業內人士看上去倒是淡定很多。日本著名經濟周刊《東洋經濟》一位自稱「中國通」的編委告訴記者,中企併購日企已不是新聞了。他認為,「其實,能夠讓中國併購的日企都是在日本沒有出路的企業。但因為日本經濟曾是世界第二,這些企業擁有的技術和市場網絡還是超過中企的,中國企業實際是在購買技術、市場和管理」。

  日本產業結構「十年一換」

  暫且不論日本人是衰落中的自我安慰還是有其合理的依據,日本整體產業結構的升級似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表示,日本在二戰後基本每十年就會有一個產業結構的變換。上世紀50年代,日本最著名的產業為煤炭水泥行業;60年代改為紡織業;70年代鋼鐵業一枝獨秀;80年代中國人熟悉的日本家電走向世界;90年代日本則在汽車業等領域高歌猛進。但此後日本產業結構變換的速度開始減慢,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經濟界一直在討論是不是日本的技術革新已進入「枯竭」狀態。日本產業的高速發展進入21世紀後出現較大衰落,日本稱之為「失落的10年」,後來有「失落的20年、30年」之說。陳言認為,三洋電機事件是日本產業變化的一個典型代表。很早以前佳能就賣掉其電腦部門,最近日立將電視部分轉讓了出去。日本一些企業在走過高峰之後就需要整理,冰箱、洗衣機、空調、吸塵器、微波爐等方面的情況大同小異。今後重組必然是個趨勢,三洋電機只是開了一個頭。

  《日本工業新聞》評論說,伴隨著日本人口減少,國內的市場會不斷萎縮,在海外又面臨價格競爭。用高價把「日本製造」推向海外的時代已過去,現在是把這樣的企業交給外國企業的一個時機。而日本《周刊財經》則說,松下、索尼等老牌電子企業正在加大數字家電、環保類低耗能家電的開發力度。松下高層曾表示,日本電子產業轉讓相對處於成熟期的白色家電業「是產業升級的必要步驟」。

  中國白電仍有廣闊市場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所學者李毅記者分析說,白色家電業數十年來已成為成熟的標準化產品,上世紀90年代,日本已經開始將白色家電等製造業轉移到勞動力密集的地區生產銷售。但李毅也指出,中國的白色家電市場比已飽和的發達國家廣闊得多。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水平提高,農村市場顯露生機,白色家電的消費和換代潛力仍在。記者此前到日本鄉村採訪時,看到即便是相對偏僻的村民家裡都是著名品牌的家用電器,特別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相比中國不少農村廁所還是旱廁,日本農民家的馬桶都有自動清潔設備,如此看來,滿足中國廣大農村對家電的需求還需很長一段時間。

  歐洲的家電製造業大國德國同樣面臨中韓等來自亞洲的競爭,但目前德國高端白色家電在世界仍處於領先地位。德國國際經濟研究中心專家羅伯特•布特奈認為,未來的白色家電市場,最看重的將是節能、智能的統一。這或許是中國白色家電企業在「併購」之後面對的新競爭挑戰。(蔣豐)

相關焦點

  • 日本家電企業:全面潰敗還是主動轉型?
    如今中國企業大力收購日本家電品牌,並未把日本家電的所有技術都收購走,日本企業仍掌握著相當一部分家電核心技術,因為「日本家電退出的是製造和銷售,而不是技術與研發」。日本家電企業轉向哪兒?「日本家電企業的轉型,既有主動轉型的成分也有被動轉型的成分。」劉步塵表示,主動轉型分步驟進行,先是主動剝離家電業務。
  • 夏普、東芝、三洋:日本家電都成了「國貨」
    當年日本家電品牌的輝煌,依然令人記憶猶新,不過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國產家電品牌的崛起是有目共睹的。這絕不是簡單的日本衰落問題,國產近幾年確實在技術積累上有了長足的進步,於是放眼全世界,在日本家電品牌日漸式微的時代,那些名滿全球的日本家電品牌現在也都成了半個「國貨」。
  • 日本房產崩潰後,日立東芝等白色家電甩賣中國,無奈還是戰略?
    但透過這些數字,你會發現,日本人做了一件最正確的選擇,這項選擇與政府刺破房產泡沫一脈相承。日本開始進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先鋒,2009年,向中國家電連鎖店蘇寧電器有償提供了品牌使用權,作為開創一個時代的知名音響企業「Pioneer(先鋒)」在中國正在被視為低端品牌;三洋,2011年,海爾集團收購了三洋電機在日本和東南亞的白色家電業務松下,2012年,將旗下的三洋電機的傳統白色家電業務出售給中國海爾;
  • 日本家電品牌齊甩賣 國產巨頭忙接盤-日本,家電,索尼,東芝,夏普...
    三洋電視、東芝冰箱、先鋒電視、三洋洗衣機……這些曾經的日本家電品牌產品,現在都成了中國品牌運營的產品。可以說,20年前歐美家電品牌向日系家電交棒的歷史正在重演。國際化「踏板」為全球而戰事實上,最近幾年日本家電巨頭在中國甩賣品牌的情況越來越多,尤其以三洋和東芝最為熱衷。以三洋為例,在日本和東南亞,三洋牌的白色家電是海爾的;在中國大陸,三洋牌白色家電是惠而浦(中國)的,彩電是長虹的。東芝彩電業務在中國市場由TCL運營,海爾早在2011年就收購了三洋電機白電業務和高端AQUA品牌。
  • 美的收購東芝白色家電業務控股權 月底有望籤署正式協議
    繼海爾54億美元收購GE家電業務後,中國家電企業海外併購再起波瀾。上周,家電巨頭美的集團宣布收購東芝白色家電業務控股權,以擴大其在日本、 東南亞等海外市場業務規模和分銷渠道,提升全球競爭實力。   記者了解到,藉助美的全國市場的進一步拓展,本地的家電製造業配套企業也將迎來新的發展空間。
  • 日本家電質量口碑這麼好,為何日企要紛紛拋售家電業務?
    總之,那時的日本家電統治者國內的高端市場。但時至今日,家電賣場裡「日本製造」卻越來越少了。即使你還能看到東芝、三洋、松下之類的日本電器品牌。他們通常也是「made in china」了。日本企業紛紛拋售家電業務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索尼、夏普、松下、三洋、日立、東芝並稱日本家電六巨頭,而時至今日,除了索尼和松下之外,其他公司原先的家電品牌及業務,幾乎都由中國企業在運營。
  • 整合資源 松下收購三洋
    據介紹,松下和三洋在能源、電子、元器件、數碼、商務、白色家電等領域均有較強的互補性,特別是在太陽能發電方面,三洋具有技術優勢,而松下有全球性銷售網絡優勢。松下通過與三洋的合作,即可實現正式進軍此前從未涉足的太陽能電池業務這一成長領域,還可在需求不斷擴大的電動汽車等新型環保車型用鋰電池業務上取得更大份額。其三是實現松下創業百年的輝煌。
  • 扔下爛攤子,日本家電帶著人民幣組團撤退...索尼估計也不遠了
    2016年,把以洗衣機、冰箱等主營白色家電業務子公司出售給美的,醫療設備部門出售給佳能。 2017年上半年,同意以189億美元將半導體業務賣給貝恩資本主導的「日美聯合體」。 2017年11月14日,東芝映像解決方案公司95%股權正式轉讓海信,成交金額129億日元。
  • 海爾收購三洋電機洗衣機和冰箱等家電業務
    新華網山東頻道10月18日電(記者張旭東、徐冰)海爾集團和日本三洋電機株式會社18日就海爾收購三洋電機在日本的洗衣機和家用冰箱業務,以及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的洗衣機、家用冰箱和其他家用電器銷售業務籤署收購協議。
  • 東芝白色家電業務復甦 中資再次救活日企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 近些年在中國市場實現「復活」的日本品牌不斷湧現,目前被中國收購的東芝白色家電業務顯現出了復甦跡象。該公司通過充分利用中企的生產基地和銷售網,在中國和東南亞擴大銷售,還打算重新進駐印度。 白色家電業務之前在東芝旗下「被視為包袱」,但在獲得中企支援後轉守為攻。
  • 日本家電品牌相繼被中國企業收購
    導讀:談起老牌的日本家電品牌,消費者首先可能會想到東芝、夏普、三洋電機等。  隨著時代的迭更,家電行業發展到今天,這些日本大牌仍然是日本製造的嗎?沒錯,東芝、夏普等部分產品確實是在日本研發和生產,但是,品牌已經被中國家電企業收購了。
  • 繼日立東芝三洋等日企後,松下退出家電消費市場是大概率事件
    當日立、東芝、三洋等日本老牌企業,紛紛退出家電消費市場的直接競爭,對於最早進入中國家電市場的松下來說,接下來也會採取類似的手段嗎?家電圈認為,松下退出家電消費市場的競爭,是大概率事件。寧言||撰稿過去100年,松下的成長與發展,靠的是家電業務;未來100年,松下的發展,又將依靠什麼?
  • 三洋日立東芝後 松下退出家電消費市場也不遠了?
    導讀:松下早已不是那個中國人所熟知的家電巨頭,最近幾年來關於松下退出家電消費市場競爭的消息,一直在坊間流傳。  過去100年,松下的成長與發展,靠的是家電業務;未來100年,松下的發展,又將依靠什麼?是車載業務、家庭住宅,還是智慧城市?家電圈認為,不管是什麼,都不會是家電了。
  • LG三洋日立等洋家電不承認不宣布退市,卻早被消費者拋棄!
    因此,對於中國市場上的眾多洋家電來說,無論是否會主動宣布退市,都不重要。關鍵是消費者是否認同。雖然一些家電企業至今從未公開宣布要退出中國市場,但是來自於市場商家和消費者,都已經給出答案:商家不再主推主銷,用戶不再選購,最終慢慢遺忘家電市場上還有這個品牌和企業。比如,曾經在中國家電市場頗火爆的韓國品牌LG、日本品牌日立,以及中途進入中國搶蛋糕的德國品牌倍科,雖然至今從未宣布退出中國市場。
  • 日本家電企業成功轉型之時國內同行都在做什麼呢?
    松下裁員、東芝裁員、日立裁員、三洋轉售、夏普變賣……在種種關於日企不行了的消息中,最經典的莫過於「索尼,你今天倒閉了嗎?」當我們聽到這樣的消息,某種自豪感似乎是應該要從胸中升起的,畢竟在我們目光所及之處,日本家電的日薄西山之勢已無法挽回。
  • 美的集團收購東芝白色家電事業部目標瞄準電飯煲市場?
    在當今家電製造行業「美的集團」擁有世界第二位的高產量。這樣龐大的「美的集團」 本周開表示現在正在收購日本的東芝集團的白色家電事業部。這次收購究竟是有何商業目的?關鍵詞是電飯煲。春暖花開,迎著開滿的櫻花,新的年度已經到來(日本4月1日為新年度),東芝新社員的入社儀式,在去年隱瞞財報的醜聞陰影籠罩之下如期舉行。
  • 海爾集團1.3億美元收購三洋洗衣機和電冰箱業務
    資料圖片:三洋標誌     中國經濟網北京7月28日訊(張波)《日本經濟新聞》報導說,日本電器巨頭松下公司(Panasonic Corp)已經決定向中國海爾集團出售其在日本和東南亞的洗衣機和電冰箱業務,交易價格約100億日元(約合1.3億美元)。
  • 海爾「收服」三洋員工,不止談心喝酒那麼簡單
    2011年海爾併購三洋,預測30%的人會離職。但直到今天,除了一個員工因為搬家原因不得不離開外,沒有一個人主動離職。中國白色家電出口趨勢漸盛,據統計,中國自主家電品牌出口量目前僅佔到海外整體市場份額的2.46%,而這當中的82%來自海爾。
  • 徐靜波做客第186期齊魯大講壇,詳解日本企業轉型與創新
    11月26日,在山東大廈金色大廳,日本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做客齊魯大講壇,帶來了一場主題為《日本企業轉型與創新》的精彩演講。通過精彩的案例,闡述了日本企業用30年的時間放棄下遊,消解落後產能,研發新材料控制上遊、掌握核心技術佔據中遊的轉型創新策略。作為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的轉型創新對我們也不無借鑑意義。
  • 中國海爾集團與日本三洋電器在大阪設合資公司
    華夏經緯網2月20日訊: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日本三洋電器與中國海爾集團近日在日本西部大阪設立合資公司,註冊資本達五億日圓,三洋佔其中六成股份,餘下四成則由海爾佔有。  報導稱,合資公司最初約有二十名員工,之後很快會增至七十六人。合資公司將通過家電零售商及三洋的代理商,由今年四月底開始在日本銷售海爾的電器,包括冷櫃、洗衣機及鎮酒冰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