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市場上,用「難兄難弟」來形容來自韓國企業界雙雄三星、LG的現今表現,再合適不過。又是什麼原因,讓在歐美等海外市場上凱歌高奏的三星、LG,最終還在中國市場遭遇「滑鐵盧」?
最近五年多來,在中國家電市場相繼步入轉型、變革調整期,主流消費人群的年輕化帶來的多樣化背景下,韓國雙雄三星與LG也相繼進入一輪發展的調整期和迷茫期。
目前,LG電子旗下的幾乎所有電子、電器業務,率先被擠出中國主流市場的競爭,部分業務雖然還在局部市場出現,基本也處在無人問津階段;如今,開始輪到三星電子,從空調早已退出主流市場,到冰箱洗衣機業務折騰多年沒有反彈,到如今王牌主業手機和彩電也陷入「用戶不認可、市場銷售下跌」的泥潭之中。
過去幾年,從松下、東芝、日立、三洋、夏普等日本企業的電子、電器業務,在中國市場上出現斷崖式下跌,引發一片日企衰退的風潮;不過短短幾年,三星、LG兩大韓國巨頭,再次兵敗中國的電子、電器市場,這背後到底是中國市場上的競爭對手越來越強大,還是日韓企業的戰略重心已經不在這一領域?在日韓企業相繼於中國市場衰退、走低背後,又有哪些經驗教訓,值得家電廠商警惕?
壹
雖然,LG從未主動宣布退出中國相關市場的爭奪,但是在中國家庭的眾多消費內心其實早已對這個品牌判出「死刑」。
從最初的空調、微波爐市場上,LG一度成為「賣的最好外資洋品牌」,到後來的手機、彩電,以及冰箱、洗衣機業務,LG都曾在中國家電市場上獲得「榮光時刻」。但是,很快就因為自身的經營戰略調整,而在中國市場陷入了一輪動蕩不安的經營泥潭之中。
先是微波爐業務被格蘭仕打的「落花流水」只能退出主流市場競爭;隨後空調業務,家用空調全面放棄主動市場競爭,轉向高端經營轉型,不得不陷入「要量沒量、沒利潤沒利潤」的尷尬泥潭之中,最終逐漸淡出中國主流市場。
此後LG在最為全產業鏈競爭優勢的彩電、手機業務上,竟然在中國市場出現了「全線潰敗」,手機全線下跌連一點反彈和復甦的動靜都沒有,電視更是連續多年已經被躋出十強行列,雖然手握OLED面板資源,卻只能眼睜睜看著索尼、創維在市場上大賣。
如今雖然LG的冰箱和洗衣機業務還能在市場上「喘一口氣」,但早已被趕出主流市場的競爭之中,只能在邊緣市場上憑藉一定的洋品牌外衣出貨。也正是因為中國消費者對於LG品牌的認知和信任直線下跌,過去2年間,在中國家庭消費升級、高端成風的背景,LG推出高端子品牌璽印,雖然從產品外觀設計、功能定位等角度有所突破,但是已經乏人問津。
目前LG璽印在中國高端家電市場的冰洗,以及彩電品類,由於市場份額較小、佔比少,以及進入門店少,都未在一些第三方公司的市場監測範圍中出現。可以說,這也基本宣告,LG在中國主流家電、電子市場的競爭,已經難以再次「捲土重來」。
貳
相比之下,過去幾年來,三星電子在中國市場的表現,要明顯優於LG電子。可惜好景不長,不過短短2年多時間,三星電子在中國市場的王牌業務手機和彩電,就陷入一輪跌跌下跌的通道之中。同樣,在迎來高端消費升級的白電市場上,三星的空冰洗業務也缺乏作為,空調基本空白,而冰洗在折騰多年遲遲沒有找到引爆點。
作為全球液晶顯示產業的一哥,三星近年來在中國彩電市場的表現曾經被稱為「三星神話」,特別是在高端市場上,過去10多年前三星電視便以「時尚的設計、響亮的品牌」,以及高舉高打的經營策略,牢牢佔據高端大屏市場的主導地位。特別是在索尼陷入調整動蕩期,三星在中國彩電的高端地位無人撼動。
不過幾年,隨著以海信為代表的本土企業,以及索尼為代表的日本企業,相繼在高端大屏市場發起強勢反攻,沉寂於成功經驗中的三星電子,反而因為缺乏變革和創新,快速被年輕一代消費群體開始拋棄。從去年開始,到今年以來,三星電視在中國市場就陷入一輪「量跌額下滑」通道中,今年前6個月三星電視量額大跌分別超20%、40%。
同樣一直被三星視為驕傲的手機業務,在經歷了明星產品的電池起火召回「區別對待」中國市場用戶的背景後,以及華為、vivo,以及OPPO、小米、魅族、金立等本土企業,強勢崛起。其中,在高端市場上,華為與蘋果形成對三星手機的正面打壓,在中低端市場上,OPPO、小米等企業則徹底封堵三星手機後路。最終導致這家全球手機的霸主三星,徹底在中國市場陷入了一路下跌的通道中,並且遭遇大量年輕主流消費群體的「拋棄」。
即便是在中國白電市場上,迫於對手太強大,三星早就退出空調市場的競爭,而將精力聚焦在冰箱和洗衣機市場上。雖然迎來了中國白電市場消費升級的東風,但是三星的冰洗業務自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從來沒有實現品牌和產品的強勢崛起,一直處在邊緣市場的掙扎期。即便是最近幾年,三星看到中國白電高端化商機,卻也是「有心無力」。
在LG電子之後,三星電視在中國家電、電子市場的再次下跌和走勢,並不令人感到意外。一方面,三星電子最近幾年來一直停留於內部的變革和整頓,還沒有建立起應對這個複雜多變市場競爭的敏捷性組織,過於僵化並接近官僚的管理體系,讓三星在快速多變的中國市場黯然失色;另一方面,中國家電市場近年來正處在渠道、用戶、商業競爭等快速多變的體系之中,這也讓很多外資家電企業過去的競爭優勢快速變成劣勢。
叄
雖然最近幾年來,與一些日本企業,諸如夏普、東芝、三洋等,要麼被中國企業收購,要麼主動退出市場,要麼被擠出主流市場相比,三星和LG的日子似乎要更好過一些。但是,在中國市場上,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失敗者。
縱觀日韓企業相繼在中國家電和電子行業被擠出主流市場的原因,除了本土的強勢崛起,以及部分外資企業的主營業務調整,更多的責任還在於這些外資企業內部的組織體系,發展經驗和競爭模式,已經不再適應這個時代的競爭。最終不只是被競爭對手拋棄,而是被新的時代和年輕用戶所拋棄。
首先,無論是日企還是韓企,經過多年的發展壯大,早已發展成為寡頭型、航母型的企業巨頭。由此帶來的則是整個公司的組織架構龐大、經營決策體系冗長,最終帶來應對市場和消費需求變化的能力變弱。最近5年來,三星在中國市場的衰退並非在單一品類,而是全品類,這充分說明是企業內部的組織體系出了問題。這既是當前日韓企業失敗的根源,也是未來中國企業接下來要面臨的挑戰。
其次,相對於日本企業早已經歷了一輪巨虧,不得不斷臂求生,被逼進行變革和轉型。當前三星和LG在全球市場上還處在業績繁榮時刻,缺乏主動應對市場變化調整的動力和需求。而且中國市場的好壞,對於他們集團整體戰略布局,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這也是最近幾年來,三星、LG在中國市場持續下行的原因之一。由此這也警示正在進行海外擴張的中國企業,不管在本土市場多麼領先,進入海外市場都要進行因地制宜,進行本土化改造。
再者,面對多變的市場和用戶需求,對於企業來說,唯一不變的就是應對消費需求進行技術和產品的技術創新迭代,提供更多品質好、技術新和服務好的產品體驗。最近幾年來,對比三星和LG在中國市場,與競爭對手的較量,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針對中國市場和需求的變化,推出一系列本土化和差異化創新產品、營銷和服務,還是按照過去的思維和體系在滾動發展。
當然,在總結和反思日韓在中國家電市場的經驗教訓同時,中國企業絕不於滿足於將這些曾經的外資洋企業紛紛趕出主流市場競爭的階段,還要進一步貼近市場和用戶,更好地滿足於用戶的需求,而不能只是盯著對手的錯誤。
====
家電圈:覆蓋產業面廣闊、內容專業、觀點鮮明的價值分享平臺。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