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家電企業成功轉型之時國內同行都在做什麼呢?

2020-12-13 電科技

松下裁員、東芝裁員、日立裁員、三洋轉售、夏普變賣……在種種關於日企不行了的消息中,最經典的莫過於「索尼,你今天倒閉了嗎?」

當我們聽到這樣的消息,某種自豪感似乎是應該要從胸中升起的,畢竟在我們目光所及之處,日本家電的日薄西山之勢已無法挽回。

但,有一個問題不得不提,日本家電企業真是因為中國家電企業的崛起而被揍的滿地找牙麼?

估計事實要令熱血沸騰的你失望了。

更接近於真相的事實是:因為家電不賺錢了,所以日本人主動不幹了。一如當年IBM把PC製造甩給聯想一樣,當時我們也有過類似的歡呼——IBM不行了,被中國製造徹底幹趴下了。

歡呼猶在耳邊,事實卻如同大耳刮子一樣讓我們眼冒金星,IBM們依然挺好的,倒是當初的那個勝利者看上去一直陷於多事之秋。事情就是這麼殘酷。當IBM、松下、東芝們誘人接盤的時候,我們習慣性認為它們是在潰敗。

日本某家電企業高管曾向外界表示,「我們最怕的是,消費者對我們的印象還停留在當年做家電的時代。」

事實上,對於很多中國消費者來說,索尼、三星、LG、日立、飛利浦就是生產電視、冰箱的廠商。這一根深蒂固的印象影響了我們對於他們轉型是否成功的判斷。

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在的日系品牌手機雖然淡出了我們的生活,但是手機攝像頭大多產自索尼,風靡全球的iPhone渾身上下有一半的元器件來自日本製造商也是鐵一般的事實。

當製造業的利潤日漸微薄,世界消費電子巨頭們也有意識地收縮競爭激烈的B2C市場,轉而將精力轉向市場更為廣闊的B2B領域,去產業鏈上遊的核心技術攫取更高利潤。

日本家電企業在轉型,成功案例不勝枚舉。反觀我們自己,轉型口號喊了許久,但真正做到的卻是並不多見。原因很簡單,我們常常理解錯了創新的含義,我們以為的創新都是開天闢地,以為和以前的業務不一樣就是創新,問題是創新也是有屬性的,符合自己的才是創新,做煎餅的黃太吉說去創新造電動車,任誰都會付諸一笑。

中國家電企業的創新之惑

當我們一邊接盤日系家電廠商的各種資產,一邊確實要開始反省——別人不要的,真是我們需要的麼?

產業經濟學家白益民曾表示,「過去我們曾以日本、德國製造業為學習的榜樣,他們的技術是集成性和改良性技術,需要時間的積累和試錯。但這些年,中國已經不具備這樣的產業氛圍,我們偏向於走美國模式,IT軟體產業先行,在核心製造業領域與日、德又拉開了差距。」

以上,就是國內傳統電子製造企業所急於改變的現狀,想要在技術上追趕國際巨頭,沒有核心技術,僅僅依靠IT化、網際網路化式的淺表性創新無異於痴人說夢,自得其樂。參考日韓企業的轉型之路,無不是將業務重點向更具技術含量的核心技術上轉移,打造屬於自己的全新商業模式。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國內很多家電廠商把網際網路思維當做企業轉型的救命稻草,認為只要加上網際網路,就能成功轉型「網際網路+」,但事實上這是對自身業務發展的誤解。對於傳統消費電子類廠商來說,業務鏈條繁冗交錯,並不是所有的業務都適合網際網路化,這時企業對自我業務的認知變得尤為重要。

中國家電企業的有識之士們早就說過,中國的家電企業需要一家像華為這樣掌握真正技術的公司。華為,1987年在深圳成立的公司,深耕通訊領域近三十年,掌握著真正的核心技術,以致於美國政府都要忌憚三分,各種抵制和不爽反而襯託出它的技術之強大。而中國家電企業所掌握的核心科技往往還停留在女老闆那口齒不清的廣告詞上——XX,掌握核心科技。

什麼才是創新?華為公司領頭人任正非曾公開表示,「公司員工要在主航道上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不能盲目創新,四面八方都喊響創新,就是我們的葬歌。」

任正非一語道破天機——沒有產業積累的創新口號都是葬歌。

和日企的轉型相比,我們的家電企業確實又慢了半拍。不過,值得欣喜的是,在過去幾年,國內部分消費電子企業的創新方向正在「從產品創新」向「技術創新」演變,這意味著他們在加大基礎研究和基礎科學、基礎工程技術研究。具體到家電廠商,海信的電視晶片、TCL的面板技術等都值得業界期待。

以海信為例,作為國內第一大彩電製造企業,消費者對於它的品牌印象還停留在彩電冰箱洗衣機,殊不知在其它領域,它也悄然佔據了第一。事實上,自1998年進入市場以來,海信的智能交通產品已佔據國內市場29%的份額,快速公交智能系統的市場佔有率更高達70%以上;2003年成立光通信公司,如今在接入網方面悄然保持了世界第一,光電業務增長18%,產品增加超過75%……今年1-10月份,這些B2B業務的利潤增長普遍達到20%以上。

如今,海信開始向曾經的世界家電巨頭GE學習,向醫療電子方向轉型。業內人士分析,海信進軍醫療電子,實欲複製其在智能交通、光通訊等B2B業務的成功模式,與西門子、松下、GE等全球商業巨頭殊途同歸。

放眼國際市場,GE、飛利浦等消費電子巨頭的醫療板塊收入都已經佔到了總營收的10%以上。在總營收上,GE醫療業務佔比16.2%,西門子醫療業務佔比達17.5%,飛利浦甚至高達45%。

馬雲超越了其他競爭者,成為一個時代的領跑者,但是馬雲也表示:「下一個能超過我的人,一定出現在醫療健康產業!」而目前BAT三大網際網路巨頭都在醫療領域有所布局,或投資、或提供數據支持、或引入合作夥伴,醫療行業已經成為企業轉型的新風口。

醫療會是國內家電企業轉型的風口嗎?

從業務形態來看,家電企業轉型醫療有著先天的優勢。海信醫療公司副總經理高川說,「海信在顯示技術上的深厚積澱催生出了醫療電子業務。」

實際上,海信在顯示設備上的技術積累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甚至擁有屬於自己的視頻解碼晶片。現代醫療的診療過程處處都離不開超高清顯示設備,也許醫療確實是中國家電企業轉型的最佳選擇方向。有一個數據可以支撐起行業未來的廣闊想像空間。據《中國統計年報》顯示,2014年中國的醫療支出佔GDP比例僅為5%,而這一數字在美國則接近18%,近三年,國內醫療支出增速13%,預計未來10年仍會保持在10%以上的高速增長。

2014年,中國GDP為63萬億,即使以醫療支出佔5%計,那也是3.15萬億的市場。如果假以時日,中國的醫療支出水平追平美國,那就是至少11萬億的空前巨大市場,更何況中國的醫療支出每年都在穩步增長。市場之大,毋庸置疑。

世界很大,中國市場更大,也許,當日系家電企業紛紛實現甩包袱轉型的同時,我們自己的家電企業也會成功搶佔到醫療電子這一下一個產業風口。

電科技專注於TMT領域報導,青雲計劃、百+計劃獲得者。榮獲2013搜狐最佳行業自媒體人稱號、2015中國新媒體創業大賽總決賽季軍、2018百度動態年度實力紅人等諸多大獎。

投稿請登錄:http://www.diankeji.com/member
商務合作請洽:marketing#diankeji.com

聲明:本站原創文章文字版權歸電科技所有,轉載務必註明作者和出處;本站轉載文章僅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電科技立場,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日本家電企業:全面潰敗還是主動轉型?
    如今中國企業大力收購日本家電品牌,並未把日本家電的所有技術都收購走,日本企業仍掌握著相當一部分家電核心技術,因為「日本家電退出的是製造和銷售,而不是技術與研發」。日本家電企業轉向哪兒?「日本家電企業的轉型,既有主動轉型的成分也有被動轉型的成分。」劉步塵表示,主動轉型分步驟進行,先是主動剝離家電業務。
  • 日本家電企業邊緣化,索尼、松下為何冰火兩重天?
    日本家電企業邊緣化,索尼、松下為何冰火兩重天? 今年2月份,松下宣布召回旗下97萬餘臺在日本國內銷售的料理機,事故的原因是料理機零部件存在質量問題,2名日本消費者因誤食用混有金屬片的食物導致嘴部劃傷;3月27日,松下再次宣布在中國範圍內召回約1.5萬臺電視機。而此次電視機存在安全隱患,則是因為底座採用了極易變形的樹脂材料。 事實上,松下召回事件已不是什麼新鮮事。
  • 徐靜波做客第186期齊魯大講壇,詳解日本企業轉型與創新
    但就此認為日本失去20年的論斷是武斷而不科學的,針對三次危機,日本企業事實上都做出了現在看十分有效的應對,這被徐靜波總結為日本企業轉型、創新的三步曲。第一步,針對90年代的泡沫崩潰,日本企業「抱團取暖」,通過合作兼併去產能、消除不良債權,當時130多家鋼鐵企業合併成三大家,150多家城市商業銀行合併成為三大銀行集團。
  • 日華報:從三洋易主看日本白色家電「淡定」轉型
    中新網10月26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26日刊文說,中國海爾買下日本三洋白色家電業務近日塵埃落定,這成為中企第一次接盤日本製造業巨頭主業。日本白色家電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在中國市場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該收購被視為雙贏,而其背後正是日本產業升級轉型的一個縮影。
  • 硬貼「科技」標籤,折射出家電企業從To C到To B的轉型尷尬
    好好的家電不做,家電企業們為何都打起了「科技」的主意?家電企業為何都打起了「科技」牌?放在明面上,家電行業紅利到頂,用戶消費升級趨勢下產品升級的必然選擇。說是「科技」企業,但賺錢的還是家電業務回到問題的原點,沒有「科技」基因的家電企業如何完成轉身呢?商戰競爭時不我待,家電企業大多採用買買買的方式來快速完成對市場的卡位。
  • 日韓傳統家電企業變賣資產,國內家電行業如何過冬
    家電產品銷量全線下滑,國內公司逐步開源節流,國外公司開啟了賣賣的節奏。整個市場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家電行業還能夠迎來春天嗎?國外家電巨頭出售產業近日,日本家電品牌日立再次傳出售6成左右海外家電業務。LG已經正式宣布退出中國市場家電賣場,有的網友吐槽表示,LG手機在中國沒有競爭力,LG家電在中國競爭力也不強。日本、韓國多家家電企業的處境不容樂觀,背後有全球家電市場整體下滑的影響,同時在也有中國家電企業崛起給日韓家電企業帶來的壓力。國產家電如何過冬?
  • 日本家電消亡史
    ,與此同時,隨著日本國內經濟形勢好轉,憑藉日美同盟關係,日本家電企業也開始頻頻從美國引進技術,這為50年代日本家電業的興起起到重要作用。 而國內家電產業崛起的90年代,海外發達市場需求已經飽和,日韓、歐美龍頭紛紛進入中國市場,尤其是與國內風格契合的日韓品牌,在中高端市場對國產品牌形成壓制,同時海外主要市場的競爭格局也都趨於穩定,因此國產品牌的本土高端化與海外國際化所面臨的競爭壓力都要比當年日本企業大得多,當然由於國內市場規模龐大,國內品牌對國際化的迫切程度也要相對小一些。
  • 家電企業間的相互學習,不是要抄襲模仿而是少走彎路!
    這些年來,很多人總是對家電企業,以及家電企業家們提出不同的意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要求家電企業間相互學習,學習同行的優秀經驗和模式。對此,很多家電廠商人士並不認同。那麼,家電企業間的相互學習,到底是學習什麼?
  • 日本家電品牌相繼被中國企業收購
    導讀:談起老牌的日本家電品牌,消費者首先可能會想到東芝、夏普、三洋電機等。  隨著時代的迭更,家電行業發展到今天,這些日本大牌仍然是日本製造的嗎?沒錯,東芝、夏普等部分產品確實是在日本研發和生產,但是,品牌已經被中國家電企業收購了。
  • 【觀點】國內家電企業有沒有必要當飛利浦的接盤俠
    此外,據說還有一些國內家電品牌也正在進行接洽。據悉,競購程序將於今年第四季度開始。飛利浦方面表示,交易的準備工作在進行中,預計將在秋天開始與各方進行溝通,並在明年第三季度達成交易。不論交易在何時進行,國內家電企業要看的是這樁交易劃不划算?該不該買?說實在的,一聽到這個消息,又聽說又是近乎30億歐元(近250億人民幣),筆者就在考慮是不是該買?
  • 從津賀到楠見,松下轉型還能成功嗎?
    2020年11月17日,松下電器對外宣布總裁人事做了調整,以此為噱頭,本文對日本總體情況做一些概述後,想就松下這些年的變化,做一些分析,從中也許能看出日本企業在經營上的一些特點。筆者總的感覺是,企業轉型相當艱難,尤其是從固有的經營及生產模式轉換到一個新的模式中去,轉型的必要性所有人都明白,但要找到一個能保證企業幾十年維持現狀,能有新增長則非易事。
  • 日本家電業卸下大轉身 昔日霸主賣掉電視洗衣機
    日本有1億人口,國內市場有限,為國外提供廉價的家電產品,是日本企業的必然選擇。當時,國際社會能在電子零部件方面與日本競爭的企業不多,家電產品能與日企較量的企業則少之又少。正是憑藉技術優勢,日本家電橫掃了亞洲市場。
  • 積極轉型把握市場 寧波臺資企業走向明顯復甦
    積極轉型  搭乘行業發展順風車  作為臺灣永冠能源科技集團在大陸投資的一家子公司,寧波永和興機械工業有限公司成立之初的定位,主要從事汽車及摩託車用衝壓模和壓鑄模製造、精密工具機用鑄造毛胚件及相關零部件的精密加工。然而它現在卻是世界幾大風機生產商關鍵組件的供貨方。
  • 日本人力資源公司的成功之道
    相較於中國人力資源公司,日本同行的競爭力在哪?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什麼?我將通過這篇文章透析全球第二大人力資源服務市場——日本,以對此行收穫和汲取到的精華進行復盤。針對日本人力資源業發展戰略與路徑、企業與業務運營布局、產品研發與商業模式等幾大關鍵點,拋磚引玉,希望盤友們群策群力、產生更多腦力激蕩。
  • 美的收購東芝白色家電業務控股權 月底有望籤署正式協議
    專家表示,走出去的發展戰略,一方面有助於拓展國際市場,另一方面也有助於企業做大做強。同時,在產業結構化調整背景下,本土製造企業如不優化產業結構、積極轉型,或將面臨被收購、甚至破產的風險。   最新:美的收購東芝白色家電業務   3月17日,美的集團發布公告稱,已與東芝株式會社(以下簡稱東芝)就收購其白色家電業務事項達成諒解備忘錄,通過收購獲得東芝白色家電業務控股權。
  • 華帝「創二代」的新挑戰:一家老牌家電企業如何實現高端轉型?
    但它又是典型的,在1992年的創業潮中誕生的傳統企業,在兩代管理層交接時面臨企業和行業的倒逼轉型。潘葉江在回應記者兩代管理問題時主動提到「權力交棒」,並稱作為接班人,不僅要有創一代的膽識和魄力,還需要更強的管理能力。2019年以來,國內傳統廚電市場並不景氣,而華帝在這一年也顯得更低調。
  • 日本家電品牌齊甩賣 國產巨頭忙接盤-日本,家電,索尼,東芝,夏普...
    三洋電視、東芝冰箱、先鋒電視、三洋洗衣機……這些曾經的日本家電品牌產品,現在都成了中國品牌運營的產品。可以說,20年前歐美家電品牌向日系家電交棒的歷史正在重演。所以,國人所熟知的三洋、東芝等日本知名家電企業,其實都已成為中國企業的運營品牌。日系家電最近幾年的潰退已不算什麼新鮮事兒,不過對於每況愈下的日本家電品牌,國產家電巨頭為何要忙於接盤呢?其實,首要原因是中國的自主品牌在全球的影響力仍舊比較弱。中國家電的短板就是大而不強,以規模製勝。
  • 中國企業奪得全球家電霸主 日本為何真輸了?
    中國家電從當年的「一窮二白」到「全球家電霸主」,在這場全球家用電器市場的商業競爭熱潮中,中國家電企業是如何戰勝老牌巨頭日本企業、歐美企業,以及新銳巨頭韓國企業的?為何風頭強勁的日本企業,最終會敗給新軍中國企業?
  • 日本大丸百貨戰略轉型給大陸百貨什麼啟示?
    那麼,從大丸百貨基礎上脫胎、升級出來的J.FRONT,到底是如何做的?中國大陸百貨同行有什麼可以借鑑?以下專門討論。日本很多企業都有家訓、社是、社訓,原因是企業成立之初不知前景如何,用家訓、社訓、社是等形式編寫幾句簡語,作為價值觀凝聚人心,指引後代奔向未來希望。【山本真功:《商家的家訓》,東京青春出版社2005年】,日本很多百年老店有三個共同點:一是傳承和創新並重,二是對於傳統和變革能夠平衡掌握,三是堅持經營一線,特別是經營產品的創新和應變。
  • 「鏈長制」助推合肥智造升級「家電之都」
    家用電器產業是合肥市的一張亮麗名片,合肥市目前已經發展成為國內家電品牌最為集中的地區、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家電製造中心。2010年以來,合肥市家電「四大件」(彩電、冰箱、空調、洗衣機)總產量已經連續多年居全國之首,成功走出了一條「引進大項目—完善產業鏈—培育產業集群—打造產業基地」的「合肥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