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社城村:黨建強產業興 村民過上好日子

2020-12-22 瀟湘晨報

12月15日是農曆冬月初一,雖至寒冬時節,但在榆社縣社城村5000平方米的育苗玻璃大棚裡,卻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一株株長壽花、仙客來、一品紅在苗床上茁壯成長……

社城村位於榆社縣城北15公裡處,是一個有上千年悠久歷史的古村落。過去,這裡人多地少、土地貧瘠、生產技術落後,村民收入來源有限,大部分人都是勒緊腰帶過日子。近年來,該村以黨建引領為「龍頭」,以產業發展為根本,著力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走出了一條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路。

社城村現有692戶、1604人,建檔立卡時全村貧困人口有236戶、556人。近年來,社城村黨支部著力在建班子、強隊伍上下功夫,把黨組織建設成為引領脫貧攻堅、助推鄉村振興的「火車頭」和戰鬥堡壘。該村擇優選配新成員充實班子,建立起「村幹部任務積分制度」,實現幹部「人人有崗位、個個定職責、處處做表率」。

村集體出資40萬元成立錦祥苑花卉公司,由黨員種植戶、村民代表和致富帶頭人組成監事會,打造「社城花卉」品牌,通過黨員幹部「一對一」包聯、外出找市場、跑訂單,降低花卉種植風險,打開銷路、提高利潤,今年以來幫助全村銷售家庭用花45萬盆、市政花卉80萬盆,帶動貧困用工200餘人,銷售收入456萬元,利潤155萬元。

目前,社城村打造了設施蔬菜、花卉、中藥材、果樹、雜糧、扶貧工廠等六大主導產業,帶動戶均增收1萬餘元。

「在家門口就業真好!學著技術,還掙著錢,俺家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紅火。」過去,靠打零工勉強維持全家生活的該村村民鄭留英,如今不僅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一個月能賺2400多元,而且在照顧家人的同時,還學會了養花種植技術。提起現在的生活,全村人和鄭留英一樣,說得最多的就是「很滿足也很幸福」。

如何讓產業發展更持久、更有生命力?社城村堅持「黨小組設在產業鏈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黨的活動開在產業鏈上」,以花卉、設施蔬菜、中藥材種植等主導產業劃分六個產業黨小組,選拔「黨員致富帶頭人」擔任組長,實現「帶頭服務」與「發揮作用」的深度融合。

該村中藥材黨小組組長孟啟華介紹:「我們小組有13名黨員,大家在一起交流思想認識、探討產業發展,實現了黨建工作和產業發展雙融合、兩促進。」在黨小組的組織下,社城村還創新開展了「我為家鄉添光彩」「脫貧攻堅決戰100天」等主題黨日活動,將組織生活與產業發展結合起來,著力增強組織生活實效性和吸引力。

同時,社城村通過將全村劃分為11個黨建網格,黨小組長兼任網格長,推動實現黨建工作到網格、服務群眾到網格、社會治理到網格;通過嚴格執行「四議兩公開」、村務監督月例會等村級組織運行制度機制,有效推動黨的領導和基層民主治理有機融合;通過建立村民文明新風積分制度,修訂完善村規民約、村民公約、文明公約,不斷提升基層德治水平;通過開展「潔美家庭示範戶」「最美家庭戶」評選和「孝善養老」愛心積分兌換等活動,樹立文明鄉風,引導群眾移風易俗、感恩奮進。

2018年,社城村實現了整村脫貧;2019年,該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如今的社城村,產業興了,農民富了,村莊美了,這座千年古村落又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山西晚報記者 張楊 通訊員 梁朝波

(責編:李琳)

【來源:山西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榆社縣社城村:產業發展有活力 鄉村振興有動力
    走進晉中市榆社縣社城鎮社城村,道路兩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確保高質量打贏收官戰」「黨員走在前,工作就不難」「做率先發展的領路人,做人民群眾的貼心人」等蓬勃生動的黨建宣傳標語引人注目,成為鄉村田園的靚麗一景。「全會召開後,我們充分利用閒置空間,書寫上村民喜聞樂見的標語口號,不僅裝點美化了農村環境,還能起到『凝聚人心,鼓舞士氣』的宣傳效果。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七)直灘鎮團結村: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七)直灘鎮團結村: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2020-10-09 20: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上林縣下江村下金莊:"美麗山水"讓村民過上好日子
    2017年02月03日 06:44 來源: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作者:文彩雲 樊亞明 編輯:陳麗婕 「美麗山水」讓村民過上好日子
  • 榆社「體育+」:書寫「湖」和「民」兩篇錦繡文章
    每個村每年的固定日子都要舉辦一年一度的武術節、文化節。 群眾認可,大家喜歡。在1月6日舉辦的2018人民網山西體壇風雲年度評選頒獎盛典上又有喜訊傳來,榆社縣體育館榮獲「十佳公共體育館獎」第二名,榆社雲竹湖全國休閒旅遊垂釣節榮獲「十佳品牌賽事獎」第五名。 體旅融合 全面提質 「鄉情尋夢地,山水榆社城」。
  • 百名記者進百村|蓬溪縣新會鎮騾埝村:從「靠天吃飯」到產業興村
    脫貧致富經蓬溪縣新會鎮騾埝村強化基礎設施發展種養產業 從「靠天吃飯」到產業興村12月3日,蓬溪縣新會鎮騾埝村金絲皇菊種植基地內,村民們正忙著除草、清理一些枯枝敗葉「經過這幾年在『農民夜校』學習,不僅學習了國家政策,更重要的是讓我學到了種植養殖技術,讓我們一家人過上了好日子。」王朝林說,「如今,我又重新修建房屋,明年將住上更好的房子。」王朝林整理房屋排水溝。
  • 讓村民都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願望——記安塞區金明街道陽莊村第...
    如何在短時間內讓村民們接受自己,讓村民們過上好日子,是他來到陽莊後的最大願望。為了儘快摸清村情底子,張小平將家安在了村裡頭。在村「兩委」的大力支持配合下,他白天到老黨員、退休支部書記、支部委員、群眾代表、致富能手家走訪座談,晚上大家坐在一塊為陽莊村的發展出謀劃策。
  • 「我的扶貧故事」實現村民的致富夢丨岑鞏縣天星鄉地城村村主任柳...
    我叫柳文楊,是土生土長的黔東南自治州岑鞏縣天星鄉地城村人。2018年在群眾的信任中,我當選了村裡的村主任。作為村幹部,不僅要帶領村民們脫貧,更要讓我們的村子越來越富裕,我感覺自己身上的擔子比以往更沉了。  「窮不興產業窮根難除,富不壯產業富不長久。」
  • 【秀美關嶺 相約2020】坡貢鎮堯上村:群眾過上好日子,立牌感恩跟黨走
    【秀美關嶺 相約2020】坡貢鎮堯上村:群眾過上好日子,立牌感恩跟黨走 2020-07-09 17: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福鼎柏洋村:產村融合奔小康|柏洋村|福鼎|劉端斌|寧德核電|工業小區
    11月27日,在柏洋村,「網絡扶貧公益行暨脫貧振興看閩東」活動採風團參觀了村文化廣場、村史展示館等,了解這個全國小康明星村脫貧致富歷程。20多年前,柏洋25個自然村分散各處山頭,村民以地為生,生產生活條件惡劣,農民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村財負債高達43萬元。2000年,柏洋村整村搬遷到高速公路沿線的一處平地,村民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如何讓搬下山的村民真正過上好日子?
  • 河北滄州:黨建引領強堡壘 產業脫貧添動能
    https://vodpub1.v.news.cn/original/20200701/6b5bcb31e5104cc691b00f839bff7454.mp3 河北滄州:黨建引領強堡壘 產業脫貧添動能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揭西縣五經富鎮新和村:村莊美了,產業興了...
    現在的新和村,有自己的水廠,家家戶戶都喝上了乾淨的自來水;有茶葉品牌「獅子嶂」,茶葉產業項目帶動村民脫貧致富;有良好教學環境,新和村小學綜合成績連續兩年居全鎮第一名……「調峰調頻公司到我們村扶貧,帶來的變化是實實在在的,每一個村民都得到實惠。有了國家的扶貧好政策,才讓我們實現過上好日子!」新和村黨支部書記曾令堆激動地說。
  • 產業興村,三產互促的"濯村格局 "濯村"幸福密碼"(中)
    產業興村,三產互促的「濯村格局」 ———濯村「幸福密碼」(中)     村裡興起「開放經濟」    濯村的產業,在20多年前也曾「輝煌」過。    「那時候村裡80%以上的農戶都養雞,由於產出集中、產量也比較高,濯村曾一度引導著萊陽雞蛋的指導價。」 萊陽姜疃鎮黨委組宣委員龐志遠說。    如此看來,濯村經濟發展也有過「支柱產業」,如今為何「不見了」?
  • 大方縣瓢井鎮坪興社區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發展致富產業 辣椒紅...
    「為了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坪興社區巧借產業結構調整這股東風,針對人多地少、農戶散種不划算的實際情況,合計著將有限的耕地聚攏來一塊發展,這才有了眼前一整片的辣椒種植基地。」正在基地裡幫助村民採收辣椒的坪興社區黨總支書記陳楠說。
  • 共青城燕坊村走好特色產業興旺之路
    近年來,燕坊村黨支部立足區位和資源優勢,緊緊扭住村黨組織組織力提升這個「牛鼻子」,圍繞集體經濟發展,以特色草莓種植為主攻方向,通過支部聚力、黨員示範、多元興業,將小草莓做成大產業,村民人均收入從8000元提高到25000元,集體經濟走出了一條「黨建強、產業旺、生態美、品牌響」的發展之路。
  • 「斜槓」農民過上脫貧增收好日子
    新華社長春10月14日電題:「斜槓」農民過上脫貧增收好日子新華社記者孟含琪人們把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過著多元生活的年輕人稱為「斜槓」青年。在吉林多地鄉村,很多農民除了務農外,還當上了「工人」「畫家」「演員」……這些「斜槓」農民脫貧增收了,也收穫了多彩的人生閱歷。早上七點半,磐石市永豐村村民李鳳芝離開家,駕駛電動車行駛十分鐘到了工廠。打卡、換上工裝後,她坐在縫紉機前開始一天的工作。李鳳芝的丈夫多病,家裡還有兩個孩子,過去主要靠種地維持生計,曾是貧困戶。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 找對路子 邁開步子 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時深入信陽革命老區,提出了要「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殷殷重託。信陽幹部群眾牢記總書記重託,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走出了一條大別山革命老區的特色扶貧路。如今,巍巍大別山蒼翠依舊,但老區人民的生產生活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打造全國平貝最大集散地 滿江紅村的好日子紅紅火火
    滿江紅村位於鐵力市近郊,人均可支配土地不足3畝的「先天不足」讓村民受了窮。沒有土地資源,只能提升土地附加值,種植高收益的作物。村黨支部書記張寶介紹道:「原來大家也種植平貝,但零散的種植讓平貝不成規模,更無法形成產業,導致好產品賣不上好價格。」
  • 六盤水市金盆鄉羊場村:產業興 村民富
    羊場村位於六盤水市金盆鄉西南部,平均海拔1650米,下轄34個村民組,共計1403戶6956人,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78戶3344人。羊場村在產業發展上做過多方面嘗試,效果不理想,村民何元濟請來專家進行實地考察後,認為羊場村適合種植魔芋。於是何元濟在家人的支持下,自籌20多萬元,加上村裡的產業發展扶持資金,共投入49萬餘元,建立了魔芋種植示範點。 何元濟說: 「年前種植了100多畝魔芋,現在快要發芽了。
  • 榆社東匯村:曾經有個大人物專程來尋訪這個風水寶地......
    東匯村在榆社縣城東北二裡之處。在百十年前,這裡的村民多居於高坡之上,村中古槐甚多,且多為唐槐。
  • 密切聯結機制 產業興社富民 ——雲浮羅定市百事達種養專業合作社
    ,帶動村民共同致富。為打消村民的顧慮,合作社保證每個村民入社自願、退社自由,資金入股3年內都可以保本退出,不影響按股享受分紅。同時,以土地入股的,合作社除保證保底收益(參考市場租金)外,還參與該地塊利潤分紅,畝產值越大,土地入股分紅越多。合作社成立以來,1期開發利用荒廢土地50畝,2期和3期發展村民自願入社,村民用土地入股350畝。合作社還創新機制,鼓勵村民入社承包葡萄園當「老闆」,努力幫助村民增收致富,共享收益。