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裁員、東芝裁員、日立裁員、三洋轉售、夏普變賣……在種種關於日企不行了的消息中,最經典的莫過於「索尼,你今天倒閉了嗎?」
當我們聽到這樣的消息,某種自豪感似乎是應該要從胸中升起的,畢竟在我們目光所及之處,日本家電的日薄西山之勢已無法挽回。
但,有一個問題不得不提,日本家電企業真是因為中國家電企業的崛起而被揍的滿地找牙麼?
估計事實要令熱血沸騰的你失望了。
更接近於真相的事實是:因為家電不賺錢了,所以日本人主動不幹了。一如當年IBM把PC製造甩給聯想一樣,當時我們也有過類似的歡呼——IBM不行了,被中國製造徹底幹趴下了。
歡呼猶在耳邊,事實卻如同大耳刮子一樣讓我們眼冒金星,IBM們依然挺好的,倒是當初的那個勝利者看上去一直陷於多事之秋。事情就是這麼殘酷。當IBM、松下、東芝們誘人接盤的時候,我們習慣性認為它們是在潰敗。
日本某家電企業高管曾向外界表示,「我們最怕的是,消費者對我們的印象還停留在當年做家電的時代。」
事實上,對於很多中國消費者來說,索尼、三星、LG、日立、飛利浦就是生產電視、冰箱的廠商。這一根深蒂固的印象影響了我們對於他們轉型是否成功的判斷。
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在的日系品牌手機雖然淡出了我們的生活,但是手機攝像頭大多產自索尼,風靡全球的iPhone渾身上下有一半的元器件來自日本製造商也是鐵一般的事實。
當製造業的利潤日漸微薄,世界消費電子巨頭們也有意識地收縮競爭激烈的B2C市場,轉而將精力轉向市場更為廣闊的B2B領域,去產業鏈上遊的核心技術攫取更高利潤。
日本家電企業在轉型,成功案例不勝枚舉。反觀我們自己,轉型口號喊了許久,但真正做到的卻是並不多見。原因很簡單,我們常常理解錯了創新的含義,我們以為的創新都是開天闢地,以為和以前的業務不一樣就是創新,問題是創新也是有屬性的,符合自己的才是創新,做煎餅的黃太吉說去創新造電動車,任誰都會付諸一笑。
中國家電企業的創新之惑
當我們一邊接盤日系家電廠商的各種資產,一邊確實要開始反省——別人不要的,真是我們需要的麼?
產業經濟學家白益民曾表示,「過去我們曾以日本、德國製造業為學習的榜樣,他們的技術是集成性和改良性技術,需要時間的積累和試錯。但這些年,中國已經不具備這樣的產業氛圍,我們偏向於走美國模式,IT軟體產業先行,在核心製造業領域與日、德又拉開了差距。」
以上,就是國內傳統電子製造企業所急於改變的現狀,想要在技術上追趕國際巨頭,沒有核心技術,僅僅依靠IT化、網際網路化式的淺表性創新無異於痴人說夢,自得其樂。參考日韓企業的轉型之路,無不是將業務重點向更具技術含量的核心技術上轉移,打造屬於自己的全新商業模式。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國內很多家電廠商把網際網路思維當做企業轉型的救命稻草,認為只要加上網際網路,就能成功轉型「網際網路+」,但事實上這是對自身業務發展的誤解。對於傳統消費電子類廠商來說,業務鏈條繁冗交錯,並不是所有的業務都適合網際網路化,這時企業對自我業務的認知變得尤為重要。
中國家電企業的有識之士們早就說過,中國的家電企業需要一家像華為這樣掌握真正技術的公司。華為,1987年在深圳成立的公司,深耕通訊領域近三十年,掌握著真正的核心技術,以致於美國政府都要忌憚三分,各種抵制和不爽反而襯託出它的技術之強大。而中國家電企業所掌握的核心科技往往還停留在女老闆那口齒不清的廣告詞上——XX,掌握核心科技。
什麼才是創新?華為公司領頭人任正非曾公開表示,「公司員工要在主航道上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不能盲目創新,四面八方都喊響創新,就是我們的葬歌。」
任正非一語道破天機——沒有產業積累的創新口號都是葬歌。
和日企的轉型相比,我們的家電企業確實又慢了半拍。不過,值得欣喜的是,在過去幾年,國內部分消費電子企業的創新方向正在「從產品創新」向「技術創新」演變,這意味著他們在加大基礎研究和基礎科學、基礎工程技術研究。具體到家電廠商,海信的電視晶片、TCL的面板技術等都值得業界期待。
以海信為例,作為國內第一大彩電製造企業,消費者對於它的品牌印象還停留在彩電冰箱洗衣機,殊不知在其它領域,它也悄然佔據了第一。事實上,自1998年進入市場以來,海信的智能交通產品已佔據國內市場29%的份額,快速公交智能系統的市場佔有率更高達70%以上;2003年成立光通信公司,如今在接入網方面悄然保持了世界第一,光電業務增長18%,產品增加超過75%……今年1-10月份,這些B2B業務的利潤增長普遍達到20%以上。
如今,海信開始向曾經的世界家電巨頭GE學習,向醫療電子方向轉型。業內人士分析,海信進軍醫療電子,實欲複製其在智能交通、光通訊等B2B業務的成功模式,與西門子、松下、GE等全球商業巨頭殊途同歸。
放眼國際市場,GE、飛利浦等消費電子巨頭的醫療板塊收入都已經佔到了總營收的10%以上。在總營收上,GE醫療業務佔比16.2%,西門子醫療業務佔比達17.5%,飛利浦甚至高達45%。
馬雲超越了其他競爭者,成為一個時代的領跑者,但是馬雲也表示:「下一個能超過我的人,一定出現在醫療健康產業!」而目前BAT三大網際網路巨頭都在醫療領域有所布局,或投資、或提供數據支持、或引入合作夥伴,醫療行業已經成為企業轉型的新風口。
醫療會是國內家電企業轉型的風口嗎?
從業務形態來看,家電企業轉型醫療有著先天的優勢。海信醫療公司副總經理高川說,「海信在顯示技術上的深厚積澱催生出了醫療電子業務。」
實際上,海信在顯示設備上的技術積累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甚至擁有屬於自己的視頻解碼晶片。現代醫療的診療過程處處都離不開超高清顯示設備,也許醫療確實是中國家電企業轉型的最佳選擇方向。有一個數據可以支撐起行業未來的廣闊想像空間。據《中國統計年報》顯示,2014年中國的醫療支出佔GDP比例僅為5%,而這一數字在美國則接近18%,近三年,國內醫療支出增速13%,預計未來10年仍會保持在10%以上的高速增長。
2014年,中國GDP為63萬億,即使以醫療支出佔5%計,那也是3.15萬億的市場。如果假以時日,中國的醫療支出水平追平美國,那就是至少11萬億的空前巨大市場,更何況中國的醫療支出每年都在穩步增長。市場之大,毋庸置疑。
世界很大,中國市場更大,也許,當日系家電企業紛紛實現甩包袱轉型的同時,我們自己的家電企業也會成功搶佔到醫療電子這一下一個產業風口。
電科技專注於TMT領域報導,青雲計劃、百+計劃獲得者。榮獲2013搜狐最佳行業自媒體人稱號、2015中國新媒體創業大賽總決賽季軍、2018百度動態年度實力紅人等諸多大獎。
投稿請登錄:http://www.diankeji.com/member
商務合作請洽:marketing#diankeji.com
聲明:本站原創文章文字版權歸電科技所有,轉載務必註明作者和出處;本站轉載文章僅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電科技立場,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